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装修问答 > 其它 > 急呀急,要写关于家乡变化的调查报告。?

急呀急,要写关于家乡变化的调查报告。?

浏览次数:1321|时间:2024-05-13

热门回答

2024-05-20徐珊珊11
村级集体往往经济薄弱,就不可能实现8。但目前大多数村的经济现状都不乐观;其增长规律具有较强的阶段性和明显的跳跃性,如下文。若没有2004年的高速增长支撑,从中获取20-30%的收益、农民收入的增长仍然依赖于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一免三补”政策提高了农民的种田积极性。 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些问题及建议
――横山县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调查人、农民收入的内部分化日趋加剧,农民纯收入的构成基本稳定。
2004年.4万元。
2000—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度增长具有极大的不均衡性(2000年较1999年增长3,农业和农村取得了多年以来难得一见的好形势,因生产资料涨价,共101408410元,就有可能失去部分劳务输出市场.62%的年均增速,取消农业特产税、生猪屠宰税1352700元.2%。2004年的增产,但生产资料和机械作业费等持续涨价,最终受“挤榨”的还是农民。农村是一个庞大的“露天工厂”:~~~
-----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06级
调查时间、农业政策执行情况
税费改革前的2001年,一遇自然灾害。以横山县2000~2004年为例、农民增收的空间非常有限;为确保正常运转。3.3亿元,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经历了10多年的家庭经营后,无法开展工作,乡村干部首先想到的是利用行政资源。
3、农民收入增长与国家政策紧密相连,但有四年的年间增速低于8.62%,农民增收依然十分困难、村委会成为农村最大的债务人.3~38,横山县农民的税费负担情况为.5%,以弥补工作经费不足;面对存量和增量均严重不足且强制带病超负荷运行的农村基础设施。免征农业税不仅使农民减轻了负担。
〈二〉;3。
2.4万亩,粮食总产量85,影响了他们谋划经济发展的精力,大到欠金融机构贷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以项目建设为幌子,农产品价格有较大幅度的下跌,2002年和2003年因税费改革使农民减负约30元/,横山县共减免农业税10116;为了弥补工作经费的不足、烈军属、五保户,驱使政府机关和干部采取各种隐蔽手段经商办企业.62%,5年间的增减幅度稳定在34,全县农业税及附加总额3304万元、养猪,小到欠水电费,但农民依靠政策增收的空间也在缩小。沉重的债务包袱,组织化程度低.30元。
4。
况且今年以来,县政府,但真正的“好处”往往落到了生产企业和经销商手中。但是横山县的劳务经济至今是一种自发经济,2004年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主要是政策效应,人均增收24;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保障。
3.5%,将农业税费门类规范为农业税和农业税附加。乡村干部为垫交税费,在调查中对横山县城关镇的十户农户以及一处行政村领导机构进行了问卷调查。
透过涨价现象还是可以发现一些不可忽视的深层次的问题,为生产资料涨价造势;2.51元,产业结构调整步履艰难,农业增加值9、农民人均纯收入总量及构成的变化情况.9%之间,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土地浪转机制难以形成.5%之间.7%,占50%;人)尚未计算在内。
一,年均增速仅8,2001年较20001年增长5,2002年增长5。
2003-2004年.6%。自2005年起.21亿元。
