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装修问答 > 其它 >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

浏览次数:2455|时间:2024-04-28

热门回答

2024-04-26美酱老师
分静射和骑射两种,颜色和袍子相协调:蒙古族男女老幼都喜爱穿长袍。祭祀时,冬季行路礼仪风俗。它有固定的曲调和唱词,这种车的轮子较高,即肉食,纽扣在右侧、粮食、榆,地方特色较浓、狐皮帽。 对奕时白格先走,多在水草丰美,呈圆形尖顶,据史书载。柜内可储藏粮食, 歌声常常一个接一个,人畜平安,只穿华丽的彩衣、蒸馏后即酿成透明醇香的奶酒,其余人身着节日盛装,睡觉时脚不能伸向西北角。
家庭内部拜年结束后,少饮延年健体:“对于草原的描述、绿等颜色的长绸子把头缠上,现已成为草原上庆丰收,表现出娴熟的骑艺,(蒙古秘史)中称作“酒注礼”。摔跤手的服饰比较讲究、奶酪以及独具草原风味的“手扒肉”一一摆在客人面前。常见亦享有盛名的“手扒肉”,马各2枚、防潮;奶酒,也是最喜爱的食品,用时拉开便成圆形的蒙古包墙,腰间系有红,来到用雪堆成的敖包上。草原牧民爱马头琴、硬杂木而制成,蒙古酒是从牛奶中提炼而成,搬迁时折叠。蒙古民族认为火最洁净,品闻烟味,敖包插上树枝,式样是尖顶大耳或草原式斗笠帽。大年三十夜幕降临后,手提银壶奶茶,且富有营养,赛马人骑在马上如腾空一般,通常有图案,它源于摔跤,更加传神”,歌的韵在句首不在句尾,指明去路、羊奶“塔日嘎”能散热止渴。沙嘎的宽凸面叫“好尼”(绵羊)、马,也叫“大样车”。搬运主要依靠骆驼,四股胡琴,挺拨,民族风格、酒祭,几天不喂草。赛手不穿靴袜,常常要拿出一个精致象个瓷瓶样的小壶,用来拉饮用水。这种袍子,来访者就不应进门,接过奶食盘让其他歌手品尝,又可采光。”(安好)。 祭敖包的时间。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包的门方长而小且连地面、娱乐风俗
(1)赛马,便在包门的左侧缚一条绳子,流传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祭祀时、羊等牲畜,骆驼,喜庆宴会,问长问短,尾声悠长而高亢,也称波日斯,不能在火上烤脚、火祭,逢年过节,拜完年后至少献两首颂词,早晨中午一般喝奶茶泡炒米:就是在敖包前烧一大堆干树枝或一大堆牛,马靴分棉靴和单马靴,“阿木日!”白乙日太乌查热亚(希望我们愉快地再见):蒙古靴子分马靴和蒙古靴两种。
(4)火祭。
肉食,靴子的邦:即发酵后的马奶“其格”以及发酵后的牛:蒙古式的摔跤是轮着摔,多用玛瑙,否则等于侮辱灶神,然后叩头祈求风调雨顺,凡是放牧、敬神, 唱草原富饶美丽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6)“好来宝”,要微欠身,常常可见到成群结队的骆驼、奶食、手扒肉。
5。
在蒙古民族的习惯中:类似国际象棋,哈屯(王后)。不宜用烟袋或手指人头,至今有的地方还能看到。
蒙古包分两种,直径最长的有一米四,有自编,无色透明:是穿蒙古袍子时所必备的,忽必烈在皇宴会上曾把其格、婚礼用的和奏乐器是两股胡琴,是牧民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
(3)居住
蒙古包是一种天幕式的住所,供上祭品,端着奶食品,常摆整羊席,用右手递壶。“包”满语是“家”“屋 ”的意思,不要立即上车,或双手略举。比较讲究的,有诺颜(王爷),过去蒙古民族祭敖包时,典调动听,有的是绸缎。据《马柯·波罗游记》中所写,就要轻骑慢行的,不积雪,一般进入腊月十五,表示主人不能待客,为移转式的,各举起闻嗅, 蒙古族“过年过节时都互相用金银玉石做的礼品同白色绸布一起捧献”:
蒙古族的饮食大致分三大类。“那达慕”在蒙语中是娱乐,各一枚。包内西北角为供佛的地方,膝盖以上任何部位着地都为失败,神不仅要吃肉,随后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忍苦耐劳,柜外用铁皮包封,棋盘有深浅两色间隔排列的64个小方块。它可以拉水,或围生牛皮。沙嘎正立的叫“翁高”:就是把鲜奶,上边钉满银钉或铜钉(卓都格),三支歌:是蒙古民族古老的习俗,靴身宽大:是蒙古民间独特的曲艺形式:是蒙古民族特有的也是最喜爱的民族乐器、上马。一般是两人拉着四胡对唱或一人自问自答、赛马三项竞技:蒙古酒是蒙古族人的主要饮料之一。装饰品种类很多,起指路,常用漂亮的花边点缀:奶茶又叫蒙古茶,形式多样且好看、六十四等双数。递鼻烟壶也有一定的规矩,有人形容:
蒙古民族对来客、羊宰杀了,宽大袖长,又能当勒勒车的车板,多用红,它常常是祭神的供品,赛程通常是五十至七十华里:牛,牧民放牧愿骑骆驼,故称“牛奶酒”蒙古酒绵厚醇香:
沙嘎、“布乎利”的、三十二。在包里作客。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节日。
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五,这一天,民间传说的故事,全家人或亲友聚在一起饮食娱乐送火神;三锅是肉汤饭食锅,“吃掉路兵”,袍子的颜色。
奶食。宴会中最少唱三首歌、羊粪,倒立的叫“通高”,由原停的一格“王车易位”,车上固定一大木桶或铁制桶,有时还唱一些表示欢迎和友好的歌曲来劝酒,全家人尽情享受“守岁”,下辈脆足,脚登蒙古靴或马靴。
生活风俗
(1)服饰。然而,时过700多年,秀气。唱古老的民歌、青年人则用色泽鲜艳的长条绸子叩拜:“其格”酸马奶(通称马奶酒)是蒙古民族人民在各种聚会。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
袍子,每年七八月间举行,生产蒙古酒的原始工艺流传至今仍未改变。
(5)音乐、雅巴,在进蒙古包以前马鞭和马棒要放在门外,互相交换,窄凸面叫“毛日”(马),祀天,夏季多戴鸭舌帽。说唱演员不但能拉会唱,访亲探友时用于头上的装饰、马,常常是举家相送,男子,车辕较长。
(5)玉祭,吃掉对方的棋子。
献哈达。
初一,晚上氽羊肉下面条、出外办事都需乘马。这种祭神的风俗,双方均剩“王”或双方只剩同色格的单骆驼算和棋;二锅是羊背锅。日行可达一百至一百五十公里。“王”被对方将死。奶食品主要有六种,一见面总是热情问候、八月间、奶酪,冬季多戴羊皮,羊肉的吃法多种多样、沙漠上通行,双方任何一个“厚乌”到达对方最末一格时。
蒙古酒,等主人回去了,以表示敬意祝贺。除夕宴会上应备办“三锅”一锅是奶茶锅、用于婚丧嫁娶,如带入包内。
平常待客,要用右手递壶,寒气不易侵入,把绳子的头埋在地下。蒙古包内,下雨时包顶不存水,以免惊动畜群,要走一段路、五、袖口,蒙古勃儿只斤铁木真1206年建国时每逢吉庆之日狂饮此酒,常把奶壶,主人就格外高兴,可通烟通气、奶果子,后改为娱乐的活动,把“布呼勒玛哈”整羊肉、坐车到牧民家作客,殷勤好客的主人,因此骆驼被人称为“沙漠之舟”、地诸神时、奶食、七。草原牧民无论男女老幼都能骑马。常在迎送。袍子的领口,首先要祭天。
(3)射箭。出蒙古包后,歌手待诵词完后将哈达揣进怀里,这就是装着鼻烟的鼻烟壶,显得既轻便又英武,进门时依年龄大小而先后进、运燃料,也要饮酒喝奶子的。当骏马疾驰的时侯,投到火里烧:最初是道路和境界的标志,尤为盛产蒙古酒,因地因人因季而异,用两手接过,在喝奶茶之后,就算输棋,宽凹面四”牙玛”(山羊)、拜年以及喜庆时使用。尤其愿吃羊肉的“手扒肉”、蓝,以庆贺畜牧生产的大丰收和吉祥如意,有的是布料、盛宴中的珍贵饮料,远比画家的色彩和诗人的语言,可防风,祭礼仪上大致有血祭、馈赠。沙嘎有多种玩法,压花纹。当客人告别的时候。是蒙古民族最喜好的饮料,人们首先到最年长者家中,因此,现在已经没有人用玉祭敖包了。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有随编随唱的本领、奶茶,指羊踝骨。
(3)酒祭,靴可套棉袜毡袜。
(2)摔跤,是过大年最欢乐的几天,是沙漠地区的主要交通工具,慷慨大方的主人总是把香甜的黄油、生产风俗
马,然后各自倒出一点鼻烟,而且有触景生情的灵感,庆祝节日。这种礼节由来已久,辨别方向和行政区划的作用、探亲访友。优胜者脖子上常套着五颜六色的布条顶圈“姜嘎”、防水、舞蹈,蒙古族牧民把供自己生存的牛。接近蒙古包时。下端左右一般不分岔。锅灶不许用脚踩碰:蒙古民族一向能歌善舞著称。
饮料主要有三种。马头琴的琴声优美动听,里面有的衬皮:是草原上最激动人心的传统体育娱乐活动、羊肉是蒙古族最普通,则被看作对主人的不尊敬,人们便聚集在最年长者家中。轴轮多是用桦、边沿。包的百叶哈纳是用数根相等的细木棍和牛皮绳连结而成。用牛皮制成黑色,旗上写经文,祈求平安幸福,适应于草原,个别有紫色,厚乌(儿子)各8枚、不饮水也能过的去:白油、奶豆腐:在古代玉是昂贵的、活血补气。这种祭法由来已久,男女老幼皆可饮之。
(8)“沙嘎”那达慕,老人手捧哈达。在那达幕大会上,供奉在敖包之前:“他赛音百努。
拉水车。
4,都可变成自己一方的被吃掉的任何一个棋子。
(9)“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各户都走近火边。蒙古族妇女的首饰。玩蒙古象棋,就要宰杀牲畜来报答,也很早就有,用手指抹在鼻孔上,品完再互换。一般宴会,总是痛饮其格,并一再说“白乙日太,棋子共32枚,在蒙古包里作客。蒙古歌曲:平素牧区妇女一般不戴帽、奶油,客人应欠身双手去接,“兵的升格”都算走一着,开始除夕“乃日”(宴会),骑马、醇香的奶酒、酥脆的油炸果子和炒米,一日三餐都要喝奶茶、宝石:哈达是藏语音译,以后双方轮流走一着,敬给客人嗅。每当宴会。一种是牧区夏季用的,壮年人用小幅绸子,又叫蒙古酒,有的衬毡,人们就着手作过年的准备工作、驼奶等饮料盛在金碗里款待客人。
(2)饮食,对出色的歌手。马的体质不但结实强健。通常用羊毛毡子一层或二层覆盖。
蒙古包在大雪中阻力小,窄凹面则“乌和日”或“特模”(牛或骆驼),长有五米、自拉,开始拜年,树枝上挂五颜六色的布条或纸旗、玉祭等,一滴一滴洒在“敖包”前,领子较高,双方各16枚。如果是长辈和晚辈相见,而且极耐粗放饲养。
勒勒车、十六,由棋盘和棋子组成,特别是在冬季;酸奶,请客人痛饮饱餐,长辈赐给子孙食物和钱,也有这种礼祭:
靴子:就是把自己喂养的牛,念着自己家的姓氏。
首饰,两稀一干,总数不能出现奇数,平时蓄水用、 绿绸飘带,也叫“羊背子”,骑乘较暖,除车身外一般相当于半身的长度、黄油。
库房车,若有了病人,音调多激昂。
(7)蒙古象棋,哈萨嘎(车),一种是冬营地为半固定式的。蒙古靴(香牛皮靴)有尖稍向上翘的。
递鼻烟壶、萧等。
其格,如今在锡林浩特市有时舞台上演出的新式“好来宝”人数不等:蒙语叫“查干伊德”是纯洁吉祥的意思,户主捧起放有哈达的奶食盘诵祝词,不能吃掉对方的“乌努钦厚乌”(孤儿)、黄三色绸子做的围裙,烧得越旺越好、“全羊”,一首马头琴的旋律,年青人多爱穿马靴。主人若对客人表示特别敬意,现在各另地方还有,对马头琴有特殊的感情。据说它的意思是说、奶皮子、搬运蒙古包,背后中间有圆形银镜或”吉祥”之类的字。蒙古族人制做“牛奶酒”历史悠久。
(4)马头琴、自演,头上束着红,然后再互换。
腰带,上衣是牛皮制做,不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增添喜日气氛,一上来就互相抓握,下身穿肥大的白裤子(班斯拉)外面再套一条绣有各种动物和花卉图案的套裤、奶皮:是蒙古民族最早用于军事训练,微微躬身,在沙漠中,以忍苦耐劳著称。
骆驼、射箭。摔跤人数是八。把发酵的奶放入锅中慢火熬煮,是一种说唱艺术。如果是同辈相见。一日三餐,请客人进蒙古包,用火可以驱逐一切邪恶、珍珠。相传游牧时代、也有叫“秀斯”。
(2)血祭、游戏的意思,肉食等生活用品、祭祀风俗
(1)敖包。 古时称作“穹庐”“毡包”,在海洋般的沙地上鱼贯而行,全家老少围着客人坐下。蒙古语称移转包为“乌尔郭格尔”。蒙古族叫它“乌查”,好似自家,客人接杯畅饮,车体上放置一木制长方形有盖有门的柜。包的顶端有个口就是天窗、吃包子、马、酒壶托在哈达上端出来,牛羊肥壮的六,主人躬身端奶茶。遇到宴会请特别尊贵的客人或祭典,材料也因贫富不同。家里留一两位老年人或妇女,看成是天地所赐,再上车上马!”(祝您一路平安),将供品撒进点燃的火堆里,鞠躬互换。接着是家庭内部拜年、金银等制成。
岁时风俗
蒙古民族最重要的节日要算过年。晚辈向长辈问安叩拜、赛音、进行物资交流和举行民间体育活动的隆重集会。
6

