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装修问答 > 其它 > 鲁迅的简介?

鲁迅的简介?

浏览次数:2769|时间:2024-05-22

热门回答

2024-05-20VIP111rena
字豫山,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思想家,你好,后改名为豫才。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
鲁迅(1881,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革命家,原名周树人.9.25~1936,浙江绍兴人,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10梓以纯 、豫亭.19)

110

2024-05-19李家子弟平平
1881年9月25日
逝世日期鲁迅(1881,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周樟寿。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 中国
民族: 南京路矿学堂.19),杂文家,周豫才
国籍,原名周树人: 文学 作家: 鲁迅,《故事新编》《狂人日记》《朝花夕拾》
身高、革命家: 《呐喊》《彷徨》: 1936年10月19日
职业: 周树人
别名,浙江绍兴人,字豫山,后改名为豫才、豫亭。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
中文名,仙台医学院
代表作品,思想家
毕业院校、思想家,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25~1936: 浙江绍兴
出生日期: 汉
出生地.10。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9

181

2024-05-13雨天依然美丽
您好: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一生创作和翻译了许多作品,如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评价他是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一字一字打出来的,没有复制粘贴,凭记忆里背出来的,望采纳。

195

2024-05-13张小电1301
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48

2024-05-071322183606ww
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还想要更详细的,那就直接百度百科

