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装修问答 > 其它 > 先秦文学名词解释?

先秦文学名词解释?

浏览次数:2681|时间:2024-04-26

热门回答

2024-05-01加菲猫爱烤鸭
先说名词

168

2024-05-05pan369247787
先秦文学
绪 论
一、先秦时期的社会概况
“先秦”的概念,包括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初期。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全国各地发掘的远古遗物遗存证明,在一百多万年前就已有原始人类生活在中华大地上。
①传说中三皇时代的,反映了二、三十万年到六、七千年前从原始人群到母系氏族公社的情形;②传说中的五帝时代的生活,反映了四五千年前从父亲氏族公社解体到奴隶社会形成时的情形;③尧舜禅让的传说,反映了原始社会末期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情形。相当于传说中的这个时代,我国产生了辉煌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些考古学上的材料,使我们看到远古时代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缩影。
夏禹传子,实行王位世袭制,我国开始进入奴隶社会。《礼记·礼运篇》关于“大同”和“小康”社会的记载,反映了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转变的情形。夏代文化遗存较少,文献的有关记载多属传说性质。从夏禹建国到夏桀灭亡,约四百余年(公元前21世纪——前17世纪。)
成汤灭夏,建立的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有六百年的历史(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商代奴隶主对奴隶的压榨异常残酷,统治者以人殉葬,大批奴隶被杀戮。奴隶主贵族迷信上帝鬼神,有巫和史的占卜与记录。商代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朝代,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是商代遗留的最可靠的文献,商代创造了灿烂的奴隶社会文化。公元前11世纪,武王灭商,建立了强盛的奴隶制国家周王朝。周继承了殷商文化。周统治者亦敬天事神,但比商更重人事。西周初年周王分封同姓宗室与功臣为诸侯,形成以血缘关系为联系的宗法制度;周公“制礼作乐”,制定了一套比较完备的典章制度,加强了王室的统治。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西周灭亡。
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大国争霸,列国兼并,国人暴动,奴隶起义;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各国先后承认土地私有权,加速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
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确立的时期。战国前、中期,各国新兴势力先后取代旧贵族的政权: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变法运动;战国中、后期,为七国争雄的剧烈战争时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
二、先秦的思想文化概况
原始社会没有文字。有些反映原始社会生活的神话传说保存在后人的著作里,如“构木为巢”、“钻燧取火”等。商朝已经有了文字,如甲骨文、钟鼎文。殷商宗教迷信之风大盛,鬼神权威至高无上,出现了歌舞娱神的巫和掌文字记录的史这两种专职人员,促进了巫文化和史文化的发展。到西周时,巫史文化已经相当发达,保存到今天的文献资料有《诗经》中《大雅》、《周颂》中的部分诗歌,《尚书》中的《牧誓》、《大诰》、《无逸》等十多篇和《周易》中的部分爻辞。周公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文化伟人。反映西周末至春秋时代生活的著作主要是《诗经》中的《小雅》、《国风》与《国语》、《左传》。
“士”阶层从春秋末期形成,战国时代的士人不仅在学术领域里各张一帜,各树一党,各倡一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而且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也都各扶一主,各为一国。表面上是贵族执政,实际上起作用的乃是这些“士”人。学术上有儒、墨、道、法;政治上有合纵、连衡。秦用法家思想治国,焚书坑儒,实行文化专制。
三、先秦的文学概况
文学艺术起源于原始人的生产劳动。上古时代有歌谣和神话等口头文学创作,神话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开端。最早的文学形式是诗歌和散文。
《周易》是商周之际的一部巫书,大约编成于战国初期,其中记载了古代的社会情况,关保存了部分古代歌谣,有朴素的文学色彩,是甲骨卜辞的发展。
