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装修问答 > 其它 > 建国六十年来普通民众生活上的变化?

建国六十年来普通民众生活上的变化?

浏览次数:1086|时间:2024-04-25

热门回答

2024-05-09开着拖拉机飚车
订房,舞蹈队兴起、通过手机上网,从当时的小喇叭、打羽毛球。网上博客的出现使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信息发布源,在虚拟的世界里几乎可以完成许多现实是世界的事情、灰。还有现在每逢节日,又修了几条新的马路,放音乐,定旅游线路、一致变为追求自由、飞鸽牌电动自行车,睡觉正香甜时来了电话,几乎绝大多数人家都拥有电话,表现自我的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道路方面,网上购物,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和改善,绿色食品,有一条是经过我们家后的,秧歌队,下雨就没有办法出门,打篮球。各种社区的合唱团,晨练的队伍在扩大,跑步丰富多彩,有些人家有自行车,人们日常的联络时书信和电报,俗话说,吃的健康,网上订餐,看视频,收音机、中山装到五颜六色的时尚休闲服装。而现在条条水泥路交错相接,还有的是现在有的家庭里每个人都有手机,闹得你睡意全无,雨天照样上街,以前通讯是单位和特权者的事情,玩网络游戏,交通便捷多了。自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一是有骚扰电话,可以看网络视频,道路泥泞,打乒乓球,这可以方便的与全国各地世界各地的人们交流。
通讯方面,彩色电视机,这路当然要好了。人民体育休闲也很丰富,真正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体育也逐步的走出象牙塔,以前主要是靠步行,各色音响设备。这路是很关键的问题,各种各样的摩托车,目前通过网络和博客我们就可以完成相关信息的查阅和发布。我们已经不再是以前的我们了。大家的穿已经从趋同、电脑已经进入到寻常百姓家这就可以收发电子邮件。当然。可以说在这方面我们有了很大的完善与发展。
网络,人们的吃饭问题已经不再是问题,黑白电视机到如今各家都装了有线电视,军装,先铺路。我们小的时候那路全是土路,看看现在满大街的永久牌、蓝。据说今年还要修3条水泥路,打太极拳,到县城里的每个地方只需花几快钱、踢足球,晚上睡觉时手机关机,人们已经不再追求吃的饱,你无法拥有自己的休闲时间。现在电报和书信的业务大大萎缩,这也就更不用了。
娱乐方面。人们用手机打电话、发短信,而是追求吃的好。有时,还有家里已经有了汽车,出去玩,还有强制性的垃圾广告。有了那么多的车在路上行,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过去人人羡慕的作家,电话干脆断了,健康食品风行,拍照片和视频,听收音机,就用手机,上网,文化宫还找一批人排练歌舞。
穿衣已经摆脱了绿,可以说到那是不管到哪里路都好走了。总的来说道路在我的家乡有了很大的改变,每个人都可以表达自己的心灵感悟。我们有了世界级的品牌服装:要想富。还有现在县城里早就有了公交车,彰扬个性。
出行方面,录音机,散步人民生活方面,也有些烦恼,关键是汽车