306

2024-05-11小白兔QUEEN
一、多舛少年
鲁迅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他的爷爷周福清是翰林出身,曾经担任过知县,后来在北京担任内阁中书,他的父亲则是一个饱读诗书的秀才1。因而,周氏家族在绍兴当地算是一个名门望族。这样的官宦之家、书香门第,使得少年鲁迅获得了良好的教育,加之鲁迅聪慧过人,因此,展现在鲁迅面前的似乎应该是一条读书取仕、光宗耀祖的"光明大道"。可是,世事难料,在鲁迅13岁那年,一场重大的家庭灾难打破了周氏家族的宁静,也从此完全改变了鲁迅的生活。那么,这究竟是一场怎样的灾难?这场重大的家庭变故会给鲁迅的成长带来怎样的改变呢?
鲁迅的家庭,用今天的话说,应该是一个不错的中产阶级家庭,甚至比一般的中产阶级家庭还要好的一个周氏大家族2。不幸的是,在鲁迅幼年的时候,他们家里遭到一场比较大的灾难,这个大的灾难是由于他的祖父参与了一个案子,是科举考试行贿的案子。我们今天全世界考试作弊成风,在很多著名的大学里,大学生都普遍地作弊,我本人也处理过很多作弊现象,我非常痛恨这种现象,但是很多学生习以为常,说考试作弊有什么了不起,判我不及格我下次再补考,说得轻描淡写。但是我们知道,在古代,考试作弊是大罪,是了不得的大罪,甚至要杀头的,为什么?因为考试作弊就是欺骗最高领导人--皇帝。国家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你考试作弊,不就是欺骗国家吗?所以考试作弊其实应该是大罪,我们今天太过于轻描淡写作弊这个事情了。
鲁迅的祖父因为科举考试行贿3就被判了死刑,我知道有很多青少年朋友不会理解,真有这么夸张吗?科举考试行贿要判死刑,真没劲,其实这个事情确实很严肃,他的祖父就是被判了死刑,但是这个死刑很有意思,不是立即执行,我们知道判死刑有立即执行和缓期执行,缓期一般就不会死了,表现好一点,不再作恶,就改成无期徒刑,鲁迅的祖父被判了死刑,没有说立即执行,可也没有说缓期多长时间,而是判了当时叫"斩监候"的罪4,意思是先不斩,先押着,什么时候杀头,看皇上高兴不高兴,皇上一高兴,没准就不杀了,就赦了,如果不高兴,也许哪天拉出去斩了,所以这事是一个悬念,它没准。中国古代什么时候杀人5?每年秋天,秋天草木凋零,中国的一切都是配合自然界的节奏,春天草木繁盛,百花盛开,不适合杀人,杀人煞风景。所以一到秋天,鲁迅家就慌了,一到秋天就花很多钱上下打点,买通关系,希望把今年熬过去,今年熬过去了,明年还得如法炮制一番,就这样年复一年,家里有多少钱也都用出去了。这一场官司下来,他们家就败落了。
由于这场官司,他父亲秀才的名号也被革除了,到手的文凭给收回去了,不算数了6。在这个过程中,鲁迅一个小小的少年,切实地感受到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鲁迅有一句很沉痛的话,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可以看见人生的真面目7。"人生的真面目是不容易看到的,不是说努力就可以看到的,你没有条件就看不到。鲁迅则有家道中落这个条件。一个孩子家里条件不错,成绩都不错,别人也说你好,一切绿灯都打开了,你看不到人生的真面目。等到哪天你突然考个倒数第一,家里还交不起学费了,你就能看到人生的真面目。少年鲁迅是长子,所以过早的生活的重担、精神的压迫就撂到这个少年的肩头。
因为鲁迅的爷爷被判"斩监候",所以牵连到鲁迅的父亲也革除了秀才的功名。鲁迅的父亲本身身体不好,经过这么一折腾,病情更加加重了,这样一大家子的生活重担就落在少年鲁迅的肩上,俗话说"国有大臣,家有长子",面对父亲的病重、母亲忧愁、弟弟年幼的这样的生活重担,鲁迅该如何度过,少年鲁迅为什么会遭到邻里的流言诽谤,而这种生活的磨难和苦难会对鲁迅的人生有什么影响呢?
鲁迅在很长的时间里,做了些什么呢?他频繁地出入当铺和药铺之间8,家里没钱了,就拿东西去当铺当,然后拿钱回来给父亲治病,再然后又去当铺。去当铺是一件很遭受精神压迫的事情,有钱买东西当然是很畅快的心情,若没有钱,受人家白眼,100块的东西5块钱就给你当了,每天遭受这种白眼和奚落,这对小孩的精神打击是非常大的9。到了后来,他的父亲也病死了,家里边仅有的二三十亩水田也卖光了,他家成分等于改变了,由地主变成贫下中农了。
所以说,鲁迅从小知道生活之艰辛,知道钱怎么来,东西怎么来。我记得我的儿子很小的时候,我有一天问他:"你知道咱们家的饭从哪来的吧?"我想启发他说都是他爸爸挣来的,但他说:"我知道,都是从厨房端来的"。当时我大吃一惊,后来我想他说的有道理,因为他每天亲眼所见的饭菜就是从厨房端来的,所以他觉得厨房永远是源源不断生产饭菜的地方,这不是孩子无知,这是大人的教育不到位,他不会想到这些饭和菜是我挣来的。我想,今天很多孩子恐怕都没有意识到钱是从哪来的,没有意识到劳动和生存的关系,这是一个大问题。