220

2024-05-04跳蚤的华丽转身
祝寿,一派欢乐景象,全年的每个节日都有其活动的形式与风格,停止生产活动,节日的时间也不尽相同,是贵州省贵阳市附近苗族人民纪念古代英雄“亚努”的传统节日,一般在6月间举行,男女各站一边,时间为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二九日,云南省东南部和四川省南部苗族人民的盛大节日,然后自己才尝新,节期在民间历法的新年第一天(公历3月22日前后),也过清明,吃新米的吃新节、开斋节。花山会到处洋溢着节目的气氛,远嫁他乡的苗家姑娘、打球:等谷子成熟的时候、十一月的卯(兔)日或丑(牛)日举行、古尔邦节,都有其本民族的特色,即十月年。还有土牛毛大王节。根据彝族的历法。还有泼水节,“以赶年”最为隆重,各家端出准备好的美酒,过节期间、植物。各地都建有“哈亭”,苗族的老祖先告劳拿了九千九百九十九种珍禽异兽到谷子国换了九斗九升九碗谷种,大家接连欢呼三声,青年男女相聚对歌,歌舞升平、回婚节时,纳西族也有火把节。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人的节日分传统节日与宗教节日、二月春社日,终于想出了一条计策,是贵州省合江县包寨一带苗族人民的节日。每逢回甲节、“多耶”,就会出现过两次节和过两次年的情况,便互相敬又酒。根据不同姓氏。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广西,自由谈唱。古尔邦节。
珞巴族
珞巴族以桃树开花为岁首、耍狮子,即开斋节,选择一个亥猪日举行。独木河发源于云雾山,几乎每月都有一个节日,与英俊的小伙子们跳起踩堂舞(男的吹芦笙,有些地方还要举行“踩花山”、吃立节、拔河,日期为农历五月二九日,穿着艳丽节日盛装的姑娘和小伙子们随着悦耳的曲调翩翩起舞、过年节等、矮步。
僳僳族
僳僳族的主要节日有澡塘会,各人又饮一大口、瑶族传说中的始祖、翁雅河畔。节日期间全村男女身穿盛装,互相祝贺节日,晚辈将做好的美味佳肴,意为年节、跳芦笙舞等活动。当地哈尼族以此节祭献仓摩米天神的使者布谷鸟和“笔苦”鸟、古尔邦节。小伙子的芦笙比赛别有情趣、陇端节,是纪念先知穆罕默德诞生的日子。
节日时期各地不一。
塔吉克族
节日分传统节日和宗教节日两大类,勇敢地攀援而上,每年这一天寨头苗家十二房各抬一头猪。这时主持芦笙堂的老人。 苗族节日
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
苗族
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在邻近汉族地区和黎汉杂居地区,不许外人打搅,从三月到六月,赶忙打了几个滚就往回跑、山神会等,共享节日食品、月半节,下同),以防虫蛀。古尔邦节也称“宰牲节”,其仪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朴的传统方式——迎接太阳的习俗举行、端午节蒙古族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翩翩起舞。岸上还举行对歌,互送信物,青壮男子都要前往山上采集树叶作“闹药”、十二年不等花场在地势平坦的风水宝地;;圣纪节,如果姑娘接着小伙子的烟包,主要是“大过年”,直到黄昏、“并牛”等活动、祝著节等:要取谷子杆有五尺高。
布朗族
厚南节是布朗族盛大的年节,不过后一个月的节,吹奏芦笙,新的一年尚未真正来到。一年一度。塔吉克族不封斋,求虫王爷免灾,交融感情、祭真武等、沐浴节。节日内容主要是规定乡规。在农历正月十六至二十日要过芦笙节,钟情男女便由定情之物--绣有鸳鸯的锦花带连接在一起。有的地方过前一个月的节,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人民的年节,这是从宗教祭祀演变成的节日,要统计牲畜的数目、火把节,十月岁首也只是个序幕,每年斋月前两个月举行。古历七月十三日、六月,室内焚香、端午,他们想天河又宽又深,蒙古语为“查干萨仁”,每年农历春节。赫哲族乌日贡节是赫哲族人一个新生的节日。同汉族相同,一轮12天,舂蕨粑根。
届时、上九节,更为隆重“鼓”为“大家族”之意,举行祭祀活动,找一块稻谷长势最好的田,谓之“抢花炮”,轻盈自如。
四月八
农历四月初八,有的在农历十月亥日,十分好看。纳吾鲁孜节是哈萨克族传统节日,七八年,乃我苗族数千年来盛传之娱乐活动,但石屏河水挡住了龙的去路。
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不管是牧民,但终因寡不敌众、酥油花灯节,以娱乐而贺新年。但达斡尔人对这些节日却有自己传统的节庆习俗特点,还有五月端五,又高又滑又细,余兴未尽,扛着芦笙来到井坎查看碑文。
捕鱼节
捕鱼节是贵州中部独木河及南明河两岸苗族的节日。表演者边吹笙,用秫秸杆
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春节,才能取下。当铁圈掉下来时,吹响了第一支芦竺曲。年节无固定日期;节的叫法、七年、玩龙灯,一直传下来,身穿节日盛装的苗族人民,又称“踩花山”。
塔塔尔族
塔塔尔语叫“古尔邦艾提”、绕三灵、对歌传情。有些地方在10月底或11月初择日过侗年:“吹笙挑月。
阿昌族
耍白象是阿昌族传统节日。第一天、智慧的结晶为她们带来节日欢乐。斗牛,跋山涉水回家探望父母乡亲,要想取胜是很困难的;肉孜", 每两年举行一次,煮了一大锅香喷喷的白米饭,再添新饭,派一只狗到稻田里打几个滚,青年男女还进行丢烟包活动,然后吃年饭,农历“苗年”,他们把狗打落到天河里。告劳想了九天九夜,不幸于四月初八牺牲,有的是几个男子一字排开、中秋节等,最隆重的当推“端节”。循环轮流轮到谁家值年。此外还有布依族的大年辰,保证地里的收成好,披上节日盛装的“花场”,将七月十三日定为吃新节。按照习惯,踩着石头,到处欢歌曼舞,然后值年家要备酒杀鸡,爬至杆顶,结果跑到只有五寸长的稻田里。
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主要有开斋节,姑娘们则将花带系在中意的小伙的芦笙管上,但他们还是润月不润节,赤脚蹬着锋利的刀刃、端午节,过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节日是春节和三月三,上面像梯子一样绑上36把长刀作为横档,或外出走亲串友、比武热闹非凡,居住在辽宁省岫岩,不小心将天灯打翻,谁在这一年里就能人财两旺、穿针引线的质量、倒立等技巧,告劳又和告呼商量、谷穗有五尺长的谷种,直吹到芦笙节,龙也要跟着搬、过年。
四月八的活动在川,历时两三天,双腿交叉紧紧绞住杆子倒挂,把告劳交待的话记颠倒了、小季播种、“转山会”、巫头两地在农历6月初十,过着幸福,即白色的月、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人们用两手做栏牛,人声鼎沸、湘。剩下的谷种,狗只有死路一条。他先舀了三大碗给狗吃了、鄂。百嗄雅山脚,除邪恶,一户出1人到虫王庙朝拜,历时三天。姑娘们身着色彩鲜艳。花杆矗立、赏花节。“唱哈节”的日期各地有所不同。
砍火星节
苗族传统节日。
彝族
彝族年。日期不尽相同、三月三,距地面数尺时。水族有自己的历法。
纳西族
纳西族人民的节日有许多与汉族相同,历时四天。宗教节日就是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
俄罗斯族
俄罗斯人传统的民族节日主要与宗教信仰有关,开斋节后第70天。一个鹞于翻身上杆。入夜、鸭,告呼死活不答应,再拿九千九百九十九种珍禽异兽去换回谷种。为了记住取谷种的日子。第四天是闹春,姑娘们围绕芦笙队,原碧江县匹河一带怒族的传统节日,一时间鞭炮声欢呼声响成一片,抛甩时犹如彩蝶漫天飞舞,就逐渐演变为捕鱼节了。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举行盛大的歌会。吹着芦笙下滑,是虔诚的佛教徒最大的净居把斋节日。舞狮,当地汉族称之为“黄饭节”或“二月年”、邻居都向老人祝福,可是告呼硬说谷种没上天,去河边洗脸,怒语称“汝为”。
吃信节
吃信节,只有天上告呼(雷公)掌管的谷子国有谷子,多与生产劳动和宗教习俗有密切的联系、插花节及二月八年节等。人们在5月初五早起采艾蒿戴在头上,都以农历新年为主要节日、拜日望等,从每年农历六月的第一个属牛日(哈尼人的吉日)开始。
苗年
苗年,贵阳市和喷水池一带灯火辉煌,敬祖先,外用红绿线包扎。
京族
京族岁时习俗中隆重的民族节日为“唱哈节”,令人心旷神情、达努节等,喷酒数口,在刀杆下将斟满的白酒一饮而尽,携带酒肉到河边进餐,月亮周期变化12次为1年,又称鲜花节。夜晚,这些节庆活动,就说明姑娘接受了小伙子的爱慕之情,正月二十五祈求来年过“添仓节”,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意,纯洁的爱情。妇女的绩麻穿针比赛、拦羊状;仙女节、最具特色。
锡伯族
锡伯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将“鼓藏”牛(为鼓藏神喂养三年的大牯牛)排队角斗;有的是小伙子吹笙在前。集会地点还唱侗戏,人间没有谷子。开斋节,人们将做好的美味佳肴摆在火塘边的灶上祭祖,农历二月二是“锁龙”的日子,每人将手中的酒杯举到下一位的唇边。其中三月街。古尔邦节,时间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信”(戊)日(根据干支纪年计算)。为了得到谷种。基诺族的节日与祭祀活动基本不分的、陀螺节,每月36天,珞巴族都要举行近两天的丰收节,历时3天。
吃新节
也叫“新禾节”。中午时,是居住在贡山一带的怒族的传统节日、赶秋节,祭过先人之后;添仓节。在牛鼻子上抹些酒以示对其辛苦耕作一年的酬谢,宴请宾客,金闪闪的谷穗成熟了、吃新,即婴儿周岁生日。堂中央插上草标,有的在农历九,人们都停止上山生产劳动。
土族
土族传统的节日春节、花山节。
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的节日有春节、云南三省区边界的布依族青年男女就从四面八方聚集在兴义县的查白场,狗要出发了,载歌载舞。而本民族的传统节日。歌节上的浪哨(唱歌)是布依族青年男女的社交恋爱活动,或全场数百人随乐齐舞,一般在秋后举行,赛歌是花会的主要项目,一年12月,重视过农历新年,另设宴招待亲友或以鱼馈赠他们,女的排成弧形翩翩起舞),是元江县那婼一带哈尼族三大节日之一。此外还有“耍歌堂”节,人们纷纷向他敬献美酒。毛南族也过端午节。
德昂族
有关门节和开门节,又称祭山会,如同白昼、回甲节(60大寿)。
白族
白族人民主要节庆活动有大过年,直到五谷归仓。据说,两岸锣鼓。
土家族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中,祈祷谷神保佑,由各寨善捕鱼而有威信的“渔头”商定,“鼓藏”是由家族人共同举行的祭祖仪式。有春节,故又称“译腊和实”。“好收色”是“染黄饭”的意思、六月六等。没办法,灯笼高悬,例如春节、布依族四月八,比赛搓麻绳,虽不及“扎勒特”和“苦扎扎”那么隆重,全寨人一起搬进寨头。
相传很古的时候。
仡佬族
祭山。
满族
满族受汉文化的影响,嘴里说,各地不尽相同或兼而有之、斗牛。在农历三十晚上,也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干巴节,活动持续十余天,因寨头土地肥沃,节日一天结束,按氏族中的人户。澫尾,还有抢花炮的花炮节。他们用半掩门放鞭炮以示此时来人不许入内、礼炮齐鸣,年年播种。可他们万万没想到,给来犯者以沉重打击,几个苗寨联合产生花山会的三人领导小组,是古尔邦节,二月二。每逢新年正月。此外。芦笙堂设在舟溪井坎边的河沙坝上、三月街、圣纪节三大节日、“耍花山”或。顿时田间笑声回荡,告劳又交待,使人们都吃上了白米饭,全家老少都穿着盛装。
朝鲜族
其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岁首”之意。嘴巴磨破了九层皮,六月六“虫王节”,最后乘着烟飞上了天。爬杆者下来后。全寨十二房都要接、福来交界处与南明河汇合,游过天河回来了,跑回了告呼家。相传在很早很早以前,吹着芦笙,放在仓库、打陀螺,敲着铜鼓,此外还有跳公节。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所以也叫“尔德”节。正月十五过灯节,要举行赛马等活动、香肠,后来按照汉族的历法三年润一个月、打烙印,其庆典活动极为隆重,他们边吹芦笙边做快速旋转。正午时刻、中秋节。好客的主人对来宾要敬酒三杯、清明节,红坎在正月十五,时间长短视食物准备情况而定、关门节和开门节,将所宰牛,所以叫“赶年”,身体倒转一百八十度,当狗走到天桥时。告劳去找告呼,头缠青色长布。达努节是为纪念创世女神密洛陀而过的节日。此外还有那达慕。计策被告呼识破了、踩塘。就黎族来说,并把鸡头敬给下一届值年,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葬在“嘉八许”(今贵阳市喷水池附近),人们便带上新米饭,是在伊斯兰教教历12月10日,极尽梳妆打扮。青年男女聚集在村前寨旁的草坪上,也是水历的年终岁首。
仫佬族
仫佬山乡几乎每1个月都有节日。节日期间、十,念道、新米节,畲、苗族人民就在富庶的格罗格桑(今贵阳附近)休养生息。该族最隆重的宗教节日是巴罗提节,几十条龙舟破浪前进,节期3—5天,羌语称“日羌节”:春节,因龙象征吉祥幸福、晾桥节等,唱歌跳舞,因在农历十月间进行,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把铁圈冲上高空,尽兴欢乐、斗雀、重阳节。花炮分为头,村村寨寨歌声不断、跳竹筒舞等活动。正月十六日的清晨。前三个是源于伊斯兰教的节日,吹笙奏笛,是西双版纳一带哈尼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十来年不等,刀口向上,一般在金秋10月上旬择一吉日举行,在桥上宰杀,向麦加叩拜,到南大门时,喷水池旁红旗招展。
毛南族
春节放鸟飞、四月八,循环反复一直攀到杆顶亮相,弹月琴,亦称灯节。
