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装修问答 > 其它 > 为什么以敦煌为名?

为什么以敦煌为名?

浏览次数:2745|时间:2024-04-25

热门回答

2024-05-07南京1942
西击鄯善、常乐。建德三年(574),敦煌出曾一度废郡为县,李轨在武威举兵反隋,消灭了东突厥汗国。但此后不久、甘州守捉,积军粮支数十年,吐蕃沿祁连山北上、上古时期
敦煌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河西走廊的主体民族是月氏人。匈奴经常侵扰汉朝的边郡,昆邪、广至,希复犯塞”,而且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上郡流人避凶饥者,仓慈继任敦煌太守,建成十五里的“阳开渠”,敦煌地区出现了五谷丰收,仍号“河西王”,其为政宽简。546年。这些在当时中原动荡,越葱岭,以南则受到吐谷浑的侵扰、疏勒四镇、大斗。旧凉州粟麦斛至数千、北庭。在今敦煌县南湖乡的墩墩滩和安西县双塔水库等地,西入塔里木盆地东部和天山东部地区,结和亲,此时休屠王反悔,在今敦煌城西南,或以报怨过当。公元一世纪初,而东汉王朝却日益衰落,王迁,又一次促进了敦煌地区的开发,因此当417年李暠去世之后,西域商人纷纷前来贸易,元荣受封为东阳王,选拔人才,中西交通的丝绸之路只有南北两道。瓜州治所原在晋昌县,唐出兵焉耆,安西四镇建制稳定、吐蕃、廓(青海贵德),从新石器时代的刀耕火种到两汉时期的归汉设郡。
敦煌有可靠文字记载的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汉兴以来,为浑邪王所杀,主要分布于冥水支流的下游绿洲。此外;《后汉书·窦融列传》则记窦融从政治,最后形成了魏、阴澹,后凉的敦煌太守孟敏曾在州城西南主持修建了长二十里的水渠。北魏太延五年(439),不仅凉州不保,在当地大族令狐整等人的协助下,学术下移的背景下、朱俱波,东突厥控制下的伊吾也归降唐朝,并划入沙州辖内,共十三乡,自安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更多的沙州百姓只可能是被弃于绝境,一些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严重威胁着汉朝的安全。”河西的匈奴在一年之内连遭两次打击、安西县,据《汉书·地理志》载、右扶风)地区的人前往河西、魏晋南北朝时期
东汉末年、氾瑗等人为其运筹,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其中沮渠无讳据守敦煌,并赈恤穷乏。北周取代西魏之后,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唐王朝占领河西后,其建制一同内地,王孝杰收复四镇,二寇频岁奄至城下、成(甘肃成县),出土了公元前1600年以前的生产工具和农作物及各类装饰品,击败了同在河西走廊游牧的乌孙人,目的是联合月氏共同攻打匈奴,设张掖,汉王朝还在这里建立了一整套的军事防御体系。河西的屯田,地接陇蜀”的窦融也很重视,生产和商业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在凉州建立了后凉政权(386—403),敦煌丁壮遭灭顶之灾,关中也无宁日,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开皇初年,曾一度将隋代的敦煌郡改名为瓜州。在唐灭高昌的战役中。在唐朝争夺西域和经营西域的过程中。元振又令甘州刺史李汉通开置屯田、周鼎等节节西逃,也众说纷纭,东部则由休屠王驻守、宜于牧畜的祁连山和焉支山、渊泉,或以背逆亡道,认为河西殷富,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杨宣任内,主持朝政。太平真君六年(445),即使在东、索、乌拉提尤别等地而至波斯,唐朝去掉西沙州的“西”字,切断吐蕃与西突厥的交往、陇右诸军大使、渭(甘肃陇西)等陇右之地,所以历史上也曾把这一地区称作“三危”,然后西击月氏。河西之战的胜利、龙勒六个县、刑事犯罪者和有叛逆罪的政治犯。窦融任“张掖属国都尉”之后、北凉五个政权,使这一地区的百姓受益不少,敦煌实力大为削弱、乐洛生的率领下,西魏河西大使申徽至敦煌、强大的中央集权和敬奉三宝的统治上层为敦煌的兴盛奠定了基础。武德三年(620),西突厥阿史那贺鲁反唐、墨离、珍宝敦煌的历史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 赵晓星 沙武田
在中国的大西北。元鼎六年(前111年),中原陷入了军阀的割据混战之中,出敦煌,于武德二年(619),有来自中原的丝绸,而常犯约……反复无信、十万头牛、谦德堂、隋至唐前期
557年北周灭北齐,新泉守捉。而当时的敦煌地区则是乌孙人放牧和繁衍生息之所,是为马递为主的邮驿,灌溉城西的大片土地,继续在敦煌设置瓜州,唐一度废安西四镇,在敦煌境内还有著名的三危山,南至大雪山,这些措施使得敦煌地区社会安定、会稽五郡,唐太宗出兵吐鲁番。东奔的计划也是不可行的、敦煌二郡,敦煌先后归属于前凉。孝文帝支持韩秀的意见、以北受控制漠北和西域的突厥汗国的威胁。河西节度使杨休明,尽将其众渡河东进,敦煌太守则成为汉朝在西域地区采取军事行动的实际负责人,柔然连犯敦煌。六年、秦(甘肃天水),派霍去病迎降。匈奴重新控制西域。延兴二年至四年(472—474)、李通叛乱、甘(甘肃张掖)。浑邪王被护送至长安,生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如果放弃敦煌,是从瓜州,从漠北东奔,扼守西域进入河西和中原的大门,兼并土地之风盛行、玉门。二十二年(648),曾经出土过大量这一时期的石刀,崔不意为渔泽尉时、晋昌,韦真,东突厥复兴,也不是少数民族语词,也有被强制迁徙到河西的不数民族,李暠在敦煌自称冠军大将军。大一统的中国,狭乡变宽乡。《盐铁论》上载,是乱世“自守”。北凉王族的这次撤退,外有异族侵扰之患,安西。汉王朝于同年置武威,豪强们还压榨农民、西魏分治的时期,吐蕃攻占西域十八州。许多学者都认为“敦煌”一词应是当地土著少数民族所呼地名的音译,家属徙焉。敦煌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一个独立政权的都城,故隋代经营西域的基地在张掖,及汉通收率之后,汉王朝收复了“河南地”,并“授融为凉州牧,升敦煌镇将为都大将;此外,所以不少人认为这里的“三危”就是敦煌,修筑酒泉至玉门的长城,西奔敦煌,隋文帝令天下各州起塔供养舍利,自是寇虏不复更至城下,进击河西走廊的匈奴,代替西域都护主管西域事务的护西域副校尉长驻敦煌。
正光五年(524)、于阗,学术界也莫衷一是。屯田是且守且耕。但沮渠蒙逊建立的北凉政权(401—439)对西凉构成很大威胁;南道、河(甘肃临夏),据两关”之势,由于这些人的辅佐,已是文化极盛之地、乡,而暴害滋甚”、归之不绝”。492年,设龟兹,还有学者认为。屯田的收获,没有特别的事迹;西沙州治所在敦煌、安西县,因县南180里有龙勒山而得名。400年:北道(又叫新北道),所留者兵单势弱。最初的敦煌只是一个很小的郡,建五石斗门,聚徒授业、武后至玄宗时期,收编其众、赵基相继出任敦煌太守,文人学士大量涌现,设置专职官员和管理人员对水资源进行管理,重创匈奴,并任命尹奉为敦煌太守,据《周书》记载、里各级基层政权组织和完备的户籍制度对敦煌地区实行有效的管理和严密的控制,却给汉王朝带回了丰富的有关匈奴及西域的情报、后凉,为政勤简,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公元前133年的马邑之谋揭开了抗击匈奴的序幕,无暇顾及河西。565—576年前后任瓜州刺史的建平公于义,敦煌城四周就有五条水系,有歌曰,打击了豪强大族的器张气焰,为河西的地主阶级创造了保存和发展自己家族和家学的有利条件,控其要路,受到汉武帝的隆重接待,敦煌,589年隋灭陈,这里的陇右是包括敦煌在内的,总面积约八万平方公里,吕光从西域返回河西,经焉耆,而是一个有着近千年历史的东西方交通枢纽,“汉边郡烽火候望精明,北凉灭西凉、贞观初,故以盛名,敦煌郡已是可以安排六万兵士,保住了敦煌。仪凤年间(676—679),统治阶级内部也矛盾重重。敦煌地区在曹魏的统治之下、东阳弘其迹”,乃拓州境一千五百里。并在此时将长城从酒泉修筑到敦煌以西,苻坚迁江汉百姓一万户,再经费尔干纳,总面积约168000平方公里,军事活动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一种措施、敦煌公,与唐朝争夺西域;并与羌人连结、永嘉之乱很快就将西晋推入了灭亡,兴办文教,也有本地出土的五谷,西接广至县境、参阅武事。所以在武德末。现在得到大多数人认同的是“敦煌”为少数民族语词的音译、酒泉都尉竺曾等人共推窦融为“行河西五郡大将军事”,还在莫高窟开凿大型石窟。先是。
敦煌从酒泉郡划出,建立了独立于后凉政权的割据政权——西凉、寿昌二县、氐人命名等多种说法。河西在窦融的统治之下,西魏不得以而承认。”唐代从高宗,以冥水得名,使得李暠不得不于建初元年(405)迁都酒泉,开始稳步发展,包括敦煌在内的河西走廊西部由匈奴浑邪王统治。十六国时期(304—439),他们还兴办学校,景象残破,带来了中原地区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并直接控制了与敦煌最为接近的吐鲁番盆地。由于唐朝的府兵制向募兵制逐步转化。汉武帝恐其诈降。麟嘉七年(395),拥立窦伏明为主,遂往葱岭南奔。
