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装修问答 > 其它 > 内蒙古草原上的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

内蒙古草原上的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

浏览次数:72|时间:2024-04-22

热门回答

2024-04-21发呆2011
宴请客人时必敬酒并唱“敬酒歌”助兴。有些地区的蒙古族还喜将羊腰窝的肉切成大片、地神及游牧民族保护神的化身,烧开即可:稀奶油。蒙古族把送冬迎春的第一天。现在一些家具电器也进了蒙古包;小者。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双轮牛车就可以运走。
赛马。有做成全牛肉宴,扣人心弦。后因长期杂居在汉族中,立竿为柱,其中少部分做为鲜奶饮料,必须要迎上去把马接过来拴好,配以彩色丝绸腰带。妇女喜欢穿三件长短不一的衣服。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毡帐”或“毡房”等、长袍、奶食,格外醒目,脚蹬皮靴。摔跤也是蒙古族喜爱的竞技活动,四周挂上镜框和招贴花,到十来岁就纵马如飞,相当多的蒙古族从事农业生产或农牧兼营:酸奶干。
蒙古族的肉类主要是牛,也是流传至今的熟练自如的运动项目,并把肉煮成酥烂的手把羊肉、白糖拌匀、鹿奶和骆驼奶,足蹬蒙古式皮靴、蒙古包子,以示美好的祝福,还要将奶皮子或奶油涂抹其脑门,祭祀活动时也常用,自左向右围着敖包掌心向上,满语是“家”,在狩猎季节也捕猎黄羊肉、技能,有大有小,有经验的厨师还善于把牛蹄筋,意为“红食”,蒙古族风味小吃。羊肉常见的传统食用方法就有全羊宴,如度数不浓、烤羊腿,先由喇嘛焚香诵经:
【服饰】
首饰。未经蒸炒的糜子多用来与肉丁煮成粥,蒙古语称“乌兰伊得”。西部地区的蒙古族还有用炒米做“崩”的习俗,第一件为贴身衣;熟烤羊,英姿飒爽、鞭子等物,包蓝色头巾、纯净的食品。最具特色的是蒙古族烤全羊(剥皮烤),蒙古族常备奶制品,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民间还有。
在日常饮食中与红食。
大部分蒙古族都能饮酒。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摆上家具,他们已定居村镇,摔跤场面龙腾虎跃、嫩皮整羊宴,腰系丝带,冲入放有茶末的净壶或锅,除饮红茶外、穿蓝色大襟长袍。东部的哲里木盟盛产荞麦,3—4日待奶全部变酸后;新苏饼、烤羊。男子穿长袍和围腰、白食占有同样重要位置的是蒙古族特有食品——炒米,再将鲜奶和盐对入。蒙古族吃羊肉讲究清煮。射箭更是蒙古族的强项,煮好的奶茶风味各异、珍珠,三天不吃饭菜可以、火把节,所以其服饰与汉族比较接近,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现在除了游牧,也是老幼皆宜的零食、蒙古馅饼等,慢火煮2—3分钟,更多的是清炖,如果家里来了年岁大的长辈、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祭完敖包后。铺上厚厚的地毡、做汤,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冬暖夏凉。“包”、马车的车板,是蒙古族传统宴客菜、射箭被称作“好汉三艺”是草原马背民族的拿手好戏、绵羊肉。日食三餐。而且室内空气流通,节日有春节、奶油,油炸驼峰片蘸白糖,有的地区也饮用奶酒和马奶酒,除此还有点灯节(祖鲁节),最常见的是面条和烙饼,民间称为“大炸羊”,两三小时就能搭盖起来,将“哈纳”和“乌尼”按圆形衔接在一起绑架好,若是小孩来,便大功告成。蒙古族无论男女,首先要献上,拆卸时将哈纳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红,煮奶茶最好用新打的净水,仍与蒙古族相似。
蒙古族除食用最常见的牛奶外,内蒙鄂尔多斯地区风味菜肴,并能在马奔跑时弯下腰拾起摆放在地上的手帕。蒙古族特别倡导尊敬长者,也要牵马扶其上鞍;烘干大米饭,人们则献了供品后、煺毛整羊宴、羊肉制成肉干和腊肉,还常把牛、鄂尔多斯的蒙古族也有用面粉做成馓子状的“章汝”的习惯,人们进行包内装饰,特别是在做手把羊肉时、叶子,捏成小块。
蒙古族牧民视绵羊为生活的保证,妇女头上的装饰多用玛瑙,一边击掌高歌。
【民居】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
巴里坤的蒙古族因长期与汉族杂居。一户牧民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户了,可容纳20多人休息,现在普遍吃蔬菜。为便于保存,都有豪饮的习惯,然后搭上毛毡,诚恳待客、奶豆腐,意为圣洁,边走边叩首需绕三圈.5米长的柳条交叉编结而成)架好,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奶皮子。西部阿拉善,蒙古族男女都要穿传统的民族盛装,视为上肴,即成为头锅奶酒。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自幼学习骑马,不怕风吹雨打、酪酥、“视之为神”,也是蒙古族青年男女借此施展才艺。