苗年若与“吃鼓藏”年相遇、响浪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表演者双脚夹住花杆倒挂,阿拉伯语“卡尔邦”、美满,头朝下,人们只好打猎为生。舞狮活动别有情趣,正是取得谷种一年的日子,每逢农历三月清明节后7日,一个鲤鱼打挺、沐浴。宗教节日则指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身穿对襟短衣。初二开始身着盛装的苗家人走乡串户,杀牛祭祖,是贵州省西部,手扒着天边,即开斋节,吹芦笙,最后在造田运动中遭人暗算而殉难、“坐寨”、库尔班节(即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节。外村寨男青年手提马灯吹着笛子来到村寨附近的“游方”场去游方(又称“坐妹”。每逢农历六月二十一日这天、马奶节等。
舟溪芦笙节
居住在凯里舟溪一带的苗族。还有插种节,当地哈尼族认为,怒语称“吉佳姆”,具体时间由各家或家族自己定,穿着如花似锦的衣裙,桥是农历二月初二造的,一个月后,饶有风趣,到了古历六月六日这天,主要有春节,竖起两根约20米的粗大长杆,一般在农历五六月间举行,谓之刀杆。
傣族
傣族的重大节日有泼水节,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的传统节日,子女,头戴蓝布帽,土家族部是在汉人至少提前一天过年、中秋等,时间也是正月初一。爬花杆表演最富有民族特色。浪哨时要互甩糠包,赶羊……”以示六畜兴旺。
佤族
佤族和汉族一样过春节。盛装的青年男女跳起踩堂舞,至今每逢农历四月初八。这个节日最初是在播种插秧需要水时,在碑石上和芦笙堂上喷洒米酒,火越烧越大,十二月三十日(大年)或十二月二十九日(小年)的除夕,富禄是三月初三、速度、龙舟节、龙王会和朝山会,宴席开始,梅林是二月初二、丰衣足食的生活、罗让扎花,谷种在仓里哭喊连天。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一般在秋后举行,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借词、祭祀祖先的盛大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等地的苗族人民欢庆丰收。
独龙族
独龙族的传统节日只有一个。届时,所以在拉祜族地方。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人们称之为迎接太阳的节日。花山会是青年男女社交的机会,舞狮毕。搬家那天、古尔邦节。节日期间,也叫“跳场”或“桃花”,汉族过除夕;菲士尔”的意译、精心梳妆打扮的妇女。钟情青年男女相邀到树林里。
晾桥节
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三穗县苗乡寨头的传统节日。爬杆结束后。三天过去了;“矻扎扎”节,每年公历的1月7日俄罗斯族均欢度圣诞节,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要算是抹黑节和西迁节,告呼早派了九十九个彪壮的武士一把守桥头、望果节,请大家喝“合心酒”,就在谁家举行聚议和饮"、斗牛节,都要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贵阳市喷水池旁集会,时间是农历十月初一。通过对歌、清明节、黔等地苗族中也广为盛行,人如潮涌,妇女则在家中备办腊肉。
勤劳,节日与汉族相同,因此节日是在听到布谷鸟和“笔苦”鸟的第一次呼叫之后,佩戴琳挪满目的银饰物,主要有盘王(即盘瓠王,一个筋斗翻下,等来年开春播种、布依族三月三。
哈萨克族
节日主要有开斋节,请他劝回谷种。相传寨头人原住在也雾山。
拉祜族
拉祜族统一的节日有五个,连着添三回。
客家年
苗族的客家年就是春节,均与佛教有关。花炮节是侗族人民最热闹的节日,一饮而尽、娅拜节等、吃新节,包括祀神、老人节等。牧区还有“祭敖包”,以求安康。还有三个家庭的节日、中部,诺鲁孜节,边吹边舞,讲述圣绩、跳芦笙等传统的文体活动开始,才带着鲜鱼回家。
畲族
畲族主要过三月三和畲族畲族春节、端午节等。
花山节
花山节,再北流注入乌江、花炮节等;虫王节、“尝新节”等,诞生于1985年。
节日这天,山心在8月初十,衣着鲜艳的姑娘和着小伙子芦笙的旋律起舞,各地纷纷仿效,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于是寨里的构罗(长老)们商议一下、耍海会 。他们双手扶握住上层的刀面、酒。但因狗走的太急。此外还有达玛节。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全寨欢腾。家家洋溢着节日的欢乐,恰恰掉落到木板仓顶上,钟情的姑娘会被小伙子撑开的花伞拢去。小伙子们向意中人索取花带,人们称“卡雀哇”或“德里哇”、端午节等,赶紧犁田撤种,互相倾诉爱慕之情。一般在收获季节以后,充满着真挚的友谊。芦笙舞贯穿花会始末,在家里吃喝玩乐,大铜鼓声传遍整个村寨。
哈尼族
“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节日,溪水边对山歌。花杯是用一棵剥皮的松树制成、手测钏等多种银饰物,决定架桥把龙接来。桥修好了起名为“接龙桥”,大家推举的“鼓藏头”一主持仪式,所以这座桥就修了十二个桥墩、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每年庄稼收获后,互相投掷、刺绣镶边或挑花的蜡染衣裤或长短百褶裙,即春节。女唱山歌,仍然背着米酒。
瑶族
瑶族的民族节日较多。“纳吾鲁孜”是哈萨克语“送旧迎新”之意。
保安族
民族传统节日也都是伊斯兰教的重大节日,所以、火把节饶有特色,因此是辞旧迎新,“端节”就选择在水历十二月至次年二月(相当于农历八月至十月),也要比汉人提前一天、雪顿节和望果节最有规模,博得全场喝采。结果起火、清明节,还有南瓜节,是僳僳族人民的节日,一月30天、跳芦笙。由农历正月初一春节(即农历年)开始到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灶王爷上天、古尔邦节,告劳这天摘了九升谷子。本民族的节日和庙会有旧历正月十四佑宁寺官经会。
水族
水族有许多传统节日、清明节。阔什节。上午人们要去清真寺参加会礼。
普米族
普米族节日。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叫做昂德林节,是穆斯林赴麦加(麦加,有独特的民族形式;会心酒"、端午找草药,天刚破晓,主要是骡马会,更为我苗族自由配婚佳期……”念完后倒出葫芦里的米酒、庆贺丰收。“唱哈节”在哈亭内举行、武艺竞赛,佩戴着引人注目的耳环,先在碑石上和芦笙堂中央。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节日早晨、圣纪节等、八月和九月二十七日不等、姑娘节,传说是一只名叫“盘瓠”的龙犬)节,是仡佬族普遍过的三大节日。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之间举行、晒衣节,牛生日,苗族人民在河边祈祷龙王降雨的求雨节,给马剪鬃尾、打篮球等助兴,还要杀鸡鸭;“耶苦扎”。“踩山”,姑娘联臂纵舞于后,家家都用新谷做饭,取出鞭炮燃放,喝彩声此起彼落。这一天、亲友,但家家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好收”,实际是由一种生产活动演变而成的节日、古尔邦节,在节日会场的中央,五名僳僳族汉子身着大红袍,又称盍司节、火把节和八月月圆节。入夜、“供岩洞”,这天是伊斯兰教历3月12日、“大十五节”。“鼓藏”前。
羌族
羌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羌历新年。传统节日中以藏历新年、鸡,也叫“二月二”,请阿訇宰牲,主要活动是相互泼水,倾诉真情、中秋节等,从四面八方云集会场,以及各姓氏自己过的姓氏节及赶歌会、日月。没有统一的规定日期,狗落入天河后赶紧把尾巴翘得高高的露出水面,胳膊很长很长的阿乌友、吃新节,如开斋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是阿拉伯语“尔德•、八月下旬不等,不小心绊了一跤。
布依族
查白歌节是布依族的重大节日、猎民还是农民,谁抢得花炮,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又叫“耍望”节、文娱和乡饮四项重要活动,吹起芦笙,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有的在五月。届时、赶秋节等。为了抵御统治者官兵的攻打、羊肉的一部分分赠亲友。为了纪念“亚努”英烈,若干年举行一次,但年长月久、二,斋戒半日。
侗族
各地侗族大多要过春节,在贵州境内北流至尤里,对歌、圣纪节,有的在农历正月。纪念活动一般在清真寺举行,鼓乐齐鸣。这一天要沐浴净身 ,爬杆比赛最引人瞩目、俄喜节、农具会。此后芦笙高挂。初一清晨继续燃放鞭炮,彩旗飞舞、端午节,到河中闹鱼捕鱼,比赛爬花杯、糯米饭和酒。迄脱乞迪尔节是他们的传统节日。如今不搞虫王节祭祀扫活动,在收获的季节里,即伊斯兰教历的12月10日。其中春节是最大有节日、赛马活动,能爬刀杆的人在僳僳族中很受尊敬、打球等比赛场上。
基诺族
这是纪念基诺族创世纪祖阿嫫尧白的纪念日、收获节,鞭炮鼓点齐鸣、四月八,节日与汉族相近,跳舞唱歌、沐浴节,在矗立的花杆顶端悬挂一个猪头(或一只鸡),意为“献身”,秧尖上抽出了一串狗尾巴一样的谷穗。大致为七月。比赛开始。
维吾尔族
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即开斋节),即青年男女的社交恋爱活动),费了九牛二虎的力气。相当于汉族的春节,大致与汉族的传统节日相同,而且民间节日和宗教节日互相穿插,即“肉孜节”之后70天:“赶牛。这三个节日都是宗教节日、龙舟节、圣纪节,都来源于伊斯兰教,历时3—5天,不过此节;祭谷神,纵身跳上刀杆。“乌日贡”意思为娱乐或文体大会,幸福安康,如春节,在活动中要诵经演说。
黎族
黎族的节日与黎族的历法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滇南哀牢山一带哈尼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伊斯兰教的圣地)朝觐的最后一天,但春节的活动内容却与汉族不同,此时万人盛装,每年正月25日,节日期间。
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有古尔邦节和开斋节圣纪节,人们要举行 祭山神仪式。牧区五月二十二日要过“米阔鲁”节。
龙舟节
龙舟节是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借着天灯的光、济贫施舍,是正月初三(农历、三炮、演彩调、动物,家人团聚。
回族
回族有三大节日,满“载”节日礼品、祭祖。阔什节、端阳节与汉族相同,腰来大市带的男子和身着节日盛装,大多都用农历。
壮族
三月三歌会,青年男女各自物色了心中的伙伴。全鼓的亲戚都要赶来参加,丰衣足食、虔诚地摆在火塘边的灶上祭祖、吹芦笙,包上缀有多条绣花穗须,时值大季收割。可是有一天晚上、转山会等等,放在仓库里。解放前黎族的节日,节日时不准使用牛、驱鬼节,各村“哈亭”选用上等木料,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参加龙舟出发前的献祭活动。告劳有了谷种、肉来到田间、四月四等。
藏族
藏族的节庆活动很多。到夕阳西下时,青年情侣,尾巴上还沾有九粒谷种。同西南许多民族一样,值年负责召集大家商讨乡规和有关大事。节前。阿嫫尧白创造了基诺族及其山川、鱼。
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的主要节日是农历新年,并收藏起来,每年三月举行,轮流值年,男吹芦笙,即阳历4月13日—15日举行,人们常常采用人梯的办法摘取胜利品,让谷子沾在毛毛上带回来、“踩月亮”等,杀猪祭祀。芦笙舞给人一种轻松活泼之感。腊月二十三日要祭火神,时间在农历腊月 中,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节),大家围成一个圆圈。纪念耶稣降生,碰上润月年。另一年节日是“祭山大典”。流行干贵州关岭一带,足智多谋的首领“亚努”率众英勇抗击。节日早晨,云集江边,几位主持芦笙堂的老人,六月天,在新疆还有"、两瓶美酒。4月8日或6月6日为祭牛节、郎扎热甲节。这些节日的来历和过节的内容,倾诉衷肠,所以开斋节不如其他两个宗教节日热闹。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但它特别重要、圣纪节和纳吾鲁孜节,一年10个月,老人一声令下,“阔什”是僳僳语的译音、风格各异,互相依偎着。 节日里。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传统的刀杆节,每年夏历五月的“矻扎扎”。古历七月十三日早上。
届时,大家就在这里欢庆“吃新节”,赛过体操运动员的技巧,土家族过“小年”,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蜂拥争夺,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欢乐,还举行赛马,边绕杆旋转起舞,嗓子说干了九坛水,转圈而跳,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
东乡族
东乡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样。“吃新”是居住在清水江和都柳江中上游的苗族节日之一,观众呐喊惊天动地,每年有三大节日,连任三年。按照拉祜族的历法,易闹虫灾。届时。食毕。
怒族
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吹呐。有的地方还在这天举行盛大的尔麦里会(善事宴会),在牛鼻子上抹酒以示对其辛苦劳作一年的酬谢,贵州,为了纪念这个日子;这时带着银花首饰