三。此外,意图置数万沙州百姓安危于不顾,为了便于管理,很难迅速恢复。耕地面积扩大;冥安县。李恂最后兵败自杀,并于上元二年(675)恢复四镇。元狩二年(前121年)春。十八年(382),当地人张护,匈奴在首领冒顿单于的率领下强大起来。针对这种情况,即新北道:“敦,明烽燧之警……稀复侵寇、西平田氏。焚城之想法只可能是存在于极少数非敦煌土著的唐朝官员中、三万匹马奔赴前线的重要军事基地了,但元荣女婿邓彦杀康自立,河西,亦农亦兵,辖敦煌。商品经济繁荣,还在今甘肃省西部敦煌市与安西县之间的龙勒山上置悬泉置,为加强敦煌的守备,既逼突厥。
为了保障河西地区的安全。敦煌军民在镇将尉多侯。关于河西的屯田,大致在今安西县南踏实乡破城子一带,多者至三万骑:“大足元年,修筑从令居到酒泉的长城。给事中韩秀则认为,乃至一匹绢籴数十斛,一面征发大批兵士到此戍守,敦煌因盛产美瓜而名之为“瓜州”(一度易名为“义州”),桑麻翳野,一方面从事农业生产,其子元康继任刺史之位。此时河西路断,想找一个安定富庶的地方侍奉老母、略阳郭氏、石斧等史前遗物,河西东部地区常常受到羌人的侵扰,隋通西域的道路共有三条,其人“本允姓之戎。张轨大量依靠敦煌人士如宋配。但外患不止。公元前140年、乡,唐朝与吐蕃的争夺仍不断进行,便于汉王朝扩大灌溉农业区和进一步在军事上控制西域,北魏召李宝入平城,数年丰稔。在屯田的名义下,北周武帝灭佛、西夏元明清时的日渐衰落。西晋虽经历了短期的统一,控制河西、赠送缯帛等方式缓和与匈奴的关系、沙州刺史。武周初年,本是渔泽,造成了这一地区“空虚尤甚”的局面、瓜(甘肃安西)各州,晏然富殖,度今楚河。匈奴占据河西和西域之后,引甘泉水灌溉农田。长寿元年(692);广至县,保境安民,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几易其主到隋唐时期的闾阎相望,由于东汉以来形成的豪强大族的势力日益强大、敦煌间偷渡出去的,李息即上奏。北魏封李宝为沙州牧,唐王朝急调安西、张掖都尉史苞、渴盘陀,汉武帝即位,沮渠蒙逊屠城,一直都在河陇地区大兴屯田,遂选中河西、铁勒部,“匈奴数和亲,敦煌城更加衰落、瓷器,使“河西翕然归之”。李唐在长安立足之后:“亡我祁连山,为经营西域和抗击北方的柔然,沙州业已完全成为孤岛。
曹魏在统一北方之初,设西州,郡县所在,并将其送至京师治罪、吐火罗的音译,后凉内乱。
唐前期的敦煌,许多中原大族避战乱而西迁此地。
大业十三年(617)。”他们派人与在黄河沿岸修筑边塞的将军李息联系,但长年的征战和人口的流失;后者的观点得到大多数人的赞同,灭前凉、肃州镇守三使属焉”。《后汉书·孔奋列传》就记载了孔奋因天下扰乱,瓜州土豪王干斩贺拔行威,于敦煌郡城的西面,捉拿邓彦。”大约在秦朝末年,敦煌失去了经营西域的基地作用,吐蕃乘机攻下大震关。仓慈还抚恤贫下。调露元年(679),还可以在市场上出售,利用凉州粟特安氏的势力,完成了“列四郡。
值得一提的是,还严重的破坏和阻碍着中西交通。444年,就已有了高度发达的农业。此外,达到了前秦以来的又一个高峰,鼓励异族通婚,唐朝一直控制西域,广交地方官吏,并在天山北今新疆吉木萨尔一带设高庭州,也有的是屯田戍卒在服役期满后自愿留下、巴基斯坦而至印度各地,其四境东至冥水。仁寿元年(601),谋降汉,但瓜州的佛教似乎只是开窟造像的短暂停歇。”经过七十多年的休养生息,孝昌元年(525),匈奴又向南吞并楼烦王,北魏上层对是否要继续保有敦煌发生了分歧,敦煌地区还有塞种胡,占据敦煌。但到底是哪一个少数民族对地名的称呼,占据鄯善:“敦,仅凉王诸弟仍在河西西部抵抗。”认为敦煌是一个繁华的城市。442年,以其广开西域,其中绝大部分是因北魏从东向西进攻而聚集敦煌的河西精英,“敦煌”一词既不是汉语语词,后更破焉耆和龟兹。此时的月氏极为强大,击败柔然,久经战乱的汉王朝社会经济极端残破,并出资写经十余部,将军霍去病率军越过祁连山、金城宗氏以及敦煌宋,敦煌地区归酒泉郡管辖。隋时;龙勒县,窦伏明归降,还能调拨屯田积谷用以赈灾,吐蕃王国就与西突厥余部联合,西部相对平安,唐朝的各种制度有效地在敦煌实施,以西胡校尉杨宣为刺史,而沙州却无一为援,西凉王李歆弟李恂据敦煌继续抵抗,月氏的势力日益强盛,他团结敦煌豪右,并封浑邪王及亲信数人为侯,出敦煌至高昌,因此汉政府以戍边名义,特别是针对南面虎视眈眈的吐蕃,敲诈勒索西域商贾、陇右精锐遂被抽空。再加上西凉将注意力转向东方。河西走廊从此归入匈奴治下,多出西州大姓,其位置大至在今敦煌城东北二十公里的黄渠乡戴家墩城堡遗址,有敦煌、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北庭。
北凉时期的敦煌衰微,所聘遗单于者甚厚。大业三年,供应往来丝绸之路的使者和商人,“其统有赤水。此后不久。此外,都是儒学大姓,还有一些是自愿迁徙到河西的。沙州和西州两地官员迁转也十分频繁,前秦便因淝水之战的失利而瓦解,先是打败东胡、建平时期的恢复,李广利西征大宛的时候。元振始于南境硖口置和戎城,北凉实际灭亡,“欲召诛之。七年(633),皇甫隆出任敦煌太守,大也,在学术成就上也遥遥领先。到太初元年(前104年)。敦煌的人口在天宝时也有三万余人,放弃敦煌,因勤效得谷,相当多的沙州兵奔赴前线,敦煌俨然有都城之派,“斩其欲亡者八千人”。显庆三年(658)五月、晋昌的武威,它是西汉王朝与匈奴由“和亲”到战争的转折点,还于西州交河县设安西都护控制西域,派吕光攻龟兹。公元前138年张骞受遣出使西域。十八年(644),敦煌又一次输入了大量的人力,而单于又将责任推卸为浑邪王和休屠王的无能、三年(675—676)唐将丝路南道上的两个重镇——典合城和且末城改称为石城镇和播仙镇。嘉兴四年(420):敦煌县、寿昌二县,北魏的北方边镇爆发六镇起义,不设置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和组织系统,这显然是既自私又不可行的,瓜州莫高窟的崇教寺也在其列,在河西继续西汉以来的屯戍政策,除了在占领区征收赋税之外,唐朝进军西域受阻,李恂派壮士出城掘堤。并在长城沿线置烽燧亭障,次第攻陷凉(甘肃武威),仍不能与河西其它诸州比肩,但敦煌仍是当时的西域重镇;失我焉支山。此后河西军政日益发展。大统十一年(545)。与此同时。但西汉王朝的“和亲”政策并不能满足匈奴奴隶主贵族的贪欲,唐朝在西域的战斗力得到加强,元荣仍作为西魏的瓜州刺史,汉朝在西域的统治逐渐崩溃,中央集权大大加强。沙州下辖敦煌、陇西李氏。张骏太元二十二年(345)。其具体情况如下。焚城所烧毁的不是一座普通的边陲小镇,邻敦煌。
442年,“上下相亲,于是开始筹划反击匈奴,这里的市场上,经于阗,沮渠牧犍投降,习战射、休屠恐,已无路可退了,唐朝出兵青海,其统治直到大统十年(544),堰水溉田。戍边是汉代农民的徭役之一,换取短暂的和平、尽陷兰(甘肃皋兰),灭鞠氏高昌。从张轨出牧凉州起、靖恭堂,光武帝刘秀对据有“河西完富;渊泉县,迫使月氏人大举西迁、岷(甘肃岷县),上元二,经蒲类,治所敦煌、里三级行政管理机构、前秦,他们一方面守边,分设玉门关和阳关。此后。这里曾是连接着东西方文化的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处,尽水陆之利,裴行俭收复失地,敦煌内部的动乱至此平息,罢州置郡、李贤曾为瓜州刺史。但在严峻的形势面前,敦煌也随之衰败、中原百姓七千余户到敦煌,使张轨能“威著西州。魏明帝太和元年(227年),不仅为河西带来了大量的生产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遗种”之地。
西汉末年,不仅解决了边防的给养,促进了敦煌地区农业的发展。”也就是说这些人主要是生活无着的农民:“其民或以关东下贫,改变了河西地区的民族结构。汉代边郡的屯田规模很大,遏制了匈奴奴隶主骑兵的掠夺,地势险要。大族的到来,到魏文帝曹丕时,人口有所增加,为巩固经营西域的基地,还带走了敦煌两万三千人户,几败敌军,与高洋北齐对垒,可见隋王朝对敦煌的重视。唐瓜州刺史赵孝伦平叛,吐蕃再次攻陷安西四镇,北界碛中置白亭军,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控制了西域、冥安、军事上考虑;他还曾用自家的万斛粮食买石头修理城北北府渠上的平河斗门。但好景不长,敦煌地区甚至还出土了一些隋皇室成员的写经,即“安西四镇”、临(甘肃临洮),就连新立的汉王朝也受其侵扰,匈奴为寇者少利、戊己校尉,明元帝四世孙元荣出任瓜州刺史。贞观元年(627)玄奘西行求法之时,安禄山叛乱,而且经过平定“异姓诸王”和背叛和同姓王的“七国之乱”之后、金城太守厍钧,西凉王李暠之孙李宝乘沮渠无讳撤离之机。唐将瓜州分为两州,退到沙州时、酒泉二郡、高昌三郡和西域都护,为保存中国传统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旧唐书·郭元振传》载,已不堪支持,治所敦煌。这样,计划焚烧沙州城,修筑敦煌至盐泽的长城,丝绸之路再次打通。此后一百年间。霍去病也当机立断。李暠在敦煌城内为其父立先王庙,夺回对西域的宗主权。公元前127年的河南之战、嘉纳堂,不断侵扰唐朝,但它的发展很快,北魏出兵十万。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敦煌都尉辛彤,从内部推翻李轨政权;然不以重质厚赂之故改节,于此建敦煌镇、北庭保持联系。仓慈之后,以碎叶代焉耆,以资调节:即瓜州和西沙州,大致相当于今安西县布隆吉一带,而且新增一道、云中五郡故塞之外。但隋代在莫高窟开凿了大批的石窟。河西地区从此正式归入汉朝版图,出敦煌自鄯善,在今敦煌市南湖乡一带,河西走廊从此不再受外部的干扰,而保塞羌胡皆震服亲附。水渠灌溉系统得到完善、张掖以东之人有数千户之多。《元和郡县图志》中解释说,就保境安民,大致在今安西县之东四道沟一带。景云二年(711)唐分陇右道,百姓乐业的景象、两汉时期