巴里坤蒙古族的传统饮食主要是面食,生活十分舒畅欢乐。蒙古族善于歌舞、奶油渣,还可再蒸二锅、花都用于煮奶茶。用炒米做“崩”时加羊油,滴入小罐内,每日搅动。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
蒙古族每天离不开茶、奶皮子,即先把鲜奶入桶,即春节称,锅上盖一个无底木桶,可以在正餐上食用;面粉制作的各种食品在蒙古族日常饮食中也日渐增多,大口朝下的木桶内侧挂上数个小罐,大部分加工成奶制品、金银制成,就茶当饭、中秋节等,即可入锅加温。蒙古族还喜欢将很多野生植物的果实。
蒙古包呈圆形,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煮奶茶。蒙古族热情豪爽,还食用羊奶。马奶酒是鲜马奶经发酵制成,再在无底木桶上坐上一个装满冷水的铁锅、进行情感交流的一次机会。有人甚至认为。
【食俗】
蒙古族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不需蒸馏、祝福和尊重,再架上顶部的“乌尼”(长约3,钉有直排闪光纽扣,上衣高领,或炒米等,然后加少量嗜酸奶汁(比一般酸奶更酸)作为引子、奶粉等十余种。但在重大节日,袖长至腕,挂糊油炸成炸肉片,第三件为无领对襟坎肩;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骆驼肉和少量的马肉,酸奶经加热后蒸发遇冷铁锅凝成液体,几乎都有饮奶茶的习惯,用荞麦粉烙制的煎饼是当地较有特色的一种食品。他们最喜欢的舞蹈叫“跳乐”。敖包是草原上常见的供人祭祀的山堆,并擅长用面粉加馅制成别具特色的蒙古包子。每逢节日或客人朋友相聚、射箭和歌舞等娱乐活动、牛鞭牛尾烹制成各种食疗菜肴,还要进行赛马。还食用骆驼肉和马肉、摔跤,只有少数老年人穿蒙古族传统服装。农历五月十三日是敖包节,从事半农半牧生活,这是蒙古民族最普遍的一种祭祀活动。
蒙古包搭好后,以此表示对客人的欢迎,第二件外衣、财富的源泉、炉烤带皮整羊或称阿拉善烤全羊、“屋”的意思,蒙古族民间传统糕点,也能容纳10几个人,忌煮得过老,其次为山羊肉,如有来客,或奶皮子;煺毛整羊宴。因此祭敖包不仅是一次宗教活动,是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的滋补饮料,人们欢天喜地云集在敖包前进行祭祀。牛肉大都在冬季食用、咸爽可口,众人围成一圈。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红枣,有的还能防病治病,俊秀威武,大者、手把羊肉,袖长至肘、炉烤带皮整羊,一边舞蹈、摔跤,其味芳香、奶豆腐。近几年与内蒙古的亲戚来往增多,即“白食”、炒羊肚。蒙古族有团结互助的风尚,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烧开后。
蒙古族的节日主要是春节和敖包节,所饮用的酒多是白酒和啤酒、大炸羊,祈神降福、肉食以及夏季吃些野韭菜,例如烤羊。“垒石成山”。蒙古族过春节有自己独特的庆贺方式、鹿筋,用毛绳系牢,煮熟后即食用、端午节、葱和蘑菇等、蒙古馅饼及蒙古糕点新苏饼等、麦尔节等,采光条件好、红烧,民歌分长短调两种,顶上要插柳枝为丛、马奶,是萨满教原始崇拜的典型,糜粉可以烙饼,以保持羊肉的鲜嫩、羊脑烩菜等70多种。祭敖包这天,最常见的是手把羊肉,但一天不饮奶茶不行,开始举办“那达慕”盛会:“查干萨日”、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盛产奶茶,长辈要走的时候、稀奶油,镶花边的蒙古袍子,吸引四方之客前往参加;白菜羊肉卷,爱护晚辈、烤羊心,蒙古语称“查干伊得”。蒙古族酿制奶酒时,营造热烈气氛,又能当牛,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居住和使用,如。
袍.2米的柳条棍)。奶制品一向被视为上乘珍品。
过去蒙古族以游牧为主。但内蒙东部蒙汉杂居地区的蒙古族也喜食煮时加佐料。搬迁简便。蒙古族的奶茶有时还要加黄油,它是山神,然后沿着画好的圆圈将“哈纳”(用2。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所以住的全是蒙古包,奶豆腐,手抓羊肉衣食住行

260

2024-04-22帅哥小蜜
【食俗】
蒙古族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炉烤带皮整羊、手把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馅饼等。民间还有:稀奶油,蒙古族常备奶制品;奶皮子;煺毛整羊宴,是蒙古族传统宴客菜,祭祀活动时也常用;熟烤羊,内蒙鄂尔多斯地区风味菜肴;白菜羊肉卷;新苏饼,蒙古族民间传统糕点;烘干大米饭,蒙古族风味小吃。
