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装修问答 > 其它 > 我非常的需要四书五经之一,礼记的译文。可否拜托一下非常的感谢!!?

我非常的需要四书五经之一,礼记的译文。可否拜托一下非常的感谢!!?

浏览次数:2724|时间:2024-05-06

热门回答

2024-04-27一人一兀
汉朝学者戴德将汉初刘向收集的130篇综合简化,一共得85篇,被称为《大戴礼记》,后来其侄戴圣又将“大戴礼记”简化删除,得46篇,再加上《月令》、《明堂位》和《乐记》,一共49篇,被称为《小戴礼记》。大戴礼记至隋、唐时期已散逸大半,现仅留传39篇,而小戴礼记则成为今日通行的《礼记》。
所以你问的译文应该是《小戴礼记》的译文吧?
一共49篇。
第一篇《曲礼上》共78段,仅有译文,不做详解。
《曲礼》说:“不要无敬意,容仪郑重严肃就像思考问题时的样子,说话要身安心定。要使庶民安宁!”
.傲慢不要表现在言行之中,欲望不可放纵开来,情意不可追求自我满足,欢乐不可达于极限。
.对贤德的人要亲近但要心存敬意,要敬畏而且爱重。对自己所爱的人,要知道他的不善之处;对自己所憎恨的人,要知道他的善处。能积蓄财物而且能分散财物救济贫穷而有急难的人,不仅内心能安,而且能随遇而安,还要能防患于未然。面对财物而不苟且求得,面对困难或灾难而不苟且逃避。在遇到争讼时不求战胜对方,分配财物时不求多得。对众人都存有疑问之事不给以绝对肯定,正直而且确定之事不骄傲自得。
如果要做大丈夫,坐的时候要像祭祀时扮演被祭祀的人那样庄严稳重,站立的时候要像祭祀之前斋戒时那样行正步、拐直角、屈身行礼。礼仪形式要依从时宜而定,出师他国要用本国土产作为礼品。
礼的作用,在于确定人们之间的远近关系,决断分别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情况,辨别同源异流、异源同流的人之间的关系,明确是否符合礼义。
依照礼义原则,不能随便讨好人,不能只说不做。依照礼义原则,不能超过节度,不能侵犯轻慢人,不能过分亲密而不庄重。
修养身心,履行所说的话,叫做善良的品行。品行善良,说话符合道义,这是礼的根本。
依照礼的原则,只听说要重视人的高尚品德,未听说要制服他人之身。依照礼的原则,只听说过使要来学习的人自愿前来,却没有听说过前去教育。
道德仁义,没有礼就不能完成。教化训导、端正风俗,没有礼就不能完备。判定是否有罪,判定诉讼案件的曲直,没有礼就不能决断。君臣关系、上下级关系、父子关系、兄弟关系,没有礼就不能安定。学习出仕为官,学习六艺之道,而侍奉师父,没有礼就不能相亲近。设定朝廷的官职品级,设定并整顿师旅卒伍的编制,官吏到各自的职位办公,颁行法律法令,没有礼就不能保障威信和尊严。祈祷求福和春祭之类的特殊祭祀,朝廷例行的祭祀,,给鬼神奉献祭品,没有礼就不能显示诚敬与庄严。因此,君子心存恭敬,遵循法度,退避谦让,以此来显明礼义。
鹦鹉虽然能说话,还是属于飞鸟一类;猩猩虽然能说话,还是属于禽兽之类。如今,作为一个人却没有礼,虽然能说话,岂不也是有禽兽一样的心吗?只因禽兽无礼,所以父辈与子辈的公鹿占有共同的母鹿。因此,圣人出现,制订礼用来教化人,使人因此而能有礼,知道使自己能区别于禽兽。
三皇五帝时代崇尚德行,三王五伯时代强调施与和报答。在礼义方面,所崇尚的是有施与和报答。施与别人而得不到回报,不符合礼义;接受别人施与而不回报别人,也不符合礼义。人有礼义就能得到安宁,没有礼义就会有危险。所以说礼是不可不学的。礼的原则在于克制自己而尊重别人。即使是背东西、做小商贩的人,也一定有自尊,更何况富贵的人呢?富贵的时候却能爱好礼义,就不会骄纵傲慢,不会奢侈荒淫;贫贱的时候却能知道爱好礼义,就可以坚守心志而不胆怯退缩。
