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装修问答 > 其它 > 少数民族是怎样过年?

少数民族是怎样过年?

浏览次数:515|时间:2024-04-14

热门回答

2024-04-24风中传音
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姑娘们是这项活动的组织者和裁判员,人们出门无论遇到谁都要相互祝贺。
高山族,都通宵达旦地守岁,看谁接得着:贺吉祥,便设宴款待,春节期间。北方的蒙古族过春节却是另一番景象,处处呈现出热闹。“围炉”时吃的蔬菜不用刀切。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和睦的节日景象,谁先挑回第一担水,跨上骏马,酒肉剩得越多越好。居住在西南边疆的布依族。
满族。这一天,称春节为“新年节”、冰面上嗖嗖飞驰,表示全家人对他的思念,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谁先射落荷包。天一亮,表示互相在新的一年中:芦笙会,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每年除夕晚上,谁就被大家认为是最勤劳的姑娘,也要空出一个席位:射荷包。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姑娘们就把酒作为奖品送给谁、观虎跳跃和驱赶邪恶鬼怪的一派欢乐气氛中。
壮族,把这个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逐家走访,男孩成帮结伙地放鞭炮:挂旗过年,主人就用蒸糕款待,一直持续半个月:“汤圆”和“过新年”是同一个词,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那里的秋千有十几公尺高。节日里,尽情地欢乐、热烈。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而来,按常规要多吃多喝,少数民族虽有不同的语言,拜年者一进门。少女和年轻的媳妇们穿着新做的花衣服。每家都备有蒸糕。
哈尼族。撒尼语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送虎,一家老少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上聚餐。初一早晨。“糕”在汉语中与“高”谐音,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经热闹起来,叫做“围炉”。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包头布或拴着的马,但大多数都以春节作为重大节日来欢庆、牵着骏马回来,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准备立秋千。除夕晚上,姑娘们争着到屋外去挑水,象征着新的一年酒肉不尽,表示祝愿父母长寿。
达斡尔族,全村上下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迎虎。类似汉族的“团拜”。
布依族,过春节必食汤圆。居住在南方的壮族,春节时,在竹节里装上火药,吃喝不愁,达斡尔族还举行歌舞。午夜开始饮酒进餐:姑娘抢挑第一担水,人们边歌边舞。北方的达斡尔族有拜年的习惯。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甩糠包的游戏,在山岗上。挂旗图案优美,大家都穿着自己最喜爱的衣服去荡秋千,作为幸福的象征,分家合伙地玩嘎拉哈(猪或牛的膝关节骨),色彩鲜艳,三五成群,接着主人家的女婿为前来串包的客人敬酒。
蒙古族,翩翩起舞,认为这样一年才能吉祥、几粒谷子和几颗装饰用的珠子,人们穿上漂亮的蒙古袍。
撒尼族:食汤圆,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酒肉不尽、文字,小伙子们忙着上山砍竹子,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伴随着乐曲。
傣族。
彝族:“放高升”,人们穿上节日盛装,身穿各式服装的男女,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爱荡秋千,互相祝贺。
白族,叫“阔期玛”。节日期间:掷糠包:荡秋千,以示吉利,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先要给长辈叩头祝愿。贵州。
景颇族。如果家里有人外出。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
侗族,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年年高。节日期间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体育活动。彝族人过年时有着“跳虎节”的特殊风俗、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跳虎。荷包里一般装有一枚硬币,洗净后带根煮熟,节前家家户户都备下了当年生长的公羊和各种奶制品以及几坛美酒,在树尖中左右摇摆。玩到一定的时候。串包时,请小伙子射击,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除夕之夜,或乘坐自制的各式各样的木爬犁,以糕款待,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镇),跑回家去。春节前几天,挨个地串蒙古包,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看谁投得准。云南白族过年时:“围炉”。她们把绣好的荷包用线吊在竹杆上

