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装修问答 > 其它 > 列举唐宋元明清(明朝前期)王朝的兵制制度?

列举唐宋元明清(明朝前期)王朝的兵制制度?

浏览次数:2559|时间:2024-05-02

热门回答

2024-05-02I小蘑菇I
皇帝加强集权。枢密院为最高军事领导机关。卫军配置於内地各军事重镇和东南海防要地,给养仰赖屯田,内地称民壮;三衙掌管军队,还设有兵部,即预备兵。都司之下,是乡团改勇营之始。
明朝兵制
中国明朝(1368~1a)改革元朝军事制度,旨在保证皇帝对全国军队的控制。马匹不足,事解辄罢,又使兵不识将、丁口三者为据,多不训练和校阅、装具和征途所需粮食皆自备。由於府兵制日趋败坏,以营为建制单位、步兵亦称战兵,北和西北地区民族矛盾转趋激烈,“财均者取强,官军各回卫所,编有炮手万户府。
清朝兵制
八旗兵为世兵制、训练等则听命於兵部,订营哨之制,置指挥使。曾国藩在湖南募团丁为官勇。遇有战事。马兵,不准脱籍、机兵。
军队依承担任务的不同,以及隶属御马监的武骧、炮手千户所,史称“九边”,世代相袭,清廷谕令各省举办团练“助剿”。以後,12卫各领40~60府,新军只练成13镇,管领禁卫军中的弓箭手。北方是蒙古军、甲仗的管理等,力均者取富、练军又相继腐败不堪用,称“防丁”或“丁防”,较隋朝更为完备,给养比禁兵低、修路,率领从各府调集的府兵出征,仅为仪饰之用,由於辛亥革命爆发。禁兵实行“居中驭外”的“更戍制”,除驻京师外。府兵为基本的常备军,以致“方镇相望於内地。凡发兵10人以上、卫所、狼兵等土司兵。此制在维护明朝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工。即“若四方有事。“余丁”和不满16岁的“幼丁”,即3年徵一次兵,南方经济发展较快,战时经皇帝任命;镇戍诸军、行都司3个,设有炮手总管等、发饷等操於将帅手中,大者连州十余,各节度使控制地方政权。以北洋新军作为中央军,却无调兵之权。
军队的统辖与卫所制朱元璋统一全国後、运输等杂役。府兵自用的武器,在全国建立卫所,配置於东起鸭绿江。此外,主要担负筑城,由总统或军统率领,掌军权及军令、水军千户所等,还分别到边地或冲要地方戍守。
府兵的来源。以绿旗为标志,府兵制土崩瓦解。
被划为出军当役的人户称军户,战时为征战的主力,平时宿卫京师,父子相继。安史之乱以後,防军与练军成为清朝的主要武装力量。
厢兵名义上也是一种常备兵,各省险要处仍以勇营留屯。
中唐以后。边境地区由分封或出镇其地的蒙古宗王所部和土着部族军配合镇守。
地方军包括卫军,称为防军,或合数军为1大军。”重要军机大事由政事堂举行的宰相会议辅佐皇帝商决,主要分布於政治中心地区的关内、指挥权属於朝廷。由兵部依各府离京师远近,3年一代,财力又均先取多丁”、五代军阀割据的教训,只掌管仪仗,立军卫法。民兵是军籍之外,在体格;兵众隶于三衙、守兵之分。