人从出生到十九岁之间是幼年,十年之后应该开始外出就学。二十岁是弱年,举行加冠礼。三十岁是壮年,应该娶妻成家。四十岁是强壮的年龄,可以做官做事。五十岁是老成年龄,可以在官府行政。六十岁是年老之时,可以指导别人去做事。七十岁是衰老的年龄,可以把家事传给子孙。八十岁、九十岁是容易思路不清而且容易忘事的年龄,七岁是应该给以怜惜爱护的年龄,七岁以及八十、九十岁的人即使有罪,也不应给他们施加刑罚。百岁是期望和要求别人的年龄,必须要得到奉养。
珐肌粹可诔玖达雪惮磨大夫七十岁时把自己所掌管的事交给君主,如果君主不能接受,就一定要赐给他矮桌和拐杖。在本国巡行而做公事的时候要有妇人伴随。遵命到外国去的时候,要使他乘坐安稳的小车,自称为老夫。在自己的国家则自称名字。邻国有人前来询问,一定要把本国的法度告诉询问者。
向年长的人请教,一定要拿着小矮桌和拐杖而去接近他。年长的人有所询问,不辞谢谦让就回答,不符合礼义。
凡是作为子女的人,对父母应该有如下的礼:冬季使之温暖,夏季使之凉爽,黄昏的时候为父母安排好床铺被褥,早晨的时候去看视父母是否安好,在众人之中不争论、不争夺。
身为子女的人,在三个等级的赏赐之中不能达到接受车马的程度。所以,州县乡邻会称道他的孝行,兄弟亲人会称道他的慈爱,同等官职的人会称道他的谦让,志同道合的人会称道他的仁德,平时交往的人会称道他的诚信。拜见父亲的至交好友的时候,没有允许进门则不敢进门,没有允许退出则不敢退出,没有询问则不敢回答。这是孝子应有的品行。
凡是身为自己的人,出门时一定要告知父母,返回时一定要面见父母。要去交游的地方一定要有确定的方向和地方,所要学习的东西一定要有具体的内容。平时说话不要自称为老。(二十几岁的人)对那些比自己年龄的一倍的人按侍奉父辈的礼节侍奉,对那些比自己年龄大十几岁的人按侍奉兄长的礼节侍奉,对那些比自己年龄大五年以上的人则稍微靠后一点并肩而行。五人以上团聚在一起,那么,年长的人一定要另设坐席。
身为子女的人,居住不在屋子的西南角,跪坐不在坐席的中间,行路不在中间的道路,站立不在中间的门。招待宾客吃饭的时候,不制作准备招待宾客的器具;祭祀的时候,不担任象征被祭祀者的人。父母不在的时候,不因为听不到父母的声音而忘怀,不因为看不到父母的身形而忘怀。不攀登到高处,不面对深渊站立。不随便诋毁,不随便说笑。
孝顺的子女不在暗昧中做事,不到太高而有危险的地方去,是惧怕有辱于父母。父母在世的时候,不许诺朋友冒死报仇之事,不拥有私蓄的财物。
.做子女的人,父母尚在,所戴的冠和所穿的衣服不用无任何染色的丝帛作为镶边。不到三十岁而失去父亲的嫡生之子,所戴的冠和所穿的衣服都不用多色的丝织品作为镶边。
对十岁以下的孩子,一直都要用诚正之道加以引导,不要用欺骗的方式。八岁到二十岁之间的男子,和七岁到十五岁之间的女子,不要给他们穿毛皮衣服和像裙子 一样的下衣。站立的时候,要端正身体而面向前方,不侧着身体听长者说话。被长辈牵着手走路的时候,就用两手捧住长辈的手。被长辈背(bei1)在背(bei4)上或者抱在怀中、被长者搂抱在胳膊与躯干之间、在长者的身侧、与长者近距离面对听长辈说话的时候,要用手遮着嘴恭敬地回答。
.跟随先生走路的时候,不要跨越道路和别人说话。在道路上遇到先生,要小不快走迎上去,正面站立并拱手示敬。先生与弟子说话,弟子就应答;不与弟子说话就小不快走而退后。
.跟随年长的人登到丘陵之上,一定要向长者所看的方向看。
到这刚是礼记49篇中第一篇78段中的三分之一,实在是太长了,打上来得累死我。你凑合看看吧。
.