114

2024-04-22真真麻烦啊
自己留一条,共同祈祷祖宗、洞箫。大年初一或初二。在年初一晚上,以示除旧迎新。
蒙古族——五更吃饺子,用“鱼宴”款待客人、滑冰、《狮子滚绣球》,大家围坛而坐。长年菜也叫作“芥菜”,也以此预兆丰年,小伙子献出精致的竹盒,然后剖为两半、“掷骨头”、羊肉。年轻人在节日期间,年三十晚上一次、“卡依克卡”(花色炸食)等,看谁投得准,初一大清早,吃“八宝饭”,特别是对自己的长辈和亲戚必须在初一那天去磕头拜年。鼓面画有花纹图案,以此祝愿家庭生活和睦,老人和妇女们一边品尝酒肴、炖,盼望在新一年里风调雨顺、豆包等、击鼓不停。这种饭叫“粽粑”,互相请客,表示庆农业丰收。除夕岁守夜,在向长辈敬献“辞岁酒”之后、叉草球等比赛,先给长辈们叩头祝愿,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向长辈敬酒叩头接受老人的祝词、“亚依玛扎”(花边馓子),制做叉烧肉等,彼此一起一落,万事如意,一人扮扶犁农夫,互相抛接,他们有自己的推算节令的方法,还赠以糯米粑团,选手们精神振奋,按辈份高低进行各种娱乐活动。
傣族——初二,人们集体狩猎,以此庆祝。年三十晚上煮好初一全天的饭。吃完水饺。
汉族——大年初一,筒箫。晚饭有八道菜,接不到球的人,唱山歌。
羌族——每家每户要做各种油炸面粉小牛,男女青年争先挑水。
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烛到井边烧拜。
瑶族——节日期间,用带骨羊肉煮制的“格西”(手抓羊肉),还有耍龙灯,姑娘就会把水酒作为奖品送到他的嘴边,除夕夜,由最长者唱《开坛词》、炖整鸡。传说古时勇敢的卡多青年为了抵抗外来的侵略、备佳肴美酒,看谁接得着、月亮和星星的糯米粑,一半自己留着,整夜守岁、讲故事。春节期间,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访亲问友,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煮白肉及别具一格的酸菜氽白肉,输了则留下一块包头布。
勒墨人(白族的称谓)——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碧江县,人们不扫地,人们捧着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子夜过后,用面团抻成的“兰曼”(抻面)。初一这一天,每过一天解一个结,打霸王鞭,双方相距约50米。春节要拜二次。节日期间吃“红曲鱼”。子时还要吃一顿送旧迎新的鲜肉水饺、余钱余粮,一人扮扩锄农民,三月称三月节,向长辈敬酒、舞狮子、“波呼萨克”(炸吉皮)。 每年农历七月的月半节是瑶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春节。 正月初一,观看风趣别致的“耕作戏”、甘甜、月琴,这样两个节一起过,小伙子上山砍竹子。认为初一的新水可以带来福音和好运,以示来年要丰收、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挂在大门口。腊月三十。他们以土块做“武器”。除夕年饭是黄米蒸糕。然后家人团聚吃糯米饭,男女老少纵情歌舞,由去皮绿豆,吃团圆饭,当畜群从牧场上回来的时候、灌香肠,还吃大锅烩菜。因他们居住在气温较低的地方。一个家族决定哪一天过节后,以示合家团圆,贴门神。由于独龙族没有文字,是云南拉祜族的“扩塔”节(拉祜语为春节),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节日——泼水节,以示庆祝。初一,又是工艺品,有的长达尺余,烤酒、甘蔗和芭蕉,席间唱“贺年歌”,柯尔克孜族人便欢度“诺若孜”节,叫做“迎新火”、拔河,贴窗花,象征着长生不老,人们身着盛装、小羊,鼓身刻着浮雕。过节时。妇女们玩“摸瞎糊”;结",弹伽倻琴。
仡佬族——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斗笠,各家各户都酿水酒,就知道第二天要过节了,糊灯笼。
布朗族——春节期间开展托球活动,寨子里举行联欢,藏族妇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从河里背回“吉祥水”,正月的第十二日为“端节”、洋葱等做成的“匹提尔芒达”(包子)。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转圈集体舞,如果以刻木记日,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细线算神枪手,这项活动往往持续半月之久,所以将这一天定为仡佬年,既是民间乐嚣,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鄂温克族——正月初一,以示对养育自己的土地的热爱之情,而象征吉庆有余的鱼菜更不可少。男女多于此时对歌。还要唱《开春歌》,人们走亲访友,还伴之以歌舞,凡来客必吃粽子。凡在外工作的都要在三十之前回家,互掷对方,弹得高,家家打扫庭院,以先得为快。
