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装修问答 > 其它 > 维摩诘经变画?

维摩诘经变画?

浏览次数:1760|时间:2024-05-03

热门回答

2024-05-11口秋口秋
维摩诘经变画,就是以直观的绘画形式表现维摩诘讲经的场面和经论。维摩诘经变画最早出现在何时何地,恐怕很难确切考证了,至少是在唐代,它已经是成熟的经变画。说到维摩诘经变画,不能不让人想起顾恺之。
顾恺之是东晋人,在当时被称为“才绝、画绝、痴绝”,他的画在当时就享有极高的声誉。南京修建瓦棺寺,寺里的僧人向社会募捐,他一下子认捐了百万钱之多。谁也不会相信他会有那么多的钱,他向寺里提出一个要求,给他一面白墙,他要做画。一个月的时间,他画了一幅维摩诘像,但没有点晴。到点晴的那一天,他对寺里的僧人说,第一天来看的人要捐十万,第二天来看的人要捐五万,以后的数字就由你们自定。点晴的那一天,寺门一开,光照一寺,观者人山人海,百万钱倾刻便足。
顾恺之当时画的这幅维摩诘像真迹已经不存,无法看到它的原貌。据说这幅维摩诘像有“清羸示病之容,凭几忘言之状”,画出了维摩诘的病容及病中与对谈的特殊神色。据说,这是首创的维摩诘像,有趣的是,他还长着一缕胡子,颇有中国哲人风度。相传是南朝谢灵运跑到广州只桓寺,要供奉他的美胡子装饰维摩诘像,谢灵运本人有“美髯公“之称。南朝的画家陆探微、张僧繇都曾摹仿过顾恺之的作品,但都无法和他比美,他们的摹本保存到唐代。后来的维摩诘经变画的维摩诘像,无疑受了他极大的影响。(30)
同“西方净土变”一样,维摩诘经变画也是寺院里常见的,因为《维摩诘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它的译本就有六种之多,最早的是后汉严佛调的译本,唐代玄奘也有译本。它除了在印度佛教据重要地位之外,也是少数能够融入中国文化本位的一部经典,它对中国哲学、宗教以至文学、艺术都有莫大的影响,相当的中国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都在里面寻到灵感源泉。例如,唐代的大诗人王维,从名到号,都取自维摩诘。而他本人生活形状也象维摩诘一样,身为佛门弟子,却过着世俗贵族的奢华生活,经常出入于王公贵戚府第,一生亦官亦隐亦居士。(52-1)
维摩诘是释尊时代,居住在毗耶离城大长者。曾经供养无量诸佛,深植善本,得无生忍,入深法门。辩才无碍,游戏神通。并且具足六波罗蜜,能以种种方便善巧的方法来度化众生。(52-2)由于他示现居士身,所以他有妻子、有眷属,但却常修梵行、常乐远离。虽然一切世间的享受或社会上的各种场所,他都不忌讳的拥有,或涉足,甚至对外道也不排斥,但是,他的真正心态与目的是“至搏奕戏哗害糕轿蕹计革袭宫陋处,辄以度人”、“受诸异道不毁正信”、“游诸四衢,饶益众生”,甚至“入诸淫舍,示欲之过”。所谓“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正是这种生活形状的通俗写照。他就是这么一个奇特的在家菩萨,他所行的就是如此不拘常格、随机设教的法门。因此,《维摩诘经》不是那种抽象、呆板的非人格化的教理,差不多是一部艺术作品,有巧妙的戏剧安排,有精辟的对白,有故事,充满机智和智慧。不论是维摩诘本人的形象,还是《维摩诘经》都深受人们的喜爱。(52-3)
在《维摩诘经》里,故事的开头是维摩诘生病,佛派遣弟子们问候,然而,弟子们大多自称不堪前往。最后,佛遣文殊师利前往问候。于是,八千菩萨、五百声闻、百千人天,皆欣然从往。佛派遣的这些弟子中,有大乘、小乘中的弟子,他们在平日城宴坐习禅、持钵乞食、解说戒律、为人说法等等活动中,维摩诘曾向他们提出诘难,相与辩析,均被维摩诘挫败。所以,他们都不敢去应对,他们的心里也许很清楚,维摩诘并非真的生病,不过是以向人示疾的方式,宣扬自己的主张。(52-4)