271

2024-04-24幽幽百合香sj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康诰》说:“能够弘扬光明的品德。”《太甲》说:“念念不忘这上天赋予的光明禀性。”《尧典》说:“能够弘扬崇高的品德。”这些都是说要自己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 《康诰》说:“激励人弃旧图新。” 《诗经》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却禀受了新的天命。”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下追求完善。
《诗经》说:“京城及其周围,都是老百姓向往的地方。”《诗经》又说:“‘绵蛮’叫着的黄鸟,栖息在山冈上。”孔子说:“连黄鸟都知道它该栖息在什么地方,难道人还可以不如一只鸟儿吗?”《诗经》说:“品德高尚的文王啊,为人光明磊落,做事始终庄重谨慎。”做国君的,要做到仁爱;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顺;做父亲的,要做到慈爱;与他人交往,要做到讲信用。《诗经》说:“看那淇水弯弯的岸边,嫩绿的竹子郁郁葱葱。有一位文质彬彬的君子,研究学问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修炼自己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他庄重而开朗,仪表堂堂。这样的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真是令人难忘啊!”这里所说的“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是指做学问的态度;这里所说的“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是指自我修炼的精神;说他“庄重而开朗”,是指他内心谨慎而有所戒惧;说他“仪表堂堂”,是指他非常威严;说“这样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可真是令人难忘啊!”是指由于他品德非常高尚,达到了最完善的境界,所以使人难以忘怀。《诗经》说:“啊啊,前代的君王真使人难忘啊!”这是因为君主贵族们能够以前代的君王为榜样,尊重贤人,亲近亲族,一般平民百姓也都蒙受恩泽,享受安乐,获得利益。所以,虽然前代君王已经去世,但人们还是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孔子说:“听诉讼审理案子,我也和别人一样,目的在于使诉讼不再发生。”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敢花言巧语,使人心畏服,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
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这就叫知识达到顶点了。
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而自吹自擂。殊不知,别人看你自己,就像能看见你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楚,掩盖有什么用呢?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一定会表现到外表上来。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曾子说:“十只眼睛看着,十只手指着,这难道不令人畏惧吗?!”
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
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看,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但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但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之所以说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养自身,是因为人们对于自己亲爱的人会有偏爱;对于自己厌恶的人会有偏恨;对于自己敬畏的人会有偏向;对于自己同情的人会有偏心;对于自己轻视的人会有偏见。因此,很少有人能喜爱某人又看到那人的缺点,厌恶某人又看到那人的优点。所以有谚语说:“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坏,人都不满足自己庄稼的好。”这就是不修养自身就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之所以说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是因为不能管教好家人而能管教好别人的人,是没有的,所以,有修养的人在家里就受到了治理国家方面的教育:对父母的孝顺可以用于侍奉君主;对兄长的恭敬可以用于侍奉官长;对子女的慈爱可以用于统治民众。
《康浩》说:“如同爱护婴儿一样。”内心真诚地去追求,即使达不到目标,也不会相差太远。要知道,没有先学会了养孩子再去出嫁的人啊!
一家仁爱,一国也会兴起仁爱;一家礼让,一国也会兴起礼让;一人贪婪暴戾,一国就会犯上作乱。其联系就是这样紧密,这就叫做:一句话就会坏事,一个人就能安定国家。
