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装修问答 > 其它 > 大侠们帮忙看这道地理题。太原高三一模。?

大侠们帮忙看这道地理题。太原高三一模。?

浏览次数:2445|时间:2024-04-14

热门回答

2024-04-30吃货小郡主
源条件优越。。。(物质资源、、

153

2024-04-17潘朵拉的音乐
A 古人择水草丰满之地而居,哪里水土养人则那里人多。

265

2024-04-26护手霜adb
选A 资源分很多种的,生产生活,教育。医疗===

217

2024-04-15海螺拍客
D
没有任何疑问
A 很显然是错的,西藏是我国资源大省,西部大开发就是想把西藏新疆等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资金优势
B这个貌似不用解释,生活消费水平高,生活所需的资金就更多,人口承载力相反会下降
C西藏面积120多万平方公里,是江苏10.26万平方公里的几十倍!所以~~
D对外开放程度高,经济科技就更发达,所以承载力就高,
ps.个人觉得各主要的还是西藏的气候 地理等条件差,生态脆弱

234

2024-04-14疯*草莓
选择题吗?是选择题的话应该选D! 决定人多的原因是看当地的开放和发达程度!

68

2024-04-24Crystallam88
d

46

2024-04-17独酌邀明月
D

51

2024-04-17霍爾因斯基
怎么能是国土呢。。。有点分裂的感觉。。。还有承载人口也不准确。。。西藏的承载量肯定不低于江苏,只是人少。
D
由于气候、所处地理环境、历史等原因造成资源大省西藏的人口少于沿海的江苏,我国政策就是发展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而且江苏位于长三角经济区,自然吸引大量外来人员。自古江苏一片就是中原地区,适宜人生存,人口数最多的汉族人在此聚居,所以也是人多的因素之一。

230

2024-04-18吃吃喝喝小蚊子
首先表示鸭梨很大 !!! 弄出国土面积的选项 出这个题的老师估计脑袋里每分每刻装着分裂国家的思想!放在文革不枪毙也得红烧了!!! 对外开放程度高也应该不正确 自古江苏所在地域就比藏区人口多 当然江苏那块开发了以后!!! 正确选项应该是A

46

2024-04-20缘来是你69
D
A:西藏资源丰富
B:除非人们脑残,不然没人希望消费高
C:是个人就知道西藏面积更辽阔
D:对外开放程度高,科技发达,交通便利,经济发展快