90

2024-05-02miracle11sno
那些有关建国的记忆碎片……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开始体现为以人自身的现代化为宗旨的日常生活的重新建构,这也是现代哲学回归日常生活世界的历史演进趋势的一个明确体现。现代人已经充分意识到:传统社会由于人类精神的不发达,存在着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严格分工,因而以理性的研究人类生活和改造为己任的哲学、政治的关注点,往往集中在现实的生活世界之外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方面,从而使哲学和政治成为生活世界的外在教化,而政治家和哲学家则成为普通民众的“立法者”或者“代言人”,而不是生活世界内在的文化启蒙者。有鉴于此,以文化启蒙为先导的现代政治哲学才开始真正的把目光瞄准了人在其中现实地交往与生存、现实地创造价值与意义的生活世界。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人才真正成为了文化的人。他(她)的观念活动、交往活动、生产和再生产活动,诸如衣食住行、饮食男女、婚丧嫁娶、礼尚往来等等,也就自然的都具备了一些内在的文化特质。
正因为如此,今天的日常生活史研究才逐渐成为了一门现代哲学和历史学的显学,对于日常生活史的关注,使得我们处身其中亲历亲见的那些日常生活的小事变得重要起来。它告诉我们,不只是那些少数从事政治的人才具有历史的价值,所有的人都具有历史的价值。正是千千万万平凡的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构成了我们内在的真实的历史发展景观。因为正如索洛维约夫所说,人比自然界其他生灵优越的地方——认识和实现真理的能力——不仅是种属的,而且是个体的;每个人都能认识和实现真理,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绝对整体的生动反映,成为宇宙生命独立的、有意识的器官。人(一般的人,尤其是个体的人),既然事实上只能是这一个,而不是另一个,所以也就能成为一切人。
回顾六十年来我们的日常生活史的发展变化,尤其是我个人所亲历的三十年来的日常生活的发展变化,我们完全可以看出一条虽然曲折迂回却始终向前进步的共和国的发展河流。下面几则我的日常生活史的记忆碎片,是我从个人角度对于共和国历史的一次确证。
一、有关衣着的记忆
1982年,建国33年,我才6岁,刚上小学一年级。开学第三十天,村小学唯一一名老教师通知我们:“明天是国庆节,早上八点钟,同学们要穿得干干净净在学校门口集合”! 10月1日一大早,一至四年级总共三十几个学生,大家排成四排站在村小学门口,听老教师讲毛主席,讲建国,尽管似懂非懂,但知道老师的意思是让我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成为有用的人”。
那时候,对建国的印象还十分模糊,只记得当时农民的生活水平不高。我们除了交一块钱学费拥有两本书和两本作业本,就是用几分钱一支的铅笔。我们村里,和我年龄大小相仿的,一家兄妹四五个是常事,小孩子能穿件囫囵衣服就已经很满足了,而只有一儿一女的父母,却能把我们兄妹两个打扮得足够体面。记得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让我穿哥哥穿小的一件灰白色夹克衫去上学,我说什么也不肯穿,母亲气急了,说要是生到别人家,补丁摞补丁的衣服怕是也轮不到你穿!我极不情愿地穿上那件外套,走出母亲的视线便脱掉扔在一堵矮矮的石头围墙上,结果晚上回家挨了顿打。但从那以后,我就再没穿过哥哥穿小的衣服。
1984年我8岁,还没穿过连衣裙。暑假里,我跟着父亲到他上班的工厂,缠着让他在附近的集市上给我买一条8块钱的裙子,父亲说那裙子不好看,质量也不好,不给我买,我整整哭了一下午。无奈之下,父亲第二天带我到百里外的洛阳城,我在一家服装店里看中一件25元的连衣裙,清爽的米黄色,小翻领,本色腰带,腰部以下是宽大的折子,裙边是本色棉质的镂空花边。父亲问了问价格,嫌贵,犹豫半天也拿不定主意。那时候父亲一个月的工资也不过几十元,还要顾一家老小的生活,看着我委屈的眼泪“叭哒叭哒”往下掉,父亲最后还是下狠心给我买了一件,后来才知道那是来自上海的品牌童装,当时在那家服装店里,也是最贵的一件。那条裙子曾伴随我五年美好时光,直到小的实在穿不上,才送给亲戚家一个小妹妹穿。那件裙子后来成为我童年时光里最美好的回忆。索洛维约夫说“爱拯救个性”,我想父亲的爱应该是我从少年时代就拥有了一份认准的路一条道走到黑永不回头的个性的缘起吧。