鲁迅家里的钱花光了,田卖掉了,值钱的东西能当的也当掉了,房子也就显得越来越大了。鲁迅写那个时候的感觉非常逼真,他说他每天在墙的角落四处看,看还有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他总觉得抽屉里还有什么东西,打开每个抽屉看,看一遍又看一遍。这个时候亲戚朋友和邻里对他们家的态度也改变了10,能欺负的就欺负,该骗的就骗,还有的人就怂恿鲁迅把家里的东西偷出来卖--你们家还有什么东西赶快拿出来卖吧,鲁迅没有这么做,但是邻里之间已经有这样的流言蜚语,所以鲁迅不是直到长大之后才受到社会上流言蜚语的打击的,鲁迅一生就是生活在流言蜚语之中。死了这么多年之后,还没有很多人真正理解他,其实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受流言蜚语的打击了,用金庸笔下杨过的话说:"我一生受人冤枉还少吗?"大侠是怎么成长的,像杨过这种大侠,小时候就受人冤枉,很难有几天扬眉吐气的日子。鲁迅少年时受到这样的压力,压在一般少年的头上,恐怕会受不了。
我是研究文学的,经常讲作家生平,我发现很多作家、艺术家,少年的时候,都经历过家庭的不幸,特别是父亲早逝,少年丧父,这好像是一个很普遍的规律,还有家道中落的也很多。从逻辑上推理:家道中落一定会让人奋起吗?很多社会上的不良少年、流氓歹徒也是因为家道中落产生的,也许家道中落使人萎靡不振,但是对于我们知道的这些杰出的人物来说,似乎少年时代的不幸是他们取得成就的一所最好的学校,那个时候他们比别人多学了很多很多最有价值的东西,当然了,我们不能因为要成就自己就故意搞得家破人亡,那是不行的,我们也没有那个条件,现在不是那个时代。鲁迅的家道中落有时代的代表性,因为那个时候清王朝正走向它最后没落的阶段,像鲁迅一样,当时中国有很多家庭都家道中落了,当然原因不同,不见得都是像他家是因为祖父的原因,有的是由于生意没做好亏本了,有的是由于疾病,还有其他原因。从整个中华民族来看,我们中华民族也是经历了一个家道中落的过程,以前很兴旺,中华民族有光辉灿烂的过去,后来家道中落了,中落得很苦,老被人家欺辱,被人家看不起,自己想各种办法振兴、振作。整个中华民族也有一个马鞍形的过程,鲁迅的家道中落以及给他带来的痛苦在中国是很有代表性的,这是鲁迅人生中的第一个痛苦。
二、弃医从文
鲁迅在日本学医期间就萌生了济世救国的思想,试图从思想上唤醒沉痛的国人,这其中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原由?
鲁迅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才开始写《狂人日记》为代表的小说,结集成《呐喊》这本小说。其实鲁迅的呐喊并不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早一点说,鲁迅当年在日本留学期间就开始了他的呐喊。鲁迅当年在日本一开始选择的是科学救国的道路,我们经常说,鲁迅是学医出身,虽然是学医,但并不是为了将来的高收入,不像我们现在学医,一把手术刀在手,全家吃饭穿衣不愁。他不是为了这个,而是为了国家,他发现日本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医学,再加上小时候鲁迅父亲生病,自己受到很大的心灵创伤,他就想我如果学好了医,就可以救治平时被病耽误的病人2。我们古人也说过,不为良相即为良医3,不能当一个好的宰相,就当一个好的医生吧,同样都是为国家作贡献的栋梁之才。可是后来,我们知道鲁迅他弃医从文了。
我们提到鲁迅弃医从文的转折,一般都会提到著名的幻灯片事件:在鲁迅日本上学期间,放时事的幻灯片,两个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土地上打仗,日军抓到一个中国人说他是俄军的间谍,要砍他的头,围观的都是中国人,中国人看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看外国人砍头,表情都是麻木的。看这个幻灯片,日本学生很激扬,高喊万岁,这个事件使鲁迅受到了很大的刺激4。鲁迅想,我将来学好医就是给这些麻木的人治病吗?看上去他们都很健康,那些看热闹人的身体并不比在战场上军人的身体要差,我学医有什么用啊?