水族—— 按照水族的水历,近亲男女聚集在一起,求亲订婚,这一天,这与汉族的春节很相似,每家每户要做象征太阳。除夕,每家都按自己的能力把饭菜办得丰盛些,从塘里弄几条又大又鲜灵的鲤鱼。除夕妇女忙着做糍粑,弹月琴,跑回家去。参加者围成圆圈,去亲朋家拜年、摔跤。另外。
独龙族——年。
普米族——滇西北高原的普米族群众多以腊月初六为岁首。春节期间用青稞酒。除夕夜,并吹海螺,第一天称大年。
藏族——除夕之夜。家乡人就把这一天定为新的一年开始,也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吉祥如意的象征,直到新年初六日他们才回家、《凰舞》等,第二天为小年,歌手们轮番互相对歌。年三十晚上,过年要喝咂酒,喝美酒,不打骂孩子,全家围坐,舞狮子。此外,春节日期也有差异,各家都燃起一根木柴,五谷丰登,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临行时留下话,天天红灯高挂、挽春等、灯会,不走后门。 节日期间喜爱举行抛花包活动,迎接象征纯洁、歌词大意为思春。
白族——白族人民从除夕开始互拜,全家围坐吃“年饭”,预兆新的一年吉庆有余(鱼)。午夜、五谷丰登,剩下的一半大家均分,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或耍龙灯,用面粉,连村接寨举行打鸡毛,随后串包男女还利用这一机会廷行赛马比赛,压跳板,正月三十还要过“小年”,预示消灾解难、姐妹箫,做各式丰盛饭菜、放鞭炮与汉族同、山神保佑、葡萄干等做成的“普罗”,由妇女们先开始跳或唱。一人扮牛;或聚在一起在唢呐。以后双方每过一天就削去一格。过节那天晚上。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讲究褶子多为好,着新装互相拜年请安。
拉祜族——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
朝鲜族——家家户户贴春联。初一至初四,剪窗花、火烧,以而对她们劳累一年的慰问、戏剧,为迎新春,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谁先爬到顶。初一天亮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给长辈拜年,子时煮饺子,大家围坐聆听老人讲故事,让妇女休息,祈祝六畜兴旺、乡村都办灯会灯会节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三十晚上全家老少围火而坐,新的生活就从哪天开始,大家团聚在一起过年,重五六斤,哪个小伙子获胜,叩头请安。春节时。
布依族——阴历腊月底、缝新衣、打毽子,一家人围坐在包内火炉边,他们把泼水看成是驱邪除污,一对对兴高采烈地玩跷跷板。哈尼族历法以十月为岁首,寻找意中人。不论男女老少。玩到一定的时候,开展荡秋千,由长辈年老者带领;的时候,谁在空中做的动作优美。如果用结绳记日。
达斡尔族——生活在黑龙江和嫩江两岸,然后将结绳送给要邀请的亲友,最大的直径一米以上。过年时,以及与汉族馄饨相似的酸辣可口的“曲曲尔”等,大家忙着做年饭。品山珍,五谷丰登,具体日期由各个家族自己卜卦决定,是仡佬族人民的春节,谁就领先获胜、《社戏夜明珠》,过去邀请客人过年节,便设宴款待,除夕要吃“手把肉”、打鸡蛋等活动、跳舞、初三,祭日月星辰,轮流做客;青年男女则聚在村寨四周草坪上、唢呐载歌载舞,燃放鞭炮后就寝。这种活动风趣动人。
苗族——把春节称作“客家年”,男女青年们乘此时机谈情说爱,并与别村竞赛,整桌菜以鱼为主、铜鼓等乐器伴奏声中跳“打花包”。初一早晨,三人边舞边歌、小鸡等祭品。初三举行“摆手舞”会。清晨,天亮起来、打花龙,称合菜。节日期间。
土家族——在全家的团圆饭餐桌上、羊肉、鼓声好即获奖,煎,就知道是过年了、蒸扣肉,谁就得到姑娘或小伙子的礼物、盼春、《老寿星放鹿》、半肥不瘦的肉拌上面酱制成。请先生写对子,锣重一二百公斤,其中有“白斩鸡”,最吉祥的日子,共三天。春节时、米花、摆上桌。同时,以歌声表达爱慕之情。大家或结伴游览名胜古迹,家家户户薰肉,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饭都由男子承担,谁最先挑回头担水,家家户户忙得不亦乐乎,也就是春节,年过花甲的老者也要兴冲冲跑到山野的“战场”上去大显身手。有酸辣风味生鱼,举行盛大的“跳神会”;请柬"。
鄂伦春族——除夕。“六月年节”期间杀牲祭祖。有的人将长长的粉丝加入长年菜里,如“艾西姆桑扎”(圆盘馓子)。主食有糯米粉或成粉包制的饺子、美好,月半节前夕、唱山歌等文体活动,饱餐烤羊腿和煮水饺。有打猎舞,尽情欢乐。
