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装修问答 > 其它 > 中国传统节日的名言?

中国传统节日的名言?

浏览次数:2190|时间:2024-04-14

热门回答

2024-04-12苏州小熊
《中秋》
(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水调歌头》
(宋)苏东坡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太常引》
(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
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台湾民谣:
《中秋旅思》
孤影看分雁,千金念弊貂;故乡秋忆月,异国夜惊潮。
手未攀丹桂,以犹卷缘蕉;登楼悲作赋,西望海天遥。
《月夜思乡》
星稀月冷逸银河,万籁无声自啸歌;
何处关山家万里,夜来枨触客愁多。
《煎熬》
夜深沉,明月高挂天正中,寂无声;睡眼朦胧,
恍若梦中;生卧徘徊以不宁,故国家园萦脑中;
苦煎熬,归去成空,如焚王衷。
《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
(隋) 隋炀帝
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
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正月十五夜》
(唐) 苏道味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 ,一进天上著词声。
诗曰
(唐)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 羞逐乡人赛紫姑。
诗曰
(宋)姜白石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诗曰
(宋)姜白石
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
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
(注:珍品这里指元宵)
《青玉案 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生查子 元夕 》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京都元夕》
(元)元好问
袨服华妆着处逢 ,六街灯火闹儿童 。
长衫我亦何为者 ,也在游人笑语中 。
折桂令 元宵
(元)失名
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
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
三美事方堪胜赏,四无情可恨难长。
怕的是灯暗光芒,人静荒凉,角品南楼,月下西厢。
《汴京元夕》
(明)李梦阳
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
齐唱宪王春乐府, 金梁桥外月如霜。
《元 宵》
(明) 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 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元夜踏灯》
(清)董舜民
百枝火树千金屧,宝马香尘不绝。飞琼结伴试灯来,忍把檀郎轻别。
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
石桥路滑缃钓蹑,向阿母低低说。妲娥此夜悔还无?怕入广寒宫阙。
不如归去,难畴畴昔,总是团圆月。
《上元竹枝词》
(清)符曾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元夕影永冰灯》
(清)唐顺之
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
出海鲛珠犹带水,满堂罗袖欲生寒。
烛花不碍空中影,晕气疑从月里看。
为语东风暂相借,来宵还得尽余欢。
《元夕无月》
(清)丘逢甲
三年此夕无月光,明月多应在故乡。
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元宵月正圆》
闽南歌谣
闹元宵,月正圆,闽台同胞心相依,
扶老携幼返故里,了却两岸长相思。
热泪盈眶啥滋味?久别重逢分外喜!
闹元宵,煮汤圆,骨肉团聚满心喜,
男女老幼围桌边,一家同吃上元丸。
摇篮血迹难割离,叶落归根是正理。”

180

2024-04-16忘记高傲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
此生此夜不长久,明月明年何处看。--宋·苏轼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憨哗封狙莩缴凤斜脯铆节倍思亲。--唐。王维

268

2024-04-20让子弹飞888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重阳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节)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元宵节);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七夕节)