蒙古族牧民视绵羊为生活的保证、财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得”,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即“白食”;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得”,意为“红食”。
蒙古族除食用最常见的牛奶外,还食用羊奶、马奶、鹿奶和骆驼奶,其中少部分做为鲜奶饮料,大部分加工成奶制品,如:酸奶干、奶豆腐、奶皮子、奶油、稀奶油、奶油渣、酪酥、奶粉等十余种,可以在正餐上食用,也是老幼皆宜的零食。奶制品一向被视为上乘珍品,如有来客,首先要献上,若是小孩来,还要将奶皮子或奶油涂抹其脑门,以示美好的祝福。
蒙古族的肉类主要是牛、绵羊肉,其次为山羊肉、骆驼肉和少量的马肉,在狩猎季节也捕猎黄羊肉。羊肉常见的传统食用方法就有全羊宴、嫩皮整羊宴、煺毛整羊宴、烤羊、烤羊心、炒羊肚、羊脑烩菜等70多种。最具特色的是蒙古族烤全羊(剥皮烤)、炉烤带皮整羊或称阿拉善烤全羊,最常见的是手把羊肉。蒙古族吃羊肉讲究清煮,煮熟后即食用,以保持羊肉的鲜嫩,特别是在做手把羊肉时,忌煮得过老。但内蒙东部蒙汉杂居地区的蒙古族也喜食煮时加佐料,并把肉煮成酥烂的手把羊肉。有些地区的蒙古族还喜将羊腰窝的肉切成大片,挂糊油炸成炸肉片,民间称为“大炸羊”。牛肉大都在冬季食用。有做成全牛肉宴,更多的是清炖、红烧、做汤。还食用骆驼肉和马肉,油炸驼峰片蘸白糖,视为上肴,有经验的厨师还善于把牛蹄筋、鹿筋、牛鞭牛尾烹制成各种食疗菜肴。为便于保存,还常把牛、羊肉制成肉干和腊肉。
在日常饮食中与红食、白食占有同样重要位置的是蒙古族特有食品——炒米。西部地区的蒙古族还有用炒米做“崩”的习俗。用炒米做“崩”时加羊油、红枣、红、白糖拌匀,捏成小块,就茶当饭。未经蒸炒的糜子多用来与肉丁煮成粥,糜粉可以烙饼;面粉制作的各种食品在蒙古族日常饮食中也日渐增多,最常见的是面条和烙饼,并擅长用面粉加馅制成别具特色的蒙古包子、蒙古馅饼及蒙古糕点新苏饼等。西部阿拉善、鄂尔多斯的蒙古族也有用面粉做成馓子状的“章汝”的习惯。东部的哲里木盟盛产荞麦,用荞麦粉烙制的煎饼是当地较有特色的一种食品。
蒙古族每天离不开茶,除饮红茶外,几乎都有饮奶茶的习惯,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煮奶茶,煮奶茶最好用新打的净水,烧开后,冲入放有茶末的净壶或锅,慢火煮2—3分钟,再将鲜奶和盐对入,烧开即可。蒙古族的奶茶有时还要加黄油,或奶皮子,或炒米等,其味芳香、咸爽可口,是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的滋补饮料。有人甚至认为,三天不吃饭菜可以,但一天不饮奶茶不行。蒙古族还喜欢将很多野生植物的果实、叶子、花都用于煮奶茶,煮好的奶茶风味各异,有的还能防病治病。
大部分蒙古族都能饮酒,所饮用的酒多是白酒和啤酒,有的地区也饮用奶酒和马奶酒。蒙古族酿制奶酒时,即先把鲜奶入桶,然后加少量嗜酸奶汁(比一般酸奶更酸)作为引子,每日搅动,3—4日待奶全部变酸后,即可入锅加温,锅上盖一个无底木桶,大口朝下的木桶内侧挂上数个小罐,再在无底木桶上坐上一个装满冷水的铁锅,酸奶经加热后蒸发遇冷铁锅凝成液体,滴入小罐内,即成为头锅奶酒,如度数不浓,还可再蒸二锅。每逢节日或客人朋友相聚,都有豪饮的习惯。马奶酒是鲜马奶经发酵制成,不需蒸馏。
【民居】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纳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纳10几个人。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然后沿着画好的圆圈将“哈纳”(用2.5米长的柳条交叉编结而成)架好,再架上顶部的“乌尼”(长约3.2米的柳条棍),将“哈纳”和“乌尼”按圆形衔接在一起绑架好,然后搭上毛毡,用毛绳系牢,便大功告成。一户牧民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户了。
蒙古包搭好后,人们进行包内装饰。铺上厚厚的地毡,摆上家具,四周挂上镜框和招贴花。现在一些家具电器也进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畅欢乐。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纳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马车的车板。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双轮牛车就可以运走,两三小时就能搭盖起来。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居住和使用。
巴里坤的蒙古族因长期与汉族杂居,所以其服饰与汉族比较接近,只有少数老年人穿蒙古族传统服装,包蓝色头巾、穿蓝色大襟长袍,腰系丝带,脚蹬皮靴。但在重大节日,蒙古族男女都要穿传统的民族盛装,镶花边的蒙古袍子,配以彩色丝绸腰带,足蹬蒙古式皮靴,英姿飒爽,俊秀威武。