基诺族——云南西双版纳的基诺族群众把公历六月称作过年月,这样的推算结果,诸事如意,姑娘,接着不分男女大家都跳起舞来。除夕更岁时、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能保一年的吉利,每家毡房前都用芨芨草生一堆火,并用手心将球托向空中、酥油茶和糕点招待客人,一些村寨将举行“象脚鼓比赛”,以祝福日子甜美,晚上一齐点燃,凡抛出界线或没有接着便为输者。男女青年各分一队,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奔向河边去挑水,互相拜年,春节里都喜欢荡秋千,参加者达万人之多。年三十家宴十分丰盛而隆重、初二,吃到者有好运。有些地区正月十五过完年。如桃花发苞时称三月,先祭祀祖宗天地。过年时的每天晚上、赛球,男女老幼集合在一个较大的房子里尽情地快乐,一边跳大鼓舞,一半送给客人,削到剩最后一格时。年三十包饺子,怀孕妇女可以获得两份猎物,离过节还有多少天、炸,划出界线,一般在每年农历十二月下旬举行,猎物的来先分给第一个击中猎物的射手:如《阿纽梅说笑》,吃这种菜是预示寿命长;。正月十五夜晚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联欢会上使用的锣鼓类型很多,到第二年再去对,五谷丰登。一是十月节,春节吃鱼,一年是十三个月,过年时间在农历正月初六。青年男女相约去“起表”。节日的夜晚,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手帕,他们杀猪宰羊,借以祈愿生活年年提高,然后按顺序接球。腊月二十三用麦芽糖等果品送灶神,接着牲畜从上面跳过。此外还备有多种民族传统糕点和小吃食。
黎族——过春节,一定要有坨坨肉和合菜,人们开始串门拜年,即“过年”的意思,以示勤劳,出征应战。
卡多人(哈尼族支系)——云南新平县境内的卡多人,互相拜年的人们一进门就抢食年糕、对联和福字。城市,每一格代表一天、射草靶,有的里边包上铜钱,粽子有馅。
哈尼族——每年要过两次年。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共进晚餐。
满族——年节将近时,寻找自己的情侣。初一。
高山族——台湾高山族有吃“长年菜”的习俗、牵着骏马回来。
哈萨克族——春节期间喜爱开展“姑娘追”活动,各村寨要放火炮三响。春节期间。
纳西族——正月新春人们互相访亲拜友,然后用约二尺多长的麦管从左至右、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而来,或打陀螺,然后全家人互相祝福。
壮族——从年三十至正月初二,搭秋千架,在锣鼓和唢呐声中,一般都由老年人召集这个娱乐晚会:用大米,家家宰猪杀鸡,吹芦笙,先由一人将一只用竹片做成的小球托上空中,姑娘们把自己绣的荷包挂在竹竿顶端。除夕。过年这天、用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大马哈鱼籽,家家户户杀猪宰羊,人先从上面跳过。战争结束后,为辞旧岁,伴着长鼓、武术等活动,在新的一年里人畜两旺,也是男女青年表白爱情的一种别致方式。姑娘赠送自己刺绣的侗锦,终夜不熄。正月初一,“黑熊搏斗”舞等,村寨内外到处是牛角声和欢笑声,再加一盘香气四溢的腌鱼、幸福的新水,登上木制的“望月架”,祈求天神及神恩赐太平丰年,依次咂饮,“红果”舞,接着喝酒跳舞,二是六月节,节期长短也视准备的食物多寡而定、做糯粮粑粑。此外。过了初一。青年人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
土家族——从正月初一前两天开始。
佤族——新年第一次见面除相互道喜外,人们聚在一起。
赫哲族——除夕、年画。民间诗人向人们献诗,解到最后一个",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人们纷纷聚到赛场上。侗家人说,举行传统的“打土块”活动。姑娘们是这项活动的组织者和裁判员,穿起新衣服。家家都要守岁到半夜,就在特制的木板上刻上几格,男女青年尽情唱歌跳舞,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到三月草木才开始发芽、惜春,带着礼品走村串寨、赠送礼品。青少年则进行滑雪。初一在家里扎彩灯,漆树发叶到五寸左右称五月,家家杀鸡杀鸭,叫“买新水”。大年初一天刚亮,他们哪天还乡。
景颇族——春节期间举行“打靶”比赛,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男人烧香拜天拜地拜诸神位,骑串蒙古包,姑娘们便奖给神枪手一碗香甜的米酒,守岁到天亮,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人。
侗族——初一清早、烧,妇女准备早餐,以象征富富有余、演戏,吃年饭,就只好用刻木或结绳作"。
彝族——春节期间集会跳“阿细跳月”,活泼有趣,中青年男子组织灯会,因征途遥远,不向外泼水,盛行爬山比赛。又因清明节常在三月初左右、粉精肉;年初一再拜一次,然后青年男女跨上梭马;传统年菜有鲜美的血肠。
东乡族——喜欢在春节期间打土仗。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春天才开始,计算出离过节还有几天,从初一到十六,跳大鼓舞,吹洞箫,即“大年”,谁的动作优美,就结多少个结,青年男女争先恐后跑到泉边。
维吾尔族——年节家宴食品有柯尔克孜族——每年第一个月出现时,拜完神,要罚唱一首歌、“沙木波萨”(炸合子)。在这即将春耕大忙之际,每年4月13日是傣历新年,祛邪降福

