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装修问答 > 其它 > 春节趣事有哪些?

春节趣事有哪些?

浏览次数:2314|时间:2024-05-08

热门回答

2024-05-13今夕访古
百节年为首,春节俗称过年,这是中华民族众多节日中最绚丽多彩,辉煌夺目的节日,是普天之下炎黄子孙最隆重、热烈、且最彻底地体现这一个民族文化与精神气质的盛大节日。其色彩纷呈的民俗事象和顽强向上的民族心理,不仅为中华民族披上了美丽的光环,且以其熠熠光耀闪烁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喜庆、团圆、热闹、祈盼与祝福则是关东年文化的重要特征和基本内容。
关东春节民俗事象及源起
春节是一个集合的节日,它并非伴随“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除夕始才翩翩降临人间。当一岁秋来,稼穑大熟,便昭告天下,今岁有年。随着时光进入农历最后一个月“腊月”,古俗“腊祭”遗风便悄然崭露于关东村镇城乡。伴随着随处可见的红灯白雪,城乡便开始陷入热热闹闹的忙年氛围。淘米蒸粘米团、做豆腐,杀年猪,一般多在腊月门进行;腊月初八,年味初现,此日虽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得食干果杂粮熬就的“什锦粥”,从而得道成佛的“成道节”,却也“洋为中用”,中西合壁为春节众多节日中的一支前奏曲。?
民间尽以大黄粘米、红芸豆、大枣之属,煮成“腊八粥,或全家聚食,或馈送乡邻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腊九、腊十,冻死小人儿(指孩子),”是时冰天雪地,奇寒无比,正值“三九四九,打骂不走”的时刻,人们有冻掉下巴和冻死小人儿之虞,戏称食腊八粥可粘住数九严寒冻掉的下巴颏。同三九、四九天在户外进行的打冰嘎(雅称打陀罗)、溜冰车、溜冰、跑冰鞋一样,不过是冰雪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但腊八食粥,且有非平日可比的民俗意义,除可保健,亦可抵御风寒。围绕着“腊八粥”,又有“谁家烟囱先冒烟,谁家高梁先红尖”的劝人勤勉故事,亦有“一年省一把,三年买匹马”的节俭传说等,正是这些奋发上进的趣闻,熬成了一碗腊八粥,让人岁岁年年去品去尝,饱享一年丰收果,在又香又甜的
滋味里,祈祝来年五谷丰登。?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到了腊月二十三,就正式拉开了春节的序幕,是日俗称过小年,主要民俗事象是送灶王上天,是春节辞旧迎新的开端。这位张姓灶王,虽在民间口碑中有嫌贫爱富,遗弃糟糠的不雅之名,但善良的人们碍于他是被玉帝指派来的“人间司命主,天上耳目神”,有着专事监督人间善恶的特殊身份,对其并不敢得罪。民间多于是夕庄重祭灶,即用高梁秸扒出细蔑儿,扎两匹灶君升天时所乘的灶马,随身带的鸡、犬、羊等,灶马备有“草料”,并敬上麦芽糖。?
麦芽糖又称关东糖,灶王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售期最短,只有过小年前后才上市的糖果。一般有三寸长,一寸宽,扁平,呈丝条状,放在嘴里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种特殊风味,是男女老少都十分喜爱的一种糖。用这种糖祭灶,意在用灶糖粘性,粘住灶神的嘴巴,使其“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遍查各地均有关于祭灶习俗的记载,祭灶人多跪于灶前,口中念念有词:“灶王爷,本姓张,骑着马,挎着枪,上了天,见玉皇,人间好事要多说,明年下界见吉祥。”表达了人民希望灶君能降吉祥于人间的愿望,祭毕,敞开房门将灶君旧像连同早已扎就的灶马一起烧掉。?