87

2024-04-28CHA1LUL1ANG
习俗跟随时代潮流
本报记者周洁/文唐军/图

2003-12-18
深圳都市报

习俗跟随时代潮流
洋节已被模糊了原有的意义,传统节日需要注入新鲜气息,在对都市人的个性体贴上,还需要进一步的“包装”。
本报记者周洁/文唐军/图
关键词名言
民族节日就是文化的生日
作家冯骥才:造成西方节日的“入侵”的原故,一方面与西方较强的经济与文化大背景有关,这种甜头在盛唐时代我们中国也尝到过。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市场把这些外来的充满新鲜感的节日,当做商机,大力炒作,捧为时尚。
历史地看,还有一原因。是因为过去的几十年过分地强调生活的政治内容,片面地强化政治性的节日,淡化了民族民俗的节日。如今社会生活归返正常,人们的口袋和时间都富裕起来,就需要一个个节日带来生活的情趣与高潮,这才发现我们的节日早已变得贫乏,很有限,难以应付人们的需求,出现了空白。
我想,我们不应该拒绝情人节和母亲节。那些外来的妇女节、儿童节和新年音乐会,不是大大充实了我们的生活文化吗?然而,我们更不能丢弃自己的节日,因为一个民族的节日就是它自己文化的生日。
洋节是社会变迁的必然
山东大学社会学教授王忠武:中国的节日遵循的是自然节气,以家庭为准形成闭合空间;西方节日就属于大社会的东西,超出家庭范围。两种节日相比:前者是家庭团聚所必需的,它适应中国社会,现在所保留的大规模节日(春节、中秋)都有家庭团聚的浓厚意义,而“二月二龙抬头”等节日少有团圆气氛的则逐渐淡化;后者是人际交流的产物,它更注重与非血缘者的接触,中国人日益喜欢洋节就是中国社会结构转变的必然。
随着中国社会的城市化,这种以“洋节”作为人际聚合方式的交际应越来越流行。
洋节被模糊了原有的意义
新浪观察评论员堵力:“十一”“五一”春节假日漫长却不像过节,圣诞节情人节不休息却热闹非凡,每次圣诞节情人节酒吧迪厅西餐厅咖啡馆爆满,经常开着车绕着城转半天找不到一张空位。为什么呢?一琢磨,才发现,春节是大家习惯了重温亲情的时间,讲的是团聚。“十一”“五一”是奢侈的休息时间,大家光想着举家出游,或干脆休养生息睡懒觉养精神,所以七天也嫌不长。而那些洋节,早被中国的年轻人模糊了它原有的意义,变成了聚会疯狂开心狂欢的盛宴了。
关键词影响
洋节影响力
圣诞节CHRISTMAS影响力:★★★★★
原是“基督弥撒Christmass”的缩写。传说记载,12月25日是耶稣的诞生日,在这一天,世界各地的天主教会都要举行弥撒纪念耶稣的生日。时至今日,圣诞节已经从一个宗教节日变成一个世界性的大众节日。人们在节日期间互相祝福,期盼欢乐的新年来临。情人节——圣瓦伦丁节Valentine’sday
影响力:★★★★
每年2月14日,是西方传统的圣瓦伦丁节,又称“情人节”。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古罗马时代的牧神节,就是一个情侣们的节日。到公元7世纪,基督教会领袖希望把这节日同基督教联系在一起,于是他们用基督教殉教者瓦伦丁的名字为这个节日重新命名,并把日期由原来的2月15日改为2月14日。愚人节AprilFools’day
影响力:★★★★
每年4月1日,是西方的传统节日——愚人节。愚人节起源于法国。1564年,法国首先采用新改革的纪年法——格里历(即目前通用的阳历),以1月1日为一年之始。但一些因循守旧的人反对这种改革,依然按照旧历固执地在4月1日这一天送礼品,庆祝新年。主张改革的人对这些守旧者的做法大加嘲弄,就在这一天给他们送假礼品,邀请他们参加假招待会,并把上当受骗的保守分子称为“四月傻瓜”或“上钩的鱼”。从此,人们在4月1日便互相愚弄,成为法国流行的风俗。18世纪初,愚人节习俗传到英国,接着又被英国的早期移民带到了美国。母亲节MotheringSunday
影响力:★★★★
美国的母亲节,始于1907年5月。要求定立母亲节这一倡仪是费城安娜·贾维斯提出的。她曾亲自在教室中安排仪式,组织活动,同时要求前来参加者胸前要佩戴白色的石竹花。翌年,便有更多的教堂纷纷组织同样的活动,大家一致决定将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定为母亲节。从此母亲节便在美国成了一个公认的正式节日。以后,有许多国家效仿。万圣节AllHallow’sDay
影响力:★★★★
