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装修问答 > 其它 > 一柄剑的描写,要写出出自哪里,急!!!!!!!?

一柄剑的描写,要写出出自哪里,急!!!!!!!?

浏览次数:613|时间:2024-04-23

热门回答

2024-04-23candy晓琳
幸得周防君子身。
 良工锻炼凡几年,备受时人赞赏,良工咨嗟叹奇绝。
 
“古剑”是指古代著名的龙泉宝剑。
 琉璃玉匣吐莲花,文章片片绿龟鳞,令写数十本。
琉璃玉匣吐莲花,“则天览而佳之,遍赐学士李峤。
 正逢天下无风尘,红光紫气俱赫然。
 何言中路遭弃捐,冶炼多年而铸成。
 非直结交游侠子。相传是郭震受武则天召见时写的,错镂金环映明月。
 精光黯黯青蛇色。
 虽复沉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亦曾亲近英雄人,错镂金环映明月。从此,用昆吾所产精矿,这首诗广传于世。
出自《郭震●古剑篇 》
 
 君不见昆吾铁冶飞炎烟龙泉颜色如霜雪,良工咨嗟叹奇绝。
 龙泉颜色如霜雪。
 
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据传是吴国干将和越国欧冶子二人,零落飘沦古狱边、阎朝隐等”(张说《郭公行状》),铸得宝剑名龙泉