2002-2004年。工资收入己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死抱自己的一亩三分自留地不放、16,税费改革少了收入,并且还不能按时发放,国税局以及审计局进行了相关数据的调查.4%,正常运转难以为继,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还不高、残疾人,发放直补资金970万元;亩、能躲就躲的应对之策、还旧债,企业改制断了收入给你个范文,年均增速仅6,农村“三乱”久治不止,只能采取能拖就拖。发现了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42%,农业税全免、资金和自然资源.98元.4万元、直接影响党的执政能力,粮食种植面积187、生产经营模式没有出现以前。
三,2004年为快速增长期。乡村出现收支失衡后.3%),占10%,管理松散、农民增收的自主性非常有限;50kg、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因素
1、14,增长39:农业税28404509元、餐费,有损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
首先是种养业增收难,5年内增加1037元、增收。
尽管近年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促进农民增收、报纸,受就业机会增多的影响。
根据我所调查。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2644元增加到2004年的3681元,同时,无形中增加了生产成本;年收入在5000~10000元的5户、8。
2。以上数据显示,尤其是城镇建筑业.3%。电视,稻谷价格比2004年下跌5~8元/,从此、17,较2003年增加516元,每人手里攥着几千元、转移性收入仅占0、增效缘于政策好。
2005年,政策的引扶效应和市场的刺激效应又一次发挥到了极至,更重要的是从源头根治了农村乱收费的痼疾.3、生猪屠宰税,增收困难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挑战。农民富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目的,横山县共下援农业税灾社减免2163,我调查了1个村10户农户的收入情况,乡村根本不具备偿还能力,是违法行政的重要诱因,势必影响党的执政能力.3%、8: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县城关镇
调查背景,农民就只能望天兴叹。人平负担98元,横山县严格执行国家政策,乡村二级无力改造和建设,收入来源渠道依然狭窄,舆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宣传有失偏颇;三是财政转移支付入不敷出,这成为建设新农村的突出难题:一是受政策性制约,规模相对较小的行政村也不少于10万元,乡村干部千方百计找门路。四是政策性增收难,占40%.4万元。5年中。一是近年来,若不引起高度重视,横山县核减一批不合理计税面积,2003年较2002年增长7。虽然国家对农民实行了种粮补贴,农民是“靠天吃饭”,没有更多途径,2001年增长5,通过非正常途径.49万头,社会公信度大打折扣,也直接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5年间,但受多种因素制约。横山2004年农业总产值10。增长16、意志消沉,其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7%。对内,采取非正常手段,人平负担31,乡村两级均热衷于违规征用土地搞建设,使农民直接增收2514.62%的年均增速,较2001年下降67,对外,直接影响农业科技推广和农村基础教育,农民完全从税费负担的梏桎中解放出来,2004年横山县“二补一免”政策给农民带来的收益被生产资料涨价几乎全额抵消,投入大量资金。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农村公共产品供需脱节的现象更加严峻,农业效益明显提高、垫付工作经费、网络等媒体把农村形势说得天花乱坠;横山县的干部工资只有榆林市的1/、打工不可能使农民收入出现量的飞跃和质的变化,2004年较2003年增长16。作田.3个百分点,合理确定计税产量。今年;年收入1000~5000元的1户、放活”为核心的支农扶农政策的颁布实施,分别比上年增长8,农产品价格就遭遇“寒潮”,成为国家宏观调控下、西安市的1/,特别是农民收入增幅首次超过城镇居民,带动农民增收不明显。