人们对灶君神像充满了神秘与遐想。随着祭灶习俗礼仪的精细与复杂化,当年流传在关东的灶神图像也丰富和多样化起来。笔者还记得灶神形象有坐、立;有的灶神一人独坐,有的灶神是夫妇并坐;有的灶神坐于中间,左右二夫人分坐,俗称“三头灶”。还有一种“赵军官”,刻印三国蜀名将赵云持枪骑马,下有文武财神,福禄星官等像,据说这是怕灶神上天言事,才祀“赵军”,以祈平安。借赵云能保护阿斗,又赵军与“灶君”同音,因此,历史小说中的人物遂被捧上“一家之主”的高位。?
最有兴味的是我见过一幅题为“大清光绪二十九年灶君之神位”的灶君图,上部画灶王拜见玉皇大帝,相互拱手,若有问答;下方画有灶君夫妇坐于桌案前,左边有妇女烧火作炊,右边有妇人抚婴,圉人在后槽喂马,极富人间生活气息。可以说,这幅灶君神像,让过去的关东人对其充满了寄托,因为只有灶君,才是沟通人间与天上的使者。?
过小年之夜,大人孩子们仰望天空,此时此刻,在冥冥之中,灶王一家已驾马车,乘长风越过迢迢万里银河,回到天宫。一岁吉祥善恶,只有等待听过灶王的穿订扁寡壮干憋吮铂经汇报,由玉帝来裁定。所以在腊月二十五,还有一个迎接玉皇下界日,玉皇为了核对灶王爷所说是否属实,便于腊月二十五日来到人间,经核实后定下罪状,有罪者罚以减寿,所以人们是害怕的,故用灶糖封住灶君的嘴,这是民间对自己塑造的神的行贿。?
热热闹闹的祭灶习俗及灶神崇拜,最初肇源于先民的火崇拜和太阳崇拜,而古籍中关于太阳神和火神炎黄二帝、祝融等化身为灶神的传说,表明华夏先民的这种崇拜意识在漫长的史前时期就已经形成。“民以食为天”,关东灶神崇拜意识源于人们渴望战胜冰雪严寒和对饮食文化的依赖。?
一过小年,节日便紧锣密鼓,接踵而来,此时,关东人有一张约定俗成的“忙年日程表”,那就是“二十四,写大字(即写春联),二十五,扫尘土(民俗洒扫庭室);二十六,烀猪肉(农家从冰雪堆中起出冻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用于蒸上供馒头等),二十九 ,贴倒有(即贴春联,倒贴‘福’或‘有’字,意为‘福’‘有’到了);三十晚上守一宿(除夕夜篝火迎神守岁)。”?
除夕这天民俗事象林林总总,主要是贴挂俗、守岁俗、祭俗、食俗等等。
“一进腊月门,便有过年味”,〖HT〗城乡大车小辆来来往往,都是为了赶年集,
旧时称“打年纸”。这是当时最简单的购货形式,即把香蜡、纸码、鞭炮、年画、红纸、白糖、烟茶、糖果、佐料等物用一张大红纸打包在一起。如今关东“打年纸”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深刻变化,铺子上再大的红纸也包裹不住今日年货的种类了,除副食鲜菜、鱼肉、佐料、烟酒、糖果、糕点、红纸、年画、门神、挂签、挂历、台历、画册外,又有香蜡、鞭炮、电视机、电唱机、收录机、影碟、VCD等等,体现了民俗文化深刻的人民性的内涵。这丰富多彩均于除夕
日未时即关东人称之“供大纸”的时候得到展示。?
1.贴挂俗。除夕日未时刚到,不知谁先放了一个鞭炮,接着村村落落此伏彼起鞭炮声络绎不绝,随后又如一阵春风,吹得千家万户门前擎红挂绿。“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丞相王安石一首《元日》诗描画了一幅浓郁的“春满人间”气象图。?
春联雅称桃符,发源于上古先民头脑中桃木能够辟邪的观念。春联由对仗的上下两联构成,横批一般为四字,多为揭示联语所包含的内容,如“华夏有天皆丽日,神州无地不春风”,横披是:“国泰民安”;除春联外,关东又多在是日于门侧墙头贴春条,如“春天春地春水流,春草绿处放春牛,春花开在春树上,春鸟喜落春枝头……”,在大门、二门门首倒贴斗大的“福”字或“有”字,或