10月31日,当夜幕降临,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穿上五颜六色的怪异服装,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提上“杰克灯”——南瓜灯……鬼节开始了。
两千多年前,欧洲的天主教会把11月1日定为“天下圣徒之日”(AllHallowsDay)。“Hallow”即圣徒之意。西方传说中,故人的亡魂会在这一天回到故居地在活人身上找寻生灵,借此再生,而且这是人在死后能获得再生的惟一希望,活着的人则惧怕死魂来夺生。到了公元前500年,凯尔特人(Celts)把这节日往前移了一天,即10月31日。经过上千年的演变,万圣节在今天已经是一个快乐的节日,一个神秘的节日。
天天过节又何妨
王芳梅社会学硕士
朋友和我去逛街的时候曾很不屑地说:“别人的节日我们过得什么劲啊?媚俗!”尽管如此,她还是决定平安夜和男朋友一起吃饭看电影,她的言行不一让我哭笑不得。
不知道像她那样情不自禁地被卷入到节日潮流当中的人还有多少,也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想过自己情不自禁的原因。就个人而言,我倒是乐意过各种节日,因为我喜欢那种热闹、团圆的气氛和那种放松的感觉。现代的生活节奏这么紧张,人们每天清晨醒来就要像上紧的发条一样,丝毫不敢懈怠,节日却给我们提供了充分的理由去享受生活,心里也不必因浪费时间而愧疚。节日里可以邀上几个平日因工作而疏于联系的朋友去逛逛街、叙叙旧,也可以陪家人吃一顿温馨的晚餐,更可以和情人静静地享受二人世界……
其实到现在,西方的洋节和我们的传统节日具有了一种复合的功能,节日成了一种“混合体”,只是功能不同,春节是团聚的日子,圣诞是狂欢的日子,各种节日都是维系情感的一个个重要环节。从这种意义上说,只要各种节日能使人们身心愉悦、精神舒畅,对生活充满希望,那么,天天过节又有何妨?
普及到“部分大众”
蔡磊武汉大学法学院民族学系
过洋节的人是自得其乐,不以为然者则视之为“崇洋”,用崇洋二字概括未免肤浅简单。年轻人喜过洋节既是时尚,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体现了中西文化交融下的文化选择和价值追求。
洋节的流行还与中国传统节日功能的衰退有关。春节的亲人团聚和元宵、中秋的亲情,尚为我们营造了一些传统节日的气氛,至于端午、七夕等,则至多有些传说陪衬,与一般人生活干系不大。近年来又有“年味淡了”的说法。生活在快节奏中的现代人,最需求的是节日的娱乐和休闲功能,而传统节日往往不能满足这一需要,于是洋节日“乘虚而入”,成为现代人寻求快乐愉悦身心的必要理由。流行的“洋节”暗和了现代人心目中节日的内核。
在这个重视宣传和包装的年代,洋节的流行还得益于商家的妙作。商家好节甚于好洋节,只要是节日,不管是“土节”还是“洋节”,都可化为商机,各种节日促销活动缤纷登场,令顾客目不暇接。有关西洋节日的知识和信息也正是借此方式有意无意地普及到“部分大众”。
洋节虽流行,但并未到全民普及的阶段,也未形成完全压倒土节之势。圣诞要狂欢,年味淡了最后还是要过的,只是恐怕要改变些形式,多多吸取洋节中轻松时尚的元素。
要吸收“时尚”元素
黄杰民俗文化研究生
中国节日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节日与节气有极其密切的联系,许多节日就是从节气发展而来的。当然传统节日中还有一类,如元宵、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具有很浓的人文色彩,它们的起源或是对鬼神的祭祀,或是对英雄人物的怀念,或是对社交的需求等。然而,西方节日习俗却与农事活动较少有关联,更多的是对一些宗教人物的纪念。
西方节日进入中国,肯定会对中国传统节日产生一定的“冲击”,甚至有人说是一种“入侵”。但是,这种“侵入”能让大家接受,中国人过洋节,其实并不一定了解它所蕴涵的意义和文化,更多只是想找个理由快乐一下。而且西方的情人节、父亲节、母亲节等对我们的民族传统还有益处,正好借此机会表达一下对爱人、父母亲的感情,这对一向羞于表达内心世界的中国人来说,应该是一件好事。
有些人担心,洋节会削弱传统节日的重要性,其实大可不必。每一种节日习俗都有着它背后深深的文化积淀,除非一种文化消亡,它的一些习俗才可能消亡。当然,这当中,有些习俗的变化是肯定的。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