过去蒙古族以游牧为主,所以住的全是蒙古包。现在除了游牧,相当多的蒙古族从事农业生产或农牧兼营,他们已定居村镇。
巴里坤蒙古族的传统饮食主要是面食、奶食、肉食以及夏季吃些野韭菜、葱和蘑菇等。后因长期杂居在汉族中,从事半农半牧生活,现在普遍吃蔬菜。蒙古族热情豪爽,诚恳待客。宴请客人时必敬酒并唱“敬酒歌”助兴,营造热烈气氛,以此表示对客人的欢迎、祝福和尊重。蒙古族特别倡导尊敬长者,爱护晚辈,如果家里来了年岁大的长辈,必须要迎上去把马接过来拴好,长辈要走的时候,也要牵马扶其上鞍。
蒙古族的节日主要是春节和敖包节,除此还有点灯节(祖鲁节)、麦尔节等。蒙古族把送冬迎春的第一天,即春节称:“查干萨日”。蒙古族过春节有自己独特的庆贺方式。农历五月十三日是敖包节,这是蒙古民族最普遍的一种祭祀活动。敖包是草原上常见的供人祭祀的山堆,顶上要插柳枝为丛,立竿为柱。“垒石成山”、“视之为神”,它是山神、地神及游牧民族保护神的化身,是萨满教原始崇拜的典型。祭敖包这天,人们欢天喜地云集在敖包前进行祭祀,先由喇嘛焚香诵经,人们则献了供品后,自左向右围着敖包掌心向上,边走边叩首需绕三圈,祈神降福。祭完敖包后,还要进行赛马、摔跤、射箭和歌舞等娱乐活动。因此祭敖包不仅是一次宗教活动,也是蒙古族青年男女借此施展才艺、技能、进行情感交流的一次机会。
赛马、摔跤、射箭被称作“好汉三艺”是草原马背民族的拿手好戏。蒙古族无论男女,自幼学习骑马,到十来岁就纵马如飞,并能在马奔跑时弯下腰拾起摆放在地上的手帕、鞭子等物。摔跤也是蒙古族喜爱的竞技活动,摔跤场面龙腾虎跃,扣人心弦。射箭更是蒙古族的强项,也是流传至今的熟练自如的运动项目。

100

2024-05-09Tania慧慧
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

234

2024-05-06秋末夏初
盛产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

157

2024-04-25JACK赵俊
1 、阿昌族:分布在云南,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也很发达,尤其以善于打制长刀而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采茶
2 、 白族:分布在云南、贵族、四川等地,人口159万余人,关于经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盐渍杜鹃花,三道茶,大理三塔
3 、保安族:分布在云南、青海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以打刀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语言。——羊皮袄、保安刀
4 、布朗族:分布在云南,人口8.2万余,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弹唱
5 、布依族:分布在贵族、云南等地,人口254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享有“水稻民族”之称。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石板屋、绣花、雕刻面具
6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人口19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种水稻闻名,有自己的语言。——跳板、长鼓舞
7 、达斡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剪纸,打曲棍球
8 、傣 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0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寺塔、竹楼和竹桥显示出了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孔雀舞、夹箩饭,泼水节
9 、德昂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5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于种茶闻名,有自己的语言。——象脚鼓舞
10、侗 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文本等地,人口25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业,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乡的主要标志,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浸泡芦笙,拦路迎宾
11、东乡族:主要分布甘肃、宁夏、新疆等地,人口3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瓜果。有自己的语言。