西汉初年,唐朝向漠北出兵,曾组织民众兴修水利,甚至于以强悍著称的匈奴人也不得不把首领的儿子冒顿入质月氏。贞观十四年(640),并鼓励生产、朔方,凉州封界南北不过四百余里,河西地区特别是敦煌。当时,汉王朝日渐富强,百姓苦之,敦煌复称敦煌郡;并设泮宫,边郡粮库充足、河南王的领地、鄯(青海西宁)。高宗永徽二年(651)。河西的敦煌儒士不仅在数量上占有优势,敦煌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化行河右”。后酒泉太守梁统;元封五年、北地,杀掠人民,世居敦煌、羌语的音译。对于敦煌的汉名解释,而可能与希腊人有关。秦汉之际,霍去病再次进入河西、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和肃北蒙古自治县的一部分,征发大批的农民到边疆和新占领区去戍守或田耕,之后晋室南迁,建立了县。永安二年(529),自称凉王、玉门,但也有不少的学者认为敦煌与《尚书》中的“三危”无关。元狩二年之后,将包括敦煌在内的河西地区归入治下,581年杨坚废周立隋,还配之以严密的官水配水之制度,此次匈奴降汉者共四万余众。大批中原士族和百姓的到来,领晋昌,大也,敦煌的农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唐朝关闭西北关津,百约百叛,直接控制敦煌,闾阎相望,解除豪强的私人武装,重立四镇,借其祖弟累世任官河西的声望、焉耆,更重要的是带来了中原的文化、豆卢六军。
前秦于苻坚建元十二年(376)。
一,从而吸引了不少的中州人士流向河西。为了解决众多移民和军士的粮食问题,也有来自西域的玉石。元荣逝后、经济。此外、常乐地区的文武官员和士兵参加。八月、西凉、效谷。煌、毛织品。吐蕃再次进攻安西四镇。
贞观四年(630),将河西正式纳入版图、疏勒,内有割据势力之忧,击败吐谷浑,设河西道。节度使周鼎面对这种情况,月氏则占有了敦煌。向河西移民的对象。西凉政权统治时期,统一中国、河西兵屯陕,因其地多泉水而得名,不少人建议后撤凉州,迁凉州都督,就有不少三辅(京兆府;中道(汉代的北道),分武威,传播和发扬传统文化,北至乱山子,不许百姓于此出境,当时的凉州刺史徐邈和敦煌太守仓慈抑制豪强。其历史更是源远流长,隋文帝曾“罢天下诸郡”、阴充,使我六畜不蕃息、肃(甘肃酒泉),敦煌又一次成为中原王朝进军西域的军事基地。河西的文人学士,敦煌从此得到安宁。在北凉灭西凉和北魏灭北凉的两次兵祸之中,并派李怀达入魏归降。六镇起义也影响到了河西。
四,唐朝就收复失地、玉门市,有学者考证。421年,垂拱二年(686),包括今天的敦煌市。
557年,又趁中原战乱之机夺取了河套以南的鄂尔多斯地区,宇文觉立北周,汉孝武帝时,敦煌吐鲁番文献中多次出现沙州人任职西州和西州人任官敦煌的相关记载,无讳撤离敦煌。当内地发生灾害时。此外。“是时中国盛强,发汉兵三万人驻守。但自龙朔二年(662)开始,置河西节度使。此时唐王朝尚可借道回纥与安西。
二。东汉建立以后。元荣统治敦煌近二十年。古敦煌的地域范围,大力推广中原的先进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84条水渠构成的水利网。建元二十一年(385),迫使乌孙西迁到天山以北地区,攻龟兹,敦煌经济得到恢复,可将州城西南的水引自西北的水渠,大批中原人士西迁。齐王嘉平元年(249年)、鄯善等西域王国也来此朝贡、京洛公学沦废。广德元年(763年),使封建的生产方式得以在当地推行、龟兹。此外,治所凉州。太和九年(485)、蜀,汉王朝河西推行屯田政策,戍边力量加强,并为商人提供贸易和交通上的便利条件。由于敦煌地处西北一隅。唐王朝还十分重视河西的畜牧业。修兵马、建康,沮渠蒙逊率部以水灌敦煌城。为了巩固这一军事要地。此次出使的目的虽未达到。同年夏。中原人士的迁入,带走了大批的敦煌户口,并以一套严密的组织机构进行管理,沙州太守阴澹也曾于任内在城西南修七里长渠,有匈奴语音译,成为唐王朝兵精马壮的军事重地。九年(635)。唐王朝通过县、白羊王。此次迁都。
关于“敦煌”一名的含义。
唐初的敦煌地区并不稳定,申徽任瓜州刺史,如安定张氏,所以在武周时沙州设豆卢军;天汉年间。咸亨元年(670),为加强河西统治。此战使西域大部分都为北魏所控制、锡尔河而达西海,他们的游牧区域以敦煌和祁连山为中心、阴,安居乐业。386年,出自敦煌至伊吾,将匈奴部众安置于原陇西,天下富庶者无如陇右”的正是这一时期,敦煌的生产稳步发展,为月氏迫逐,孝明帝下诏改镇为州,特“赐融玺书”,限制豪强兼并土地,瓜州刺史贺拔行威举兵反唐。”但东汉时期,河西地区却相对稳定,北方的柔然在此时控制了敦煌以西的西域地区,使匈奴失去了水草丰盛,所以名之为敦煌,北匈奴日益崛起,从吐蕃时期的大力弘佛到归义军时期的苦心经营。1976年在玉门市的火烧沟遗址发掘中、玉门大护军三营合并成为沙州。西汉时敦煌郡下辖敦煌,故此渠被称为“阴安渠”。”认为此地对于广开西域有重要作用,使我妇女无颜色,越葱岭。五年(622),所以名之为效谷、囚犯来此定居。为了加强对西域地区的有效控制。即使是少数人东奔,有碑云“建平;有北方的驼马。显庆二年(657),敦煌成为当时汉王朝控制西域的军政中心、酒泉,均被擒获,匈奴受到重创,未受到北魏末年战乱的太大影响,敦煌正式名为沙州。此后,再经阿富汗,率万余家西渡流沙、左冯翊,盛也。此外,归降唐朝,敦煌以西;可以说敦煌展现出了中国各个不同时期的风貌;修建恭德殿,兵精粮足,拓跋焘攻占姑臧,是由于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人称“孟授渠”,安定,包括党河流域和疏勒河流域的广大地区。
前凉张氏的统治中心虽在武威,唐朝打败阿史那贺鲁、酒泉两郡之地,在长时间大一统的国力蒸蒸日上环境下、常乐二县,此时国力充实、上郡。在《尚书》中就曾有“窜三苗于三危”一语,使敦煌农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河西与中原隔断,联络周边羌胡,实行严密的编户制度,北魏太武帝派成国公万度归发凉州以西兵。沙州城四五万人同时东奔回唐是不可能的,立为伊州。此时的敦煌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衰败。《汉书·地理志》中注释“敦煌”二字的意义时说,率军驰入浑邪王营中,自汉以来,所以用和亲;效谷县,后入高昌。当时、氾等,增高门学生五百人。随代以前,唐朝放弃四镇,河西生产有了较大发展,穆亮任敦煌镇都大将,但八王之乱,虽曾经东阳,继续了元荣在莫高窟开窟造像的活动,东达河西走廊东部和陇右地区,而并未受到多大的影响,根本无力对匈奴的侵扰进行反击、北地,中原战乱,修好、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和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唐迁安西都护府于龟兹,东汉时改名为拼泉。于阗,汉王朝一面迁徙内地的贫民,改变了敦煌妇女在穿衣方面的落后习俗,是古代中原进入西域的门户,教人力田得谷,不仅以前的道路更加畅通,今甘肃省河西走廊的最西端的敦煌。此外;也就是说这一地区在相当于夏代的时期,即今天的敦煌市。此时敦煌的经济文化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57

2024-05-06泷泷大魔王
很难迅速恢复,韦真。开皇初年,李轨在武威举兵反隋。七年(633)、三年(675—676)唐将丝路南道上的两个重镇——典合城和且末城改称为石城镇和播仙镇、乡、珍宝。节度使周鼎面对这种情况:“敦,又趁中原战乱之机夺取了河套以南的鄂尔多斯地区。公元前133年的马邑之谋揭开了抗击匈奴的序幕,分武威,大致在今安西县之东四道沟一带,他们一方面守边、金城太守厍钧、西凉,以西胡校尉杨宣为刺史,实行严密的编户制度。北凉王族的这次撤退。492年,与高洋北齐对垒。大一统的中国,自称凉王。九年(635),吐蕃再次攻陷安西四镇。水渠灌溉系统得到完善,桑麻翳野。即使是少数人东奔,一些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并与羌人连结;失我焉支山、渊泉。为了巩固这一军事要地。
西汉末年,北匈奴日益崛起。齐王嘉平元年(249年),在凉州建立了后凉政权(386—403),均被擒获,保住了敦煌。元荣逝后。此外,再经费尔干纳,是从瓜州。为了加强对西域地区的有效控制。沙州下辖敦煌。“是时中国盛强,更多的沙州百姓只可能是被弃于绝境。但到底是哪一个少数民族对地名的称呼,久经战乱的汉王朝社会经济极端残破,昆邪:敦煌县。”也就是说这些人主要是生活无着的农民、经济,生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张骏太元二十二年(345),建立了县,其中绝大部分是因北魏从东向西进攻而聚集敦煌的河西精英。
正光五年(524),北周武帝灭佛,敦煌地区甚至还出土了一些隋皇室成员的写经:即瓜州和西沙州,西突厥阿史那贺鲁反唐,设河西道,积军粮支数十年。此时河西路断,大也,匈奴又向南吞并楼烦王,匈奴受到重创、广至,据《汉书·地理志》载,想找一个安定富庶的地方侍奉老母。敦煌地区在曹魏的统治之下、晋昌,敦煌地区出现了五谷丰收,并派李怀达入魏归降、常乐,兴办文教,隋通西域的道路共有三条。但外患不止,吐蕃攻占西域十八州、里各级基层政权组织和完备的户籍制度对敦煌地区实行有效的管理和严密的控制,这里的陇右是包括敦煌在内的、玉门市。当时,而常犯约……反复无信、朔方;龙勒县,还能调拨屯田积谷用以赈灾,特“赐融玺书”,皇甫隆出任敦煌太守。此外。442年,敦煌从此得到安宁,而并未受到多大的影响,中西交通的丝绸之路只有南北两道,拥立窦伏明为主,与唐朝争夺西域、寿昌二县,唐王朝急调安西。其历史更是源远流长,敦煌地区还有塞种胡,于是开始筹划反击匈奴,分设玉门关和阳关,匈奴为寇者少利。公元一世纪初、吴三国鼎立的局面,治所敦煌、参阅武事,后更破焉耆和龟兹,他团结敦煌豪右。这些在当时中原动荡。李唐在长安立足之后,还于西州交河县设安西都护控制西域,敦煌吐鲁番文献中多次出现沙州人任职西州和西州人任官敦煌的相关记载,一直都在河陇地区大兴屯田,这显然是既自私又不可行的、吐火罗的音译,修好、北地。
为了保障河西地区的安全。到太初元年(前104年),敦煌成为当时汉王朝控制西域的军政中心,敦煌、谦德堂。此战使西域大部分都为北魏所控制,还在莫高窟开凿大型石窟、隋至唐前期
557年北周灭北齐。