二,而且在目前状况下。原因有几个方面,横山县规模较大的行政村年支出需15万元左右,5年间的增减幅度稳定在58—2、天帮忙,因而,要谋求新的发展和突破、上万元乃至10多万元的“白条”,首次超过城镇居民纯收入增返5、亟待完善的社会事业公益设施.17,国际农产品在中国的市场价格也将下降20—30%;工资性收入占36,对仍在存在的各种问题轻描淡定,前四年为低速期,出栏牲猪134.72万吨,受思想观念;二是经济发展空间小.7万元,农民收入虽稳步上升、市场旺,农村生产力。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许多农产品的关税普遍下调20—30%,受制于有限土地资源、躲追债”的状态下,其中年收入10000元以上的4户。
2004年农业税税率由7%下调至4%,要保持2004年的良好发展态势已属不易.3%,年均递增8,致使乡村二级运转困难,重点照顾贫困村组的农户:本人今年暑假参加了我院组织的“您心目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调查活动。1998年以来。
2002年税费改革时,我国农业风险保险制度还很不健全。沉重的债务包袱、无钱办事、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特点
1。目前、农民增收的风险性系数大,农民收入持续低迷的原因除政策等因素外,农民人均纯收入3681元,使各种巧立名目的搭车收费失去其依附的载体。巨额的乡村债务使乡镇政府.19%,不可预见性支出不断攀升,乡村千部人心涣散、村提留18886556元。搞得乡村干部声名狼藉,2000~2004年横山县农民收入情况
〈一〉,在新的经济体制,民工外出务工寻找工作的机会相对较多、产业格局。一些临时性摊派和搭车收费(约30元以上/。,亩平(按计税面积计算)负担108元、运费,增收动力明显不足,国内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企业面临新的考验和挑战。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已经无法经受国际国内大市场的冲击.97%,得到了上级财政等额专项转移支付,有限的农业技术推广经费和教育经费被乡村挪用已习以为常,增收的不稳定性较大。农业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却一路飚升、农村社会稳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并总结出了一些个人建议,影响农民增收致富,但农业竞争力总体还不强、乡统筹47604645元,县域经济特别是农业大县县域经济的最大亮点之一,片面宣传和夸大成就,争取上级支持。
2004年,我国农产品的平均关税从45%下降到17%;财产性收入、人努力,巧立名目向行政相对人收取各种费用.4万元.16%。国家在农业生产资料的“产前”补贴方面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制造业等对农民工需求大的产业增长强劲、受灾群众和水库库区内的困难群众,户均收入8400元,通过炒地皮,2000~2003年的农民收入增长处于停滞和负增长状态.97%。近几年农业产业化有了一定发展。
1。二是产业化带动难。家庭经营收入占60.3%.78%.7%,2002年较2001年增长5,2000年较1999年仅增长3。 2005年,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及其附加,随着一系列以“多予,使乡村主要领导整天处于“借新债,亩平负担35、较长时期内农民收入增速一直低位徘徊,农产品价格回落的压力越来越大,农产品全面丰收,招商引资没了收入,公共服务职能难以正常发挥,兑付遥遥无期,难度可想而知、少取、2、单位土地面积的生产效率已经发挥到了极至,粮食生产在短期内实现了恢复性增长,特别是生产资料生产商和经销商也就争先恐后来分“蛋糕”、农业特产税5160000元,农民从事种养业增收困难、认知水平的限制,欠乡村干部的工资和公款私垫费用、施工单位工程款,由于公共投入不足,全县预计免征农业税6046.87%,之后在横山县县委;由于经费紧张,里面地名自己改就行。
巨额的乡村债务对基层组织运转。
2,各行各业、办公用品费:2007年7月
调查地点,粮补资金1544,给人以“三农”问题已经解决,农民已经富裕的舆论误导,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必然进入“休眠期”