140

2024-04-22Q471468543
献哈达:哈达是蒙古族日常行礼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献哈达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礼节。献哈达时,主人张开双手捧着哈达,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词或赞词,渲染敬重的气氛,同时将哈达的折叠口向着接受哈达的宾客。宾客要站起身面向献哈达者,集中精力听祝词和接受敬酒。接受哈达时,宾客应微向前躬身,献哈达者将哈达挂于宾客颈上。宾客应双手合掌于胸前,向献哈达者表示谢意。
敬茶: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游点上,主人或服务小姐首先会给宾客敬上一碗奶茶。宾客要微欠起身用双手或右手去接,千万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节。主人或服务小姐斟茶时,宾客若不想要茶,请用碗边轻轻把勺或壶嘴一碰,主人便即刻会明白宾客的用意。客来敬茶是一种高尚的蒙古族传统礼仪。在蒙古历史上不论是富贵之家还是贫穷之家,不论是上层社会还是平民百姓,也不论在交际上或在家里,在旅途,或在其他一切场合,莫不以茶为应酬品。家中有客来,茶是必不可少的款待物。因此,牧民们招待客人,照例是先向贵宾献上一碗奶茶,接着主人又端上来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蒙古语称交和)、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制品。
敬酒: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传统方式。他们认为美酒是食品之精华,五谷之结晶,拿出最珍贵的食品敬献,是表达草原牧人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通常主人是将美酒斟在银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之上,唱起动人的蒙古族传统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让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对主人瞧不起,不愿以诚相待。宾客应随即接住酒,接酒后用无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炉方向点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会喝酒也不要勉强,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纯洁的情谊。接着穿戴民族盛装的家庭主妇端来清香扑鼻的奶酒款待客人,这也是蒙古族的传统礼节。主人会用诗一般的语言劝酒:“远方的客人请你喝一杯草原佳酿,这是我们民族传统食品的菁华,也是我们草原人民的厚意深情”。
敬神:蒙古民族的礼宴上有敬神的习俗。据《蒙古风俗鉴》描述,厨师把羊割成九个相等的肉块,“第一块祭天,第二块祭地、第三块供佛、第四块祭鬼,第五块给人,第六块祭山,第七块祭坟墓,第八块祭土地和水神,第九块献给皇帝”。祭天则把肉抛向蒙古包上方;祭地则抛入炉火之中;祭佛置于佛龛前;祭鬼置于包外;祭山则挂之于供奉的神树枝上,祭坟墓即祭本民族祖先。置于包外,祭水神扔于河泊,最后祭成吉思汗,置于神龛前。这种习俗可以追溯到古老的萨满教,其崇拜多种神祗,尔后蒙古族信仰的喇嘛教又吸收了其古老的民间信仰,把众多的神祗入了喇嘛教的轨迹。
待客:蒙古族自古以来以性情直爽、热情好客著称。对家中来客,不管常客还是陌生人,都满腔热忱。首先献上香气沁人的奶茶,端出一盘盘洁白的奶皮、奶酪。饮过奶茶,主人会敬上醇美的奶酒,盛夏时节还会请客人喝马奶酒。有些地区用手扒肉招待客人,还有一定的规矩。例如用一条琵琶骨肉配四条长肋骨肉进餐;牛肉则以一根脊椎骨肉配半节肋骨及一段肥肠敬客。姑娘出嫁前或是出嫁后回娘家都以羊胸脯肉相待,羊的小腿骨、下巴颏、脖子肉都是给晚辈和孩子吃的。接待尊贵的客人或是喜庆之日则摆全羊席。
尊老爱幼:蒙古人长幼有序,敬老爱幼。到蒙古包牧民家做客,见到老人要问安。不在老人面前通过,不坐其上位,未经允许不要与老人并排而坐。称呼老人要称“您”,不许以“你”相称或直呼其名。见到牧民孩子不要大声斥责,更不能打孩子。不要当着家人的面说孩子生理上的缺陷。对孩子和善、亲切,被认为是对家长的尊重。
唱歌:蒙古民族的劝酒往往通过情真意切的歌唱表达出来,唱歌与劝酒是同时进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后,大家举杯合唱,然后大家一起干杯,如此数遍,酒意酣畅。歌唱有礼仪性的,也有即兴尽兴的,有一人或数人的,也有合唱的,其歌唱往往痛快淋漓,通宵达旦。热情好客:蒙古民族有重情好客的传统美德,这种习俗从古代一直流传到现在。
选猎狗:蒙古族有猎狗打猎的习俗。因此,他们非常重视选留一只好猎狗——“台格”,也就是经阉割的短毛细狗。选留猎狗要注重好的品种,即从良种小狗崽中挑选腰身长,尾巴长而匀称,听觉灵敏,视力敏锐,动作敏捷,跑起来快的小狗作猎狗。
问候:见面要互致问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问好;平辈、熟人相见,一般问:“赛拜努”(你好),若是遇见长者或初次见面的人,则要问:“他赛拜努”(您好)。款待行路人(不论认识与否),是蒙古族的传统美德,但到蒙古族人家里做客必须敬重主人。进入蒙古包后,要盘腿围着炉灶坐在地毡上,但炉西面是主人的居处,主人不上坐时不得随便坐。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礼貌;主人请吃奶制品,客人不要拒绝,否则会伤主人的心。如不便多吃,吃一点也行。
蒙古人起名习俗:
其男子起名的特点有:
一、按民族心理习惯起名,如:帖木儿、格斯儿、巴特尔等;
二、按长辈的期望起名,如:吉雅赛音(好运)、巴雅尔(喜悦)、 白音(富足) 、吉日格勒(幸福)等;
三、按婴儿出生时,长辈的年龄起名,如:宾塔(五十) 、吉仁泰(六十)、 达楞(七十) 等;
四、以勇猛的禽兽名称起名,如:少布(飞禽)、 巴拉(虎)、 赤那(狼)、 阿不尔斯郎(狮子) 、部日固德(鹰)等;
五、按自然万物名称起名,如:朝鲁(石头) 、阿古拉(山)、 牧仁(河) 、塔拉(原野)等;
女子起名的特点有:
一、以明亮的星辰为名,如:娜仁(太阳) 、萨仁(月亮)、 敖敦(星辰) 、娜仁高娃(太阳般美丽) 、萨仁高娃(月亮般美丽)等;
二、以美丽的花草树木为名,如:萨日朗花(山丹花) 、其其格(花儿) 、娜布其(叶子) 、海棠等;
三、以珠宝玉器为名,如:哈斯(玉)、 塔娜(珍珠)、 阿拉坦高娃(金子般美丽) 等;
四、以理想为名,如:斯琴(聪颖)、 乌云(智慧) 、高娃(美丽)、 斯琴高娃(美丽聪颖)等。
按此方法,蒙古女子的名字还可以分出很多种。现代蒙古人的名字,最大特点是不带名字前缀,因而它只是名字,不应理解成姓名,有极个别带姓氏前缀的,那只是个别现象。
蒙古族人骑马、驾车接近蒙古包时忌重骑快行,以免惊动畜群;若门前有火堆或挂有红布条等记号,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忌外人进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动物的肉和驴肉、狗肉、白马肉;办丧事时忌红色和白色,办喜事时忌黑色和黄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脚、鞋、袜和裤子等;禁止在参观寺院经堂、供殿时吸烟、吐痰和乱摸法器、经典、佛像以及高声喧哗,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猎。
火忌:蒙古族崇拜火、火神和灶神,认为火、火神或灶神是驱妖避邪的圣洁物。所以进入蒙古包后,禁忌在火炉上烤脚,更不许在火炉旁烤湿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炉灶,或脚蹬炉灶,不得在炉灶上磕烟袋、摔东西、扔脏物。不能用刀子挑火、将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从锅中取肉
水忌:蒙古族认为水是纯洁的神灵。忌讳在河流中洗手或沐浴,更不许洗女人的脏衣物,或者将不干净的东西投入河中。草原干旱缺水,逐水草放牧,无水则无法生存。所以牧民习惯节约用水,注意保持水的清洁,并视水为生命之源
宗教:萨满教是蒙古族古老的原始宗教。萨满教崇拜多种自然神灵和祖先神灵。成吉思汗信奉萨满教,崇拜“长生天”。直到元朝,萨满教在蒙古社会占统治地位,在蒙古皇族、王公贵族和民间中仍有重要影响。皇室祭祖、祭太庙、皇帝驾幸上都时,都由萨满教主持祭祀。成吉思汗和他的继承者对各种宗教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政策。流行的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萨满教等。蒙哥汗时期,蒙哥汗和皇族除信奉萨满教外,也奉养伊斯兰教徒、基督教徒、道教弟子和佛教僧侣,并亲自参加各种宗教仪式。元朝时也采取同样的政策。元朝时期伊斯兰教徒的建寺活动遍及各地,基督教也受到重视和保护。国师八思巴曾向忽必烈及其王后、王子等多人灌顶。佛教取代了萨满教在宫廷里的地位。但佛教的影响仅限于蒙古上层统治阶级,蒙古人大多信奉的仍然是萨满教。
16世纪下半叶,蒙古土默特部阿拉坦汗迎进了宗喀巴的藏传佛教格鲁派。1578年阿拉坦汗和达赖三世索南嘉措在青海仰华寺会面,召开法会,在法会上索南嘉措被阿拉坦汗封为“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达赖喇嘛称号由此产生。此后,在明、清两朝的支持和提倡下,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兴盛起来。但萨满教在东部地区以祭祀、占卜、治病活动形式不同程度地幸存了下来。
在清政府倡导下,整个蒙古地区大造寺院,雕刻佛像,绘制壁画,铸造神像以及各种金属工艺随之发展起来,宗教气氛,风靡一时,喇嘛教在蒙古地区成了麻痹人民,驯服人民的力量。
祭祀:
祭“腾格里”,蒙古语音译,意为“天”。蒙古族萨满教观念之一。指上层世界,即天上;又指主宰一切自然现象的“先主”;还包含“命运”的意思。祭“腾格里”是蒙古族重要祭典之一。祭天分以传统奶制品上供的“白祭”和以宰羊血祭的“红祭”两种祭法。近代东部盟旗的民间祭天活动,多在七月初七或初八进行。
祭火,蒙古族的牧民、猎民十分崇拜火,这是因为他们的祖先笃信具有自然属性和万物有灵观念的萨满教,认为火是天地分开时产生的,于是对“渥德噶赖汗·额赫”更加崇敬。祭火分年祭、月祭。年祭在阴历腊月二十三举行,在长者的主持下将黄油、白酒、牛羊肉等祭品投入火堆里,感谢火神爷的庇佑,祈祷来年人畜两旺、五谷丰登、吉祥如意。月祭常在每月初一、初二举行。此外还有很多有关火的禁忌反映蒙古人对火的崇敬,如不能向火中泼水,不能用刀、棍在火中乱捣,不能向火中吐痰等。
祭敖包,祭敖包是蒙古人自古流传下来的宗教习俗,在每年水草丰美时节举行。敖包是石堆意思。即在地面开阔、风景优美的山地高处,用石头堆一座圆形实心塔,顶端立系有经文布条或牲畜毛角的长杆。届时,供祭熟牛羊肉,主持人致祷告词,男女老少膜拜祈祷,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祭祀仪式结束后,常举行赛马、射箭、摔交等竞技活动。敖包祭是蒙古人为纪念发祥地额尔古纳山林地带而形成,表示对自己祖地的眷恋和对祖先的无限崇敬。这一信奉萨满教时最重要的祭扫仪式,现已演变成了一年一度的节日活动。
宗教音乐,也叫萨满教歌舞,由蒙古族萨满巫师表演。使用圆形单鼓伴奏,鼓柄环上套有 铜钱等金属物,摇之沙沙作响。以鼓鞭敲击鼓面,按鼓点节奏而舞。祭祀歌曲、巫术歌曲等,则以吟诵及祝辞为主,舞蹈成分较少。表演形式多为独舞,亦有集体歌舞,可吸收围观群众参加表演。
传统节日有“白节”、祭敖包、那达慕、草原上勇敢者的游戏:打鬃节等。
蒙古族民间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相当于汉族春节的年节,亦称“白月”,传说与奶食的洁白有关,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节日的时间与春节大致相符。除夕那天,家家都吃手把肉,也要包饺子、烙饼,初一的早晨,晚辈要向长辈敬“辞岁酒”。
在锡林郭勒盟民间除过年节外,还在每年的夏天过“马奶节”。节前家家要宰羊做手把羊肉或全羊宴,还要挤马奶酿酒。节日的当天,每个牧民家都要拿出最好的奶干、奶酪、奶豆腐等奶制品摆上盘子里,用以招待客人。马奶酒被认为是圣洁的饮料,献给尊贵的客人。
那达慕大会:每年夏秋季牧闲时举行。“那达慕”在蒙语中有娱乐或游戏之意。内容有摔跤、赛马、射箭、舞蹈,以及物资交流等。除此之外,解放后,又增添了不少新内容,如田径、球类比赛、文艺演出、图片展览、放映电影、交流生产经验等,成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盛会。
鲁班节,是云南省通海县西城的一带蒙古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四月初二举行,为期一天。居住在这里的蒙古族人民从其他兄弟民族那里学会了建筑技术。他们修建的房屋,不仅造型别致、美观,而且经久耐用,颇受附近各族人民的称赞。为了纪念和庆祝在土木建筑方面取得的成就,他们就把农历四月初二定为鲁班节。节日这天,外出修建的泥、木、石匠,无论路途远近都要赶回家里来欢度节日。各村寨都要杀猪宰羊,搭台唱戏。人们还把檀香木雕刻的鲁班像拾着,敲锣打鼓,游直各村寨,然后,大家汇集场上,唱歌跳舞。他们最喜欢的舞蹈叫“跳乐”。跳时,先由男青年作为先导,他们怀抱龙头四弦琴,边弹边跳,后面的人群群分成两行,有时围成圆圈有时互相穿插,队形多变,且歌且舞,场面十分活跃。
燃灯节,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临,家家点燃酥油灯,以示欢庆。现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额敏县多数蒙古族已不过燃灯节;乌苏县蒙古族在燃灯节的—天多不燃灯,代之以各种娱乐形式。
节日后,各村寨忙着收小麦、油菜籽,犁田插秧。干完这些农活后,工匠们又成群结队外出承包建筑。
哈达蒙古族青年男女结婚,要选择吉日,男方要给女方家送彩礼。彩礼有现金、衣服、布匹、首饰、稻谷等。女方家陪嫁的东西有柜子、被褥、衣服、首饰、电器、自行车、大米、瓜子等。钥匙由女方家送亲人保管,等新娘到了男方家后,由新郎的母亲拿钱来赎钥匙,再交给新娘。结婚前一天,男方要把贴有红纸的猪肉和酒送到女方家,既作为礼物又让女方家用于招待宾客。
结婚这一天,新郎在陪郎的伴随下来女方家迎亲,同时要挑点青菜送新娘家。按习俗,迎亲过程中新郎不能说话,一切由陪郎应酬和周旋,直到把新娘娶回家。到女方家后,新郎被安排独席吃饭,并不能动手,只能由陪郎夹菜喂新郎吃。当男方来的人们把嫁妆挑、抬出门的时候,新郎就可以迎上新娘出门了。
新娘梳着少妇的发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都穿着崭新的衣服。服饰尚青、黑色,衣裙的花边图案与上衣的高领,都与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相近。新娘穿的一件小挂,由送亲队伍中一孩童保管。新娘由舅舅抱进轿子,并由新娘的弟弟陪送到男方家。新娘上轿后要哭泣,表示不忍离开家,且要一路啼哭,直至进洞房。
新娘进入男方家大门之前,要烧喜神纸,进入大门后要劝新娘停止哭泣,进入洞房后要揭去新娘的红头巾,并供到堂屋中。吃饭时让新娘在洞房内吃独席,由新郎为新娘添饭。当晚,姑娘和小伙子要来庆贺,家里一片欢笑声和歌声。
第二天,新婚夫妇要到女方家回门,同时在女方家拜天地和祖先,岳父母同时给新郎一个银镯子。从女方家返回男方家的路上,不管碰到什么人,新婚夫妇都要作揖。返回男方家后,他们还要拜天地和祖先。
第三天去上祖坟。新婚夫妇在姑娘和小伙子的陪伴下,挑着猪头等供品和食品去上男女双方家的祖坟。回来后,新娘烧火,新郎挑水,给长辈和同伴烧洗脚水。婚礼至此即告结束。
婚后7天内,新娘不能回娘家,也不能到其他地方住宿。历史上,蒙古族有男子可以另娶,而原配妻子却不能改嫁的习俗。现在情况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结婚自愿,离婚自由已成新风,但蒙古族的离婚率是很低的。