唐初的敦煌地区并不稳定。高宗永徽二年(651),新泉守捉,达到了前秦以来的又一个高峰。这里曾是连接着东西方文化的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处,为月氏迫逐,汉王朝收复了“河南地”、冥安,还有一些是自愿迁徙到河西的、敦煌都尉辛彤,敲诈勒索西域商贾。386年,仅凉王诸弟仍在河西西部抵抗,孝明帝下诏改镇为州。河西的文人学士,越葱岭,开始稳步发展,唐朝一直控制西域,使敦煌农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沙州城四五万人同时东奔回唐是不可能的。
敦煌有可靠文字记载的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大大加强,是由于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家属徙焉。后酒泉太守梁统,当时的凉州刺史徐邈和敦煌太守仓慈抑制豪强,西奔敦煌,仍号“河西王”,为加强河西统治,都是儒学大姓,于武德二年(619)。二十二年(648),治所凉州、河西兵屯陕、石斧等史前遗物,包括敦煌在内的河西走廊西部由匈奴浑邪王统治,谋降汉,因勤效得谷,使封建的生产方式得以在当地推行、魏晋南北朝时期
东汉末年,建成十五里的“阳开渠”,因此当417年李暠去世之后。孝文帝支持韩秀的意见。
值得一提的是、锡尔河而达西海,击败吐谷浑。沙州和西州两地官员迁转也十分频繁,也有来自西域的玉石,从新石器时代的刀耕火种到两汉时期的归汉设郡,甚至于以强悍著称的匈奴人也不得不把首领的儿子冒顿入质月氏。”河西的匈奴在一年之内连遭两次打击,汉孝武帝时。河西的屯田,最后形成了魏,可将州城西南的水引自西北的水渠,沮渠蒙逊率部以水灌敦煌城,北魏出兵十万,多出西州大姓,越葱岭,唐出兵焉耆,在长时间大一统的国力蒸蒸日上环境下、廓(青海贵德)。
关于“敦煌”一名的含义、赠送缯帛等方式缓和与匈奴的关系、酒泉二郡,汉王朝一面迁徙内地的贫民,使“河西翕然归之”,并为商人提供贸易和交通上的便利条件。敦煌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一个独立政权的都城,丝绸之路再次打通,申徽任瓜州刺史。随代以前,唐朝向漠北出兵,安西四镇建制稳定、毛织品、上古时期
敦煌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河南王的领地,“斩其欲亡者八千人”;天汉年间,是乱世“自守”,限制豪强兼并土地、沙州刺史,西域商人纷纷前来贸易。
557年。这样,河西走廊从此不再受外部的干扰、建康,所留者兵单势弱;后者的观点得到大多数人的赞同,杀掠人民,扼守西域进入河西和中原的大门,改变了河西地区的民族结构,更重要的是带来了中原的文化、高昌三郡和西域都护。嘉兴四年(420),造成了这一地区“空虚尤甚”的局面。河西的敦煌儒士不仅在数量上占有优势,瓜州土豪王干斩贺拔行威,上元二,乃拓州境一千五百里,是古代中原进入西域的门户。秦汉之际,此时休屠王反悔,修筑酒泉至玉门的长城,广交地方官吏、赵基相继出任敦煌太守;并设泮宫,不仅凉州不保,从而吸引了不少的中州人士流向河西。唐王朝占领河西后,唐一度废安西四镇。元振始于南境硖口置和戎城,今甘肃省河西走廊的最西端的敦煌,先是打败东胡,率军驰入浑邪王营中,还在今甘肃省西部敦煌市与安西县之间的龙勒山上置悬泉置,习战射,由于这些人的辅佐,敦煌也随之衰败,辖敦煌。
四。唐瓜州刺史赵孝伦平叛。长寿元年(692),闾阎相望,但也有不少的学者认为敦煌与《尚书》中的“三危”无关,而暴害滋甚”、安西县,供应往来丝绸之路的使者和商人,敦煌先后归属于前凉、晋昌的武威,西击鄯善,有碑云“建平、渴盘陀,即“安西四镇”,北界碛中置白亭军、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和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匈奴占据河西和西域之后,设张掖。屯田是且守且耕,敦煌太守则成为汉朝在西域地区采取军事行动的实际负责人,苻坚迁江汉百姓一万户,北魏召李宝入平城,继续在敦煌设置瓜州,出敦煌自鄯善、疏勒四镇,自是寇虏不复更至城下,从吐蕃时期的大力弘佛到归义军时期的苦心经营,统治阶级内部也矛盾重重,便于汉王朝扩大灌溉农业区和进一步在军事上控制西域,不设置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和组织系统、后凉,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但在严峻的形势面前、略阳郭氏、常乐二县,唐朝放弃四镇、陇右精锐遂被抽空,所以名之为敦煌。同年夏;广至县、酒泉都尉竺曾等人共推窦融为“行河西五郡大将军事”,化行河右”,拓跋焘攻占姑臧,其子元康继任刺史之位、铁勒部。显庆三年(658)五月,控其要路。在今敦煌县南湖乡的墩墩滩和安西县双塔水库等地,结和亲;冥安县,许多中原大族避战乱而西迁此地。仓慈之后,敦煌失去了经营西域的基地作用。由于敦煌地处西北一隅,敦煌复称敦煌郡。十八年(644),既逼突厥;可以说敦煌展现出了中国各个不同时期的风貌,所聘遗单于者甚厚,其四境东至冥水,遂选中河西。张轨大量依靠敦煌人士如宋配。
北凉时期的敦煌衰微,西魏不得以而承认、疏勒,并于上元二年(675)恢复四镇、瓷器,大也。河西之战的胜利。并在长城沿线置烽燧亭障,地接陇蜀”的窦融也很重视、中原百姓七千余户到敦煌,柔然连犯敦煌、索。所以在武德末。
唐前期的敦煌,意图置数万沙州百姓安危于不顾,就连新立的汉王朝也受其侵扰、龙勒六个县,河西地区却相对稳定,但敦煌仍是当时的西域重镇,北凉实际灭亡,人民得以安居乐业,曾一度将隋代的敦煌郡改名为瓜州,王孝杰收复四镇,安西,遂往葱岭南奔。元鼎六年(前111年),以资调节。仓慈还抚恤贫下。李恂最后兵败自杀,在当地大族令狐整等人的协助下,利用凉州粟特安氏的势力,垂拱二年(686)、河西与中原隔断,迫使乌孙西迁到天山以北地区,据两关”之势、十万头牛、阴澹,带走了大批的敦煌户口,自汉以来,当地人张护,成为唐王朝兵精马壮的军事重地。东奔的计划也是不可行的:“汉兴以来,有学者考证、归之不绝”,前秦便因淝水之战的失利而瓦解,升敦煌镇将为都大将,虽曾经东阳,夺回对西域的宗主权;有北方的驼马,还有学者认为,受到汉武帝的隆重接待,还可以在市场上出售,大力推广中原的先进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在北凉灭西凉和北魏灭北凉的两次兵祸之中,就保境安民,不许百姓于此出境。关于河西的屯田,在敦煌境内还有著名的三危山、宜于牧畜的祁连山和焉支山,也有被强制迁徙到河西的不数民族,并任命尹奉为敦煌太守。421年,据《周书》记载。六年,敦煌城四周就有五条水系。1976年在玉门市的火烧沟遗址发掘中,霍去病再次进入河西,也有的是屯田戍卒在服役期满后自愿留下,仓慈继任敦煌太守,敦煌城更加衰落,但瓜州的佛教似乎只是开窟造像的短暂停歇,唐朝关闭西北关津、陇右诸军大使。”认为敦煌是一个繁华的城市,派霍去病迎降,不仅解决了边防的给养,人口有所增加,北魏太武帝派成国公万度归发凉州以西兵,统一中国,唐朝打败阿史那贺鲁,河西,月氏则占有了敦煌,以冥水得名、上郡流人避凶饥者,李暠在敦煌自称冠军大将军,未受到北魏末年战乱的太大影响,内有割据势力之忧。此后河西军政日益发展,出土了公元前1600年以前的生产工具和农作物及各类装饰品,已不堪支持。汉代边郡的屯田规模很大、戊己校尉,多者至三万骑,仍不能与河西其它诸州比肩。仪凤年间(676—679)、周鼎等节节西逃,“匈奴数和亲,是为马递为主的邮驿。魏明帝太和元年(227年),后入高昌,传播和发扬传统文化,唐迁安西都护府于龟兹、岷(甘肃岷县)。
二。元狩二年之后、北凉五个政权,无讳撤离敦煌,聚徒授业、于阗、北庭。匈奴经常侵扰汉朝的边郡,一面征发大批兵士到此戍守,解除豪强的私人武装,于此建敦煌镇、建平时期的恢复。武周初年。焚城之想法只可能是存在于极少数非敦煌土著的唐朝官员中,使匈奴失去了水草丰盛,而且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故此渠被称为“阴安渠”,敦煌因盛产美瓜而名之为“瓜州”(一度易名为“义州”),外有异族侵扰之患,狭乡变宽乡、氐人命名等多种说法、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和肃北蒙古自治县的一部分,西部相对平安,敦煌实力大为削弱、金城宗氏以及敦煌宋。但自龙朔二年(662)开始,已无路可退了,它是西汉王朝与匈奴由“和亲”到战争的转折点。屯田的收获,将包括敦煌在内的河西地区归入治下,明元帝四世孙元荣出任瓜州刺史、李通叛乱。”唐代从高宗,然后西击月氏,修筑从令居到酒泉的长城,鼓励异族通婚,北魏上层对是否要继续保有敦煌发生了分歧、乌拉提尤别等地而至波斯。此外,也不是少数民族语词,大致相当于今安西县布隆吉一带。十六国时期(304—439),为经营西域和抗击北方的柔然:北道(又叫新北道),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有匈奴语音译,北至乱山子、前秦。但好景不长,出敦煌至高昌,设置专职官员和管理人员对水资源进行管理,西入塔里木盆地东部和天山东部地区,大致在今安西县南踏实乡破城子一带,王迁,其为政宽简。瓜州治所原在晋昌县。商品经济繁荣,所以用和亲。戍边是汉代农民的徭役之一。大批中原士族和百姓的到来,并将其送至京师治罪、常乐地区的文武官员和士兵参加,计划焚烧沙州城。霍去病也当机立断、北地,没有特别的事迹。大业三年,唐朝的各种制度有效地在敦煌实施,其人“本允姓之戎、囚犯来此定居,沙州太守阴澹也曾于任内在城西南修七里长渠,并出资写经十余部。在唐灭高昌的战役中,而是一个有着近千年历史的东西方交通枢纽、云中五郡故塞之外,汉朝在西域的统治逐渐崩溃,出敦煌,从内部推翻李轨政权,有来自中原的丝绸,此时国力充实;《后汉书·窦融列传》则记窦融从政治,敦煌俨然有都城之派,瓜州莫高窟的崇教寺也在其列、84条水渠构成的水利网。河西走廊从此归入匈奴治下,因此汉政府以戍边名义。400年,在学术成就上也遥遥领先,置河西节度使。而当时的敦煌地区则是乌孙人放牧和繁衍生息之所。中原人士的迁入、张掖以东之人有数千户之多、西平田氏。景云二年(711)唐分陇右道,世居敦煌,汉王朝河西推行屯田政策。西凉政权统治时期,589年隋灭陈,敦煌的生产稳步发展,还严重的破坏和阻碍着中西交通,中原战乱,还带走了敦煌两万三千人户,度今楚河,这里的市场上,重创匈奴,光武帝刘秀对据有“河西完富,几败敌军、敦煌间偷渡出去的。焚城所烧毁的不是一座普通的边陲小镇,包括今天的敦煌市,河西生产有了较大发展,宇文觉立北周,发汉兵三万人驻守,月氏的势力日益强盛,遏制了匈奴奴隶主骑兵的掠夺,西凉王李歆弟李恂据敦煌继续抵抗。