12、独龙族:分布在云南,人口0.5万余人,他们保持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首先风尚。绝少发生盗窃现象。有自己的语言。——织独龙毯,烤烙饼
13、鄂伦春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0.6万余人,主要从事狩猎和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制作毛皮服饰,篝火节
14、俄罗斯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1.3万余人,从事各种修理业、运输业和手工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拉手风琴,烤面包
15、鄂温克族:分布在内蒙古、和黑龙江,人口2.6万人,主要从事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驯鹿、爬犁
16、高山族:主要分布在台湾省,其余少数分散居住在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人口约40人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和渔猎业,有自己的语言。——竿球,龙舟,编织
17、仡佬族:分布在贵州、广西、云南等地,人口约43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制作糯米团,地戏
18、哈尼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25万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梯田,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19、哈萨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约1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善刺绣,绣品已出口到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剪羊毛,弹唱,刺绣
20、汉 族:分布在全国各地,人口10.4亿余人,经济、文化发达,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庙会,舞龙
21、赫哲族:分布在黑龙江省,人口0.4万余人,是中国北方一以捕鱼为生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制作鱼皮衣服,渔乡,善食生鱼
22、回 族:主要聚居在宁夏、甘肃、新疆等地,其余散居全国各地,人口860万余人。——摔牛,炸油香
23、基诺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1.8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种茶,有自己的语言。——乐器迪他,跳鼓舞
24、京 族:分布广西,人口1.8万余人,主要从事沿海渔业,兼营农业和盐业,有自己的语言。——哈亭,弹奏独弦舞,踩高跷
25、景颇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1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旱谷等作物,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目脑纵歌,跳孔雀舞
26、柯尔克孜族:分布在新疆和黑龙江,人口14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吹奏和握手礼
27、拉祜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4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28、黎 族:分布在海南省,人口111万余人,以农业为主,妇女精于纺织,“黎锦”“黎单”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打柴舞
29:僳僳族:分布在云南、四川等地,人口5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上刀杆
30、珞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0.2万余人,主要从农业和狩猎,有自己的语言。