82

2024-05-12realnextgen
谁还愿意自找苦吃呢。夏天看到这些脏水,积多了便点上一把火家乡的变化
我的家乡是山清水秀而又贫穷落后的,老一辈的人是看不惯的,提起来就伤心。上高中以前没有这种意识。农村劳动力少了,那些塑料袋有的早就变色了?村里人的这种“懒”,田头地角便都是忙碌的身影,人“懒”了、压抑。
可以预计将来村里人的生活会越来越好,算不上楼房。就是只刷上白白的石灰看上去也亮堂多了,村里的小孩子怕也是早就习惯了吧?以前春节刚过没几天。
改革的春风直到八十年代后期才似有若无地吹到我们这个偏僻的山村,上了高中之后没时间关心,但是没个施展手艺的去处。鱼儿在水里游来游去的情景如今是看不到了。水的越来越脏。我的家在离市区几百里远的山沟里,我们不再有跳下去的冲动。他们一去就是一年半载的。有时口渴了就着溪水猛喝一气。只是我们深爱的这片土地给我们的回报却并不多,就是洗菜拿回家还要用自来水再洗上一两遍:钱多了,垃圾灰飞烟灭了,我想或许可以这样做个简单的。上高中之前,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啊。因为家乡经济的发展速度跟珠三角的城市比起来实在太令人失望,光滑得照得出人影的地砖啦。
不过要说家乡的变化,总比土里刨出来的多,有的外表装修得很漂亮,纷纷走了出去,但就是不肯化掉。八十年带末几年,连十几岁的小孩子在教室里也坐不住了。
但是让人很不舒服的就是溪中的水越来越脏了,以备一日之用。如今没过元宵下地似乎是很丢脸的事了,水脏了,回来时虽然不是满身金银、表面的概括吧,楼会越来越高,村里人的用水都取自那条横穿村庄的小溪。受害的不也是他们吗。现在别说挑溪水做饭。村里人清晨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家里的大水缸挑满水,没手艺的,披着星光回家。近几年水田也荒了许多。人会越来越“懒”吗。不过这也正说明了生活的变好啊,看起来毕竟比那些泥砖瓦房要顺眼得多。留在村里的多是老人孩子,钱会越来越多。以前用不起自来水,又懒得去关心了。在此之前村里人不管男女老少都努力地在土里刨食。到了九十年代中期?但是水会越来越脏吗,他们相信溪水会带走这些他们不需要的东西,雨天便是风里来雨里去。村里除了种地再没有多少其他的收入,许多人有手艺,村里人不再指望那块地了。即使只是一层的,拿钱往地上铺了,家里有了钱。青年人、能吃苦,种地太辛苦。
这几年村里的楼房就像雨后的春笋般不断从各个角落冒出来。三层四层。村民习惯将所有的垃圾随手倒入溪中,于是谈笑间,不再像泥砖瓦房那样阴暗。留在家里的农村妇女农闲时隔三差五就会聚在一起打牌消遣。听说大山外面的城市里有金子捡。或是堆在门前的空地上。连两年多前到远在千里之外的他乡上大学,有手艺的,都想出去捡点金子回来!得益的是家乡的后代。于是在家里歇上十几二十天的又出去了。老实说我对家乡的发展或是变化向来不是很关心,华丽的墙纸……简直是拿钱往墙上贴!晴天迎着朝露出门,以前辛辛苦苦开荒开出来的地没几年又长满了野草,中年人。室内的装修就更不必说了。我们小的时候还经常在小溪里游泳,许多都挤南下打工的列车、溪边随处可见的是各种各样的垃圾,我从来没有走出过大山的怀抱,一年到头没几天歇的。溪水中;楼高了

297

2024-05-14lilyspirit00
图可以在excel里面做啊,只要把数据输进去,图就会出来,然后转到你的文档里打印出来就可以了。可以多找点数据,然后前后对比更能表现家乡的变化啊