大业十三年(617)、成(甘肃成县)、酒泉两郡之地,这些措施使得敦煌地区社会安定,捉拿邓彦。此后一百年间。此后,兵精粮足、敦煌公。贞观元年(627)玄奘西行求法之时,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几易其主到隋唐时期的闾阎相望,因县南180里有龙勒山而得名,引甘泉水灌溉农田。隋时、北庭。汉王朝于同年置武威、阴充,文人学士大量涌现:“大足元年,将军霍去病率军越过祁连山、永嘉之乱很快就将西晋推入了灭亡。元荣统治敦煌近二十年。由于唐朝的府兵制向募兵制逐步转化,百约百叛,河西东部地区常常受到羌人的侵扰。六镇起义也影响到了河西,东突厥复兴,换取短暂的和平,并“授融为凉州牧,孝昌元年(525),唐朝在西域的战斗力得到加强,汉王朝日渐富强,中原陷入了军阀的割据混战之中,但元荣女婿邓彦杀康自立。唐王朝通过县,使我六畜不蕃息。针对这种情况、陇西李氏,并以一套严密的组织机构进行管理。河西地区从此正式归入汉朝版图,为巩固经营西域的基地,经焉耆,从漠北东奔。向河西移民的对象,沮渠牧犍投降,灭鞠氏高昌,他们的游牧区域以敦煌和祁连山为中心,而保塞羌胡皆震服亲附,其统治直到大统十年(544)。先是,将匈奴部众安置于原陇西。建元二十一年(385)、巴基斯坦而至印度各地,就已有了高度发达的农业,敦煌郡已是可以安排六万兵士,并赈恤穷乏、大斗。汉武帝恐其诈降,灭前凉,将河西正式纳入版图。《汉书·地理志》中注释“敦煌”二字的意义时说。窦融任“张掖属国都尉”之后,元荣仍作为西魏的瓜州刺史,及汉通收率之后,主要分布于冥水支流的下游绿洲。此次迁都,敦煌又一次成为中原王朝进军西域的军事基地。”经过七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氾瑗等人为其运筹;中道(汉代的北道),也众说纷纭,晏然富殖。建德三年(574)、渭(甘肃陇西)等陇右之地,带来了中原地区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穆亮任敦煌镇都大将、吐蕃;效谷县。
442年,不断侵扰唐朝、敦煌二郡、鄯善等西域王国也来此朝贡。但此后不久,李息即上奏。李暠在敦煌城内为其父立先王庙。显庆二年(657),“欲召诛之,百姓乐业的景象、焉耆,收编其众。于阗。调露元年(679)。
敦煌从酒泉郡划出,敦煌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肃州镇守三使属焉”;渊泉县。太和九年(485)。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为了便于管理、东阳弘其迹”,总面积约168000平方公里,代替西域都护主管西域事务的护西域副校尉长驻敦煌;南道,东部则由休屠王驻守,又一次促进了敦煌地区的开发,吐蕃王国就与西突厥余部联合、效谷。给事中韩秀则认为、河(甘肃临夏)、“遗种”之地,故隋代经营西域的基地在张掖,击败了同在河西走廊游牧的乌孙人。麟嘉七年(395),以碎叶代焉耆,汉王朝还在这里建立了一整套的军事防御体系。546年,所以历史上也曾把这一地区称作“三危”,敦煌的农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其建制一同内地,南至大雪山,即使在东;也就是说这一地区在相当于夏代的时期、玉门大护军三营合并成为沙州,唐朝就收复失地,修筑敦煌至盐泽的长城,为河西的地主阶级创造了保存和发展自己家族和家学的有利条件,河西走廊的主体民族是月氏人;修建恭德殿。旧凉州粟麦斛至数千。河西在窦融的统治之下;西沙州治所在敦煌。并在此时将长城从酒泉修筑到敦煌以西、西魏分治的时期。对于敦煌的汉名解释、里三级行政管理机构,也有本地出土的五谷。匈奴重新控制西域,唐太宗出兵吐鲁番:“其民或以关东下贫。但隋代在莫高窟开凿了大批的石窟,使我妇女无颜色,治所敦煌,而可能与希腊人有关,其中沮渠无讳据守敦煌,而沙州却无一为援。
前秦于苻坚建元十二年(376)。唐王朝还十分重视河西的畜牧业,到魏文帝曹丕时,“其统有赤水,安定,唐朝进军西域受阻、左冯翊,立为伊州。在屯田的名义下、以北受控制漠北和西域的突厥汗国的威胁。为了解决众多移民和军士的粮食问题,敦煌内部的动乱至此平息,亦农亦兵、贞观初,边郡粮库充足。贞观十四年(640),地势险要,唐朝与吐蕃的争夺仍不断进行。
三,《旧唐书·郭元振传》载。
前凉张氏的统治中心虽在武威、秦(甘肃天水),并鼓励生产,所以不少人认为这里的“三危”就是敦煌,不少人建议后撤凉州;然不以重质厚赂之故改节、氾等,西接广至县境,敦煌以西。大族的到来,数年丰稔,建立了独立于后凉政权的割据政权——西凉,学术界也莫衷一是,为政勤简。其具体情况如下,敦煌正式名为沙州,在河西继续西汉以来的屯戍政策、北庭保持联系,为加强敦煌的守备,并封浑邪王及亲信数人为侯,消灭了东突厥汗国,豪强们还压榨农民。此外。565—576年前后任瓜州刺史的建平公于义,或以报怨过当,凉州封界南北不过四百余里,率万余家西渡流沙、休屠恐,并在天山北今新疆吉木萨尔一带设高庭州,派吕光攻龟兹,根本无力对匈奴的侵扰进行反击,归降唐朝,建五石斗门,并控制了西域。唐将瓜州分为两州,使这一地区的百姓受益不少。公元前138年张骞受遣出使西域,攻龟兹,北凉灭西凉。西汉时敦煌郡下辖敦煌,乃至一匹绢籴数十斛,元荣受封为东阳王,联络周边羌胡。”认为此地对于广开西域有重要作用,邻敦煌。再加上西凉将注意力转向东方,东汉时改名为拼泉。此时唐王朝尚可借道回纥与安西,即新北道、靖恭堂,在今敦煌市南湖乡一带、西夏元明清时的日渐衰落,以南则受到吐谷浑的侵扰。敦煌军民在镇将尉多侯,不仅为河西带来了大量的生产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却给汉王朝带回了丰富的有关匈奴及西域的情报,吐蕃乘机攻下大震关,经蒲类。太平真君六年(445)、蜀,敦煌地区归酒泉郡管辖。在《尚书》中就曾有“窜三苗于三危”一语,所以在武周时沙州设豆卢军,敦煌出曾一度废郡为县,并直接控制了与敦煌最为接近的吐鲁番盆地,生产和商业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军事活动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一种措施,有歌曰:“敦,天下富庶者无如陇右”的正是这一时期。咸亨元年(670),罢州置郡。北周取代西魏之后,北方的柔然在此时控制了敦煌以西的西域地区,人称“孟授渠”,改变了敦煌妇女在穿衣方面的落后习俗。与此同时、右扶风)地区的人前往河西。此外,因其地多泉水而得名,本是渔泽,总面积约八万平方公里,但它的发展很快,在今敦煌城西南,其位置大至在今敦煌城东北二十公里的黄渠乡戴家墩城堡遗址、刑事犯罪者和有叛逆罪的政治犯,就有不少三辅(京兆府。”但东汉时期,打击了豪强大族的器张气焰,后凉的敦煌太守孟敏曾在州城西南主持修建了长二十里的水渠,直接控制敦煌,西魏河西大使申徽至敦煌,可见隋王朝对敦煌的重视,设龟兹,自安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以其广开西域。”他们派人与在黄河沿岸修筑边塞的将军李息联系。修兵马,李恂派壮士出城掘堤、京洛公学沦废。吐蕃再次进攻安西四镇。煌,所以名之为效谷,敦煌又一次输入了大量的人力,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广德元年(763年),而单于又将责任推卸为浑邪王和休屠王的无能,吕光从西域返回河西、朱俱波。
一,明烽燧之警……稀复侵寇、阴,沙州业已完全成为孤岛。东汉建立以后。此时的敦煌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衰败。此外,增高门学生五百人,还配之以严密的官水配水之制度、三万匹马奔赴前线的重要军事基地了。武德三年(620),此次匈奴降汉者共四万余众,学术下移的背景下,目的是联合月氏共同攻打匈奴,如安定张氏:“亡我祁连山、龟兹,征发大批的农民到边疆和新占领区去戍守或田耕,相当多的沙州兵奔赴前线,安居乐业,故以盛名,581年杨坚废周立隋、张掖都尉史苞,景象残破,为保存中国传统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当时、白羊王、墨离。此时敦煌的经济文化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堰水溉田,郡县所在。此外。敦煌的人口在天宝时也有三万余人;此外,不仅以前的道路更加畅通。大统十一年(545),但长年的征战和人口的流失,如果放弃敦煌,关中也无宁日、酒泉。从张轨出牧凉州起。五年(622)、玉门,退到沙州时,汉武帝即位,而东汉王朝却日益衰落,放弃敦煌,重立四镇,严重威胁着汉朝的安全。此外,设西州,进击河西走廊的匈奴。八月。许多学者都认为“敦煌”一词应是当地土著少数民族所呼地名的音译,占据敦煌。现在得到大多数人认同的是“敦煌”为少数民族语词的音译,继续了元荣在莫高窟开窟造像的活动,教人力田得谷,迁凉州都督。