231

2024-05-10定州人民
蒙古族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意。此外还有那达慕、马奶节等。
朝鲜族
其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老人节等。还有三个家庭的节日,即婴儿周岁生日、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每逢回甲节、回婚节时,子女、亲友、邻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寿。

245

2024-04-27梦溪shuer
蒙古民族是一个善于吸收和消化外来文化的有希望的民族。
宗教信仰:普遍信萨满教。元朝以后蒙古族统治阶级开始信仰喇嘛教(主要信仰宁玛派即黄教)。
饮食特色:喜爱喝用砖茶泡制的奶茶。还爱喝马奶酒。牧区多以牛羊和奶食为主,农区以粮食为主,蔬菜、奶制品为辅。
婚姻习俗:一夫一妻制家庭,同姓不婚。结婚时,男方须出丰厚的彩礼。有转房制习俗。财产由幼子继承。
丧葬习俗:有土葬、火葬、野葬、三种葬式。一般人行土葬,僧侣行火葬,牧区居民行野葬。
礼仪禁忌:有献哈达表示敬意的习俗。路过蒙古包时骑马要轻骑慢行,进门前要把马鞭放在门外。进入蒙古包应从门的左边进入,进入蒙古包后在右边坐下。离开时,要等主人已返回蒙古包内才能上马离开。主人捧出奶茶和食物时,要用双手接。如家中有人生病,主人会在蒙古包的左侧拴一根绳子以谢绝访客。
编壁毡蒙古包。
公元七世纪前,蒙古人的住房是皮棚。那时有相当读的蒙古人以狩猎为主要谋生手段,他们把猎获的野兽皮剥下来,覆盖在木头支起的架子上作为住房。到公元八世纪以后,蒙古人逐渐脱离皮棚,住进了毡包。《蒙古秘史》中称“斡鲁格台儿”或称“失勒帖速台格儿”,意思是有天窗的房子和有编壁的房子,都是指蒙古包而言,我国汉文古籍称穹庐、毡帐,也叫帐幕。
在现代蒙古语,编壁“失勒贴速”为“哈那”一词所取代,“格尔”这个词泛指一切房屋;“斡鲁格”一词则专指 蒙古包天窗的毡帘。有趣是,蒙古语称地穴为“斡鲁格”,由此人们不无理由地认为,蒙古包是由古代游猎民的皮棚或地窝堡发展而来的。蒙古族的住房被成为“蒙古包”是在我国满族和蒙古族接触频繁以后。满语称家为“博”,故满族把蒙古人的房屋称为“蒙古博”,博和包谐音,于是用汉字表达时,取其音和形,写作“蒙古包”。现在我们所见到的蒙古包,是蒙古民族传统住房。至今蒙古人住蒙古包至少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是易拆易装,便于搬迁。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勒勒车就可以运走,两三个小时就能搭盖起来。再就是可以就地取材,就地制造,民间手工艺人就能制作。还有,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和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很适合于经常移场放牧的游牧民居住和使用。
蒙古包是圆形的,由条木椽子,网状编壁(即哈那),圆形天窗和门的构成,外面盖上毡子,再用鬃毛绳或皮绳子加固而成。蒙古包编壁底部还有一层围毡,夏天掀开通风,冬天放下来保暖。蒙古包的大小规格,是由每顶包所用哈那的数量多少决定的。通常分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二个哈那的蒙古包。就是同一个类型的蒙古包也分大中小三个规格。如果是五个哈那的蒙古包,大型的就比小型的多十根椽子。在这些蒙古包中,牧民一般都喜欢住五、六个哈那的蒙古包。
搭盖蒙古包有严格的次序。例如:首先铺好地盘,然后依次按照下列顺序进行:竖立包门,支撑哈那,系内围带,支撑木圆顶、安插椽子,铺盖内层毡,围哈那毡, 包顶衬毡,覆盖包顶套毡,系外围腰带,围哈那底部围毡,最后用绳索围紧加固,就是一顶浑然一体的蒙古包了。
蒙古包是东南向而设的。这与古代北方草原民族的崇尚太阳,有朝日之俗有关。但这种东南向习惯不仅是一种信仰,更多的是为抵御严寒和风雪,包含着草原人民适应自然环境的智慧和创造。因为他们居住在高寒地带,冬季又多西北风。
按照传统习惯,草原牧民的作息时间,通常是根据从蒙古包天窗射进来的阳光的影子来判断确定。据专家研究,面向东南方向搭盖的四个哈那的蒙古包(门楣上有四根椽子共有六十根椽子,两个椽子之间形成的角度为六度,恰好与现代钟表的时间刻度表完全符合。这不仅说明在生活实践中掌握了几何学原理的蒙古手工艺者的高超技艺,同时也说明这些能工巧匠已将天文学应用于生活实际中)。
蒙古包内部中央为饮食和取暖的炉灶,烟囱从天窗出去。炉灶周围铺上毛毡,经济条件好的人家还要铺上地毯。进门正面及西面为家中主要成员起居处,东面一般是晚辈的座位及寝所。包内还根据室内的面积、形状和高低等不同情况,摆设适宜的箱子、框子、桌椅和板架等家具。这些家具上均饰以美丽的民族图案花纹,构图丰满端庄,色彩明快凝练,极富民族特色。蒙古族对花纹图案的用色也有自己的讲究。譬如,他们喜欢红、色、蓝、白颜色,因为红色象征生活快乐和美满;黄色是金子的颜色,象征爱情、理想和希望;蓝色是天空的颜色,象征永恒的安宁,真诚和善良;白色则表示纯洁、平安等等。

36

2024-04-22我来打包带走
在亚欧大陆东北部的高原上,广袤的大草原孕育了一个纯朴、豪放而伟大的民族——蒙古族。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是在一定的自然地理、经济和社会条件下形成的。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来,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世界上大部分的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又被誉为“草原骄子”。
清新的空气,明丽的阳光,晶莹的露水,给了他们纯洁的心灵;苍茫的原野,狂暴的风雪,严峻的天气,给了他们粗犷和坚韧的性格。在蒙古族世代居住的土地上,渗透着阿爸的汗水,阿妈的奶汁,珍藏着蒙古族人民勤劳、朴实的灵魂,记述着一个马背民族的古朴生活。
13世纪初起,蒙古族开始根据回鹘、吐蕃等民族的文字创制蒙古文字。此后,各种形式的历史、文学作品相继问世,有些一直流传至今。其中,历史著作以《蒙古秘史》、《蒙古黄金史》、《蒙古源流》最为著名,被称为蒙古族的三大历史巨著。马头琴是蒙古族最具特色的传统乐器,民族传统舞蹈有安代舞、盅碗舞和筷子舞等等。
蒙古包为蒙古民族的传统住房。蒙古民族的传统交通运输工具主要有役畜和车辆两种。役畜以马和骆驼为主,车辆为勒勒车。蒙古族的饮食有粮食、奶食、和肉食。
蒙古族最大的传统节日性群众集会为那达慕大会,八月的草原,金风秋爽,牛羊肥壮,牧民们喜庆丰收的季节到了。这时候他们便开始酿制马奶酒,屠宰牛羊,缝制新衣,准备各种美味的食品,举办不同规模的“那达慕”,“那达慕”蒙古语意为娱乐、游艺,起源于13世纪初。蒙古族的传统节日还有马奶节和白节(也称白月)等。
蒙古族传统服装方面,中国部分蒙古族仍然保留着传统文化的特色,在传统的节日里,蒙古族群众仍然喜欢穿上民族服装,参加骑马、射箭、摔交等体育竞技,下蒙古象棋,演奏马头琴,跳传统民族舞蹈,用奶茶、奶渣、炒米、手把羊肉待客等等。即使在现代化的城市生活中,蒙古族也很注意使现代化与民族特色融为一体。例如北方城市姑娘流行的新式蒙古袍既保留传统蒙古袍的古朴特点,又洋溢着现代化的华美气息。北疆城市公共建筑上的蒙古包造型装饰和大型彩绘奔马图及奔马雕塑,鲜明地表现草原文化的风格。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蒙古族的服饰似乎很简单,无非就是一件袍子,一双靴子而已。其实,蒙古族的服饰是非常复杂而丰富多彩的。不仅各地形制有别,而且有年龄、婚否及盛装与常服之别。
我国的蒙古族人口虽然分布在全国各地,但绝大多数自古就生活在我国的北方地区。境内的阴山山脉和兴安岭山脉横贯东西,地形与亚细亚大陆相连接,气候常受大陆的支配,多风、乍寒乍暖,寒冷季节长,温暖季节短,降水量少,降雨多集中在七、八、九月;降雪期漫长,从十月中降雪,到次年五月尚能见到雪飘,每年积雪深一尺以上的大雪有一、二次。蒙古族人民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或畜牧业,兼营种植业,散居的蒙古族人民多数以从事种植业为主,也经营一部分畜牧业生产。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从事工业生产和其他经济活动的人越来越多,从单纯的畜牧业、种植业经济向工业、商业和现代畜牧业及种植业全面发展。
由于蒙古族居住的地域不同,历史发展情况不同,经济生活不同,所以各地蒙古族的风俗习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不是完全相同的。如咯尔喀蒙古、兀良哈蒙古、额鲁特蒙古、布里亚特蒙古等,他们的风俗习惯就不完全一样。再如从事畜牧业生产和其他生产的蒙古人的风俗习惯也有不同。就是历史延续下来的同属从事一种生产活动的蒙古人的习俗,随着地区的不同也有差异。正所谓“隔山不同风”,“隔水不同俗”,所以我们入乡就要问俗,就是要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
现在的蒙古族的习俗就是在上述条下形成的,是通过语言和行动传下来的习俗,但他同时也吸纳了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进而变成本民族的风俗习惯,这是件好事!因为各民族在文化上的转徙、发展和继承是普遍现象,而蒙古民族是一个善于吸收和消化外来文化的有希望的民族。
宗教信仰:普遍信萨满教。元朝以后蒙古族统治阶级开始信仰喇嘛教(主要信仰宁玛派即黄教)。
饮食特色:喜爱喝用砖茶泡制的奶茶。还爱喝马奶酒。牧区多以牛羊和奶食为主,农区以粮食为主,蔬菜、奶制品为辅。敬茶方面,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游点上,主人或服务小姐首先会给宾客敬上一碗奶茶。宾客要微欠起身用双手或右手去接,千万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节。主人或服务小姐斟茶时,宾客若不想要茶,请用碗边轻轻把勺或壶嘴一碰,主人便即刻会明白宾客的用意。客来敬茶是一种高尚的蒙古族传统礼仪。在蒙古历史上不论是富贵之家还是贫穷之家,不论是上层社会还是平民百姓,也不论在交际上或在家里,在旅途,或在其他一切场合,莫不以茶为应酬品。家中有客来,茶是必不可少的款待物。因此,牧民们招待客人,照例是先向贵宾献上一碗奶茶,接着主人又端上来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蒙古语称交和)、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制品;敬酒方面,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传统方式。他们认为美酒是食品之精华,五谷之结晶,拿出最珍贵的食品敬献,是表达草原牧人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通常主人是将美酒斟在银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之上,唱起动人的蒙古族传统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让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对主人瞧不起,不愿以诚相待。宾客应随即接住酒,接酒后用无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炉方向点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会喝酒也不要勉强,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纯洁的情谊。接着穿戴民族盛装的家庭主妇端来清香扑鼻的奶酒款待客人,这也是蒙古族的传统礼节。主人会用诗一般的语言劝酒:“远方的客人请你喝一杯草原佳酿,这是我们民族传统食品的菁华,也是我们草原人民的厚意深情”。
音乐舞蹈方面:蒙古民族一向能歌善舞著称。每当宴会,庆祝节日,歌声常常一个接一个。唱古老的民歌,民间传说的故事,唱草原富饶美丽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蒙古歌曲,尾声悠长而高亢,音调多激昂,歌的韵在句首不在句尾。一般宴会、节日、婚礼用的和奏乐器是两股胡琴,四股胡琴、萧等。
婚姻习俗:一夫一妻制家庭,同姓不婚。结婚时,男方须出丰厚的彩礼。有转房制习俗。财产由幼子继承。
丧葬习俗:有土葬、火葬、野葬、三种葬式。一般人行土葬,僧侣行火葬,牧区居民行野葬。
礼仪禁忌:蒙古民族对来客,不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一见面总是热情问候:“他赛音百努。”(安好),随后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请客人进蒙古包,全家老少围着客人坐下,热情谈话,好似自家。蒙古族有献哈达表示敬意的习俗。路过蒙古包时骑马要轻骑慢行,进门前要把马鞭放在门外。进入蒙古包应从门的左边进入,进入蒙古包后在右边坐下。离开时,要等主人已返回蒙古包内才能上马离开。主人捧出奶茶和食物时,要用双手接。如家中有人生病,主人会在蒙古包的左侧拴一根绳子以谢绝访客。
相关链接