《尚书》是一部分古代历史文献汇编。其中《盘庚》篇是商代的重要文献,《周书》保存了周代的历史文献。《尚书》反映了我国早期历史散文的面貌。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汇集了商末至春秋中叶的诗歌,有很高的文学成就和史料价值,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品。西周初年的诗歌,有歌颂祖先功德、追叙周部族历史之作,也有描写农业生产、祭祀、贵族宴享的作品,反映了西周初年政治安定的局面。东周的诗歌,有大量描写婚姻爱情之作,也有反映在长期战乱中人民的不满和怨恨的作品以及揭露贵族奢侈残暴,反映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讽刺诗,表现了东周时期各种类锐的社会矛盾。
春秋战国时期巨大深刻的社会变革,使文化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个时期在文化呈现出空前繁荣的盛况,在学术上有着辉煌灿烂的成就。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大文学家屈原等人的相继出现,揭开了我国文化史上新一页。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学术兴盛的原因:
1.奴隶制的衰落,打破了官府垄断文化的局面,使文化由贵族移到士的手中,春秋战国之交,开始有私家著述和私人讲学。
2.各国之间的频繁交往,经济繁荣、交通便利的大城市的出现,使各种思想文化能够广泛地传播。
3.政治经济上的巨大变化促进了意识形态的变化,社会上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学术派别和思想潮流。代表不同阶级、阶层利益的各家学派游说诸侯,聚徒讲学,相互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派为宣传自己的主张著书立说,产生了九流十派丰富多彩的作品。
这一时期在文学上的突出成就有历史散文、哲学散文和楚辞。
代表历史散文成就的有《左传》、《国语》、《战国策》。我国古代有史官的设置,所谓“君举必书”。春秋战国时代,错宗复杂的斗争形势要求历史家能及时把纷纭繁复的事件记录下来,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作为统治者的借鉴,而象《尚书》、《春秋》那种原始简括的记载已不能适应政治斗争的需要,于是便产生了以记述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历史著作。
代表哲学散文成就的有《论语》、《墨子》、《老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孙子》、《公孙龙子》、《吕氏春秋》等。影响最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的著作。
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
春秋战国之交的散文以《论语》和《墨子》为代表。《论语》为简短的语录体,《墨子》是在对话中杂有议论文字,初具说理文规模。
战国中叶的散文以《孟子》和《孔子》为代表。《孟子》是对话式的论辩文,《庄子》突破了对话体,开始向专题论文过渡。《孟子》和《庄子》语汇丰富,注意文章的形象性和感染力量,文学性较强。
战国末叶的散文以《荀子》和《韩非子》为代表。它们都体制宏伟,注意文章的的结构和修辞,逻辑性强,反映了先秦说理文的最高成就。
春秋以来,楚国吸收了中原地区的学术文化。楚国的悠久历史文化与中原地区文化的融合,为大诗人屈原的创作准备了条件。战国中期以后,楚国朝政腐败,在强秦的威逼下面临覆亡的危险。屈原以悲痛深沉的感情创作了著名的浪漫主义抒情长诗《离骚》,表现了忧国忧民的爱国思想。屈原根据楚国民歌创制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格局,为诗歌创作开辟了新领域,在诗歌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
先秦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诗歌和散文。先秦文学为我国文学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哺育了各个时代的作家;其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对两千年来的文学创作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先秦文学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第一章 上古文学
第一节 文学艺术的起源与原始歌谣
艺术起源于劳动,它最初的内容和形式,都决定于劳动生产的实践。在艺术产生的过程中,是劳动早于游戏,实用的功能先于审美的感情。人类美感的根源和发展,受着社会物质生活的制约和影响。正因为如此,社会经济生活和生产力的实际情况,对于原始艺术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如果不能明了原始艺术与劳动实践的不可分离性和劳动生活先于艺术的原则,就不能正确说明艺术的起源问题。(刘大杰)
考古发掘证明:仰韶文化陶器许多都很精美,它们有的绘着优美的几何形装饰花纹,有的绘着绳纹、网纹、棋盘纹、篱笆纹和垂幛形纹组成的图案,有的绘着鱼、鸟、鹿等动物形象,有的绘着人形。龙山文化陶器大量用轮制法,绘画方面虽然没有什么发展,但在形制方面改进很大,它们大都用以系绳或手持的鼻,有的还有倾水的流。龙山文化除陶器外,还发现有玉石作成的环、璜、璧、珠等佩带之物,它们都相当精巧,而且光泽晶莹,是刻意作成的精致的艺术品。