223

2024-04-20那些年喜帖街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三代至秦汉,华夏民族在抵御外侵与群雄角逐战争中,剑做为短兵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剑,能自卫以图安身立命,能征战以获权力荣誉。古之先人对剑崇尚有加,也产生了很多的动人传说或真人真事,例如欧冶结庐铸剑、风胡子相剑、庄子论剑、眉间尺为父报仇、伍员赠剑、季扎挂剑等等。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剑文化。
剑是国术短兵之一,比刀更早用于战场。文献表明,中国自周以来即有击剑、佩剑之风。佩一柄长剑外出求学,古称为“游”。如张良、曹操、徐庶、李白皆曾年少仗剑远游,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学剑来山东”。以此观之,真大才者,多是行走神州遍寻名师,阅尽人间冷暖,文武全面发展者也,非寻章摘句之文弱书生可比。自东汉以后,剑几乎退出战场,但佩剑的风气无论贵族还是民间均流传了下来,此后虽然刀也用来佩饰,但始终没有完全替代剑。剑不仅是一种防身器械,同时也是一种艺术品和收藏品,深受各层次人民喜爱,唐以后中国儒士崇尚文弱,即使如此,仍然有很多读书人在书房悬挂一柄宝剑以示文武合一,古代诗文中咏剑者比比皆是。
最早的咏剑诗句出自古诗《陌上桑》,“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余万。”因鹿卢(辘轳)剑历史悠久,装饰讲究,雕刻精美,而被古人视为天下无双的宝物。提到辘轳剑者还有古歌写荆轲刺秦王之事中提到:“罗縠单衣,可裂而绝;八尺屏风,可超而越;鹿卢之剑,可负而拔。”
先秦楚国有长剑,屈子诗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铗,指剑柄。长铗代指长柄双手长剑。古代认为冠能够代表一个人的尊严,冠的高低形状的不同代表了一个人的尊贵程度的不同,屈子诗中能够把剑的描写放在对冠的描写前面,可见对剑的重视程度。
古剑装饰形式多样,五花八门,以唐为界。唐前之剑汉族之剑普遍合乎周制,首多为圆形,格多为“凹”字形或‘一’字形,饰以云纹、编织纹、鸟兽纹等,加工手法有铸造、高雕、镂刻等,少数民族刀剑装饰多有牛羊等形状。唐之后装具型制变化很大,首由圆型发展为扁型,格更是复杂多样。一把名贵之剑除了剑身坚韧锋利之外,装具往往极尽装饰之能事,错金,错银,镶珠,嵌玉,包皮,缠绳,使得剑光彩夺目,熠熠生辉,堪称宝剑。晋朝傅元的《歌辞》中这样描写宝剑:“宝剑神奇,镂象龙螭。文犀饰首,错以明珠。”
我国古代有很多名剑,如昆吾、莫邪、龙渊、湛庐、棠溪等。古之文人咏古剑者多矣,如唐代崔融《咏剑诗》有“宝剑出昆吾,龟龙夹彩珠”之佳句,可见昆吾剑龟龙戏珠的装饰是非常有特色的。描写古剑最详细也是最负盛名的诗句出自唐代李峤《宝剑篇》:
“吴山开,越溪涸,三金合冶成宝锷。
淬绿水,鉴红云,五彩焰起先氛氲。
背上铭为万年字,胸前点作七星文。
龟甲参差白虹色,鹿卢宛转黄金饰。”
这里“宝锷”是指宝剑,“锷”是刃的代称,本诗对于剑的取材、冶炼、淬火、铭文、装饰均有描写。吴越是指中国的江苏浙江地区,自古名剑出吴越,考工记有章曰:“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
与《宝剑篇》相齐名的是郭震的《古剑篇》:
“君不见昆吾铁冶飞炎烟,红光紫气俱赫然。
良工锻炼凡几年,铸得宝剑名龙泉。
龙泉颜色如霜雪,良工咨嗟叹奇绝。
琉璃玉匣吐莲花,错镂金环映明月。
正逢天下无风尘,幸得周防君子身。
精光黯黯青蛇色,文章片片绿龟鳞。
非直结交游侠子,亦曾亲近英雄人。
何言中路遭弃捐,零落飘沦古狱边?
虽复尘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
这首诗描写的是龙泉剑,对于剑身的如霜雪般的寒利,装具工艺的复杂华丽,以及剑身上经过精工锻打产生的青光花纹都做了很好的描写,这首诗曾经受到武则天的赞赏。
唐裴夷直在《观淬龙泉剑》中对剑的锋利也有细致的描写,“莲花生宝锷,秋日历霜锋。炼质才三尺,吹毛过百里。”后人对于利剑形容为风吹断发,切金断玉,即渊于此。
李贺《春坊正字剑子歌》:
“先辈匣中三尺水,曾入吴潭斩龙子。
隙月斜明刮露寒,练带平铺吹不起。
蛟胎皮老蒺藜刺,鸊鹈淬花白鹇尾。
直是荆轲一片心,莫教照见春坊字。
挼丝团金悬簏敕,神光欲截蓝田玉。
提出西方白帝惊,嗷嗷鬼母秋郊哭。”
“三尺水”代指剑,形容剑锻打精良,没有瑕疵,发出寒光,“蛟胎皮老蒺藜刺”正是对鲛鱼皮的描写,我国唐代常用鲛鱼皮包剑柄防滑,其法后来传入日本,直至现今日本刀柄仍习惯上包以鲛鱼皮。“鸊鹈淬花白鹇尾”是指装饰有水鸟和雉鸟的花花绿绿的纹饰,非常华丽。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独漉篇》中有佳句:
“雄剑挂壁,时时龙鸣。
不断犀象,绣涩苔生。
国耻未雪,何由成名?”
通过对剑的描写,寄托了虽忧国忧民但却报国无门的感慨之情。
白居易咏剑诗也很多。如《答友问》:
“大圭廉不割,利剑用不缺。
当其斩马时,良玉不如铁。
置铁在洪炉,铁消易如雪。
良玉同其中,三日烧不热。
君疑才与德,咏此知优劣。”
再如《折剑头》:
“拾得折剑头,不知折之由。
一握青蛇尾,数寸碧峰头。
疑是斩鲸鲵,不然刺蛟虬。
缺落泥土中,委弃无人收。
我有鄙介性,好刚不好柔。
勿轻直折剑,犹胜曲全钩。”
这首诗反映出的个人的刚直不阿的性格,爱剑的本性,对断剑的尊敬,溢于言表。
还有《李都尉古剑》:
“古剑寒黯黯,铸来几千秋。
白光纳日月,紫气排斗牛。
有客借一观,爱之不敢求。
湛然玉匣中,秋水澄不流。
至宝有本性,精刚无与俦。
可使寸寸折,不能绕指柔。
愿快直士心,将断佞臣头。
不愿报小怨,夜半刺私仇。
劝君慎所用,无作神兵羞。”
本诗对于剑的寒光,花纹,用材,性能等进行了刻画,其中“可使寸寸折,不能绕指柔”,剑如人一样,头可断不可曲,不知道现代把剑尖做得柔软得哆哆嗦嗦而无法突刺的铸剑师读过这首诗吗?
该古诗对于剑的用途也做了深入剖析,我们的剑不是用来解决个人私怨的,而是用来惩恶扬善,除奸报国的。剑若用在不正当处,对于剑将是一种羞辱,剑只有君子和直士才有资格使用。
杜甫有诗《别房太尉墓》,诗曰: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
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其中的“把剑觅徐君”乃是描写的季扎挂剑的故事。该故事出自《史记·吴太伯世家》:“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於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后因以“松枝挂剑”、“季扎挂剑”比喻君子的注重信义、事死如生的美德。而且该段古文中还能够看到,如果出使上国,是需要佩带一口好的宝剑的,也许是表示对上国的尊重吧。就跟现在正式场合一般要扎领带一样。
杜甫还有著名的描写公孙大娘弟子舞剑的诗句,摘抄如下: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
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别驾元持宅见临颍李十二娘舞剑器,壮其蔚跂。问其所师,曰:余公孙大娘弟子也。开元三载,余尚童稚,记于郾城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浏漓顿挫,独出冠时。自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洎外供奉,晓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初,公孙一人而已。玉貌锦衣,况余白首!今兹弟子亦匪盛颜。既辨其由来,知波澜莫二。抚事慷慨,聊为剑器行。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书帖,数尝於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
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
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
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
梨园子弟散如烟,女乐馀姿映寒日。
金粟堆前木已拱,瞿塘石城草萧瑟。
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张旭是唐代著名书法家,以草书著称。其书法竟然得益于公孙大娘的剑法,剑法书法皆为中华文化之精,其神通,其意会,不亦叹乎!
贾岛亦有诗《剑客》: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试君,谁有不平事?”
古代文人义士多崇尚剑,歌颂剑,以剑来寄托某种情思。剑是君子的象征,体现了一种儒雅、俊朗、勇武、正直、仁爱、潇洒的精神。高超的铸剑术、众多的故事、华美的诗词,形成了中国独一无二的独特的剑文化。
最后以白居易的咏剑名篇结束本文章。
《鸦九剑》 欧冶子死千年后,精灵暗授张鸦九。鸦九铸剑吴山中,天与日时神借功。金铁腾精火翻焰,踊跃求为镆铘剑。剑成未试十余年,有客持金买一观。谁知闭匣长思用,三尺青蛇不肯蟠。客有心,剑无口,客代剑言告鸦九。君勿矜我玉可切,君勿夸我钟可(弗刂)。不如持我决浮云,无令漫漫蔽白日。为君使无私之光及万物,蛰虫昭苏萌草出根据对秦汉剑的粗知,借鉴做把防身器。局部装具用老的,也算凭吊古人,聊以自慰。

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