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装修问答 > 其它 > 为什么古人穿花盆底?

为什么古人穿花盆底?

浏览次数:906|时间:2024-05-08

热门回答

2024-05-04Rainbow蓓
马蹄底鞋
除“旗袍”、“发冠”外,满族妇女的“旗鞋”也极富特色。这种绣花的旗鞋以木为底,史称“高底鞋”,或称“花盆底”鞋、“马蹄底”鞋。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高的可达25厘米左右。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后镶在鞋底中间脚心的部位。跟底的形状通常有两种,一种上敞下敛,呈倒梯形花盆状。另一种是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马蹄。“花盆底”和“马蹄底”因此而得名,又统称“高底鞋”。除鞋帮上饰以蝉蝶等刺绣纹样或装饰片外,木跟不着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绣或串珠加以装饰。有的鞋尖处还饰有丝线编成的穗子,长可及地。这种鞋的高跟木底极为坚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无损,还可再用。高底旗鞋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贵族中青年女子穿着。老年妇女的旗鞋,多以平木为底,称“平底鞋”,其前端着地处稍削,以便行走。现在都已不穿了。
满族自古就有“削木为履”的习俗。关于这种高底鞋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过去满族妇女经常上山采集野果、蘑菇等,为防虫蛇叮咬,便在鞋底绑缚木块,后来制做的日益精巧,发展成了高底鞋。另外还有一种传说,说是满族的先民为了渡过一片泥塘,夺回被敌人占领的城池,便学着白鹤的样子,在鞋上绑上了高高的树杈子,终于取得了胜利,达到了报仇雪恨、缉埂光忌叱涣癸惟含隶发展壮大的目的。人们为了不忘那些苦难的日子,纪念高脚木鞋的功劳,妇女们便穿上了这种鞋,并世代相传,越做越精致美观,成了后来这种样子。

181

2024-04-25艾迪奥特曼
旗靴和旗鞋.清代旗人城居者多穿靴,乡居者多穿鞋.
旗靴早年以尖为式,最著者是御用尖靴,缘皮在缝.亲王,郡王准勇挑重担,他人不得用.八旗官兵普遍穿尖靴,以便骑马.文官皆用方靴,甲午之后,时风突变,文武各官用尖靴.旗靴,贫者用青布料,富者用绒料.小孩则穿"毡疙瘩".后来,靴鞋底由厚变薄,靴筒由长变短,跟加轻便,取名"薄底快靴""爬山虎","卡萨"等称.晚清还有一种牛皮软底靴,近于靰鞡鞋,名叫"踏踏马儿".
旗鞋,旗鞋最著名的是靰鞡,它源于长白山区农民穿的"绑",后变为靰鞡.有鞋槽和鞋腰组成,鞋槽长尺余,前平,后圆,方口;前脸聚皮纳褶,或饰云头.四周安人字形小耳六个,穿以麻绳或皮条;腰子高有尺余,以白,蓝,黑三色为常见,饰各种花纹.内蓄霿鞡草,严冬可燃性保暖,即经济又实惠.
旗鞋最为特点的是妇女的天足鞋,此鞋源于古人削木诶履,"其法于大底中部(足心)凿其两端,为马蹄形",故曰"马蹄底";又以其"状若花篮",誉为"花盆底",还有平底.高可一,二寸,三,四寸,最高达七,八寸.鞋脸用彩线绣成方头图案,叫:网云子鞋",还有高底绣花平金鞋和满底双脸鞋,但民间妇女为劳动方便则多穿稍矮的平底鞋.这种鞋如今只见于舞台缉埂光忌叱涣癸惟含隶,但它在解放汉族妇女缠足陋习方面,却起了积极的历史作用.
满族鞋样式较多,清代以后多有妇女的缠足之风,但满族妇女不缠足。
花盆底鞋。因形似花盆而得名,又称“高底鞋”。鞋底以木制成,外裹白布,一般高7cm,最高可达13cm,鞋帮饰花草是鸟等刺绣。有的鞋底上也有绣花图案,脚尖处有针线编成的穗子及地。相传此鞋说法是认为满族妇女爱穿旗袍,用高底,可使旗袍不拖地,又不暴露双脚。也有说是为了增其身高,表现女性的婀娜多姿才用高底。在有说为免鞋底遭泥湿而采用。

162

2024-05-14泡椒苹果
花盆底鞋是满族一种传统高底鞋履,在清代十分流行。鞋底正中是木制高底,高至四、五寸,底式上宽下窄,形似花盆,故名。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