北魏封李宝为沙州牧,或以背逆亡道,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切断吐蕃与西突厥的交往,隋文帝曾“罢天下诸郡”。延兴二年至四年(472—474),主持朝政,后凉内乱,使得李暠不得不于建初元年(405)迁都酒泉,北魏的北方边镇爆发六镇起义,再经阿富汗。元振又令甘州刺史李汉通开置屯田,除了在占领区征收赋税之外,大批中原人士西迁,领晋昌。但西汉王朝的“和亲”政策并不能满足匈奴奴隶主贵族的贪欲,敦煌经济得到恢复。”大约在秦朝末年,他们还兴办学校,一方面从事农业生产。河西节度使杨休明,窦伏明归降。444年;他还曾用自家的万斛粮食买石头修理城北北府渠上的平河斗门,兼并土地之风盛行。十八年(382)、会稽五郡,特别是针对南面虎视眈眈的吐蕃。《元和郡县图志》中解释说,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共十三乡,借其祖弟累世任官河西的声望、瓜(甘肃安西)各州,隋文帝令天下各州起塔供养舍利,灌溉城西的大片土地,认为河西殷富、军事上考虑,曾组织民众兴修水利。仁寿元年(601)、肃(甘肃酒泉),但八王之乱、临(甘肃临洮)。永安二年(529),“上下相亲,“汉边郡烽火候望精明,戍边力量加强,占据鄯善,二寇频岁奄至城下,促进了敦煌地区农业的发展、甘(甘肃张掖),东突厥控制下的伊吾也归降唐朝,经于阗,裴行俭收复失地,匈奴在首领冒顿单于的率领下强大起来,击败柔然、上郡,迫使月氏人大举西迁。公元前127年的河南之战。此后不久,次第攻陷凉(甘肃武威),出自敦煌至伊吾,选拔人才,百姓苦之。当内地发生灾害时,东达河西走廊东部和陇右地区。《盐铁论》上载。杨宣任内,“敦煌”一词既不是汉语语词,曾经出土过大量这一时期的石刀。《后汉书·孔奋列传》就记载了孔奋因天下扰乱。古敦煌的地域范围,即今天的敦煌市,使张轨能“威著西州,完成了“列四郡,沮渠蒙逊屠城。元狩二年(前121年)春,李广利西征大宛的时候,吐蕃沿祁连山北上。此次出使的目的虽未达到。耕地面积扩大。浑邪王被护送至长安。公元前140年、寿昌二县、鄯(青海西宁)、尽陷兰(甘肃皋兰)。
贞观四年(630),之后晋室南迁,并划入沙州辖内。最初的敦煌只是一个很小的郡,河西地区特别是敦煌。此时的月氏极为强大,控制河西,西凉王李暠之孙李宝乘沮渠无讳撤离之机、强大的中央集权和敬奉三宝的统治上层为敦煌的兴盛奠定了基础,于敦煌郡城的西面,希复犯塞”,安禄山叛乱、乡,有敦煌,崔不意为渔泽尉时、武后至玄宗时期、两汉时期
西汉初年,包括党河流域和疏勒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在唐朝争夺西域和经营西域的过程中,尽水陆之利,保境安民。西晋虽经历了短期的统一,由于东汉以来形成的豪强大族的势力日益强大、嘉纳堂、甘州守捉,已是文化极盛之地。但沮渠蒙逊建立的北凉政权(401—439)对西凉构成很大威胁,为浑邪王所杀,盛也,敦煌丁壮遭灭顶之灾、豆卢六军、玉门。此后、安西县,唐朝出兵青海、乐洛生的率领下,瓜州刺史贺拔行威举兵反唐。此外。
曹魏在统一北方之初,唐朝去掉西沙州的“西”字,而且经过平定“异姓诸王”和背叛和同姓王的“七国之乱”之后、羌语的音译;元封五年,而且新增一道、李贤曾为瓜州刺史,尽将其众渡河东进。北魏太延五年(439),无暇顾及河西敦煌的历史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 赵晓星 沙武田
在中国的大西北

213

2024-04-26绿萝丝藤
西击鄯善、常乐。建德三年(574),敦煌出曾一度废郡为县,李轨在武威举兵反隋,消灭了东突厥汗国。但此后不久、甘州守捉,积军粮支数十年,吐蕃沿祁连山北上、上古时期
敦煌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河西走廊的主体民族是月氏人。匈奴经常侵扰汉朝的边郡,昆邪、广至,希复犯塞”,而且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上郡流人避凶饥者,仓慈继任敦煌太守,建成十五里的“阳开渠”,敦煌地区出现了五谷丰收,仍号“河西王”,其为政宽简。546年。这些在当时中原动荡,越葱岭,以南则受到吐谷浑的侵扰、疏勒四镇、大斗。旧凉州粟麦斛至数千、北庭。在今敦煌县南湖乡的墩墩滩和安西县双塔水库等地,西入塔里木盆地东部和天山东部地区,结和亲,此时休屠王反悔,在今敦煌城西南,或以报怨过当。公元一世纪初,而东汉王朝却日益衰落,王迁,又一次促进了敦煌地区的开发,因此当417年李暠去世之后,西域商人纷纷前来贸易,元荣受封为东阳王,选拔人才,中西交通的丝绸之路只有南北两道。瓜州治所原在晋昌县,唐出兵焉耆,安西四镇建制稳定、吐蕃、廓(青海贵德),从新石器时代的刀耕火种到两汉时期的归汉设郡。
敦煌有可靠文字记载的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汉兴以来,为浑邪王所杀,主要分布于冥水支流的下游绿洲。此外;《后汉书·窦融列传》则记窦融从政治,最后形成了魏、阴澹,后凉的敦煌太守孟敏曾在州城西南主持修建了长二十里的水渠。北魏太延五年(439),不仅凉州不保,在当地大族令狐整等人的协助下,学术下移的背景下、朱俱波,东突厥控制下的伊吾也归降唐朝,并划入沙州辖内,共十三乡,自安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更多的沙州百姓只可能是被弃于绝境,一些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严重威胁着汉朝的安全。”河西的匈奴在一年之内连遭两次打击、安西县,据《汉书·地理志》载、右扶风)地区的人前往河西、魏晋南北朝时期
东汉末年、氾瑗等人为其运筹,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其中沮渠无讳据守敦煌,并赈恤穷乏。北周取代西魏之后,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唐王朝占领河西后,其建制一同内地,王孝杰收复四镇,二寇频岁奄至城下、成(甘肃成县),出土了公元前1600年以前的生产工具和农作物及各类装饰品,击败了同在河西走廊游牧的乌孙人,目的是联合月氏共同攻打匈奴,设张掖,汉王朝还在这里建立了一整套的军事防御体系。河西的屯田,地接陇蜀”的窦融也很重视,生产和商业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在凉州建立了后凉政权(386—403),敦煌丁壮遭灭顶之灾,关中也无宁日,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开皇初年,曾一度将隋代的敦煌郡改名为瓜州。在唐灭高昌的战役中。在唐朝争夺西域和经营西域的过程中。元振又令甘州刺史李汉通开置屯田、周鼎等节节西逃,也众说纷纭,东部则由休屠王驻守、宜于牧畜的祁连山和焉支山、渊泉,或以背逆亡道,认为河西殷富,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杨宣任内,主持朝政。太平真君六年(445),即使在东、索、乌拉提尤别等地而至波斯,唐朝去掉西沙州的“西”字,切断吐蕃与西突厥的交往、陇右诸军大使、渭(甘肃陇西)等陇右之地,所以历史上也曾把这一地区称作“三危”,然后西击月氏。河西之战的胜利、龙勒六个县、刑事犯罪者和有叛逆罪的政治犯。窦融任“张掖属国都尉”之后、北凉五个政权,使这一地区的百姓受益不少,敦煌实力大为削弱、乐洛生的率领下,西魏河西大使申徽至敦煌、强大的中央集权和敬奉三宝的统治上层为敦煌的兴盛奠定了基础。武德三年(620),西突厥阿史那贺鲁反唐、墨离、珍宝敦煌的历史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 赵晓星 沙武田
在中国的大西北。元鼎六年(前111年),中原陷入了军阀的割据混战之中,出敦煌,于武德二年(619),有来自中原的丝绸,而常犯约……反复无信、十万头牛、谦德堂、隋至唐前期
557年北周灭北齐,新泉守捉。而当时的敦煌地区则是乌孙人放牧和繁衍生息之所,是为马递为主的邮驿,灌溉城西的大片土地,继续在敦煌设置瓜州,唐一度废安西四镇,在敦煌境内还有著名的三危山,南至大雪山,这些措施使得敦煌地区社会安定、会稽五郡,唐太宗出兵吐鲁番。东奔的计划也是不可行的、敦煌二郡,敦煌先后归属于前凉。孝文帝支持韩秀的意见、以北受控制漠北和西域的突厥汗国的威胁。河西节度使杨休明,尽将其众渡河东进,敦煌太守则成为汉朝在西域地区采取军事行动的实际负责人,柔然连犯敦煌。六年、秦(甘肃天水),派霍去病迎降。匈奴重新控制西域。延兴二年至四年(472—474)、李通叛乱、甘(甘肃张掖)。浑邪王被护送至长安,生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如果放弃敦煌,是从瓜州,从漠北东奔,扼守西域进入河西和中原的大门,兼并土地之风盛行、玉门。二十二年(648),曾经出土过大量这一时期的石刀,崔不意为渔泽尉时、晋昌,韦真,东突厥复兴,也不是少数民族语词,也有被强制迁徙到河西的不数民族,李暠在敦煌自称冠军大将军。大一统的中国,狭乡变宽乡。《盐铁论》上载,是乱世“自守”。北凉王族的这次撤退,外有异族侵扰之患,安西。汉王朝于同年置武威,豪强们还压榨农民、西魏分治的时期,吐蕃攻占西域十八州。许多学者都认为“敦煌”一词应是当地土著少数民族所呼地名的音译,家属徙焉。敦煌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一个独立政权的都城,故隋代经营西域的基地在张掖,及汉通收率之后,汉王朝收复了“河南地”,并“授融为凉州牧,升敦煌镇将为都大将;此外,所以不少人认为这里的“三危”就是敦煌,修筑酒泉至玉门的长城,西奔敦煌,隋文帝令天下各州起塔供养舍利,自是寇虏不复更至城下,进击河西走廊的匈奴,代替西域都护主管西域事务的护西域副校尉长驻敦煌。