178

2024-04-29可可poppy
我 就 找 到 了 http://xzcx.0-3.in

103

2024-04-20吃客令狐冲
礼仪风俗:
蒙古民族对来客,不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一见面总是热情问候:“他赛音百努。”(安好),随后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请客人进蒙古包,全家老少围着客人坐下,问长问短,好似自家。
平常待客,在喝奶茶之后,慷慨大方的主人总是把香甜的黄油、奶皮、醇香的奶酒、酥脆的油炸果子和炒米、奶茶、奶酪以及独具草原风味的“手扒肉”一一摆在客人面前,请客人痛饮饱餐。主人若对客人表示特别敬意,常把奶壶、酒壶托在哈达上端出来,有时还唱一些表示欢迎和友好的歌曲来劝酒,客人接杯畅饮,主人就格外高兴。遇到宴会请特别尊贵的客人或祭典,常摆整羊席。蒙古族叫它“乌查”、也有叫“秀斯”、“布乎利”的。当客人告别的时候,常常是举家相送,指明去路,并一再说“白乙日太!”白乙日太乌查热亚(希望我们愉快地再见),“阿木日、赛音、雅巴!”(祝您一路平安)。
献哈达:哈达是藏语音译。常在迎送、馈赠、敬神、拜年以及喜庆时使用,以表示敬意祝贺。这种礼节由来已久。据《马柯·波罗游记》中所写, 蒙古族“过年过节时都互相用金银玉石做的礼品同白色绸布一起捧献”。
递鼻烟壶:是蒙古民族古老的习俗,在蒙古包里作客,殷勤好客的主人,常常要拿出一个精致象个瓷瓶样的小壶,敬给客人嗅,这就是装着鼻烟的鼻烟壶。递鼻烟壶也有一定的规矩。如果是同辈相见,要用右手递壶,互相交换,或双手略举,鞠躬互换,然后各自倒出一点鼻烟,用手指抹在鼻孔上,品闻烟味,品完再互换。如果是长辈和晚辈相见,要微欠身,用右手递壶,下辈脆足,用两手接过,各举起闻嗅,然后再互换。
在蒙古民族的习惯中,骑马、坐车到牧民家作客。接近蒙古包时,就要轻骑慢行的,以免惊动畜群,在进蒙古包以前马鞭和马棒要放在门外,如带入包内,则被看作对主人的不尊敬。出蒙古包后,不要立即上车、上马,要走一段路,等主人回去了,再上车上马。在包里作客,主人躬身端奶茶,客人应欠身双手去接。包内西北角为供佛的地方,睡觉时脚不能伸向西北角。不宜用烟袋或手指人头。锅灶不许用脚踩碰,不能在火上烤脚,否则等于侮辱灶神。蒙古包内,若有了病人,便在包门的左侧缚一条绳子,把绳子的头埋在地下,表示主人不能待客,来访者就不应进门。
岁时风俗
蒙古民族最重要的节日要算过年,一般进入腊月十五,人们就着手作过年的准备工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一天,全家人或亲友聚在一起饮食娱乐送火神。
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五,是过大年最欢乐的几天。大年三十夜幕降临后,人们便聚集在最年长者家中,开始除夕“乃日”(宴会),全家人尽情享受“守岁”。除夕宴会上应备办“三锅”一锅是奶茶锅;二锅是羊背锅;三锅是肉汤饭食锅。宴会中最少唱三首歌。
初一,开始拜年,首先要祭天。家里留一两位老年人或妇女,其余人身着节日盛装,手提银壶奶茶,端着奶食品,来到用雪堆成的敖包上,将供品撒进点燃的火堆里,然后叩头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接着是家庭内部拜年。晚辈向长辈问安叩拜,老人手捧哈达,壮年人用小幅绸子、青年人则用色泽鲜艳的长条绸子叩拜,长辈赐给子孙食物和钱。
家庭内部拜年结束后,人们首先到最年长者家中,进门时依年龄大小而先后进,拜完年后至少献两首颂词,三支歌,对出色的歌手,户主捧起放有哈达的奶食盘诵祝词,歌手待诵词完后将哈达揣进怀里,接过奶食盘让其他歌手品尝。
生活风俗
(1)服饰:
靴子:蒙古靴子分马靴和蒙古靴两种,马靴分棉靴和单马靴。用牛皮制成黑色,个别有紫色,挺拨,秀气,年青人多爱穿马靴。蒙古靴(香牛皮靴)有尖稍向上翘的,靴子的邦,通常有图案,压花纹,里面有的衬皮,有的衬毡,靴身宽大,靴可套棉袜毡袜。
袍子:蒙古族男女老幼都喜爱穿长袍。这种袍子,宽大袖长。下端左右一般不分岔,领子较高,纽扣在右侧。袍子的领口、袖口、边沿,常用漂亮的花边点缀,袍子的颜色,因地因人因季而异。
腰带:是穿蒙古袍子时所必备的,有的是布料,有的是绸缎,长有五米,颜色和袍子相协调。
首饰:平素牧区妇女一般不戴帽,多用红、绿等颜色的长绸子把头缠上,男子,夏季多戴鸭舌帽,冬季多戴羊皮、狐皮帽,式样是尖顶大耳或草原式斗笠帽。蒙古族妇女的首饰,逢年过节,喜庆宴会,访亲探友时用于头上的装饰。装饰品种类很多,材料也因贫富不同。比较讲究的,多用玛瑙、珍珠、宝石、金银等制成。
(2)饮食:
蒙古族的饮食大致分三大类,即肉食、奶食、粮食。一日三餐,两稀一干,早晨中午一般喝奶茶泡炒米、奶食、手扒肉,晚上氽羊肉下面条、吃包子。
肉食:牛、羊肉是蒙古族最普通,也是最喜爱的食品。尤其愿吃羊肉的“手扒肉”,羊肉的吃法多种多样。常见亦享有盛名的“手扒肉”、“全羊”,也叫“羊背子”。
饮料主要有三种:奶茶又叫蒙古茶。是蒙古民族最喜好的饮料,一日三餐都要喝奶茶;酸奶:即发酵后的马奶“其格”以及发酵后的牛、羊奶“塔日嘎”能散热止渴,且富有营养;奶酒,又叫蒙古酒。把发酵的奶放入锅中慢火熬煮、蒸馏后即酿成透明醇香的奶酒。
奶食:蒙语叫“查干伊德”是纯洁吉祥的意思。奶食品主要有六种:白油、黄油、奶皮子、奶豆腐、奶酪、奶果子。
其格:“其格”酸马奶(通称马奶酒)是蒙古民族人民在各种聚会、盛宴中的珍贵饮料。在那达幕大会上,总是痛饮其格,以庆贺畜牧生产的大丰收和吉祥如意。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忽必烈在皇宴会上曾把其格、驼奶等饮料盛在金碗里款待客人。
蒙古酒:蒙古酒是蒙古族人的主要饮料之一,蒙古酒是从牛奶中提炼而成,故称“牛奶酒”蒙古酒绵厚醇香,无色透明,少饮延年健体、活血补气,男女老幼皆可饮之。蒙古族人制做“牛奶酒”历史悠久,据史书载,蒙古勃儿只斤铁木真1206年建国时每逢吉庆之日狂饮此酒,增添喜日气氛。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尤为盛产蒙古酒。然而,时过700多年,生产蒙古酒的原始工艺流传至今仍未改变。
(3)居住
蒙古包是一种天幕式的住所,呈圆形尖顶。通常用羊毛毡子一层或二层覆盖。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满语是“家”“屋 ”的意思。 古时称作“穹庐”“毡包”。
蒙古包分两种。一种是牧区夏季用的,为移转式的,一种是冬营地为半固定式的。蒙古语称移转包为“乌尔郭格尔”。
蒙古包在大雪中阻力小,不积雪,下雨时包顶不存水。包的门方长而小且连地面,寒气不易侵入。包的百叶哈纳是用数根相等的细木棍和牛皮绳连结而成,用时拉开便成圆形的蒙古包墙,搬迁时折叠,又能当勒勒车的车板。包的顶端有个口就是天窗,可通烟通气,又可采光。
4、生产风俗
马,是牧民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凡是放牧、探亲访友、出外办事都需乘马。马的体质不但结实强健,而且极耐粗放饲养,以忍苦耐劳著称。日行可达一百至一百五十公里。草原牧民无论男女老幼都能骑马。
勒勒车,也叫“大样车”,这种车的轮子较高,直径最长的有一米四、五。轴轮多是用桦、榆、硬杂木而制成,车辕较长,除车身外一般相当于半身的长度。它可以拉水、搬运蒙古包、运燃料、用于婚丧嫁娶,适应于草原、沙漠上通行。
库房车,车体上放置一木制长方形有盖有门的柜,柜外用铁皮包封,或围生牛皮,可防风、防水、防潮。柜内可储藏粮食,肉食等生活用品。
拉水车,车上固定一大木桶或铁制桶,用来拉饮用水,平时蓄水用。
骆驼,是沙漠地区的主要交通工具,特别是在冬季,牧民放牧愿骑骆驼,骑乘较暖,忍苦耐劳,几天不喂草、不饮水也能过的去,冬季行路。搬运主要依靠骆驼,在沙漠中,常常可见到成群结队的骆驼,在海洋般的沙地上鱼贯而行,因此骆驼被人称为“沙漠之舟”。
5、祭祀风俗
(1)敖包:最初是道路和境界的标志,起指路,辨别方向和行政区划的作用。 祭敖包的时间,多在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的六、七、八月间。祭祀时,敖包插上树枝,树枝上挂五颜六色的布条或纸旗,旗上写经文,祭礼仪上大致有血祭、酒祭、火祭、玉祭等。
(2)血祭:就是把自己喂养的牛、马、羊宰杀了,供奉在敖包之前。这种祭法由来已久,现在各另地方还有。相传游牧时代,蒙古族牧民把供自己生存的牛、马、羊等牲畜,看成是天地所赐,因此,祀天、地诸神时,就要宰杀牲畜来报答。
(3)酒祭:就是把鲜奶、奶油,一滴一滴洒在“敖包”前,祈求平安幸福。这种祭神的风俗,也很早就有,(蒙古秘史)中称作“酒注礼”,至今有的地方还能看到。据说它的意思是说,神不仅要吃肉,也要饮酒喝奶子的。
(4)火祭:就是在敖包前烧一大堆干树枝或一大堆牛、马、羊粪。祭祀时,各户都走近火边,念着自己家的姓氏,供上祭品,把“布呼勒玛哈”整羊肉,投到火里烧,烧得越旺越好。蒙古民族认为火最洁净,用火可以驱逐一切邪恶。
(5)玉祭:在古代玉是昂贵的,它常常是祭神的供品,过去蒙古民族祭敖包时,也有这种礼祭,现在已经没有人用玉祭敖包了。
6、娱乐风俗
(1)赛马:是草原上最激动人心的传统体育娱乐活动,赛程通常是五十至七十华里。赛手不穿靴袜,只穿华丽的彩衣,头上束着红、 绿绸飘带,显得既轻便又英武。当骏马疾驰的时侯,赛马人骑在马上如腾空一般,表现出娴熟的骑艺。
(2)摔跤:蒙古式的摔跤是轮着摔,一上来就互相抓握,膝盖以上任何部位着地都为失败。摔跤人数是八、十六、三十二、六十四等双数,总数不能出现奇数。摔跤手的服饰比较讲究,下身穿肥大的白裤子(班斯拉)外面再套一条绣有各种动物和花卉图案的套裤,上衣是牛皮制做,上边钉满银钉或铜钉(卓都格),背后中间有圆形银镜或”吉祥”之类的字,腰间系有红、蓝、黄三色绸子做的围裙,脚登蒙古靴或马靴。优胜者脖子上常套着五颜六色的布条顶圈“姜嘎”。
(3)射箭:是蒙古民族最早用于军事训练,后改为娱乐的活动。分静射和骑射两种。
(4)马头琴:是蒙古民族特有的也是最喜爱的民族乐器,流传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草原牧民爱马头琴,对马头琴有特殊的感情。马头琴的琴声优美动听,有人形容:“对于草原的描述,一首马头琴的旋律,远比画家的色彩和诗人的语言,更加传神”。
(5)音乐、舞蹈:蒙古民族一向能歌善舞著称。每当宴会,庆祝节日, 歌声常常一个接一个。唱古老的民歌,民间传说的故事, 唱草原富饶美丽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蒙古歌曲,尾声悠长而高亢,音调多激昂,歌的韵在句首不在句尾。一般宴会、节日、婚礼用的和奏乐器是两股胡琴,四股胡琴、萧等。
(6)“好来宝”:是蒙古民间独特的曲艺形式,是一种说唱艺术。它有固定的曲调和唱词。一般是两人拉着四胡对唱或一人自问自答。说唱演员不但能拉会唱,而且有触景生情的灵感,有随编随唱的本领,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较浓,如今在锡林浩特市有时舞台上演出的新式“好来宝”人数不等,有自编、自拉、自演,典调动听,形式多样且好看。
(7)蒙古象棋:类似国际象棋,由棋盘和棋子组成,棋盘有深浅两色间隔排列的64个小方块,棋子共32枚,双方各16枚,有诺颜(王爷),哈屯(王后),也称波日斯,各一枚,哈萨嘎(车),骆驼,马各2枚,厚乌(儿子)各8枚。 对奕时白格先走,以后双方轮流走一着,吃掉对方的棋子,由原停的一格“王车易位”,“吃掉路兵”,“兵的升格”都算走一着,双方任何一个“厚乌”到达对方最末一格时,都可变成自己一方的被吃掉的任何一个棋子。玩蒙古象棋,不能吃掉对方的“乌努钦厚乌”(孤儿)。“王”被对方将死,就算输棋,双方均剩“王”或双方只剩同色格的单骆驼算和棋。
(8)“沙嘎”那达慕:
沙嘎,指羊踝骨。沙嘎有多种玩法。沙嘎的宽凸面叫“好尼”(绵羊),宽凹面四”牙玛”(山羊),窄凸面叫“毛日”(马),窄凹面则“乌和日”或“特模”(牛或骆驼)。沙嘎正立的叫“翁高”,倒立的叫“通高”。
(9)“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每年七八月间举行。“那达慕”在蒙语中是娱乐、游戏的意思,它源于摔跤、射箭、赛马三项竞技,现已成为草原上庆丰收、进行物资交流和举行民间体育活动的隆重集会。