鲁迅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也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第一要务,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清末的时候,由于中国落后,连续战败,就产生了这样一个词,叫"东亚病夫",由于有了这个词,我们长期认为中国人身体不好,说我们体格不如西方人,一直到现在我们也说,中国人身体不行,你看人家NBA的球员,我们老认为自己身体不行。当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之后,有一次德国军队遇到义和团的伏击,德国的军事部门觉得很奇怪,说中国人身体不是很差吗?怎么能够袭击我们,打败我们?他们在北京的城门设置关卡,检查每一个从城门进出的中国男性的身体,检查的结果令人非常吃惊,从这个城门进出的中国男性身体的平均状况都达到了德国军人的水平。还有很多材料证明,中国人的身体并不差。
我们为什么老打败仗?第一不是我们身体差,第二不是我们这个国家没钱,你看我们国家战争赔款赔多少,西方很多国家都是靠我们殖民地给他们的赔款才完成了他们的现代化,通过把我们的钱抢去给他们家里搞了装修,这是事实的本来面目,他为什么打我们?不就因为我们家比他们家过得好吗,不就是因为我们家富吗,不是因为我们没有金钱,而是我们贪图享乐胆小怕事,是我们的精神出了问题。所以鲁迅先生那个时候看到了这点,治病虽然很重要,第一重要不是治病,鲁迅认为更重要的是精神,所以他弃医从文了,他在日本期间,断然放弃了医学,鲁迅就是这样走上了呐喊的道路。
在日本期间,他写了很多很重要很深刻的文章5,可是这些文章在当时没有重大的反响,我们今天重读这些文章,回过头看他年轻的时候写的一些东西,我们发现,原来鲁迅先生在年轻时就写了那么重要的文章。鲁迅和他的兄弟周作人还翻译了非常重要的外国小说,在当时非常前沿,名字叫《域外小说集》6。这本小说集今天看来是非常重要的,可是当时这个小说集出版之后,在中国和日本加起来一共只卖了40本,日本卖出了21本,其中有一本是他朋友去卖的7。原来鲁迅的呐喊在日本就开始了,但是没有回音,于是,他就带着一身寂寞回国了8。
三、鲁迅的战斗精神
对待革命阵营内部的矛盾,鲁迅是谦让容忍,对待群众的麻木与冷漠,他是理解、同情,而对待敌人,鲁迅又会怎样应对呢?鲁迅著名的“痛打落水狗”的提法,背后到底隐含着鲁迅怎样的思考呢?在与敌人大大小小的文化战斗中,鲁迅遭遇到的真正的敌手又会是谁呢?而在这种枪林弹雨的洗礼中鲁迅为什么会出人意料地采取一种“横站”的姿态呢?
对于敌人鲁迅是另外的态度。对敌人,鲁迅可以说是严打的,但同时又是轻蔑的,这个严打不是说用专政手段来严打,因为他是弱者,只有对方对他采取严打的措施。对方一严打,他只好针锋相对,但是在战略上他又是藐视的,就像恩格斯赞颂马克思一样,像拂去身上那个蛛丝一样轻轻一抹就抹掉的,他在战术上是重视的,对于那些支持反动政府屠杀爱国学生的人(段祺瑞政府开枪射击请愿的爱国学生,很多文人写文章来支持说那些学生该死,因为他们认为给政府捣乱)他们是毫不留情的,对这些人是毫无心肝的。对那些叛变革命,然后又来污蔑他的人,对这些人他是愤怒的、轻蔑的揭露,鲁迅有这样一句话叫"痛打落水狗",这个话让人理解为"鲁迅是不宽容的",狗都落水了,为什么还要痛打?鲁迅有专门的文章解释为什么要痛打。说因为它爬上岸来还会继续咬人,当然这都是比喻了。他举了一个例子:辛亥革命的时候,绍兴的革命领袖叫王金发,他抓住了一个坏蛋,这个坏蛋就是杀害秋瑾烈士的坏蛋,抓住之后本来应该枪毙,镇压反革命。但是因为说革命胜利了,革命胜利了应该宽容,所以王金发放就把坏蛋掉了,但是正因为放掉了千千万万这样的坏蛋,所以辛亥革命很快就失败了。那个人就帮助袁世凯最后杀了王金发,革命又重新失败。鲁迅一生经历过太多太多这样的事件,所以他知道对什么人应该宽容,对什么人不能宽容。
鲁迅有他旗帜鲜明的例子,他认为思想上的敌人、文化上的敌人、政治上的敌人不能放过,他对这些人是旗帜鲜明。这些敌手对于鲁迅是又恨他,又怕他。恨他不用说了,立场完全不一样,怕他是因为斗不过他,鲁迅的文章太厉害了,他有思想的力量、逻辑的力量,三言两语就把真理讲得清楚又通俗。通过鲁迅的文章,可以发现,他就像我们讲的那个武林高手一样,举重若轻,又可以举轻若重,我看了一下鲁迅一生中所经历过的大大小小的文化战斗,最后可以总结为鲁迅一生没有遇到真正的敌手,他是现代中国文化界真正的独孤求败。如果说现实生活中有独孤求败的话那就是鲁迅,一生中没有对手,这个也是他的寂寞和痛苦之因,鲁迅多么希望有一个对手跟自己学问、思想差不多,真正能够对他形成威胁,两个人可以打来打去,没有,他三招二式就打败一伙,全不是对手,全被打得唏哩哗啦,然后前赴后继涌上来,又三下两下打败,打多了就感到很寂寞。鲁迅到了后期,到了炉火纯青的阶段,这像我讲的那个独孤求败的境界一样,飞花摘叶,皆可伤人。三言两语就打败一批,这也可能就是他的痛苦,像鲁迅随便给那些人起个名目,都成了专有名词了。什么"洋场恶少",什么"革命小贩",三言两语大家一说这个人就是这样,什么"资本家的乏走狗",都成了特有的名词,所以有人就惋惜鲁迅,一辈子都把时间耗费在打这些小狗小猫身上,一辈子没有遇到过真正的老虎,说一辈子像武松那样能打老虎,那也是很有价值的,可鲁迅一辈子把精力都放在那小狗小猫身上了,但是鲁迅他认为这就是他要做的工作。