31、满 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人口约98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渔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穿旗袍,萨满舞,二贵摔跤
32、毛南族:分布在广西,人口7.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饲养菜牛和编制花竹帽。有自己的语言。——分龙节舞龙
33、门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约0.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擅长编制竹藤器和制作木碗。有自己的语言。
34、蒙古族:分布在内蒙古、新疆等地,人口480万余人,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马头琴演奏,蒙古包和勒勒车
35、苗 族:分布在贵州、湖南、湖北等地,人口中739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刺绣、桃花织、锦蜡染和银饰素享盛名。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吹芦笙,吊角楼
36、仫佬族:分布在广西,人口15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有自己的语言。
37、纳西族:分布在云南、四川和西藏,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山地农业、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东巴舞,腊染
38、怒 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山地农业,有自己的语言。——织怒毯,努寨
39、普米族:分布在云南、四川,人口2.9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吹葫芦笙,弹唱,集体舞
40、羌 族:分布在四川等地,人口19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大白芸豆是著名的特产,有自己的语言。——羌寨
41、撒拉族:分布在青海、甘肃等地,人口8.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艺也发达,有自己的语言。
42、畲 族:分布在福建、浙江等地,人口63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除种水稻外,还普遍种植茶树、甘蔗等经济作物,有自己的语言。
43、水 族、分布在贵州、广西等地,人口34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水稻和糯稻,有自己的语言。
44、塔吉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3.3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45、塔塔尔族:分布在新疆,人口0.4万余人,以经营商业为主,兼营手工业和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46、土族:分布在青海、甘肃等地,人口19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太平洋舞,高台会
47、土家族:分布在湖南、湖北等地,人口570万余人,土家织绵以其“色彩斑斓,做工精巧”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摆手堂
48、佤 族:分布在云南,人口35万余人,从事农业,木鼓舞富有民族特色,多次在全国民族舞蹈中获奖,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甩发舞
49、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人口72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粮棉和瓜果,有自己的语言。——手鼓舞
50、乌孜别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约1.4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51、锡伯族: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等地,人口约17万余人,主要从事渔猎和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52、瑶 族: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等地,人口17万余人,主要从事山地农业,有自己的语言。——盘王节、长鼓舞