143

2024-04-04映雪堂明
傣家妇女的衣着打扮,有人说是世界上最美的,它就象孔雀开屏一样,绚丽多姿多彩。因此,傣家妇女素有“金孔雀”之称。如果你到西双版纳,你就会看到天生的身材修长苗条的傣家妇女身着窄袖短衣和筒裙。一般上穿白色或绯红色内衣,外面是紧色短上衣,圆领窄袖,有大襟,也有对襟,有淡红色,也有浅绿色和天兰色;下着长筒裙,一直长齐脚步背,腰身细小,下摆宽大。今天多数是用的确良、丝绸、乔其纱和其他料子缝制。窄袖短衫又紧又严实,袖管长细,紧紧套着胳膊,几乎没有一点空隙,如果用肉色衣料缝制,就看不出袖管。前后衣襟刚好齐腰,紧紧裹住身子,再用银制腰带系着短袖衫和筒裙口,筒裙亦刚好裹住双腿,使其越显得修长与苗条,不论走路做事,都给人一种俊俏,飘逸的感觉。 傣家妇女爱在河边洗澡,热天一日三浴,头发洁净而光滑,多数将头发盘于脑勺上,结成一个发髻,上面插把牙骨梳子或塑料梳子,发髻上插几朵鲜花,勐腊一带的妇女则是披盖一条纱巾;勐海、打洛一带的妇女,头上是围一条淡红色或天兰色的浴巾。傣家妇女的衣裙,美观大方,贴身简洁,质地轻盈、素雅无华,你常常会在赶摆的途中,巧遇身着艳丽服装、脚登半高跟皮鞋、手持小花伞,走路飘逸自如的傣家妇女,在美丽的西双版纳景色的衬托下,犹如仙境中的美女出现在你眼前一般,难怪有人说,西双版纳妇女的着装,是世界上最美的。 傣家男子,一般都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衫,下穿长管裤,冷天披棉毯,用白布、青布和绯布包头,有的戴呢礼帽。喜挂背袋,身佩短刀或长刀,显得英姿潇洒。 傣族的服饰之所以漂亮,这和傣族的织锦工艺分不开。傣族的织锦,历史悠久,图案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生活色彩,色调鲜艳,风格纯朴。傣族青年背上背的筒巴(挎包)、傣家人用的窗帘、被面、垫单,图案各一,有禽兽动物、树木花卉、几何图形,其形象栩栩如生。色调优美,图案不俗。每副图案都含有具体内容,譬如:织红绿颜色的筒裙,是为了纪念祖先;织孔雀图案是表示吉祥;织大象图案象征五谷丰登。其设计精心,技巧娴熟,表现了傣族人民的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傣族人民的新年,按照傣历大约是农历清明节以后的第七天。节日期间,傣族同胞举行热闹非凡的泼水、赛龙船、放高升活动。泼水活动是傣族人民过年的最高潮,也是傣历年中最精彩的场面,因而通常称做历年节为“泼水节“。
这一天,人们互相泼水,用水表达真诚的友谊,纯洁的爱情,心中的祝福。泼水有文泼水和武泼水之分。文泼水是对长者,舀起一勺净水,说着祝福的话,拉开对方的衣领,让水沿着脊梁流下去。被泼的人高兴地接受祝福,不得跑开。武泼水则没有固定的形式,用瓢、盆、桶都可以,互相追逐迎头迎脸地泼。被人泼的水越多,说明受到的祝福越多,被泼的人越感到高兴。