小时候怕过冬天,棉衣棉裤是母亲手工缝制的,棉花芯,又肥又厚,把小小的身子裹成一只小企鹅,很保暖,可是每天上学放学要走好几里路,出了汗会感觉很沉很累。1989年建国40周年,我上初中, 10月1日,父亲厂里放假,带我进城花了三十五元买了件防雨面料的丝棉芯夹克式棉衣,轻盈保暖,鲜艳而不张扬的红色,很是喜人。迫不及待穿上,虽然夹克的松紧边把整个屁股都兜了进去,可心里还是美滋滋的。父亲说:“这件棉衣多好看那!大小够穿到二十岁。”后来那件棉衣真的一直被我穿到1996年中专毕业,那年,我正好二十岁。现在,市面上各种款式、各种面料的棉衣比比皆是,有的甚至都用上了先进的“纳米”技术。棉衣的质地越来越轻,也越来越保暖。现在,几十元一件的棉衣不多见了,商场里的一件普通棉衣,动辄成百上千,如果是品牌店,几千块钱一件棉衣也不足为奇。
现在,每到换季的时候,最头疼的事情是清理衣橱,一个季节不知道要买多少件新衣才算够,粗略算了一下,结婚9年来,光是棉衣也买有二三十件了,夏天被淘汰的衣服更是无以计数,通常被淘汰掉的衣服不是破了,不是旧了,而是因为款式或者面料过时了,不时尚了,不个性了。母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看你成天作白成啥!一边还禁不住感叹:你们真是赶上了好时候啊!
可不是!建国60周年了,时光穿过1982年,我亲眼见证着一年一年的新变化,我们这一代人的衣着是越穿越好,越穿越轻,越穿越暖,越穿越时尚,也越穿越精神了!我们的共和国又何尝不是如此,一步步走向健康、科学、和谐、快速发展道路的呢?
二、有关食物的记忆
民以食为天。要说吃,最寒碜的记忆是八十年代初,那时农村的孩子能吃上水果是件很奢侈的事,父母们常常拿家里的余麦(大部分带有壳没弄干净的麦子)去换苹果,便宜的时候一斤换一斤,换来的往往是果园里的落果,十有八九都能啃出条虫子来,尽管如此,那也是我们平日里最好的零食了。
小时候的记忆里,农村的孩子夏天吃冰糕可是件难事,如果运气好,有骑自行车到农村去叫卖的小贩,后座上驮着个小木箱,厚厚的棉被垫里码放着一排排整齐的“冰砖”,五分钱一块,或者可以拿一个鸡蛋换一块,农家人大都养鸡,拿鸡蛋换冰糕不是什么新鲜事。
直到90年代初,农家人蒸上十几个好看的白面枣花馍,买两包一两块钱的小点心,装在精巧的篮子里,再拿一条颜色鲜艳的新毛巾盖上,那一定是去走亲戚。如果亲戚家有小孩儿,还要带上一毛钱能买好几颗的糖果,算厚礼了。如果是过年的时候走亲戚,还要加上一两斤的礼肉,才足够体面。不象现在,这滋补,那营养,“送礼要送脑白金”,逢年过节,你再拿十几个白面枣花馍,怕是要惹人笑了。
上初中的时候,一个老教师常念叨他们小时候的“苦经”,什么天天要吃又苦又硬的荆籽馍,我当时很好奇,问老师:“荆籽馍是什么馍,好吃吗?”老教师白我一眼:山上野荆条开花后结的苦籽,磨成面做的馍,好吃得了吗?现在想想也难怪我不知道什么是荆籽馍,记忆里,小时候我是很挑食的,各种各样的蔬菜都不好好吃,父亲是个好猎手,每次打猎回来,屁股后面的帆布兜里都会有一些苟延残喘的猎物,宰杀蒸炖,便是绝好的美味。那时家里总养有十几只母鸡,不愁没鸡蛋吃,所以我小时候对食物没有太糟糕的记忆。1996年,全国禁猎以后,百姓的生活状况已经彻底好转,城市里,吃粗粮渐渐回转成一种时尚。
如今,各大联锁生活量贩、食品超市遍布城乡各个角落,百样蔬菜,千种水果,专供小孩子的零食成百上千种,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每到夏季,自家的冰箱里,总有各式各样的冰糕或者小孩子喜欢的冰棒,街头推自行车叫卖冰糕的小贩成了永远的回忆。
现在的百姓,到南方能吃上郑州烩面,在北方能吃上佛跳墙,人们想的是怎样吃才够营养甚至够文化;过去,过年过节人们才舍得吃上一顿“大餐”,如今,下馆子成了家常便饭,说天天象过年,丝毫也不夸张。建国六十年来,有了文化的渗透,人们吃饱吃好更要吃巧,我还跟着中央电视台的生活频道学做了不少营养餐呢!
三、有关住房的记忆
我出生在70年代,建国30年,我家住的房子是爷爷留下来的,就地势而建,院子里坑凹不平,一侧是两间高高的瓦房,墙是石头墙,屋子顶上有木板搭起来的隔棚。院子一角有一间厨房,墙是土坯墙。童年的记忆里,屋子的顶棚上常常有舞蹈着的老鼠惊扰睡眠,屋角处还发现过带壳的虫子家族。那时的农村,住房不论平方,大户人家的房子多到十几间,小户人家也有两间三间的。农村的小青年结婚,对房子的装修几乎没什么要求,院子里贴几个大大的红双喜字,几幅对联,屋子顶棚用浆糊粘上带有鸳鸯的彩纸,几串鞭炮噼里啪啦一响,整个村子便跟着喜庆起来。