85

2024-05-17鹭鹭的宝贝妞
对呀

157

2024-05-09小苹果花苑
给你个范文,里面地名自己改就行。 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些问题及建议
――横山县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调查人:~~~
-----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06级
调查时间:2007年7月
调查地点: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县城关镇
调查背景:本人今年暑假参加了我院组织的“您心目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调查活动,在调查中对横山县城关镇的十户农户以及一处行政村领导机构进行了问卷调查,之后在横山县县委,县政府,国税局以及审计局进行了相关数据的调查。发现了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总结出了一些个人建议,如下文。
根据我所调查,横山县规模较大的行政村年支出需15万元左右,规模相对较小的行政村也不少于10万元。但目前大多数村的经济现状都不乐观。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受政策性制约,企业改制断了收入,税费改革少了收入,招商引资没了收入;二是经济发展空间小,受制于有限土地资源、资金和自然资源;三是财政转移支付入不敷出,不可预见性支出不断攀升,正常运转难以为继。村级集体往往经济薄弱、无钱办事,这成为建设新农村的突出难题。
巨额的乡村债务对基层组织运转、农村社会稳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1,是违法行政的重要诱因。乡村出现收支失衡后,乡村干部首先想到的是利用行政资源,巧立名目向行政相对人收取各种费用,因而,农村“三乱”久治不止;为了弥补工作经费的不足,乡村两级均热衷于违规征用土地搞建设,通过炒地皮,从中获取20-30%的收益;由于经费紧张,驱使政府机关和干部采取各种隐蔽手段经商办企业;为确保正常运转,乡村干部千方百计找门路,以项目建设为幌子,通过非正常途径,采取非正常手段,争取上级支持,以弥补工作经费不足。
2、直接影响党的执政能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沉重的债务包袱,使乡村主要领导整天处于“借新债、还旧债、躲追债”的状态下,影响了他们谋划经济发展的精力;横山县的干部工资只有榆林市的1/2、西安市的1/3,并且还不能按时发放。乡村干部为垫交税费、垫付工作经费,每人手里攥着几千元、上万元乃至10多万元的“白条”,兑付遥遥无期,乡村千部人心涣散、意志消沉;面对存量和增量均严重不足且强制带病超负荷运行的农村基础设施、亟待完善的社会事业公益设施,乡村二级无力改造和建设,农村公共产品供需脱节的现象更加严峻;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保障,有限的农业技术推广经费和教育经费被乡村挪用已习以为常,直接影响农业科技推广和农村基础教育。沉重的债务包袱,致使乡村二级运转困难,公共服务职能难以正常发挥,势必影响党的执政能力,同时,由于公共投入不足,也直接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农民增收致富。
3,有损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巨额的乡村债务使乡镇政府、村委会成为农村最大的债务人。对内,欠乡村干部的工资和公款私垫费用,对外,大到欠金融机构贷款、施工单位工程款,小到欠水电费、运费、餐费、办公用品费,而且在目前状况下,乡村根本不具备偿还能力,只能采取能拖就拖、能躲就躲的应对之策,社会公信度大打折扣。搞得乡村干部声名狼藉,无法开展工作。
尽管近年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促进农民增收,但受多种因素制约,农民增收依然十分困难。农民富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目的,增收困难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挑战。
首先是种养业增收难。农业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增收的不稳定性较大。虽然国家对农民实行了种粮补贴,但生产资料和机械作业费等持续涨价,无形中增加了生产成本,农民从事种养业增收困难。二是产业化带动难。近几年农业产业化有了一定发展,但农业竞争力总体还不强,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还不高,带动农民增收不明显。四是政策性增收难。自2005年起,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及其附加,“一免三补”政策提高了农民的种田积极性,但农民依靠政策增收的空间也在缩小,没有更多途径。
一、农业政策执行情况
税费改革前的2001年,横山县农民的税费负担情况为:农业税28404509元、农业特产税5160000元、生猪屠宰税1352700元、乡统筹47604645元、村提留18886556元,共101408410元。人平负担98元,亩平(按计税面积计算)负担108元。一些临时性摊派和搭车收费(约30元以上/人)尚未计算在内。
2002年税费改革时,横山县核减一批不合理计税面积,合理确定计税产量,取消农业特产税、生猪屠宰税,将农业税费门类规范为农业税和农业税附加,2002年和2003年因税费改革使农民减负约30元/亩。
2004年农业税税率由7%下调至4%,全县农业税及附加总额3304万元,人平负担31.98元,亩平负担35.30元,较2001年下降67.42%。 2005年,农业税全免,全县预计免征农业税6046.4万元,从此,农民完全从税费负担的梏桎中解放出来。
2003-2004年,横山县共减免农业税10116.4万元,得到了上级财政等额专项转移支付。
2002-2004年,横山县共下援农业税灾社减免2163.7万元,重点照顾贫困村组的农户、五保户、烈军属、残疾人、受灾群众和水库库区内的困难群众。
2004年,横山县严格执行国家政策,发放直补资金970万元,粮补资金1544.4万元,使农民直接增收2514.4万元,人均增收24.51元。
二,2000~2004年横山县农民收入情况
〈一〉、农民人均纯收入总量及构成的变化情况。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2644元增加到2004年的3681元,5年内增加1037元,增长39.2%,年均递增8.62%。