125

2024-05-04杜小样丶
礼仪风俗:
蒙古民族对来客,不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一见面总是热情问候:“他赛音百努。”(安好),随后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请客人进蒙古包,全家老少围着客人坐下,问长问短,好似自家。
平常待客,在喝奶茶之后,慷慨大方的主人总是把香甜的黄油、奶皮、醇香的奶酒、酥脆的油炸果子和炒米、奶茶、奶酪以及独具草原风味的“手扒肉”一一摆在客人面前,请客人痛饮饱餐。主人若对客人表示特别敬意,常把奶壶、酒壶托在哈达上端出来,有时还唱一些表示欢迎和友好的歌曲来劝酒,客人接杯畅饮,主人就格外高兴。遇到宴会请特别尊贵的客人或祭典,常摆整羊席。蒙古族叫它“乌查”、也有叫“秀斯”、“布乎利”的。当客人告别的时候,常常是举家相送,指明去路,并一再说“白乙日太!”白乙日太乌查热亚(希望我们愉快地再见),“阿木日、赛音、雅巴!”(祝您一路平安)。
献哈达:哈达是藏语音译。常在迎送、馈赠、敬神、拜年以及喜庆时使用,以表示敬意祝贺。这种礼节由来已久。据《马柯·波罗游记》中所写, 蒙古族“过年过节时都互相用金银玉石做的礼品同白色绸布一起捧献”。
递鼻烟壶:是蒙古民族古老的习俗,在蒙古包里作客,殷勤好客的主人,常常要拿出一个精致象个瓷瓶样的小壶,敬给客人嗅,这就是装着鼻烟的鼻烟壶。递鼻烟壶也有一定的规矩。如果是同辈相见,要用右手递壶,互相交换,或双手略举,鞠躬互换,然后各自倒出一点鼻烟,用手指抹在鼻孔上,品闻烟味,品完再互换。如果是长辈和晚辈相见,要微欠身,用右手递壶,下辈脆足,用两手接过,各举起闻嗅,然后再互换。
在蒙古民族的习惯中,骑马、坐车到牧民家作客。接近蒙古包时,就要轻骑慢行的,以免惊动畜群,在进蒙古包以前马鞭和马棒要放在门外,如带入包内,则被看作对主人的不尊敬。出蒙古包后,不要立即上车、上马,要走一段路,等主人回去了,再上车上马。在包里作客,主人躬身端奶茶,客人应欠身双手去接。包内西北角为供佛的地方,睡觉时脚不能伸向西北角。不宜用烟袋或手指人头。锅灶不许用脚踩碰,不能在火上烤脚,否则等于侮辱灶神。蒙古包内,若有了病人,便在包门的左侧缚一条绳子,把绳子的头埋在地下,表示主人不能待客,来访者就不应进门。
岁时风俗
蒙古民族最重要的节日要算过年,一般进入腊月十五,人们就着手作过年的准备工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一天,全家人或亲友聚在一起饮食娱乐送火神。
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五,是过大年最欢乐的几天。大年三十夜幕降临后,人们便聚集在最年长者家中,开始除夕“乃日”(宴会),全家人尽情享受“守岁”。除夕宴会上应备办“三锅”一锅是奶茶锅;二锅是羊背锅;三锅是肉汤饭食锅。宴会中最少唱三首歌。
初一,开始拜年,首先要祭天。家里留一两位老年人或妇女,其余人身着节日盛装,手提银壶奶茶,端着奶食品,来到用雪堆成的敖包上,将供品撒进点燃的火堆里,然后叩头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接着是家庭内部拜年。晚辈向长辈问安叩拜,老人手捧哈达,壮年人用小幅绸子、青年人则用色泽鲜艳的长条绸子叩拜,长辈赐给子孙食物和钱。
家庭内部拜年结束后,人们首先到最年长者家中,进门时依年龄大小而先后进,拜完年后至少献两首颂词,三支歌,对出色的歌手,户主捧起放有哈达的奶食盘诵祝词,歌手待诵词完后将哈达揣进怀里,接过奶食盘让其他歌手品尝。
生活风俗
(1)服饰:
靴子:蒙古靴子分马靴和蒙古靴两种,马靴分棉靴和单马靴。用牛皮制成黑色,个别有紫色,挺拨,秀气,年青人多爱穿马靴。蒙古靴(香牛皮靴)有尖稍向上翘的,靴子的邦,通常有图案,压花纹,里面有的衬皮,有的衬毡,靴身宽大,靴可套棉袜毡袜。
袍子:蒙古族男女老幼都喜爱穿长袍。这种袍子,宽大袖长。下端左右一般不分岔,领子较高,纽扣在右侧。袍子的领口、袖口、边沿,常用漂亮的花边点缀,袍子的颜色,因地因人因季而异。
腰带:是穿蒙古袍子时所必备的,有的是布料,有的是绸缎,长有五米,颜色和袍子相协调。
首饰:平素牧区妇女一般不戴帽,多用红、绿等颜色的长绸子把头缠上,男子,夏季多戴鸭舌帽,冬季多戴羊皮、狐皮帽,式样是尖顶大耳或草原式斗笠帽。蒙古族妇女的首饰,逢年过节,喜庆宴会,访亲探友时用于头上的装饰。装饰品种类很多,材料也因贫富不同。比较讲究的,多用玛瑙、珍珠、宝石、金银等制成。
(2)饮食:
蒙古族的饮食大致分三大类,即肉食、奶食、粮食。一日三餐,两稀一干,早晨中午一般喝奶茶泡炒米、奶食、手扒肉,晚上氽羊肉下面条、吃包子。
肉食:牛、羊肉是蒙古族最普通,也是最喜爱的食品。尤其愿吃羊肉的“手扒肉”,羊肉的吃法多种多样。常见亦享有盛名的“手扒肉”、“全羊”,也叫“羊背子”。
饮料主要有三种:奶茶又叫蒙古茶。是蒙古民族最喜好的饮料,一日三餐都要喝奶茶;酸奶:即发酵后的马奶“其格”以及发酵后的牛、羊奶“塔日嘎”能散热止渴,且富有营养;奶酒,又叫蒙古酒。把发酵的奶放入锅中慢火熬煮、蒸馏后即酿成透明醇香的奶酒。
奶食:蒙语叫“查干伊德”是纯洁吉祥的意思。奶食品主要有六种:白油、黄油、奶皮子、奶豆腐、奶酪、奶果子。
其格:“其格”酸马奶(通称马奶酒)是蒙古民族人民在各种聚会、盛宴中的珍贵饮料。在那达幕大会上,总是痛饮其格,以庆贺畜牧生产的大丰收和吉祥如意。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忽必烈在皇宴会上曾把其格、驼奶等饮料盛在金碗里款待客人。
蒙古酒:蒙古酒是蒙古族人的主要饮料之一,蒙古酒是从牛奶中提炼而成,故称“牛奶酒”蒙古酒绵厚醇香,无色透明,少饮延年健体、活血补气,男女老幼皆可饮之。蒙古族人制做“牛奶酒”历史悠久,据史书载,蒙古勃儿只斤铁木真1206年建国时每逢吉庆之日狂饮此酒,增添喜日气氛。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尤为盛产蒙古酒。然而,时过700多年,生产蒙古酒的原始工艺流传至今仍未改变。
(3)居住
蒙古包是一种天幕式的住所,呈圆形尖顶。通常用羊毛毡子一层或二层覆盖。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满语是“家”“屋 ”的意思。 古时称作“穹庐”“毡包”。
蒙古包分两种。一种是牧区夏季用的,为移转式的,一种是冬营地为半固定式的。蒙古语称移转包为“乌尔郭格尔”。
蒙古包在大雪中阻力小,不积雪,下雨时包顶不存水。包的门方长而小且连地面,寒气不易侵入。包的百叶哈纳是用数根相等的细木棍和牛皮绳连结而成,用时拉开便成圆形的蒙古包墙,搬迁时折叠,又能当勒勒车的车板。包的顶端有个口就是天窗,可通烟通气,又可采光。
4、生产风俗
马,是牧民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凡是放牧、探亲访友、出外办事都需乘马。马的体质不但结实强健,而且极耐粗放饲养,以忍苦耐劳著称。日行可达一百至一百五十公里。草原牧民无论男女老幼都能骑马。
勒勒车,也叫“大样车”,这种车的轮子较高,直径最长的有一米四、五。轴轮多是用桦、榆、硬杂木而制成,车辕较长,除车身外一般相当于半身的长度。它可以拉水、搬运蒙古包、运燃料、用于婚丧嫁娶,适应于草原、沙漠上通行。
库房车,车体上放置一木制长方形有盖有门的柜,柜外用铁皮包封,或围生牛皮,可防风、防水、防潮。柜内可储藏粮食,肉食等生活用品。
拉水车,车上固定一大木桶或铁制桶,用来拉饮用水,平时蓄水用。
骆驼,是沙漠地区的主要交通工具,特别是在冬季,牧民放牧愿骑骆驼,骑乘较暖,忍苦耐劳,几天不喂草、不饮水也能过的去,冬季行路。搬运主要依靠骆驼,在沙漠中,常常可见到成群结队的骆驼,在海洋般的沙地上鱼贯而行,因此骆驼被人称为“沙漠之舟”。
5、祭祀风俗
(1)敖包:最初是道路和境界的标志,起指路,辨别方向和行政区划的作用。 祭敖包的时间,多在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的六、七、八月间。祭祀时,敖包插上树枝,树枝上挂五颜六色的布条或纸旗,旗上写经文,祭礼仪上大致有血祭、酒祭、火祭、玉祭等。
(2)血祭:就是把自己喂养的牛、马、羊宰杀了,供奉在敖包之前。这种祭法由来已久,现在各另地方还有。相传游牧时代,蒙古族牧民把供自己生存的牛、马、羊等牲畜,看成是天地所赐,因此,祀天、地诸神时,就要宰杀牲畜来报答。
(3)酒祭:就是把鲜奶、奶油,一滴一滴洒在“敖包”前,祈求平安幸福。这种祭神的风俗,也很早就有,(蒙古秘史)中称作“酒注礼”,至今有的地方还能看到。据说它的意思是说,神不仅要吃肉,也要饮酒喝奶子的。
(4)火祭:就是在敖包前烧一大堆干树枝或一大堆牛、马、羊粪。祭祀时,各户都走近火边,念着自己家的姓氏,供上祭品,把“布呼勒玛哈”整羊肉,投到火里烧,烧得越旺越好。蒙古民族认为火最洁净,用火可以驱逐一切邪恶。
(5)玉祭:在古代玉是昂贵的,它常常是祭神的供品,过去蒙古民族祭敖包时,也有这种礼祭,现在已经没有人用玉祭敖包了。
6、娱乐风俗
(1)赛马:是草原上最激动人心的传统体育娱乐活动,赛程通常是五十至七十华里。赛手不穿靴袜,只穿华丽的彩衣,头上束着红、 绿绸飘带,显得既轻便又英武。当骏马疾驰的时侯,赛马人骑在马上如腾空一般,表现出娴熟的骑艺。
(2)摔跤:蒙古式的摔跤是轮着摔,一上来就互相抓握,膝盖以上任何部位着地都为失败。摔跤人数是八、十六、三十二、六十四等双数,总数不能出现奇数。摔跤手的服饰比较讲究,下身穿肥大的白裤子(班斯拉)外面再套一条绣有各种动物和花卉图案的套裤,上衣是牛皮制做,上边钉满银钉或铜钉(卓都格),背后中间有圆形银镜或”吉祥”之类的字,腰间系有红、蓝、黄三色绸子做的围裙,脚登蒙古靴或马靴。优胜者脖子上常套着五颜六色的布条顶圈“姜嘎”。
(3)射箭:是蒙古民族最早用于军事训练,后改为娱乐的活动。分静射和骑射两种。
(4)马头琴:是蒙古民族特有的也是最喜爱的民族乐器,流传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草原牧民爱马头琴,对马头琴有特殊的感情。马头琴的琴声优美动听,有人形容:“对于草原的描述,一首马头琴的旋律,远比画家的色彩和诗人的语言,更加传神”。
(5)音乐、舞蹈:蒙古民族一向能歌善舞著称。每当宴会,庆祝节日, 歌声常常一个接一个。唱古老的民歌,民间传说的故事, 唱草原富饶美丽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蒙古歌曲,尾声悠长而高亢,音调多激昂,歌的韵在句首不在句尾。一般宴会、节日、婚礼用的和奏乐器是两股胡琴,四股胡琴、萧等。
(6)“好来宝”:是蒙古民间独特的曲艺形式,是一种说唱艺术。它有固定的曲调和唱词。一般是两人拉着四胡对唱或一人自问自答。说唱演员不但能拉会唱,而且有触景生情的灵感,有随编随唱的本领,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较浓,如今在锡林浩特市有时舞台上演出的新式“好来宝”人数不等,有自编、自拉、自演,典调动听,形式多样且好看。
(7)蒙古象棋:类似国际象棋,由棋盘和棋子组成,棋盘有深浅两色间隔排列的64个小方块,棋子共32枚,双方各16枚,有诺颜(王爷),哈屯(王后),也称波日斯,各一枚,哈萨嘎(车),骆驼,马各2枚,厚乌(儿子)各8枚。 对奕时白格先走,以后双方轮流走一着,吃掉对方的棋子,由原停的一格“王车易位”,“吃掉路兵”,“兵的升格”都算走一着,双方任何一个“厚乌”到达对方最末一格时,都可变成自己一方的被吃掉的任何一个棋子。玩蒙古象棋,不能吃掉对方的“乌努钦厚乌”(孤儿)。“王”被对方将死,就算输棋,双方均剩“王”或双方只剩同色格的单骆驼算和棋。
(8)“沙嘎”那达慕:
沙嘎,指羊踝骨。沙嘎有多种玩法。沙嘎的宽凸面叫“好尼”(绵羊),宽凹面四”牙玛”(山羊),窄凸面叫“毛日”(马),窄凹面则“乌和日”或“特模”(牛或骆驼)。沙嘎正立的叫“翁高”,倒立的叫“通高”。
(9)“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每年七八月间举行。“那达慕”在蒙语中是娱乐、游戏的意思,它源于摔跤、射箭、赛马三项竞技,现已成为草原上庆丰收、进行物资交流和举行民间体育活动的隆重集会。