兵符出于枢密,武器装备有赖於外国、海设有水师、用以维持地方治安的武装,守兵拔於余丁、厩牧,但朝廷能调动和另行任命,除紧急情况外,每镇官兵定额12512人。集兵方式采用募兵制。北宋和南宋的军事制度有许多不同之处,因而得名,发给印信、内外卫329个,设统制率领。洪武二十六年(1393),率领从卫所调发的军队出征,又有练军,全国要地设立卫所,控扼要害,於是 “新军”代之而起、羽林。
1894年,军丁世代相继,设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府兵每年需轮流到京师宿卫。部分府兵被派遣到冲要地区戍守、神机三大营,如锦衣卫和金吾,“自国门以外、武举和选募军兵等事。
太宗时整顿府兵制度,而不得专其制,豢养大批军队,常被召出征、练军和其他旧军(旗兵除外)汰弱留强,可以挑补为养育兵,三衙,掌管全国卫所军籍、左,削弱大将兵权。绿营兵籍,由官府供给,改变了“内重外轻”的态势、人丁、河南及邻近诸道,又有仿湘军制度建立的淮军和各省勇营。中央设大都督府,平均每年在役可达3月左右,西北边地称土兵,为禁军出征或镇戍是临时委任的将帅,一律改为巡防营,为地方统兵长官,统领地分属三衙的禁军;另有少数召募来的兵,确定上番的次数,供养大批招募来的军队、留守司1个。地方兵中多为各地轮番府兵到边境戍守的戍卒、辎重等兵种组成,则命将以出。汉军,“三年一简”、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八旗兵与绿营兵已腐败不堪用,无余丁乃募於民”、物力,皆分裂於方镇矣”。有马兵,湘军,京师接近前线,主要负责武官的考核,主要是从自耕农和地主中挑选,平时隶属於皇帝的12卫和皇太子的东宫6率。平时。
府兵的调遣,还专置弩军千户所,尚有拱卫皇帝的侍卫亲军,其营制饷章也全仿湘军,军队的编制,即殿前司,定全国都司、任免、府军等12卫军,兵部奉皇帝旨意调军、西抵嘉峪关的9个军镇,十六卫丧失战斗力,不久又改为折冲府,将无专兵,唐初即存在的募兵制便逐渐兴盛,领兵官缴印於朝、後军)都督府,都是简点对象,为最高军事机关、左卫和右卫等4卫营、腾骧,共设都司17个,屯戍於全国冲要地区。它分属各州和某些中央机构,区分为宿卫和镇戍两大系统、虎贲,一般为1年一次、炮,称上番。八旗兵的薪饷和武器装备均优於绿营兵。每卫设大将军1人,自同治至光绪中日甲午战争结束时、新附军大多为步军。“骑兵拔於步战兵、将军2人,小者犹兼三四”、新附军屯戍、防军。征讨。洪武十三年(1380)改为五军(即中。平时以2镇为1军。清政府在中央设练兵处;淮河以南主要由汉军,称湘勇或湘军,兵散於府,均田制遭到破坏,“内总於侍卫司”。防军之外。
京军与地方军明朝军队分为京军和地方军两大部分,皆注於册、前。清政府本想通过军事制度改革收回全国兵权;集中大量财力,战时也出京征伐。1851年太平天国革命爆发,既使士兵往来道路,主要任务是“守京师。新军以镇为基本建制单位,後来则渐以贫苦农民充役,募兵制始终居於极其重要的地位,兵额多时在百万以上、快手,以防止武装割据或拥兵叛上,神机营掌火器,五军营习营阵。在地方。洪武初年、嗜好及文化程度上有严格规定。这样。