2000—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度增长具有极大的不均衡性(2000年较1999年增长3.97%,2001年较20001年增长5.3%,2002年较2001年增长5.7%,2003年较2002年增长7.5%,2004年较2003年增长16.3%)。5年中,农民收入虽稳步上升,但有四年的年间增速低于8.62%的年均增速;其增长规律具有较强的阶段性和明显的跳跃性,前四年为低速期,年均增速仅6.17,2004年为快速增长期,较2003年增加516元。增长16.3,首次超过城镇居民纯收入增返5.3个百分点。若没有2004年的高速增长支撑,就不可能实现8.62%的年均增速。
5年间,农民纯收入的构成基本稳定。家庭经营收入占60.78%,5年间的增减幅度稳定在58—2.5%之间;工资性收入占36.19%,5年间的增减幅度稳定在34.3~38.9%之间;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仅占0.87%、2.16%。横山2004年农业总产值10.3亿元,农业增加值9.21亿元,粮食种植面积187.4万亩,粮食总产量85.72万吨,出栏牲猪134.49万头,农民人均纯收入3681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6%、8.5%、17.3%、14.7%、8.4%、16.3%。以上数据显示,随着一系列以“多予、少取、放活”为核心的支农扶农政策的颁布实施,农业和农村取得了多年以来难得一见的好形势,粮食生产在短期内实现了恢复性增长,农产品全面丰收,农业效益明显提高,特别是农民收入增幅首次超过城镇居民,成为国家宏观调控下,县域经济特别是农业大县县域经济的最大亮点之一。
〈二〉、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特点
1、农民收入的增长仍然依赖于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收入来源渠道依然狭窄。
2、农民收入增长与国家政策紧密相连,2004年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主要是政策效应。免征农业税不仅使农民减轻了负担,更重要的是从源头根治了农村乱收费的痼疾,使各种巧立名目的搭车收费失去其依附的载体。3、较长时期内农民收入增速一直低位徘徊。以横山县2000~2004年为例,年均增速仅8.62%,其中,2000年较1999年仅增长3.97%,2001年增长5.3%,2002年增长5.7%。扣除物价上涨因素,2000~2003年的农民收入增长处于停滞和负增长状态。
4、农民收入的内部分化日趋加剧。今年,我调查了1个村10户农户的收入情况,户均收入8400元,其中年收入10000元以上的4户,占40%;年收入在5000~10000元的5户,占50%;年收入1000~5000元的1户,占10%。
三、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因素
1、农民增收的空间非常有限。1998年以来,农民收入持续低迷的原因除政策等因素外,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经历了10多年的家庭经营后,农村生产力、单位土地面积的生产效率已经发挥到了极至,在新的经济体制、产业格局、生产经营模式没有出现以前,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必然进入“休眠期”。2004年的增产、增收、增效缘于政策好、市场旺、人努力、天帮忙,政策的引扶效应和市场的刺激效应又一次发挥到了极至,要保持2004年的良好发展态势已属不易,要谋求新的发展和突破,难度可想而知。
2004年,我国农产品的平均关税从45%下降到17%,许多农产品的关税普遍下调20—30%,国际农产品在中国的市场价格也将下降20—30%,农产品价格回落的压力越来越大。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已经无法经受国际国内大市场的冲击,国内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企业面临新的考验和挑战。
2005年,农产品价格就遭遇“寒潮”,稻谷价格比2004年下跌5~8元/50kg。工资收入己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就业机会增多的影响,尤其是城镇建筑业、制造业等对农民工需求大的产业增长强劲,民工外出务工寻找工作的机会相对较多。。但是横山县的劳务经济至今是一种自发经济,管理松散,组织化程度低,若不引起高度重视,就有可能失去部分劳务输出市场。
2、农民增收的风险性系数大。农村是一个庞大的“露天工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农民是“靠天吃饭”。目前,我国农业风险保险制度还很不健全,一遇自然灾害,农民就只能望天兴叹。
3、农民增收的自主性非常有限。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受思想观念、认知水平的限制,农民死抱自己的一亩三分自留地不放,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土地浪转机制难以形成,产业结构调整步履艰难。作田、养猪、打工不可能使农民收入出现量的飞跃和质的变化,增收动力明显不足。
况且今年以来,农产品价格有较大幅度的下跌,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却一路飚升,因生产资料涨价,2004年横山县“二补一免”政策给农民带来的收益被生产资料涨价几乎全额抵消。
透过涨价现象还是可以发现一些不可忽视的深层次的问题。一是近年来,舆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宣传有失偏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把农村形势说得天花乱坠,片面宣传和夸大成就,对仍在存在的各种问题轻描淡定,给人以“三农”问题已经解决,农民已经富裕的舆论误导,各行各业,特别是生产资料生产商和经销商也就争先恐后来分“蛋糕”,为生产资料涨价造势。国家在农业生产资料的“产前”补贴方面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投入大量资金,但真正的“好处”往往落到了生产企业和经销商手中,最终受“挤榨”的还是农民。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