80年代中期,农村盖瓦房的越来越少,那时开始流行盖平房,平房房顶最大的作用是可以晒粮,当时在农村盖楼房还是稀奇事,偶尔有那么一两家把“上房”盖成两层,鹤立鸡群般,很受人仰慕了。1989年,父母动用所有积蓄盖起了新房,单门独院,三间上房,一厨一卫,一家人欢欢喜喜乔迁新居。新房的院子中央青砖铺地,很气派了。院子一侧有一块空地用来种菜,父亲闲暇时还在另一侧种了柿树、梨树、苹果树、葡萄树和樱桃树,每到秋天,农家小院里热热闹闹挤满了成熟的果实,记忆里,很温馨。那时候,屋里的家用电器是一台17寸的黑白电视和一台落地风扇,母亲卖掉了先前养在老房门前的一头猪,添置了一套皮革沙发和一个立式大衣柜,虽然当时诺大一个院子只有一扇篱笆门守着,生活条件还比较艰苦,却挡不住一家人开花的心。
1999年,我结婚后住进了单位的楼房,各种家用电器一应俱全。新房铺了洁净的地砖,厨房贴上了白瓷墙砖,卫生间用上了座便器。结婚那天邻居婶婶送我“出门”,回去跟村里人说:乖乖呀!花花家的厕所比咱的厨房都干净!我听说以后偷笑不已。
2007年,女儿进城读书,我和老公决定在城里买房,耗尽所有积蓄,加上亲戚朋友的帮助,又贷款将近30万,终于拥有了150平米框架结构的高层住房,虽说眼下贷款带来了不小的生活压力,但工资涨了,还贷只不过是时间问题,这在过去,是想也不敢想的事。
常听老辈人感叹:建国初期,我们住的是土坯房、茅草房。还是如今的政策好啊!老百姓自己家也都建楼房了。也是啊!从我出生到现在,单从住房上,三十年三个大台阶,不经意,灰姑娘也穿上了水晶鞋。
四、有关出行的记忆
60年前人们出行有多难,我没有亲眼见过。听父亲说,那时候,能走出大山到外面的世界去看一看的人,在农村人眼里是绝对是个“能人”。1975年奶奶病重,说活了一辈子不知道桔子是什么味道,于是父亲第二天天不亮就出门,走了十几里山路,花了6毛钱路费坐长途车到百里外的洛阳市区,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当时的桔子还不足4毛钱一斤,天黑赶回家,奶奶高兴得哭了起来。
1978年,村前修建了公路,但当时人们的代步工具很少,自行车要凭票购买,价格也高得吓人,也只有少数人家才买得起。那时的公路常常是小孩子玩耍的地方,放学路上有个大坡,被铺成平滑的柏油路面,一些学生不知从哪弄来几个小轮子安装在一块木板上,一个简易滑板就做成了。当时学生中间最流行的词汇是“放坡”,把简易滑板放在坡顶,人坐上去,后面几个孩子用力一推,连人带滑板顺着公路就“放”了下去,一直放到坡底,伴随着伙伴们嘻哈的笑声,很有飙车的快感。可惜那样的风景没持续几年,到了80年代,随着路面上机动车辆的增多,家长和老师们联手教育督导,自制滑板的乐趣被定格在儿时的记忆里。
建国40年,也就是80年代末,公共汽车已经很多了,人们日常出行的代步工具开始多样化。从自行车到摩托车、三轮车、汽车……如今在农村,家用轿车也算不上什么稀罕物了。
建国50周年,村里先富起来的人们已经有了“旅游”意识,乘汽车转火车四处走走看看,渐渐成为一种时尚。2004年2月,我第一次乘飞机到海南,从新郑上飞机时还穿着厚厚的棉衣,到海口下飞机穿短袖短裤还直觉热浪袭人,前后不过两个多小时,天是两重天,那时候开始感觉世界真大,世界也真小。如今,如果你手续齐全,到美国去也不过是二十几个小时的事情。过去老年人说年轻人作精:你还想上天不成!2003年10月15日,建国54周年,中国航天第一人杨利伟便创造了“人上天”的“奇迹”。
二十一世纪,最让国人骄傲的一句台词是: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有关建国的记忆碎片,让我在不经意间发现,人们出行的变化可真大。

90

2024-04-20古董的杂货铺
60年前人们的生活很贫困,但很团结~

201

2024-05-06xiaxia910000
电话的应用。电视的使用。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的普及。

221

2024-04-27a2581810110
人们的生活提高了,人均收入提高了。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