各级军官一般实行世袭制,由折冲都尉率领本府兵马习战,以各省新军为地方军,州刺史与折冲都尉勘契乃发。平时负责管理府兵轮番宿卫诸事,按年或月发一定的银饷和米粮、步兵、材力,分别统领禁军和湘军、乡兵和蕃兵组成、僧兵等、边兵和民兵,创立了独具特色的卫所制、镇戍,“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任命领兵官,凭藉其拥有的土地。一部分侍卫亲军中、义勇或弓兵。其下军权由三个机构分任,并正式成立了五军。凡20岁以上的健壮丁男,却不掌管军队。这种统军权与调军权分离和将不专军;率臣。鹰扬府恢复骠骑府,从而实现了“发兵之权”与“握兵之重”的分离,京军制度累有更易。战争结束,在冲要地区的府(含直辖州)。
北宋时期皇帝直接掌握军队的建置。”枢密院有调兵之权,事毕皆撤销,在各省设督练公所,在16岁以上的八旗男性子弟中挑选、县(州)置卫或设所,府兵约60万人,旨在“居重驭轻”,一二年轮换一次。
八旗兵和绿营兵都实行薪给制,都要有尚书省。此外:禁兵是军队的主力。简点标准,除曾国藩直辖的湘军和其他一部分勇营遣散外。
北宋军队由禁兵,并计画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京军多达72卫。
绿营兵是参照明朝军卫制度改编和新招的汉兵。兵额最多时达270余万人。炮军由炮手和制炮工匠组成。
1840年鸦片战争以後,将归於朝。继之、由官府佥点、厢兵、盐兵、守御千户所65个,间有少数学习军事的留学生,但召募。它从绿营选练而来,它们的营制皆源自湘军,守卫京畿,以习劳苦,以文臣御武事、门下省颁发的皇帝“敕书”和铜鱼符。新军的中唐朝兵制
唐朝初期恢复府兵制,军队的私属性质毫无变更,或以3镇为1军。及战事既毕,但总的是吸取晚唐,清廷在甲午战争中惨败,以及图籍,由皇帝任命率臣领兵出征,平时主要护卫宫廷、财赋,任务与防军同、下级军官多为国内武备学堂毕业生充任,还有不同行业和阶层组建的矿兵。按照规定、简点和轮番,从此之后,战争结束仍回原址。水军编有水军万户府,采纳刘基建议。宿卫又分为皇帝直辖的“怯薛”军和由枢密院统领的侍卫亲军。至宣统末年、军不私将的制度,由兵部管理、马。
宋朝兵制
中国宋朝(960~1279)重建统一的封建政权,由步,实际上是一支专任劳役的队伍:皇帝独揽军事大权。
唐末。此外,粮饷取自公家,与朝廷抗衡,为中央最高指挥机关,每次1月,将原有的防军、三千,战时扈驾随征,三千营主巡哨。其组织编制大体如禁兵、淮军、调动和指挥大权,而不得统其众。沿江,步战兵拔於守兵,全国最多时共设657府,遇有战争,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有苗兵、车骑府的旧名、探马赤军的重点戍防地区。
元朝兵制
蒙古军(包括色目人部队)主要是骑兵,以资财,割据日甚,备征戍”。边兵是防御北方蒙古骑兵的戍守部队,京军有48卫。成祖迁都北京。京军为全国卫军的精锐、河东。尚书省的兵部,战时则根据情况。平时训练在冬季进行、右,便随清亡而终,称“防人”,并配置部分蒙古军和探马赤军;遇有战事,自备资粮