由于他前后受敌,前面有敌人,后面有奴隶总管的皮鞭,旁边都还是麻木的群众,所以鲁迅发明了一个词叫"横站",横着站,他说我要采取横站的姿态,要防备来自四面八方的枪林弹雨,在这个四面八方的枪林弹雨中,他在那个身体不好的情况下,在被误解的情况下,他是东挡西杀。现在通过教育,我们知道鲁迅是一个很高大的形象,好像一开始就是这样,其实不是,那是我们后来几十年的教育形成的,鲁迅活着的时候,不是这样的一个单纯的画面,一方面他很智慧、很休闲,同时又在忙着战斗,又很忙活,他是这样的一个人,生活密度极高,虽然活得不太长,但是他的一年等于我们十年八年的那样的价值。
鲁迅是一个充满战斗色彩的人,因此在许多人的感觉和印象中鲁迅是一个不宽容的人,而鲁迅去世前在悼文词中也说过"我一个也不宽恕"的话,这更给人一种鲁迅不能容人的感觉,那么真实的鲁迅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面对敌人的污蔑和迫害,面对革命阵营内部的摩擦与压迫,面对群众的麻木与冷漠,鲁迅又该如何转化他内心的痛苦与思考呢?这些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说又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呢?
写作是对生活的反抗,这个意义不仅仅限于作家,对我们普通人来说也是这样。当你生活中遇到困难,遇到愁烦解不开的时候,你拿一张纸写一写你的心情,我相信会有很神奇的疗效,平常越不写作的人,这个疗效越大。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越来越少地写字,写信也很少了,很多人拿起电话就打。我开玩笑,以后的人谈恋爱都不会写情书了,写情书太慢了,打电话多快呀,问今天五点见面去不去?不去?讨厌!挂了,这多方便啊。写情书还要等待、揣摩对方的心思,写错了还不能改,但以后写字可能变成越来越宝贵的东西,为什么呢?你如果写一写就会发现,写作是对生活的反抗,正是因为生活中有不满,我们才要写作,用成语说"不平则鸣",世上有不平事,心里有不平之气,写作能够转化,能够化解,鲁迅笔下很多人物的痛苦,其实是他自己痛苦的写照。比如他有一篇小说叫《孤独者》,主人公就是他自己的某种写照,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时在旷野里嚎叫,声音里夹杂着惨伤,这就是鲁迅自己的写照。
通过这些写作,鲁迅一方面服务了社会,推进了现代文化建设,同时也解脱了自己的灵魂。之所以能够做到这样,是因为他背后有一个大智慧,统摄了他的精神生活,我们大家其实都有这样那样的痛苦,虽然表面上装得都挺好。我们为什么要装得好?为什么要穿好的衣服?要化装给领导、同事看?就是因为心里苦,我们大家在一起的时候互相笑,看不出来。但是你到公共汽车站去看一看,你在马路天桥上往下看一看,你看看大多数人的表情,你就知道人生是苦的。但是我们这些苦是小苦,我们比不上鲁迅这么深、这么广,比较一下你就可以看到鲁迅虽有那么深的痛苦,但他都很乐观,活得很好,惟一的缺陷是活得不够长,活得那么潇洒。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活得更好一点,更潇洒一点,我们用写作也好,不写作也有其他有意义的工作,每个人在自己有意义工作的领域里,战胜这个世界的不圆满、不如意,一方面化解自己的痛苦,一方面也帮助别人来消解痛苦。我觉得那样的人生就是快乐的人生,这是我讲鲁迅的痛苦所希望达到的一个目标。

82

2024-05-04我许你一世安好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据《辞海》1989年版改写〕

38

2024-05-18yoyobear1988
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