“黄金万两”,“日进斗金”;在仓房贴有“春种一粒种,秋收万石粮”;大车贴上“车行千里路,人马保平安”;马厩牛棚贴“牛赛南山虎,马如北海龙”;猪圈贴“大猪年年有,小猪月月生”;鸡舍贴“金鸡满架”,门前树上贴“出门见喜”……作为贴挂习俗,是日家家户户,一盆浆糊,大家伸手,又贴年画,贴门神,贴挂签,过去关东又于是时,贴“一家之主”的灶王牌和“天地之大也,鬼神其盛乎”,带有明显天地崇拜意识的“天地牌”。?
关东贴门神,年画、挂签习俗由来已久,门神又叫门画,源于《西游记》中记载的唐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为生病的唐太宗仗剑执镜,夜夜守门护驾的故事。民间过年贴上二位门神画像,意在驱妖镇魔。?
年画起源于门画,关东年画题材多种多样,旧时多为五谷丰登,早生贵子,升官发财,花鸟虫兽等内容,如《春牛图》,画面是一只神牛,背驮聚宝盆,盆里载种青枝绿叶的摇钱树,两边各引来一只凤凰,旁有一农夫,着力用鞭赶牛,画面上有一行题字:“我是上方一春牛,差我下方遍地游,不食人间草和料,专吃散灾小鬼头。”春牛降临人间,不仅犁田,且可祈福消灾。?
关东无处不见挂签,挂签也叫门笺、挂千、挂钱,在喜庆的节日里,挂于屋内房梁、门窗、祖宗影像前处。关东农村常见的挂签为长约一尺,宽七寸的长方形红、绿、粉、黄纸,四周镌有图案,中间为“五谷丰登”、“吉庆有余”等字样,下边呈穗状。作为节日吉祥物,挂签源起传说种种,集中的说法是防姜太公姜子牙的夫人“扫帚星”马氏。姜太公让其“遇破而回”,所以才让人们故意将纸剪破,使马氏这个穷神不得贴近人家门户。挂签这种民间工艺品,体现了民众的祈福消灾意识,同时,挂签又是“挂钱”之谐音,有发福升财之意。?
2.祭俗与食俗。除夕,关东农家都要在正屋的北墙上把三代宗亲,即有列祖列宗的名字的家谱图挂上,设供桌,摆供品、香炉、蜡台,请祖宗们除夕回家过年。除夕,最隆重、最热烈、最精美的要数年夜饭,也叫团圆饭。开饭前,要噼噼啪啦放一通鞭炮,大人要放“十响一咕咚”或大双响,孩子们要放红红绿绿的小鞭炮;待到天上三星横梁(即三星在天上打横,视为半夜子时)院中要垒起旺火,即点燃一堆宝塔形的木拌塔,内装软柴,便于点燃。富贵之家,甚至要垒直径五尺,高达丈余的旺火,可燃烧几日几夜,以示旺气冲天,兴隆繁盛;屋里屋外要点得通明通亮,象征新岁新年,大路通天,亮亮堂堂。春节明亮意识,传说是纪念一位为除九头魔而身化斑竹一枝的青年,驱灾避邪。?
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顿饭,千香百美,必须有鱼,“鱼”“余”同音,取“年年有余”、“吉庆有余”之意。年夜饭的特点是家人要齐,即无论男女老幼都要参加,这是全家大团圆的宴会,为了这个团圆,外出的家人或子女都要赶在除夕前返回家来。如届时未归,对全家来说是一件憾事,在父母是一件心事,餐桌上要给未归人留一个空位,摆一双筷,表示全家团聚。?
年夜饭又称“团年”或“合家欢”,因为这顿饭以后就要告别旧岁迎来新岁了,所以又称“分岁”。据说这顿饭还有逐疫、驱邪、健身的作用,“吃了年饭旺,神鬼不敢撞”,正因年夜饭如此重要,所以才有“说一千,道一万,三十晚上吃顿饭”的说法。?
吃过年夜饭,阖家人点灯熬夜,辞旧迎新,彻夜不眠。据说这样守岁是为了驱除赖在家里不走的百鬼,也有人认为,谁在除夕夜守岁不眠,谁就会在一年里万事如意,身体健康。守岁之夜,关东有长辈给孩子压岁钱的习俗,跪地叩头,给长辈拜年,孩子得到压岁钱,或带在身上,或用绳串起来置于床脚处。此俗于宋洪迈《泉志》和宋王黼的《宣和博古图案》中均有记载,传说,压岁钱又称“厌胜钱”,可以用来驱邪辟鬼。压岁钱之俗相沿至今,压岁之风较之古时大盛,压岁钱数额越来越大,有些孩子由于看到拜叩就给钱,甚至见人就拜,实际上已腐蚀了孩子的心灵,此俗应该有所改革。?
春节习俗特征探微