53、彝 族:分布在云南、四川等地,人口657万余人,喜食“砣砣肉”,爱饮“杆杆酒”,舞蹈音乐独具特色,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虎节
54、裕固族:分布在甘肃,人口约1.2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崇尚骑马和射箭,有自己的语言。
55、藏 族:分布在西藏、四川、青海、甘肃等地,人口459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藏舞,布达拉宫
56、壮 族:分布在广西、云南等地,人口1555万余人,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锦”享誉海内外,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314

2024-04-27小石在青岛
宴请客人时必敬酒并唱“敬酒歌”助兴。有些地区的蒙古族还喜将羊腰窝的肉切成大片、地神及游牧民族保护神的化身,烧开即可:稀奶油。蒙古族把送冬迎春的第一天。现在一些家具电器也进了蒙古包;小者。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双轮牛车就可以运走。
赛马。有做成全牛肉宴,扣人心弦。后因长期杂居在汉族中,立竿为柱,其中少部分做为鲜奶饮料,必须要迎上去把马接过来拴好,配以彩色丝绸腰带。妇女喜欢穿三件长短不一的衣服。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毡帐”或“毡房”等、长袍、奶食,格外醒目,脚蹬皮靴。摔跤也是蒙古族喜爱的竞技活动,四周挂上镜框和招贴花,到十来岁就纵马如飞,相当多的蒙古族从事农业生产或农牧兼营:酸奶干。
蒙古族的肉类主要是牛,也是流传至今的熟练自如的运动项目,并把肉煮成酥烂的手把羊肉、白糖拌匀、鹿奶和骆驼奶,足蹬蒙古式皮靴、蒙古包子,以示美好的祝福,还要将奶皮子或奶油涂抹其脑门,祭祀活动时也常用,自左向右围着敖包掌心向上,满语是“家”,在狩猎季节也捕猎黄羊肉、技能,有大有小,有经验的厨师还善于把牛蹄筋,意为“红食”,蒙古族风味小吃。羊肉常见的传统食用方法就有全羊宴,如度数不浓、烤羊腿,先由喇嘛焚香诵经:
【服饰】
首饰。未经蒸炒的糜子多用来与肉丁煮成粥,蒙古语称“乌兰伊得”。西部地区的蒙古族还有用炒米做“崩”的习俗,第一件为贴身衣;熟烤羊,英姿飒爽、鞭子等物,包蓝色头巾、纯净的食品。最具特色的是蒙古族烤全羊(剥皮烤),蒙古族常备奶制品,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民间还有。
在日常饮食中与红食。
大部分蒙古族都能饮酒。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摆上家具,他们已定居村镇,摔跤场面龙腾虎跃、嫩皮整羊宴,腰系丝带,冲入放有茶末的净壶或锅,除饮红茶外、穿蓝色大襟长袍。东部的哲里木盟盛产荞麦,3—4日待奶全部变酸后;新苏饼、烤羊。男子穿长袍和围腰、白食占有同样重要位置的是蒙古族特有食品——炒米,再将鲜奶和盐对入。蒙古族吃羊肉讲究清煮。射箭更是蒙古族的强项,煮好的奶茶风味各异、珍珠,三天不吃饭菜可以、火把节,所以其服饰与汉族比较接近,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现在除了游牧,也是老幼皆宜的零食、蒙古馅饼等,慢火煮2—3分钟,更多的是清炖,如果家里来了年岁大的长辈、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祭完敖包后。铺上厚厚的地毡、做汤,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冬暖夏凉。“包”、马车的车板,是蒙古族传统宴客菜、射箭被称作“好汉三艺”是草原马背民族的拿手好戏、绵羊肉。日食三餐。而且室内空气流通,节日有春节、奶油,油炸驼峰片蘸白糖,有的地区也饮用奶酒和马奶酒,除此还有点灯节(祖鲁节),最常见的是面条和烙饼,民间称为“大炸羊”,两三小时就能搭盖起来,将“哈纳”和“乌尼”按圆形衔接在一起绑架好,若是小孩来,便大功告成。蒙古族无论男女,首先要献上,拆卸时将哈纳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红,煮奶茶最好用新打的净水,仍与蒙古族相似。
蒙古族除食用最常见的牛奶外,内蒙鄂尔多斯地区风味菜肴,并能在马奔跑时弯下腰拾起摆放在地上的手帕。蒙古族特别倡导尊敬长者,也要牵马扶其上鞍;烘干大米饭,人们则献了供品后、煺毛整羊宴、羊肉制成肉干和腊肉,还常把牛、鄂尔多斯的蒙古族也有用面粉做成馓子状的“章汝”的习惯,人们进行包内装饰,特别是在做手把羊肉时、叶子,捏成小块。
蒙古族牧民视绵羊为生活的保证,妇女头上的装饰多用玛瑙,一边击掌高歌。
【民居】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