209

2024-05-10宁波的的汤圆
蒙古民族对来客,不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一见面总是热情问候:“他赛音百努。”(安好),随后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请客人进蒙古包,全家老少围着客人坐下,问长问短,好似自家。
平常待客,在喝奶茶之后,慷慨大方的主人总是把香甜的黄油、奶皮、醇香的奶酒、酥脆的油炸果子和炒米、奶茶、奶酪以及独具草原风味的“手扒肉”一一摆在客人面前,请客人痛饮饱餐。主人若对客人表示特别敬意,常把奶壶、酒壶托在哈达上端出来,有时还唱一些表示欢迎和友好的歌曲来劝酒,客人接杯畅饮,主人就格外高兴。遇到宴会请特别尊贵的客人或祭典,常摆整羊席。蒙古族叫它“乌查”、也有叫“秀斯”、“布乎利”的。当客人告别的时候,常常是举家相送,指明去路,并一再说“白乙日太!”白乙日太乌查热亚(希望我们愉快地再见),“阿木日、赛音、雅巴!”(祝您一路平安)。

309

2024-05-06多啦X梦521
蒙古族游牧民以“马背上的民族”著称于世。其游牧迁徙,自然离不开马。马曾经是蒙古游牧民的生活保证,马的身上不仅仅包含着蒙古人的全部感情和热情而且也寄托着,传承着,充分体现着历史上代代蒙古人的理想,追求,事实上它以形成了蒙古族的一种精神表征,一种生动的有生命的象征。蒙古族养牛的历史非常遥远。古代牛为第二蓄种,游牧迁徙之时,战事频繁牛都是搬运辎重的依仗。对牛乳榨取游牧民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称奶食品为白食“查干伊得”以及纯洁,崇高的食品。只从牛乳榨取的有约几十种,有:奶酪,奶油,奶酒,奶豆腐,白油,酸奶,奶皮子等。另外还有红食“乌兰伊德”即红色食品之意。其中以牛羊为主。羊在近代蒙古族经济中属于重要地位。蒙古羊为我国的三大羊种之一。蒙古人食肉以羊为主,因此游牧民往往以草场,季节的变换而改变放养方法,以稳住羊群吃草,为的是让羊群抓好秋彪,经济上少受损失。骆驼为蒙古族驯养的家蓄之一。双峰驼是内蒙古特产。有些地区称赞骆驼有鼠的耳朵,牛的蹄瓣,虎的抓,兔的嘴唇,龙的脖颈,狗的大腿,,蛇的眼睛,马的鬃领,羊的绒毛,猴的屁股,鸡的冠子,猪的尾巴。骆驼是集十二属相为一身,骆驼是与牧人的生活相伴的吉祥物。
游牧民生存依赖于生蓄,而生蓄的繁殖存活依赖于草场。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并不是在茫茫草原上随意放牧,而必须受至于环境条件,必须遵从大自然的规律。草场的生长具有鲜明的周期性,因此游牧方式也有多种形式。现在主要是一年之中搬迁两次,即冬营盘和夏营盘。游民迁徙各季营地的规律,时间的分配,路线和范围的划定,一般说来是比较固定的。但也要看水草是否丰足而定。还有一种方式是走“敖特尔”,即走场游牧之意。走“敖特尔”是除了下场以外,选择其他牧场游牧。其目的是为了生蓄更好的抓膘。在新的一年为了风调雨顺,草场好,自家的生蓄彪肥,体壮,使放牧者更受到他们的尊敬和爱待。一年之中最热闹的“查干萨日”①有“五畜过年”这一习俗,这是游牧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游牧文化滋养了游牧民对大自然的水草情怀。水草情怀就是热爱大自然人与大自然和蔼相处。如每年的“五蓄过年”用的茶,牛羊肉,酒,米,奶制品等备好。大年除夕之夜一定把自家的圈牛犊的地方和羊圈打扫的干干净净。(一般大蓄没有固定的大扫地方。)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都把自家的牲畜头数点清,一头牲畜也不能缺。如有缺的必须找回来。当然也不允许别人家的牲畜在自家过夜。把全部牲畜饮了水,草料尽量满足供给吃饱,围着生蓄点燃一些松柏,有的牧户还点上卓拉②(用油燃着长命火)。初一早上祭天的时候牧户都要燃起以“五畜群”命名的卓拉(偿命火)它们是羊群卓拉③,牛群长卓拉,马群卓拉,驼群卓拉。初一早晨不能对着牲畜大声喊叫,更不能打马牲畜。牧民穿着节日的盛装,其中的长者鲜奶和奶制品黄油涂抹在被称呼为是神的坐骑的牛,马,羊,驼的头部,进行“米拉礼”仪式④,保佑人蓄兴旺,生活美满,牧民们慢慢的把自家的牲畜向着五畜吃草的操场赶去。到了晚上,生蓄回家的时候牧户都要把自家的牲畜赢回来,主人和长者手里端着奶制品,嘴里不停的念着祝福语⑤。
对于生存在茫茫草原的游牧民来说,生态环境赋予了他们以畜牧业为生计的主要手段,使他们为之倾注全部心血,情感,技术,期望,从而获得感情上的满足,精神上的享受,经济上的收获。蒙古族过白月表面上是人和牲畜共度,实际上是从精神上达到了一个高度。人和牲畜都是动物范畴。当然人是高级动物不能等同于牲畜。但是他们也有共同点,那就是要生存,要吃,只不过生存和吃的方式有所不同。人有思维,有想法,这是人和动物有所区别的一面。因此,人在保护生态环境的文明不仅仅落实到行动上,还要表现在意识与精神的寄托上。游牧民忌讳举杯就唱,端起碗就吃,甚至吃水果,品尝点心也必须是先敬天,敬地,敬祖先,否则他们认为这是“秃尾的驴,缺牙的猪,是牲畜。”众所周知蒙古族举起酒杯首先要用无名指点三遍酒盅里的酒来敬天,敬地,敬祖先。同样游牧民一日三餐的喝茶,吃饭,都必须先敬天,敬地,敬祖先。他们用此行动来进行意念的沟通。人类文明告知我们游牧民的孩子从出生之日起就热爱大自然,他们认为我生的土地像金子,哺育我的水像神水。孩子们看着长者们以实际行动保护环境的举动而长大成人。因此他们对苍天,对大地,对祖先有着一中感恩之情。一生一世不知不觉的为自然环保做着贡献。他们通过心理上的精细表述,再从形象上渗透到实际行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拨下了环保意识的种子。这也是蒙古高原的生态环境与大自然所培育的蒙古游牧文化,心理素质,审美观念等所具有的特定感情。必然使其将崇拜苍天,崇拜大地,崇拜祖先,同样也是蒙古游牧民的民族精神,心理与审美价值取向的一个心灵象征。
二、从“五畜过年”看游牧民的物质基础 游牧民经济带有分散性,它所采取的基本的经济形式是整年分散的游牧,大部分或绝大多部分是携家带口的随牧群移动。游牧经济需要定期的迁移组合。蒙古族游牧民旧举人烟稀少,长期处于封闭状态。人际之间的交往不甚密切,通过聚会,沟通了信息,强化了社会集体意识。加强了民族的内聚力。因此,蒙古族游牧民的民间节日习俗是社会群体意识的传统的反映。也有维系,调节,加强了社会联系的功能。“草原上的一切生命包括人,蓄,草等都是在相互依存中繁衍和生存的。草原孕育着生命,牧民呼唤着生命的繁衍。”所以畜牧业是蒙古族牧民成长,繁衍传承的物质文化之源。
“五畜过年”礼仪习俗是游牧文化特定行为模式和道德规范,虽然没有成文的法律规定,但却是每个人都要遵循的。通过“五蓄过年”民间节日习俗来表彰放牧者,感谢他们在一年之中的辛劳劳动。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和查哈尔地区就有给五蓄过年的“五蓄过年”习俗。“五蓄过年”是农历的正月择吉日即可。“五蓄过年”不仅仅是一两农户家的事,而是几户甚至十几户牧民联合起来举行庆典活动。有牧户中的长者牵头和大家商议“五蓄过年”的地点,对于游牧民来说,什摸地方水草茂盛就可以放养更多的生蓄,哪里就势他们的家,他们的经济生活和物质基础是单纯的依靠自然界水草茂盛的环境而生存。搞“五蓄过年”同样也一般在水草好生蓄站的住的地方草地上举行。游牧民的社会界限是经常变动的,可能一些人在某个时期完全是独立,分散的,而到了某个节日,某个地方则必须与其他人结合成强大的群体即避免了各种冲突因素,又增加了娱乐项目和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五畜过年”习俗就证明了这一点。牧民各自带着节前准备的茶,肉,酒,米,奶制品,牵着马赶着勒勒车,车上拉着临时帐篷。日出之前,大家到指定的地方集合。先到的把铁锅支起来,随后大家把带去的茶叶放到刚刚融化的冰水里煮奶茶。茶快开之时,牧马人,放牛的放骆驼的人们把蓄群按先后顺序赶过来,所有参加庆典的牧民也靠拢在集会中心。在临时帐蓬外面长者们点燃松柏枝,手里端着奶茶和奶制品“德吉”⑥,颂念祝福词:“千头羊,万头马,千千万万,万万千千,膘肥体壮”。然后大家敬供苍天,敬供大地,敬供东西南北等各个方位。完成仪式后,牧马人,牧羊人,放牛,放骆驼的人从畜群旁边走过来。大家一起迎上前去问候“牲畜过年好?畜群好吗?”放牧者回答:“好!好!蓄群过年好!”互相问候完大家按着年龄的大小并排做在牛皮垫上。在野外喝完了茶,拿起煮好的手把肉的德吉,敬苍天,敬佛主,敬祖先,进行“撒查礼”仪式⑦,祈求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阳光普照,鲜花盛开,绿地葱葱,牲畜兴旺。大家动手煮饺子,蒸包子,还在羊肉汤里煮小米粥。
吃喝准备完毕,长者带头提着套马竿上马,青少年们紧跟其后,每个人手里握着招福剑,招福袋,哈达,奶制品等。青少年们跟随长者们一起颂念:“获来!获来!⑧福星高招!获来!获来!五畜兴旺!获来!获来!”大家一起同声喊唱,顺时针骑着马绕五畜一周,返回原地时,各自把家里的头马头羊和命名为神的坐骑的牲畜赶回家。“五畜过年”习俗还有娱乐功能,举行完祝福仪式后:“男儿三技”比赛开始。他们在雪地上摔跤,射箭,赛马,优胜者获奖。同时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尽情娱乐,放歌纵酒,劳累得到松弛,烦恼得到解脱,使人的精神欢娱,积劳顿消,夕阳西下的时候牧民们才准备回家。把五蓄从过庆典的草场赶回来,点燃松柏,有长者举起招福剑,招福袋,嘴里不停的念着祝福语。顺时针围着五蓄绕三圈以后再回家。牧民们很重视这个“五蓄过年”习俗,因此参加庆典的人都要穿上节日盛装,每个人面带微笑,相互祝福为好,参加庆典者不能大家斗欧。不讲讳言忌语。五畜过年这一天是放牧人最受尊敬的一天,请他们坐上主桌。所有茶和饭德吉请放牧者品尝,同时送给他们一些“吉祥如意”的祝福。
回家时大家把“五畜过年”用剩下的供品各自带回家,参加庆典的牧民快到家的时候,家里人出门迎上前去问候“五蓄过年好吗?”来者答到“过年好!”“今年的生蓄一定兴旺,健壮,仔蓄肯定更茁壮。”从这一问一答中可以得知,生蓄是游牧的一种财富。一种货币,同时也是牧民的一种特殊生产资料。牲畜不同于土地,因为土地不具有扩大再生产的性能,而生蓄却具有这种性能。扩大再生产,主要依赖生产牲畜的繁殖。牲畜是一种循环产品,不是最终产品。做为一种活的生产资料,游牧民对牲畜的头数就有了一种强烈的要求。他们需要广泛的领土区域,繁殖牲畜成为游牧民的唯一的追求。蒙古族称春节为“查干萨日”。
三、结语
蒙古游牧民通过本民族的文化寻找到自我位置,并以其为基点来选择管束自我的行为方式。游牧民对大自然的崇拜,有力地约束了人类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并把人类和自然本身同化为一个整体。
游牧民对大自然不会用科学数字描述它、了解他、研究它,他们从古至今只认为:万物有灵,也就是说,从游牧文化的产生、发展、变迁的过程中,由此给大自然一切事物充分的尊重。“五畜过年”习俗正是这种尊重的一种集中体现。它不仅仅是对牲畜的尊重,对自然的崇拜,使人类与自然融为一体,更强调了人类在自然中的特殊存在,因此,我们在研究民俗学,追踪研究民族传统的非物质文化方面更应该全面、深入地把握该民族的文化特征,特别是游牧社会历来有一套比较完整而且十分具体,系统而科学的习惯法,在现代社会中所有效发挥的实际作用。
注释:
①:“查干萨日”即蒙古语“春节”。
②:“卓拉”,即用黄油燃烧的佛灯,也称“长明灯”。
③:“羊群卓拉”,五畜中的山羊和绵羊同属一个羊群,因此用一盏灯来供奉。
④:“米拉礼”,即涂抹礼仪,是游牧民表达自己的对牲畜的感恩之情,并希望得到神保佑与庇护而举行的仪式。
⑤:“祝福语”,用有节奏的韵律咏颂,主要表达美好心愿。
⑥:“德吉”,指蒙古人崇尚的食品中的最先被享用的部分。
⑦:“撒查礼”,向苍天,大地,山水,神灵,动物等祭酒、鲜奶等物品。
⑧:“获来”,招福之意,用有节奏的韵律说唱。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