首页 > 装修问题 > 家居产品 > 庭院/花园 > 鱼腥草种植方法是什么?

鱼腥草种植方法是什么?

浏览次数:1636|时间:2024-04-23

最新回答

2024-04-23吃客声声
栽培技术
1.繁殖
鱼腥草的繁殖方法采用分株,插枝和根茎繁殖均可。分株繁殖在3月下旬至4月,将母株挖出分株移栽于沙土的苗床上育苗或直接移植均可。插枝繁殖可在春、夏季,剪取无病虫健壮枝条作插穗,截成长12--15厘米,插扦于花盆中,行株距16cm×10cm或14cm×10cm。插后浇水,遮荫,生根后移苗定植。根茎繁殖,可在2~3月进行,选择无病斑、白色、粗壮的根茎,截成具有2个腋芽以上的小段,在花盆中开浅沟育苗或定植。冬季和早春应注意防冻保温,夏季和初秋应注意遮阳保湿。    
2.栽种方法
种植鱼腥草应选择有自然遮阴(半阴半阳)、盆土疏松肥沃条件下栽培。一年四季均可种植,但冬季、春季和夏初栽种当年可收,一般播种的最佳时期在立春前后。在花盆中朝同一方向开沟条栽,沟深8~10cm,宽13~15cm,行距20~25cm。在沟中摆放鱼腥草种根,每沟平行摆两行,种茎段间距为5~8cm,连续摆放,头尾相连。种茎要摆放均匀,然后覆土,种植后要保温保湿。如果在夏季高温季节种植,一定要有3个节,以保证中间的节位能够发芽生根。如在冬前种植,还应起加盖地膜或盖报纸,以利冬天和初春正常生长发育,获得高产  。  
3.日常管理
在定植后,幼苗期遇干旱,应早晚浇水,湿润畦土。幼苗成活至封行前,中耕除草和追肥  2--3次,肥料以氮肥为主。每次除草结合追肥,每平方米可施尿素20~30克,先稀后浓施用。每次收割后追施氮肥为主,以促进植株萌发;进入秋季采收后则以施磷钾肥为主,并培土以利越冬,为来年萌芽打好基础。干旱季节应适时浇灌水,雨季应及时排水,忌花盆中长时间积水。杂草应及时清除,适时进行浅中耕松土,结合松土在株行距间撒施适量腐熟的有机肥料。对地上茎叶生长过旺的植株,要进行摘心,抑制长高,促进发生侧枝。
4.采收
鱼腥草定植后,苗高8—10厘米时就可以开始采摘嫩茎叶,以后每隔10—20天采收一次。采摘的嫩茎叶可以趁鲜上市,也可以晒干后上市。地下茎在定植半年以后,即可根据市场需要适时采挖,洗净后除去杂质,趁鲜上市或用于淹渍加工。留作种用的地下茎可随用随采。鱼腥草全草可供药用,随时可采收,洗净后晒干贮藏或上市销售。

76

2024-04-23猫女盈盈
鱼腥草喜温暖阴湿环境,怕干旱,较耐寒,在-15℃以下仍可越冬。4-5月开花,6-7月结果,11月下旬开始谢苗,次年3月返青。常见野生于溪谷、田埂、草丛中或塘边。要求土壤肥沃,忌干旱,但适应性强,人工栽培每亩可产1000公斤以上,长江以南和华北、西北各地均有分布,适宜种植。
1、繁殖方法。采用分株,插枝和根茎繁殖均可。分株繁殖在3月下旬至4月,将母株挖出分株移栽于沙土的苗床上育苗或直接移植均可。插枝繁殖可在春、夏季,剪取无病虫健壮枝条作插穗,截成长12-15厘米,插扦于沙壤土的苗床上,行株距16×10厘米或14×10厘米。插后浇水,遮荫,生根后移苗定植。根茎繁殖,可在2-3月进行,挖出色白、粗壮的根茎,截成具有2个腋芽以上的小段,在苗床上或大田开浅沟育苗或定植。
2、整地定植。选肥沃疏松、排灌方便、背风向阳的沙质壤土或富含有机质的土壤栽培。深翻松土后起畦,畦宽1.5-1.6米,畦高30厘米,沟底宽20厘米。每亩施农家土杂肥3000-4000公斤作基肥,按株行距14×20厘米开浅沟或挖穴定植,种植后浇水,保持土壤湿润。
3、田间管理。幼苗期遇干旱,应早晚浇水,湿润畦土。幼苗成活至封行前,中耕除草和追肥2-3次,肥料以人粪尿或化肥等氮肥为主。每次除草结合追肥,每亩施人粪尿1000-1500公斤或尿素15-25公斤,先稀后浓施用。每年收割后追施氮肥为主,以促进植株萌发;第二次则施磷钾肥为主,并培土以利越冬,为来年萌芽打好基础。
4、收获加工。3-5月采割较幼嫩的鱼腥草供食用。若以药用为主,种植当年只可采收1次,可在9-10月采收,第二年可收割两次,第一次在6月,第二次在9-10月。若是加工制作饮料,可根据生产工艺要求,用镰刀平地割下全草,洗净晒干,即可收藏备用。

176

2024-04-23那右怎样
鱼腥草,别名菹菜,根、茎、叶有鱼腥味,故名鱼腥草。据测定,鱼腥草含粗  
蛋白质2%、粗脂肪0.4%、多糖类6%、钙0.07%、磷0.053%、挥发油0.12%-0.15%,还含有蕺菜碱。鱼腥草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和化食等功效,可治疗多种疾病。鱼腥草可作菜食用,营养丰富;还可加工成鱼腥草茶、酒、汽水等保健饮料和食品,很有开发前景。  
鱼腥草喜温暖阴湿环境,怕干旱,较耐寒,在-15℃以下仍可越冬。4-5月开花  
,6-7月结果,11月下旬开始谢苗,次年3月返青。常见野生于溪谷、田埂、草丛中  
或塘边。要求土壤肥沃,忌干旱,但适应性强,人工栽培每亩可产1000公斤以上,  
长江以南和华北、西北各地均有分布,适宜种植。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