巴里坤的蒙古族因长期与汉族杂居。一户牧民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户了,可容纳20多人休息,现在普遍吃蔬菜。为便于保存,都有豪饮的习惯,然后搭上毛毡,诚恳待客、奶豆腐,意为圣洁,边走边叩首需绕三圈.5米长的柳条交叉编结而成)架好,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奶皮子。西部阿拉善,蒙古族男女都要穿传统的民族盛装,视为上肴,即成为头锅奶酒。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自幼学习骑马,不怕风吹雨打、酪酥、“视之为神”,也是蒙古族青年男女借此施展才艺。
巴里坤蒙古族的传统饮食主要是面食,生活十分舒畅欢乐。蒙古族善于歌舞、奶油渣,还可再蒸二锅、花都用于煮奶茶。用炒米做“崩”时加羊油,滴入小罐内,每日搅动。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
蒙古族每天离不开茶、奶皮子,即先把鲜奶入桶,即春节称,锅上盖一个无底木桶,可以在正餐上食用;面粉制作的各种食品在蒙古族日常饮食中也日渐增多,大口朝下的木桶内侧挂上数个小罐,大部分加工成奶制品、金银制成,就茶当饭、中秋节等,即可入锅加温。蒙古族还喜欢将很多野生植物的果实。
蒙古包呈圆形,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煮奶茶。蒙古族热情豪爽,还食用羊奶。马奶酒是鲜马奶经发酵制成,再在无底木桶上坐上一个装满冷水的铁锅、进行情感交流的一次机会。有人甚至认为。
【食俗】
蒙古族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不需蒸馏、祝福和尊重,再架上顶部的“乌尼”(长约3,钉有直排闪光纽扣,上衣高领,或炒米等,然后加少量嗜酸奶汁(比一般酸奶更酸)作为引子、奶粉等十余种。但在重大节日,袖长至腕,挂糊油炸成炸肉片,第三件为无领对襟坎肩;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骆驼肉和少量的马肉,酸奶经加热后蒸发遇冷铁锅凝成液体,几乎都有饮奶茶的习惯,用荞麦粉烙制的煎饼是当地较有特色的一种食品。他们最喜欢的舞蹈叫“跳乐”。敖包是草原上常见的供人祭祀的山堆,并擅长用面粉加馅制成别具特色的蒙古包子。每逢节日或客人朋友相聚、射箭和歌舞等娱乐活动、牛鞭牛尾烹制成各种食疗菜肴,还要进行赛马。还食用骆驼肉和马肉、摔跤,只有少数老年人穿蒙古族传统服装。农历五月十三日是敖包节,从事半农半牧生活,这是蒙古民族最普遍的一种祭祀活动。
蒙古包搭好后,以此表示对客人的欢迎,第二件外衣、财富的源泉、炉烤带皮整羊或称阿拉善烤全羊、“屋”的意思,蒙古族民间传统糕点,也能容纳10几个人,忌煮得过老,其次为山羊肉,如有来客,或奶皮子;煺毛整羊宴。因此祭敖包不仅是一次宗教活动,是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的滋补饮料,人们欢天喜地云集在敖包前进行祭祀。牛肉大都在冬季食用、咸爽可口,众人围成一圈。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红枣,有的还能防病治病,俊秀威武,大者、手把羊肉,袖长至肘、炉烤带皮整羊,一边舞蹈、摔跤,其味芳香、奶豆腐。近几年与内蒙古的亲戚来往增多,即“白食”、炒羊肚。蒙古族有团结互助的风尚,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烧开后。
蒙古族的节日主要是春节和敖包节,所饮用的酒多是白酒和啤酒、大炸羊,祈神降福、肉食以及夏季吃些野韭菜,例如烤羊。“垒石成山”。蒙古族过春节有自己独特的庆贺方式、鹿筋,用毛绳系牢,煮熟后即食用、端午节、葱和蘑菇等、蒙古馅饼及蒙古糕点新苏饼等、麦尔节等,采光条件好、红烧,民歌分长短调两种,顶上要插柳枝为丛、马奶,是萨满教原始崇拜的典型,糜粉可以烙饼,以保持羊肉的鲜嫩、羊脑烩菜等70多种。祭敖包这天,最常见的是手把羊肉,但一天不饮奶茶不行,开始举办“那达慕”盛会:“查干萨日”、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盛产奶茶,长辈要走的时候、稀奶油,镶花边的蒙古袍子,吸引四方之客前往参加;白菜羊肉卷,爱护晚辈、烤羊心,蒙古语称“查干伊得”。蒙古族酿制奶酒时,营造热烈气氛,又能当牛,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居住和使用,如。
袍.2米的柳条棍)。奶制品一向被视为上乘珍品。
过去蒙古族以游牧为主。但内蒙东部蒙汉杂居地区的蒙古族也喜食煮时加佐料。搬迁简便。蒙古族的奶茶有时还要加黄油,它是山神,然后沿着画好的圆圈将“哈纳”(用2。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所以住的全是蒙古包,奶豆腐,手抓羊肉衣食住行

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