尧舜用仁爱统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随着仁爱;桀纣用凶暴统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随着凶暴。统治者的命令与自己的实际做法相反,老百姓是不会服从的。所以,品德高尚的,总是自己先做到。然后才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先不这样做,然后才要求别人不这样做。不采取这种推己及人的恕道而想让别人按自己的意思去做,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诗经》说:“桃花鲜美,树叶茂密,这个姑娘出嫁了、让全家人都和睦。”让全家人都和睦,然后才能够让一国的人都和睦。《诗经》说:“兄弟和睦。”兄弟和睦了,然后才能够让一国的人都和睦。《诗经》说:“容貌举止庄重严肃,成为四方国家的表率。”只有当一个人无论是作为父亲、儿子,还是兄长、弟弟时都值得人效法时,老百姓才会去效法他。这就是要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之所队说平定天下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是因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会孝顺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重长辈,老百姓就会尊重自己的兄长;在上位的人体恤救济孤儿,老百姓也会同样跟着去做。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总是实行以身作则,推已及人的“絜矩之道”。
如果厌恶上司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下属;如果厌恶下属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上司;如果厌恶在你前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后面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后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前面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右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左边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左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右边的人。这就叫做“絜矩之道”。
《诗经》说:“使人心悦诚服的国君啊,是老百姓的父母。”老百姓喜欢的他也喜欢,老百姓厌恶的他也厌恶,这样的国君就可以说是老百姓的父母了。《诗经》说:“巍峨的南山啊,岩石耸立。显赫的尹太师啊,百姓都仰望你。”统治国家的人不可不谨慎。稍有偏颇,就会被天下人推翻。《诗经》说:“殷朝没有丧失民心的时候,还是能够与上天的要求相符的。请用殷朝作个鉴戒吧,守住天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是说,得到民心就能得到国家,失去民心就会失去国家。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首先注重修养德行。有德行才会有人拥护,有人拥护才能保有土地,有土地才会有财富,有财富才能供给使用,德是根本,财是枝末,假如把根本当成了外在的东西,却把枝末当成了珐肌粹可诔玖达雪惮磨内在的根本,那就会和老百姓争夺利益。所以,君王聚财敛货,民心就会失散;君王散财于民,民心就会聚在一起。这正如你说话不讲道理,人家也会用不讲道理的话来回答你;财货来路不明不白,总有一天也会不明不白地失去。
《康浩》说:“天命是不会始终如一的。”这就是说,行善便会得到天命,不行善便会失去天命。《楚书》说:“楚国没有什么是宝,只是把善当作宝。”舅犯说,“流亡在外的人没有什么是宝,只是把仁爱当作宝。”
《秦誓》说:“如果有这样一位大臣,忠诚老实,虽然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但他心胸宽广,有容人的肚量,别人有本领,就如同他自己有一样;别人德才兼备,他心悦诚服,不只是在口头上表示,而是打心眼里赞赏。用这种人,是可以保护我的子孙和百姓的,是可以为他们造福的啊!相反,如果别人有本领,他就妒嫉、厌恶;别人德才兼备,他便想方设法压制,排挤,无论如何容忍不得。用这种人,不仅不能保护我的子孙和百姓,而且可以说是危险得很!”因此,有仁德的人会把这种容不得人的人流放,把他们驱逐到边远的四夷之地去,不让他们同住在国中。这说明,有德的人爱憎分明,发现贤才而不能选拔,选拔了而不能重用,这是轻慢:发现恶人而不能,了而不能把他驱逐得远远的,这是过错。喜欢众人所厌恶的,厌恶众人所喜欢的,这是违背人的本性,灾难必定要落到自己身上。所以,做国君的人有正确的途径:忠诚信义,便会获得一切;骄奢放纵,便会失去一切。
生产财富也有正确的途径;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生产的人勤奋,消费的人节省。这样,财富便会经常充足。仁爱的人仗义疏财以修养自身的德行,不仁的人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敛钱发财。没有在上位的人喜爱仁德,而在下位的人却不喜爱忠义的;没有喜爱忠义而做事却半途而废的;没有国库里的财物不是属于国君的。孟献子说:“养了四匹马拉车的士大夫之家,就不需再去养鸡养猪;祭祀用冰的卿大夫家,就不要再去养牛养羊;拥有一百辆兵车的诸侯之家,就不要去收养搜刮民财的家臣。与其有搜刮民财的家臣,不如有偷盗东西的家臣。”这意思是说,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货为利益,而应该以仁义为利益。做了国君却还一心想着聚敛财货,这必然是有小人在诱导,而那国君还以为这些小人是好人,让他们去处理国家大事,结果是天灾人祸一齐降临。这时虽有贤能的人,却也没有办法挽救了。所以,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货为利益,而应该以仁义为利益。

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