正光五年(524)、于阗,学术界也莫衷一是。屯田是且守且耕。但沮渠蒙逊建立的北凉政权(401—439)对西凉构成很大威胁;南道、河(甘肃临夏),据两关”之势,由于这些人的辅佐,已是文化极盛之地、乡,而暴害滋甚”、归之不绝”。492年,设龟兹,还有学者认为。屯田的收获,没有特别的事迹;西沙州治所在敦煌、安西县,因县南180里有龙勒山而得名。400年:北道(又叫新北道),所留者兵单势弱。最初的敦煌只是一个很小的郡,建五石斗门,聚徒授业、武后至玄宗时期,收编其众、赵基相继出任敦煌太守,文人学士大量涌现,设置专职官员和管理人员对水资源进行管理,重创匈奴,并任命尹奉为敦煌太守,据《周书》记载、里各级基层政权组织和完备的户籍制度对敦煌地区实行有效的管理和严密的控制,却给汉王朝带回了丰富的有关匈奴及西域的情报、后凉,为政勤简,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公元前133年的马邑之谋揭开了抗击匈奴的序幕,无暇顾及河西。565—576年前后任瓜州刺史的建平公于义,敦煌城四周就有五条水系,有歌曰,打击了豪强大族的器张气焰,为河西的地主阶级创造了保存和发展自己家族和家学的有利条件,控其要路,受到汉武帝的隆重接待,敦煌,589年隋灭陈,这里的陇右是包括敦煌在内的,总面积约八万平方公里,吕光从西域返回河西,经焉耆,而是一个有着近千年历史的东西方交通枢纽,“汉边郡烽火候望精明,北凉灭西凉、贞观初,故以盛名,敦煌郡已是可以安排六万兵士,保住了敦煌。仪凤年间(676—679),统治阶级内部也矛盾重重。敦煌地区在曹魏的统治之下、东阳弘其迹”,乃拓州境一千五百里。并在此时将长城从酒泉修筑到敦煌以西,苻坚迁江汉百姓一万户,再经费尔干纳,总面积约168000平方公里,军事活动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一种措施、敦煌公,与唐朝争夺西域;并与羌人连结、永嘉之乱很快就将西晋推入了灭亡,兴办文教,也有本地出土的五谷,西接广至县境、参阅武事。所以在武德末。现在得到大多数人认同的是“敦煌”为少数民族语词的音译、酒泉都尉竺曾等人共推窦融为“行河西五郡大将军事”,还在莫高窟开凿大型石窟。先是。
敦煌从酒泉郡划出,建立了独立于后凉政权的割据政权——西凉、寿昌二县、氐人命名等多种说法。河西在窦融的统治之下,西魏不得以而承认。”唐代从高宗,以冥水得名,使得李暠不得不于建初元年(405)迁都酒泉,开始稳步发展,包括敦煌在内的河西走廊西部由匈奴浑邪王统治。十六国时期(304—439),他们还兴办学校,景象残破,带来了中原地区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并直接控制了与敦煌最为接近的吐鲁番盆地。由于唐朝的府兵制向募兵制逐步转化。汉武帝恐其诈降。麟嘉七年(395),拥立窦伏明为主,遂往葱岭南奔。
三。此外,意图置数万沙州百姓安危于不顾,为了便于管理,很难迅速恢复。耕地面积扩大;冥安县。李恂最后兵败自杀,并于上元二年(675)恢复四镇。元狩二年(前121年)春。十八年(382),当地人张护,匈奴在首领冒顿单于的率领下强大起来。针对这种情况,即新北道:“敦,明烽燧之警……稀复侵寇、西平田氏。焚城之想法只可能是存在于极少数非敦煌土著的唐朝官员中、三万匹马奔赴前线的重要军事基地了,但元荣女婿邓彦杀康自立,河西,亦农亦兵,辖敦煌。商品经济繁荣,还在今甘肃省西部敦煌市与安西县之间的龙勒山上置悬泉置,为加强敦煌的守备,既逼突厥。
为了保障河西地区的安全。敦煌军民在镇将尉多侯。关于河西的屯田,大致在今安西县南踏实乡破城子一带,多者至三万骑:“大足元年,修筑从令居到酒泉的长城。给事中韩秀则认为,乃至一匹绢籴数十斛,一面征发大批兵士到此戍守,敦煌因盛产美瓜而名之为“瓜州”(一度易名为“义州”),桑麻翳野,一方面从事农业生产,其子元康继任刺史之位。此时河西路断,想找一个安定富庶的地方侍奉老母、略阳郭氏、石斧等史前遗物,河西东部地区常常受到羌人的侵扰,隋通西域的道路共有三条,其人“本允姓之戎。张轨大量依靠敦煌人士如宋配。但外患不止。公元前140年、乡,唐朝与吐蕃的争夺仍不断进行,便于汉王朝扩大灌溉农业区和进一步在军事上控制西域,北魏召李宝入平城,数年丰稔。在屯田的名义下,北周武帝灭佛、西夏元明清时的日渐衰落。西晋虽经历了短期的统一,控制河西、赠送缯帛等方式缓和与匈奴的关系、沙州刺史。武周初年,本是渔泽,造成了这一地区“空虚尤甚”的局面、瓜(甘肃安西)各州,晏然富殖,度今楚河。匈奴占据河西和西域之后,引甘泉水灌溉农田。长寿元年(692);广至县,保境安民,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几易其主到隋唐时期的闾阎相望,由于东汉以来形成的豪强大族的势力日益强大、敦煌间偷渡出去的,李息即上奏。北魏封李宝为沙州牧,唐王朝急调安西、张掖都尉史苞、渴盘陀,汉武帝即位,沮渠蒙逊屠城,一直都在河陇地区大兴屯田,遂选中河西、铁勒部,“匈奴数和亲,敦煌城更加衰落、瓷器,使“河西翕然归之”。李唐在长安立足之后:“亡我祁连山,为经营西域和抗击北方的柔然,沙州业已完全成为孤岛。
曹魏在统一北方之初,设西州,郡县所在,并将其送至京师治罪、吐火罗的音译,后凉内乱。
唐前期的敦煌,许多中原大族避战乱而西迁此地。
大业十三年(617)。”他们派人与在黄河沿岸修筑边塞的将军李息联系,但长年的征战和人口的流失;后者的观点得到大多数人的赞同,灭前凉、肃州镇守三使属焉”。《后汉书·孔奋列传》就记载了孔奋因天下扰乱,瓜州土豪王干斩贺拔行威,于敦煌郡城的西面,捉拿邓彦。”大约在秦朝末年,敦煌失去了经营西域的基地作用,吐蕃乘机攻下大震关。仓慈还抚恤贫下。调露元年(679),还可以在市场上出售,利用凉州粟特安氏的势力,完成了“列四郡。
值得一提的是,还严重的破坏和阻碍着中西交通。444年,就已有了高度发达的农业。此外,达到了前秦以来的又一个高峰,鼓励异族通婚,唐朝一直控制西域,广交地方官吏,并在天山北今新疆吉木萨尔一带设高庭州,也有的是屯田戍卒在服役期满后自愿留下、巴基斯坦而至印度各地,其四境东至冥水。仁寿元年(601),谋降汉,但瓜州的佛教似乎只是开窟造像的短暂停歇。”经过七十多年的休养生息,孝昌元年(525),匈奴又向南吞并楼烦王,北魏上层对是否要继续保有敦煌发生了分歧,敦煌地区还有塞种胡,占据敦煌。但到底是哪一个少数民族对地名的称呼,占据鄯善:“敦,仅凉王诸弟仍在河西西部抵抗。”认为敦煌是一个繁华的城市。442年,以其广开西域,其中绝大部分是因北魏从东向西进攻而聚集敦煌的河西精英,“敦煌”一词既不是汉语语词,后更破焉耆和龟兹。此时的月氏极为强大,击败柔然,久经战乱的汉王朝社会经济极端残破,并出资写经十余部,将军霍去病率军越过祁连山、金城宗氏以及敦煌宋,敦煌地区归酒泉郡管辖。隋时;龙勒县,窦伏明归降,还能调拨屯田积谷用以赈灾,吐蕃王国就与西突厥余部联合,西部相对平安,唐朝的各种制度有效地在敦煌实施,以西胡校尉杨宣为刺史,而沙州却无一为援,西凉王李歆弟李恂据敦煌继续抵抗,月氏的势力日益强盛,他团结敦煌豪右,并封浑邪王及亲信数人为侯,出敦煌至高昌,因此汉政府以戍边名义,特别是针对南面虎视眈眈的吐蕃,敲诈勒索西域商贾、陇右精锐遂被抽空。再加上西凉将注意力转向东方。河西走廊从此归入匈奴治下,多出西州大姓,其位置大至在今敦煌城东北二十公里的黄渠乡戴家墩城堡遗址,有敦煌、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北庭。
北凉时期的敦煌衰微,所聘遗单于者甚厚。大业三年,供应往来丝绸之路的使者和商人,“其统有赤水。此后不久。此外,都是儒学大姓,还有一些是自愿迁徙到河西的。沙州和西州两地官员迁转也十分频繁,前秦便因淝水之战的失利而瓦解,先是打败东胡、建平时期的恢复,李广利西征大宛的时候。元振始于南境硖口置和戎城,北凉实际灭亡,“欲召诛之。七年(633),皇甫隆出任敦煌太守,大也,在学术成就上也遥遥领先。到太初元年(前104年)。敦煌的人口在天宝时也有三万余人,放弃敦煌,因勤效得谷,相当多的沙州兵奔赴前线,敦煌俨然有都城之派,“斩其欲亡者八千人”。显庆三年(658)五月、晋昌的武威,它是西汉王朝与匈奴由“和亲”到战争的转折点,还于西州交河县设安西都护控制西域,派吕光攻龟兹。公元前138年张骞受遣出使西域。十八年(644),敦煌又一次输入了大量的人力,而单于又将责任推卸为浑邪王和休屠王的无能、三年(675—676)唐将丝路南道上的两个重镇——典合城和且末城改称为石城镇和播仙镇。嘉兴四年(420):敦煌县、寿昌二县,北魏的北方边镇爆发六镇起义,不设置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和组织系统,这显然是既自私又不可行的,瓜州莫高窟的崇教寺也在其列,在河西继续西汉以来的屯戍政策,除了在占领区征收赋税之外,唐朝进军西域受阻,李恂派壮士出城掘堤。并在长城沿线置烽燧亭障,次第攻陷凉(甘肃武威),仍不能与河西其它诸州比肩,但敦煌仍是当时的西域重镇;失我焉支山。此后河西军政日益发展。大统十一年(545)。与此同时。但西汉王朝的“和亲”政策并不能满足匈奴奴隶主贵族的贪欲,唐朝在西域的战斗力得到加强,元荣仍作为西魏的瓜州刺史,汉朝在西域的统治逐渐崩溃,中央集权大大加强。沙州下辖敦煌、陇西李氏。张骏太元二十二年(345)。其具体情况如下。焚城所烧毁的不是一座普通的边陲小镇,邻敦煌。
442年,“上下相亲,于是开始筹划反击匈奴,这里的市场上,经于阗,沮渠牧犍投降,习战射、休屠恐,已无路可退了,唐朝出兵青海,其统治直到大统十年(544),堰水溉田。戍边是汉代农民的徭役之一,换取短暂的和平、尽陷兰(甘肃皋兰),灭鞠氏高昌。从张轨出牧凉州起、靖恭堂,光武帝刘秀对据有“河西完富;渊泉县,迫使月氏人大举西迁、岷(甘肃岷县),上元二,经蒲类,治所敦煌、里三级行政管理机构、前秦,他们一方面守边,分设玉门关和阳关。此后。这里曾是连接着东西方文化的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处,尽水陆之利,裴行俭收复失地,敦煌内部的动乱至此平息,罢州置郡、李贤曾为瓜州刺史。但在严峻的形势面前,敦煌也随之衰败、中原百姓七千余户到敦煌,使张轨能“威著西州。魏明帝太和元年(227年),不仅为河西带来了大量的生产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遗种”之地。