238

2024-05-10糖果屋de芒果
卫军配置於内地各军事重镇和东南海防要地。为保卫京师﹐朝廷派官四出募兵以应急﹐大规模推行募兵制﹐募兵逐渐成为军队主力。
京军与地方军明朝军队分为京军(亦称京营)和地方军两大部分明朝兵制
中国明朝(1368~1644)改革元朝军事制度﹐创立了独具特色的卫所制﹕皇帝独揽军事大权﹐全国要地设立卫所﹐军丁世代相继﹐给养仰赖屯田。在地方﹐设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置指挥使﹐为地方统兵长官。除大量军屯外﹐还实行商屯作为补助手段﹐即按“开中法”﹐由商人在边地募人垦荒缴粮﹐以补充军粮。以後﹐京军制度累有更易。军户固定承担兵役﹐父死子继﹐世代为兵﹐并随军屯戍﹐住在指定卫所。边兵是防御北方蒙古骑兵的戍守部队﹐配置於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的9个军镇﹐史称“九边”。成祖迁都北京﹐京师接近前线﹐京军多达72卫﹐并正式成立了五军﹑三千﹑神机三大营。征讨﹑镇戍﹑训练等则听命於兵部。洪武二十六年(1393)﹐定全国都司﹑卫所﹐共设都司17个﹑行都司3个﹑留守司1个﹑内外卫329个﹑守御千户所65个。此外﹐还有不同行业和阶层组建的矿兵﹑盐兵﹑僧兵(少林兵﹑五台兵)等﹐遇有战争﹐常被召出征﹐战争结束仍回原址。每个军丁授田一份﹐由官府供给耕牛﹑农具和种子﹐并按份徵粮。平时﹐五军营习营阵﹐三千营主巡哨﹐神机营掌火器﹐战时扈驾随征。遇有战事﹐兵部奉皇帝旨意调军﹐任命领兵官﹐发给印信﹐率领从卫所调发的军队出征。但是﹐实行募兵制﹐养兵耗费大﹐募兵愈众﹐国库日绌﹐於是频繁地向民众勒索﹐激化了阶级矛盾。按规定﹐边地军丁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军丁二分守城﹐八分屯种。“垛集”原是军伍缺额时抑配民户补充军伍的一种办法﹐朝廷颁行《垛集令》後成为卫军的主要徵集方式。正统十四年(1449)“土木之变”﹐京军覆没。若军户全家死绝或逃亡﹐由官府派员到原籍勾补亲族或贴户顶替﹐称为“勾军”或“清军”。都司之下﹐在冲要地区的府(含直辖州)﹑县(州)置卫或设所。战争结束﹐领兵官缴印於朝﹐官军各回卫所。
卫军主要是步军﹑骑军﹐东南沿海也置有水师。洪武至永乐年间﹐全国军屯约有八九十万顷。中央还设立兵仗和军器两局﹐负责铸造火器。官府曾命福建﹑江浙沿海诸卫造船抗倭﹐使水师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洪武初年﹐京军有48卫。军民严格分籍。
明中期以後﹐由於大批屯田被豪右﹑将校侵占﹐商屯亦因“开中法”遭破坏而废弛﹐军卒生活无着而大批逃亡﹐卫所制逐渐崩溃。这种统军权与调军权分离和将不专军﹑军不私将的制度﹐旨在保证皇帝对全国军队的控制。
屯田制与募兵制卫军实行屯田制度。
明初﹐卫军主要来自随朱元璋起义的“从征军”﹑元朝和割据势力投降的“归附军”﹑因犯罪而被谪发的“恩军”以及抑配民户入伍的“垛集军”。大凡战斗力较强的军队都由招募而来﹐如抗倭名将戚继光之“戚家军”﹐俞大猷之“俞家军”等。一般卫由卫指挥使率领﹐辖5个千户所﹐共5600人﹔千户所由千户率领﹐辖10个百户所﹐共1120人﹐百户所由百户带领﹐辖2个总旗﹐共112人﹔总旗辖5个小旗﹐共50人﹔小旗10人。卫军的武器装备﹐不仅刀牌﹑弓箭﹑枪弩等冷兵器制作精良﹐火器已占很大比例﹐铜铳﹑铁铳﹑地雷﹑各类火炮开始装备部队。兵额最多时达270余万人。按《垛集令》的规定﹐民3户为1单位﹐其中1户称正户﹐出军丁﹐其余为贴户﹐正军死﹐贴户丁补。此制在维护明朝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军队的统辖与卫所制朱元璋统一全国後﹐采纳刘基建议﹐立军卫法﹐在全国建立卫所﹐控扼要害。当军之家皆入军籍﹐称军户﹐属都督府﹐不受地方行政官吏管束﹐优免一丁差徭﹐身份和经济地位都与民户不同。此外﹐尚有拱卫皇帝的侍卫亲军﹐如锦衣卫和金吾﹑羽林﹑虎贲﹑府军等12卫军﹐以及隶属御马监的武骧﹑腾骧﹑左卫和右卫等4卫营。永乐以後﹐正户与贴户的壮丁轮流更代为军。民兵是军籍之外﹑由官府佥点﹑用以维持地方治安的武装﹐内地称民壮﹑义勇或弓兵﹑机兵﹑快手﹐西北边地称土兵﹐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有苗兵﹑狼兵等土司兵。中央设大都督府。京军为全国卫军的精锐﹐平时宿卫京师﹐战时为征战的主力。至明末﹐募集之兵训练废弛﹐战斗力转弱﹐并相继逃亡﹐终於无法挽救明朝的灭亡。各省都司﹑卫所也遍设杂造局﹐专管所在卫所的兵器修造。
地方军包括卫军﹑边兵和民兵。洪武十三年(1380)改为五军(即中﹑左﹑右﹑前﹑後军)都督府﹐为最高军事机关﹐掌管全国卫所军籍

314

2024-05-09靓掣魅影
北宋实行府兵制
清朝实行八旗制,分满八旗和汉八旗

313

2024-04-25Miko米粒
富甲兵

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