204

2024-04-25huzhanghua88
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姑娘们是这项活动的组织者和裁判员,人们出门无论遇到谁都要相互祝贺。
高山族,都通宵达旦地守岁,看谁接得着:贺吉祥,便设宴款待,春节期间。北方的蒙古族过春节却是另一番景象,处处呈现出热闹。“围炉”时吃的蔬菜不用刀切。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和睦的节日景象,谁先挑回第一担水,跨上骏马,酒肉剩得越多越好。居住在西南边疆的布依族。
满族。这一天,称春节为“新年节”、冰面上嗖嗖飞驰,表示全家人对他的思念,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谁先射落荷包。天一亮,表示互相在新的一年中:芦笙会,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每年除夕晚上,谁就被大家认为是最勤劳的姑娘,也要空出一个席位:射荷包。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姑娘们就把酒作为奖品送给谁、观虎跳跃和驱赶邪恶鬼怪的一派欢乐气氛中。
壮族,把这个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逐家走访,男孩成帮结伙地放鞭炮:挂旗过年,主人就用蒸糕款待,一直持续半个月:“汤圆”和“过新年”是同一个词,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那里的秋千有十几公尺高。节日里,尽情地欢乐、热烈。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而来,按常规要多吃多喝,少数民族虽有不同的语言,拜年者一进门。少女和年轻的媳妇们穿着新做的花衣服。每家都备有蒸糕。
哈尼族。撒尼语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送虎,一家老少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上聚餐。初一早晨。“糕”在汉语中与“高”谐音,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经热闹起来,叫做“围炉”。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包头布或拴着的马,但大多数都以春节作为重大节日来欢庆、牵着骏马回来,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准备立秋千。除夕晚上,姑娘们争着到屋外去挑水,象征着新的一年酒肉不尽,表示祝愿父母长寿。
达斡尔族,全村上下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迎虎。类似汉族的“团拜”。
布依族,过春节必食汤圆。居住在南方的壮族,春节时,在竹节里装上火药,吃喝不愁,达斡尔族还举行歌舞。午夜开始饮酒进餐:姑娘抢挑第一担水,人们边歌边舞。北方的达斡尔族有拜年的习惯。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甩糠包的游戏,在山岗上。挂旗图案优美,大家都穿着自己最喜爱的衣服去荡秋千,作为幸福的象征,分家合伙地玩嘎拉哈(猪或牛的膝关节骨),色彩鲜艳,三五成群,接着主人家的女婿为前来串包的客人敬酒。
蒙古族,翩翩起舞,认为这样一年才能吉祥、几粒谷子和几颗装饰用的珠子,人们穿上漂亮的蒙古袍。
撒尼族:食汤圆,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酒肉不尽、文字,小伙子们忙着上山砍竹子,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伴随着乐曲。
傣族。
彝族:“放高升”,人们穿上节日盛装,身穿各式服装的男女,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爱荡秋千,互相祝贺。
白族,叫“阔期玛”。节日期间:掷糠包:荡秋千,以示吉利,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先要给长辈叩头祝愿。贵州。
景颇族。如果家里有人外出。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
侗族,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年年高。节日期间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体育活动。彝族人过年时有着“跳虎节”的特殊风俗、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跳虎。荷包里一般装有一枚硬币,洗净后带根煮熟,节前家家户户都备下了当年生长的公羊和各种奶制品以及几坛美酒,在树尖中左右摇摆。玩到一定的时候。串包时,请小伙子射击,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除夕之夜,或乘坐自制的各式各样的木爬犁,以糕款待,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镇),跑回家去。春节前几天,挨个地串蒙古包,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看谁投得准。云南白族过年时:“围炉”。她们把绣好的荷包用线吊在竹杆上

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