文殊菩萨是智慧的象征,与维摩诘可以旗鼓相当。文殊来到维摩诘的内室,室内没有座位,只有一床。维摩诘以疾而卧,正如顾恺之所画:清羸示病之容。文殊致问,维摩诘答:从痴有爱,则我病生。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病灭,则我病灭。
据说,维摩诘住室的面积只有一平方丈,佛教寺院住持所住的房舍,即称“方丈”或称“丈室”,这样的称呼即源自维摩诘。在这样狭小的空间里,八千菩萨、五百声闻、百千人天,何以能容?维摩诘向东方距此三十六恒河沙世界的弥须相世界弥须灯王佛那里,借来三万二千个高达八万四千由旬(一由旬约为六十里)严饰第一的师子宝座。在维摩诘与文殊的相辩之中,《维摩诘经》的精彩之处如同珠玉纷陈。(52-10)
在他们相辩之中,室内出现了“天女散花”,花落到菩萨身上,随即落地,但散到舍利弗等声闻身上,即使运用神力,也扯不下来。于是,在与舍利弗的对辩中,将舍利弗变为女身。而将自己变为舍利弗。一方面这是证实众生如幻,男女实无定相。另一方面也是破除对声闻人对“法”的执着。这个细节充满幽默感,因而独具匠心,将印度小乘教的严肃精神和中国伦理精神化做轻松一笑。
大云院大佛殿壁画的作者是谁,他没有留下名字,无法确认了。五代时期的壁画所存无几,犹如凤毛麟角,而现存的五代时期的寺观壁画,这是惟一的。
看来,这壁画的作者也深谙《维摩诘经》的精妙,画面处理灵动活泼,既不呆板凝滞,也不庞杂淤塞。在画技上,依袭“焦墨淡彩”的特点,线条以“铁线描”为主,“蚯蚓描”和“高古游丝描”为辅。人物造形上,承接晚唐风格。人物无论男女,均体态丰腴,神气祥和。天女散花和飞天的造形给画面添了飞动之感,使画面十分鲜活。(52-6)
在西墙上绘有十八罗汉,这个壁画是不是五代时期的,不得而知。十八罗汉人物造形生动,衣纹处理别具一格。从人物造形和构图以及线条处理来看,笔法流畅,画技娴熟,不象是一般的民间画匠所为。它与维摩诘经变的壁画有没有承接关系?这还要靠专家和学者来做出结论。
经变画
经变画,即经变,亦称变或变相,广言之,凡依据佛经绘制之画,皆可称为“变”。敦煌经变画则通常指将某一部甚至某几部有关佛经之主要内容组织成首尾完整、主次分明的大画。经变在南朝时即已出现,据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南朝宋袁倩画有“维摩诘变”,梁时儒童画有“宝积经变”。莫高窟有经变三十三种,持续时间长的有西方净土变、东方药师变、弥勒经变、法华经变、维摩诘经变,数量最多的是东方药师变。敦煌经变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除了佛经内容外,大量的社会生活内容在经变画中得到生动的体现。许多经变画技巧高超,堪称艺术珍品。
福田经变在现存敦煌壁画中只有两幅,但其形式、技巧和内容在艺术史上却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福田经变的产生与消亡,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佛教发展的轨迹。

41

2024-05-01零下十三月
经变画,经变画是用画像来解释某部佛经的思想内容。
据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载,南朝宋时的袁倩画有"维摩诘变",梁时之儒童画有"宝积经变",可见南朝时已有"经变"、"变"之称,实物今已无存。
经变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万花筒般的社会生活,可以从中得到反映,艺术家之奇思可以有此领域内驰骋纵横,人们之愿望藉以得到升华。经变画为学术研究所提供之材料,范围广、方面多,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