277

2024-04-16多啦X梦521
A 资源条件优越 土地人口承载潜力是一定时期、一定面积土地资源的食物生产能力所能供养一定消费水平的人口数量。 江苏和西藏比较这是主要原因。
D 江西和浙江比较一下,对外开放程度高才是主要原因。
本文对传统的基于自然地理、资源环境、经济就业以及社会政治等多方面因素来测算人口承载力的传统研究思路提出质疑,认为以就业状况为主的经济因素才是人口承载力的决定性因素,从而也解释了北京人口规划为何出现“屡设屡破”的历史循环。
中国到底能养活多少人?这个问题前些年引起过很大的争论,但无定论。其实,别说整个中国,就北京能“装”多少人,也是一笔糊涂账。如果翻看北京历年的数据,会发现北京人口规模预测的历史是“不准”的历史,北京的人口规划已经走入了一个“屡设屡破”的历史循环。
吓人的两千万和宜人的二十年
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对〈北京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的批复》指出,要“坚决把北京市到2000年的人口规模控制在1000万人左右。”仅仅3年后,1986年北京市总人口已达1000万;1993年批复通过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方案1991—2010 》要求,201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控制在1250万左右,事实是,以统计结果“不完全”著称的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北京市常住人口已达1382万人;2005年初通过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明确指出,2020年北京的总人口规模要控制在1800万。但北京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末,北京全市常住人口为1755万人。尽管这一数字比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合理调控城市人口规模”专题调研组所公布的1972万人少200多万,尽管2008年奥运会前摸底排查时北京的流动人口已经超过850万(加上户籍人口,当时北京的常住人口实际已经超过2100万),但不管按什么渠道的统计结果,《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所确定的2020年北京常住人口控制在1800万的目标已是“明日黄花”。
但应该看到,这两千万不仅没使北京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出现根本性的负面问题以及有些人危言耸听的“生态灾难”,相反,北京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大大高于提出人口控制目标和最大人口容量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居环境改善,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得到满足,有例可证:中国社会科学院编著的《2010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10年)中,在生活环境竞争力方面,北京以绝对优势超过上海和香港,排名第一。当然,我们不否认,如果只比较资源环境方面的因素,北京的宜居水平横向来看有待提高,但估计没人能否认北京的宜居水平纵向来看是有显著提高的。而且,北京确定建设宜居城市的目标是在政府有比较清楚的管制目标、比较有力的管制手段的情况下,是在北京房价以及生活成本较高的情况下,是在这20年来北京人口仍然显著超过规划增长且势头并未减弱的情况下提出的。
人口承载力研究的必要性与人口承载力的影响因素
面对北京实际人口数量屡屡突破其控制目标,突破北京人口承载极限,但其发展并没有停滞的现实,有很多学者对这类研究提出质疑,认为既往人口承载力研究有意无意地低估了技术、制度创新和管理手段进步对人口承载力的动态影响,这些研究意义不大甚至基本思路都有问题。那么,人口承载力是否有其研究的必要性?其决定性因素到底是什么?对政策制定有何影响?
区域人口承载力通常是指某个区域在维持正常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下的最大人口数量。人口作为一国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数量、结构、分布制约着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发展。目前,人口数量增长过快已非我国主要的人口问题,但人口数量的存量带来的问题和人口结构、分布方面的问题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关注。许多研究都认为,人口分布的不均衡使得我国发展效率不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出现困难。
显然,人口的数量、结构、分布等都是需要调控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口这一发展要素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换句话说,为保证人口发展要素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调控人口数量、结构和分布是必要的。而人口合理分布是以区域人口承载力为基础的,因此,从理论角度而言,研究人口承载力是必要的。
这个认识实际已经进入政策层面。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文:“要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形成合理的区域经济格局即是资源和要素在空间上得到优化配置。而“大城市要加强和改进人口管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根据实际放宽外来人口落户条件。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提高建成区人口密度”则更具体地说明人口承载力是重要的城市发展规划依据,对大城市并非一味减人为上,而要充分考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口规模,需要的地方(如建成区)还应该提高人口密度。显然,理论和实践需要都说明人口承载力研究自然不可或缺。
然而,根据人口承载力的研究所设定的人口规划目标“屡设屡破”,若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对人口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出现了误判。既有关于人口承载力的研究都是基于自然地理(包括气候、区位、交通、地形起伏度等)、资源环境、经济就业以及社会政治(包括宗教等)等多方面因素来测算人口承载力。既往人口承载力的测算一般是按照生态学上的最小限制因子,即俗称的“短板”来进行的。对北京来讲这一短板非常明显,就是有钱也难以买到的水资源。既往人口控制目标正是考虑水资源这一短板考虑而设定的(2020年北京可供水资源为54.2亿立方米,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确定的人均水资源量300立方米/年是现代小康社会生活和生产的基本标准,按此标准,确定了北京人口承载力为1800万人左右)。但自然地理、资源环境、经济就业等因素能否等量齐观呢?我们认为,不能。从经济学的生产函数理论出发,我们认为:只有以就业为主的经济因素才是人口承载力的直接影响因素,是决定性因素,资源环境等只是构成以就业为主的经济因素的要素之一,是间接影响因素。另外,某些区域的人口承载力还会受到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如某些少数民族聚居地),但并非普遍。
这个有别于传统认知的判断可以系统表述如下:资源环境,与劳动力、资本一样,是经济发展的要素之一,一个地方的经济规模及产业结构如何,是劳动力、资本以及资源环境等方面的要素成本决定的,这些因素作用于经济系统,通过影响经济规模和产业结构来间接影响人口承载力。因此,真正直接决定人口承载力的,是区域的经济因素(包括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及相关就业容量等),尤其是经济规模和就业结构所决定的经济发展和就业状况。在经济因素中,经济规模越大,需要的劳动力越多,对人口承载力的影响就越大。
除经济规模以外,产业结构的影响也不小。不同的产业结构,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有霄壤之别。通常来说,第一产业对就业表现为一种剩余劳动力“蓄水池”的作用,虽然第一产业表面能吸纳大量劳动力,但实际上有效吸纳能力有限;第二、三产业是吸纳劳动力的主要产业,且当第二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创造出大量就业机会。即在同样的经济规模下(即同样的GDP),第二、三产业尤其是三产比例越高,则某区域的人口承载力越大。由此可推论出,人口承载力并不是不变的,当诸如影响经济发展与就业状况的因素发生改变时,必然引起人口承载力的变化。因此,只要经济发展及就业状况支持,沙漠中也可以发展出百万人口以上且欣欣向荣的城市,美国的拉斯维加斯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迪拜都是例子。如果资源环境等因素制约了区域经济系统发展,政府可通过成本—收益的比较,决定是否采取政策措施对资源进行开发或对环境进行改善,从而改变区域人口承载力。美国的拉斯维加斯为解决水资源的限制在成本—收益比较下采用调水措施。同样,以色列大力发展节水农业,也从另一个角度突破了水资源的限制。这从某种意义上表明,只要经济系统发展,资源环境对人口承载力的限制作用是可以消解的。
这个结论不仅可以解释以人口承载力为依据所确定的人口规划目标“屡设屡破”的原因,还可以解释农业时代人口分布与水资源状况等高度相关的事实。在农业时代(目前许多欠发达国家或地区仍然处于这个时代),表面上来看是自然地理、资源环境等决定了人口承载力,但其实直接影响人口承载力的,还是经济规模和产业结构等经济因素。只不过农业时代的支柱产业——农业——高度受制于气温、水资源、地形等自然地理条件,所以就显得好像是自然地理、资源环境等决定了人口承载力。随着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不仅水资源在农业时代的刚性约束随着水库、调水等水利工程建设,以及贸易导致的虚拟水转移而被越来越多地弱化,而且后工业时代的产业结构受自然条件的约束也显著减小,经济发展及就业状况对人口迁移意愿和人口承载力及区域间人口分布状况的影响日益凸显,自然条件与人口承载力及分布之间的关联越来越间接;而且目前由于福利社会和福利国家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主流,公共服务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使得公共服务状况也成为影响人口迁移和分布的重要因素。不过,公共服务主要依靠财政资金支持这个特点决定了公共服务状况与经济发展和就业状况高度相关。这进一步印证了区域人口承载力的决定因素归根结底是以就业状况为主的经济因素而非其他因素。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 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