从地下发掘的大量的陶器和石器看,当时人们制造这些工具和日用品时,在形制、彩色和绘画等方面,都表现了他们在那个时代条件下高度的艺术创造能力和审美观念。他们的艺术创造能力是从生产劳动中获得的。在狩猎中观察到野兽的奔驰,陶器上就会绘出奔驰的鹿的形象。也只有对自然界现象有过深刻的观察,才能绘制出像陶器上的那些几何形的图案花纹来。
石器、陶器方面的美术创造是如此,音乐、舞蹈、诗歌等在当时的发展情况也如此。古书记载了一些关于原始社会的音乐、舞蹈和诗歌产生的故事。原始人在其劳动的过程中,由于筋力的张驰和工具运用的配合,自然地发出劳动的呼声。这种呼声具有一定的高低和间歇,在一定时间内,或者重复而无变化。或者变化而有规律,这样就产生了节奏。这种简单的节奏就是音乐、舞蹈的节拍和诗歌的韵律的起源。
最早的文学是原始歌谣。古代劳动人民为了协调劳动节奏,减轻疲劳,表达丰收的喜悦和美好的愿望而创作了歌谣。鲁迅先生说:
人类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没有人记下,也没有法子记下。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若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抗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就是文学家,就是“杭育杭育”派。
——《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
但虽然如此,那种有声无义的韵律究竟不是诗歌。真正有意义的诗歌又是怎样产生的呢?原来原始人在长期的劳动中,由于大脑和发音器官的发达,逐渐产生了思维和语言。恩格斯在《劳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里,关于劳动创造语言,作了科学的说明。语言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的巨大进步,语言是人们交际的工具,是在生产斗争实际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语言的产生,在口头文学上有很大的发展。当然语言在最初也不过是简单的呼喊,后来才逐渐发展为音节分明、以至于能够作为人类的思想交流和社会交际的工具。这时候如果在呼声的间歇中随意添上一些语言,即使是最简单的语言,如《侯人歌》那样:“候人兮猗!”(《吕氏春秋·音初篇》)只是在“兮”、“猗(yi意)”的呼声上添了两个词。然而这种表意的语言一旦同具有节奏性的呼声或叹声结合时,便成为有意义的诗歌。
原始人因为刚刚学会说话,还没有创造任何记录语言的简单符号,因而不会有纯文学作品。原始歌谣的最初形态是和音乐、舞蹈融合在一起的。最初的音乐器具,是由劳动工具敲击而成,后来渐渐进步和提高,由劳动工具的模拟和变形,逐步地出现了较为完整的乐器。在一些典籍里,有对三者论述:
人喜则斯陶(喜悦、快乐),陶斯咏,咏斯犹(通“摇”),犹斯舞。(《礼记·檀弓》)
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礼记·乐记》)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大序》)。
这些论述颇值得重视。
原始人的文学艺术活动,本是一种生产行为的重演,或者说是劳动过程的回忆,也可以说是生产意识的延续和生活欲望的扩大。因为其中显然包含着功利的目的,表示热烈的愿望。因此,原始的诗歌韵语常常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例如:《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一作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曾之极。
《尚书·尧典》亦载:
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可以说明,原始的歌舞是密切结合的。那一面歌唱一面操着牛尾跳舞的情形,确是初民歌舞的形态。而“八阕”,其歌名虽或出于后人的追述,但其中“遂草木”、“奋五谷”、“总禽兽”等名称,也显然符合古代原始人的狩猎、牧畜、耕种几个阶段的生活内容。“敬天常”、“依地德”等歌,可能就是反映人们对于生产有关的气候和土壤的重视。“载民”(载作始讲)、“玄鸟”当是歌咏祖先的由来。所谓“击石拊石”,正是原始人民敲击石器的劳动工具,作为乐器;所谓“百兽率舞”,应当不是野兽在舞,而是人民模仿野兽的姿态的跳舞。在这里描绘了我国初民歌舞的原始形状。
总之,原始文学(主要是指歌谣)有如下几个特点:
A.口头文学,无文字记载;
B.集体创作,在劳动中流传;
C.有节奏韵律,与音乐舞蹈紧密结合;
D.反映了原始社会的生活,无阶级性。
第二节 古代神话
一、什么是神话
根据马克思的科学概括,神话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我们可以引申地说,神话是远古时代的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
二、神话的产生