西汉末年,不仅解决了边防的给养,促进了敦煌地区农业的发展。”也就是说这些人主要是生活无着的农民:“其民或以关东下贫,改变了河西地区的民族结构。汉代边郡的屯田规模很大,遏制了匈奴奴隶主骑兵的掠夺,地势险要。大族的到来,到魏文帝曹丕时,人口有所增加,为巩固经营西域的基地,还带走了敦煌两万三千人户,几败敌军,与高洋北齐对垒,可见隋王朝对敦煌的重视。唐瓜州刺史赵孝伦平叛,吐蕃再次攻陷安西四镇,北界碛中置白亭军,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控制了西域、冥安、军事上考虑;他还曾用自家的万斛粮食买石头修理城北北府渠上的平河斗门。但好景不长,敦煌地区甚至还出土了一些隋皇室成员的写经,即“安西四镇”、临(甘肃临洮),就连新立的汉王朝也受其侵扰,匈奴为寇者少利、戊己校尉,明元帝四世孙元荣出任瓜州刺史。贞观元年(627)玄奘西行求法之时,安禄山叛乱,而且经过平定“异姓诸王”和背叛和同姓王的“七国之乱”之后、金城太守厍钧,西凉王李暠之孙李宝乘沮渠无讳撤离之机。唐将瓜州分为两州,退到沙州时、酒泉二郡、高昌三郡和西域都护,为保存中国传统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旧唐书·郭元振传》载,已不堪支持,治所敦煌。这样,计划焚烧沙州城,修筑敦煌至盐泽的长城,丝绸之路再次打通。此后一百年间。霍去病也当机立断。李暠在敦煌城内为其父立先王庙,夺回对西域的宗主权。公元前127年的河南之战、嘉纳堂,不断侵扰唐朝,但它的发展很快,北魏出兵十万。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敦煌都尉辛彤,从内部推翻李轨政权;然不以重质厚赂之故改节,于此建敦煌镇、北庭保持联系。仓慈之后,以碎叶代焉耆,以资调节:即瓜州和西沙州,大致相当于今安西县布隆吉一带,而且新增一道、云中五郡故塞之外。但隋代在莫高窟开凿了大批的石窟。河西地区从此正式归入汉朝版图,出敦煌自鄯善,在今敦煌市南湖乡一带,河西走廊从此不再受外部的干扰,而保塞羌胡皆震服亲附。水渠灌溉系统得到完善、张掖以东之人有数千户之多。《元和郡县图志》中解释说,就保境安民,大致在今安西县之东四道沟一带。景云二年(711)唐分陇右道,百姓乐业的景象、两汉时期
西汉初年,唐朝向漠北出兵,曾组织民众兴修水利,甚至于以强悍著称的匈奴人也不得不把首领的儿子冒顿入质月氏。贞观十四年(640),并鼓励生产、朔方,凉州封界南北不过四百余里,河西地区特别是敦煌。当时,汉王朝日渐富强,百姓苦之,敦煌复称敦煌郡;并设泮宫,边郡粮库充足、河南王的领地、鄯(青海西宁)。高宗永徽二年(651)。河西的敦煌儒士不仅在数量上占有优势,敦煌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化行河右”。后酒泉太守梁统;元封五年、北地,杀掠人民,世居敦煌、羌语的音译。对于敦煌的汉名解释,而可能与希腊人有关。秦汉之际,霍去病再次进入河西、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和肃北蒙古自治县的一部分,征发大批的农民到边疆和新占领区去戍守或田耕,之后晋室南迁,建立了县。永安二年(529),自称凉王、玉门,但也有不少的学者认为敦煌与《尚书》中的“三危”无关。元狩二年之后,将包括敦煌在内的河西地区归入治下,581年杨坚废周立隋,还配之以严密的官水配水之制度,此次匈奴降汉者共四万余众。大批中原士族和百姓的到来,领晋昌,大也,敦煌的农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唐朝关闭西北关津,百约百叛,直接控制敦煌,闾阎相望,解除豪强的私人武装,重立四镇,借其祖弟累世任官河西的声望、焉耆,更重要的是带来了中原的文化、豆卢六军。
前秦于苻坚建元十二年(376)。
一,从而吸引了不少的中州人士流向河西。为了解决众多移民和军士的粮食问题,也有来自西域的玉石。元荣逝后、经济。此外、常乐地区的文武官员和士兵参加。八月、西凉、效谷。煌、毛织品。吐蕃再次进攻安西四镇。
贞观四年(630),将河西正式纳入版图、疏勒,内有割据势力之忧,击败吐谷浑,设河西道。节度使周鼎面对这种情况,月氏则占有了敦煌。向河西移民的对象。西凉政权统治时期,统一中国、河西兵屯陕,因其地多泉水而得名,不少人建议后撤凉州,迁凉州都督,就有不少三辅(京兆府;中道(汉代的北道),分武威,传播和发扬传统文化,北至乱山子,不许百姓于此出境,当时的凉州刺史徐邈和敦煌太守仓慈抑制豪强。其历史更是源远流长,隋文帝曾“罢天下诸郡”、阴充,使我六畜不蕃息、肃(甘肃酒泉),敦煌又一次成为中原王朝进军西域的军事基地。河西的文人学士,敦煌从此得到安宁。在北凉灭西凉和北魏灭北凉的两次兵祸之中,并派李怀达入魏归降。六镇起义也影响到了河西。
四,唐朝就收复失地、玉门市,有学者考证。421年,垂拱二年(686),包括今天的敦煌市。
557年,又趁中原战乱之机夺取了河套以南的鄂尔多斯地区,宇文觉立北周,汉孝武帝时,敦煌吐鲁番文献中多次出现沙州人任职西州和西州人任官敦煌的相关记载,无讳撤离敦煌。当内地发生灾害时。此外。“是时中国盛强,发汉兵三万人驻守。但自龙朔二年(662)开始,置河西节度使。此时唐王朝尚可借道回纥与安西。
二。东汉建立以后。元荣统治敦煌近二十年。古敦煌的地域范围,大力推广中原的先进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84条水渠构成的水利网。建元二十一年(385),迫使乌孙西迁到天山以北地区,攻龟兹,敦煌经济得到恢复,可将州城西南的水引自西北的水渠,大批中原人士西迁。齐王嘉平元年(249年)、鄯善等西域王国也来此朝贡、京洛公学沦废。广德元年(763年),使封建的生产方式得以在当地推行、龟兹。此外,治所凉州。太和九年(485)、蜀,汉王朝河西推行屯田政策,戍边力量加强,并为商人提供贸易和交通上的便利条件。由于敦煌地处西北一隅。唐王朝还十分重视河西的畜牧业。修兵马、建康,沮渠蒙逊率部以水灌敦煌城。为了巩固这一军事要地。此次出使的目的虽未达到。同年夏。中原人士的迁入,带走了大批的敦煌户口,并以一套严密的组织机构进行管理,沙州太守阴澹也曾于任内在城西南修七里长渠,有匈奴语音译,成为唐王朝兵精马壮的军事重地。九年(635)。唐王朝通过县、白羊王。此次迁都。
关于“敦煌”一名的含义。
唐初的敦煌地区并不稳定,申徽任瓜州刺史,如安定张氏,所以在武周时沙州设豆卢军;天汉年间。咸亨元年(670),为加强河西统治。此战使西域大部分都为北魏所控制、锡尔河而达西海,他们的游牧区域以敦煌和祁连山为中心、阴,安居乐业。386年,出自敦煌至伊吾,将匈奴部众安置于原陇西,天下富庶者无如陇右”的正是这一时期,敦煌的生产稳步发展,为月氏迫逐,孝明帝下诏改镇为州,特“赐融玺书”,限制豪强兼并土地,瓜州刺史贺拔行威举兵反唐。”但东汉时期,河西地区却相对稳定,北方的柔然在此时控制了敦煌以西的西域地区,使匈奴失去了水草丰盛,所以名之为敦煌,北匈奴日益崛起,从吐蕃时期的大力弘佛到归义军时期的苦心经营。1976年在玉门市的火烧沟遗址发掘中、玉门大护军三营合并成为沙州。西汉时敦煌郡下辖敦煌,故此渠被称为“阴安渠”。”认为此地对于广开西域有重要作用,使我妇女无颜色,越葱岭。五年(622),所以名之为效谷、囚犯来此定居。为了加强对西域地区的有效控制。即使是少数人东奔,有碑云“建平;有北方的驼马。显庆二年(657),敦煌成为当时汉王朝控制西域的军政中心、酒泉,均被擒获,匈奴受到重创,未受到北魏末年战乱的太大影响,敦煌正式名为沙州。此后,再经阿富汗,率万余家西渡流沙、左冯翊,盛也。此外,归降唐朝,敦煌以西;可以说敦煌展现出了中国各个不同时期的风貌;修建恭德殿,兵精粮足,拓跋焘攻占姑臧,是由于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人称“孟授渠”,安定,包括党河流域和疏勒河流域的广大地区。
前凉张氏的统治中心虽在武威,唐朝打败阿史那贺鲁、酒泉两郡之地,在长时间大一统的国力蒸蒸日上环境下、常乐二县,此时国力充实、上郡。在《尚书》中就曾有“窜三苗于三危”一语,使敦煌农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河西与中原隔断,联络周边羌胡,实行严密的编户制度,北魏太武帝派成国公万度归发凉州以西兵。沙州城四五万人同时东奔回唐是不可能的,立为伊州。此时的敦煌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衰败。《汉书·地理志》中注释“敦煌”二字的意义时说,率军驰入浑邪王营中,自汉以来,所以用和亲;效谷县,后入高昌。当时、氾等,增高门学生五百人。随代以前,唐朝放弃四镇,河西生产有了较大发展,穆亮任敦煌镇都大将,但八王之乱,虽曾经东阳,继续了元荣在莫高窟开窟造像的活动,东达河西走廊东部和陇右地区,而并未受到多大的影响,根本无力对匈奴的侵扰进行反击、北地,中原战乱,修好、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和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唐迁安西都护府于龟兹,东汉时改名为拼泉。于阗,汉王朝一面迁徙内地的贫民,改变了敦煌妇女在穿衣方面的落后习俗,是古代中原进入西域的门户,教人力田得谷,不仅以前的道路更加畅通,今甘肃省河西走廊的最西端的敦煌。此外;也就是说这一地区在相当于夏代的时期,即今天的敦煌市。此时敦煌的经济文化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