神话是怎样产生的?它产生的现实基础是什么呢?鲁迅先生这样论说道:“昔者初民,见天地万物,变异不常,其诸现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之上,则自造众说以解释之:凡所解释,今谓之神话。”(《中国小说史略》第二篇)高尔基也说:“神话乃是自然现象,与自然的斗争以及社会生活在广大的艺术概括中的反映。”“要把费尽一切力量去为生存而斗争的两脚动物想象为离开劳动过程、离开氏族和部落的问题而抽象地思想的人,这是极端困难的。”还论述道:“把人们的能力加以理想化,同时好象预先感到它们的强大的发展,神话的创造就其基础讲来是现实主义的。”(以上引文均见《苏联的文学》一文,载《文学论文选》,人民文学1958年版)。经典作家的论述,无疑说明,神话的产生,是和现实生活紧密相联的。古代每一时期的神话所包含的特定意义以及诸如此类的问题,都不能离开当时人类的现实生活、劳动和斗争而作凭空的推想。
在原始时代,原始人“进入历史的时候,还是半动物的,因而也是十分贫困的,在这样的条件下也就谈不上有什么计划经济。集体劳动与平均分配,在这里是以原始人同周围自然作斗争中的极其薄弱的装备为其基础的。”(恩格斯《反杜林论》)所以在原始公社制度下虽然没有人对人的剥削,但原始人却是自然的奴隶。他们被贫困和生存斗争的困难所压倒,起初还没有脱离周围的自然界。在长时期中,原始人无论对自己或自己藉以生存的自然条件都没有任何有联系的观念。后来逐渐才开始对自己和周围环境有了极有限的幼稚观念。再后一点,当人类的“两手教导头脑,随后聪明一些的头脑教导两手,以及聪明的两手再度更有力地促进头脑的发展的时候”(高尔基《苏联的文学》),原始人才开始在自己的想象中使周围世界布满了起自然的存在物、神灵和魔力。他们对于大自然所发生的各种现象,例如风雨雷电的击博,林林中大火的燃烧,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虹霓云霞的幻变……产生了巨大的惊奇的感觉。惊奇而得不到解释,于是以为它们都是有灵魂的东西,叫它们做神。他们不但把太阳、月亮……等等当作神,还把各种各样的动物、植物,甚至于微小到象蚱蜢那样的生物,也都当作神来崇拜。(例如非洲布须曼人对他们的神——卡隐崇拜,自称是卡隐的子孙,而卡隐则是一种蚱蜢。)这就是所谓万物有灵论。从这些蒙昧的观念中,产生了原始神话和原始宗教,而这种原始神话和原始宗教,正是原始人从劳动中发展起来的日益聪明的头脑所创造出来的,也正是原始社会的低下的生产力的一种反映。
三、神话的内容及其价值
神话是原始社会劳动人民集体创造的,虽然由于人们的幻想构成,但这种幻想不是毫无根据的,而是有现实生活做基础的;它的种种解释和描述虽不免荒唐可笑,但决不是纯意识和心理的活动,而是客观现实和生活斗争的反映。一方面由于原始社会是没有人剥削人的社会,一方面由于原始社会的生产力的低下,原始人长期地被生存的困难和与自然作斗争的困难迫害着,要战胜这些困难,所以他们一再用激情而振奋的调子唱出了关于劳动和劳动英雄的颂歌。他们歌颂了用斧子开天辟地的盘古,创造了人类和熬炼五色石子补天的女娲,钻木取火的燧人,发现药草的神农,驯养动物的王亥,教导人民做庄稼的后稷,治理洪水的鲧和禹……。这一些征服自然,改善人类生活的劳动英雄,是受着人们最大的崇敬的。
中国古代的神话一向没有集成专书,因而也就没有系统,所反映的内容也是纷纭复杂的。我们现在从一些典籍,如《山海经》、《庄子》、《楚辞》、《淮南子》等书中,搜寻零星片段,概括出古代神话反映这样一些社会生活的状况。
1.原始人对人类起源和对天体地理的探讨。最有代表性的神话是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补天。
2.战胜自然,克服困难,反映了原始人对现实生活的迫切要求。
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山海经》中的羽民国、讙透过、肠壁国、奇肱国、长古国、玄古国、劳民国、枭阳国、蜮民国等。
3.关于历史性英雄人物的神话传说。
如“后羿射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等。
四、古代神话传说的特点
第一,神话传说中的一些英雄人物在自然界的大灾害面前都不是束手无策,而是具有无比巨大的力量去克服它们的,象炼石补天的女娲,射日的羿,治洪水的鲧,禹等都是如此。一些英雄人物在残暴的强敌面前也都是勇往直前,从容制胜,如黄帝的战胜蚩尤。
第二,那些英雄人物的命运却不是由神来安排,而是由他们自己的力量来决定,体现了一种“人定胜天”的思想。他们和神往往处在对抗地位,而不是它的顺从者。鲧窃了天帝的“息壤”以堙洪水,被天帝所杀,禹却不用“息壤”,而是驱使神物和他的鬼斧神斤来开山凿地。
第三,那些神话传说里面表现了磅礴的气势或者优美的感情,富有抒情的意味。
五、神话所表现的民放精神
1.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
2.中国古代神话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
3.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先民们的反抗精神。
六、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1.由于原始人在思维中尚未将自身同自然界截然分开,因此,他们在感知自然时,往往将自身属性不自觉地移到自然之上,形成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神话思维特征。
2.神话思维是一种具体、形象的思维。
3.神话思维伴随着浓烈的情感体验。
因此,神话思维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性或喻性的思维。

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