饱经磨难与苦痛的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在面朝黄土背朝天中苦熬着一个个秋黄、春嫩、冬枯、夏荣。一岁之首的春节,乃是他们最为欢快与喜庆的日子,在波澜壮阔的春节习俗长河中,形成了这个民族健康向上的文化特征,这就是尚红、崇新、团圆、喜庆。?
尚红。户外有高挂的红灯笼,朗照着青松白雪,十分高雅、喜庆,而传说灯笼杆又为民间传说中的姜太公姜子牙所立,有“太公在此,诸神退位”之说。此处诸神,乃是邪神,因有太公在,诸神不敢骚扰。门首及窗棂有“又是一年春草绿,依旧十里杏花红”等大红春联和斗大“福”字。“新年到,新年到,老头着新衣,小孩戴红帽”,又有满街秧歌红红绿绿,就连小儿买鞭炮,也以多挑拣红色为快事。笔者数载前曾于《长春日报》发拙文《春节尚红习俗》,红乃诸色中最为喜庆之色,红可避邪,代表兴旺发达,故有“红红火火”之谓。?
崇新。春节习俗中家家都要着新衣,戴新帽,穿新鞋,至少人人要买一双新袜子。要购置新碗筷,希望添丁进口。农家住房再旧,也要裱糊里外三新,宛若洞房。人与人交谈,往往要互道新一年的规划与打算。恰如新春联所写:“爆竹一声辞旧,桃符万象更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团圆。有一首歌唱得好,“三百六十五个夜晚,最甜最美的是除夕。风里飘着香,雪里裹着蜜……红灯照照出阖家幸福,红烛摇摇来好的运气……”无论海外赤子,还是天涯游人,千里万里都要赶归桑梓,赶赴父母身旁,投入亲人怀抱。正因为乡情、亲情、友情胜过人间无数,才有春日天南地北的人流涌动,才有铁路部门的所谓迎接“春运”高潮。团圆,显示了民族的凝聚力,团圆,是这个民族和谐、友好的象征。
喜庆。葡萄美酒夜光杯是喜庆,阖家欢聚庆丰年是喜庆,粘窗花,贴春联,放爆竹尤称喜庆。见人道喜,不闻脏语、粗语,尤显喜庆。有人戏称,喜庆之日,连小偷儿也放假五天,怕于喜庆之日,耽“损贼”之名。是时最忌“破损”。虽有古训,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但一经碰坏碟子、碗之属,却也以为犯忌。而发福升财诸吉祥之语,则溶于衣食住行每个细节中。如是时吃花生,意为剥小人皮,有“欲想食其仁,必先剥其皮”之谓;是夕包饺子,乃为“捏小人嘴”等等。而张灯结彩,燃放爆竹,更是喜气冲天,要不一副春联怎如此这般去写:“除夕月无光,点数盏灯,为乾坤增色;新春雷未动,击一声鼓,替天地扬威。”?
春节习俗象征意义
三元之日主一岁兴衰。中华先民有重视事物过程始终的观念,所以老百姓说:“编筐窝篓,全在收口,”又有一句:“万事开头难”,长期形成的民俗心理认为,春节过得好,才神鬼不惊,邪恶不侵,可得一岁乃至岁岁平安。?健康向上的民俗心理。俗话说,庄稼不得年年种。人们没有因天灾、人祸、命途多舛而颓唐、懈怠;相反,经艰难困苦打造的民族,却象春草萌发一样,顽强的生命力岁岁蓬勃,乞望今岁过得好,明年百丈高楼更上一层。?
尚红、崇新、团圆、喜庆的关东年文化,丰富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史。

213

2024-04-24lisabaobao99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穿订扁寡壮干憋吮铂经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37

2024-04-27桃紅梨白
今天是正月初三,我穿上新衣服和爸爸妈妈高高兴兴的来到姥姥家里。
只见桌子已摆满了丰富的晚餐:鲜鱼汤、八宝饭、炒肉丝……让人看了垂涎三尺。我们用筷子夹着自己喜欢的食物,一会儿就被我们吃个精光。
就在这时,我听到外面想起了鞭炮声,我再也忍不住了,急忙放下饭碗,抱起沙发上的一堆花炮,像离弦的箭一般冲向阳台。
我点燃了一支花炮,灰色的引线喷出暗红色的火花,只听“嗖”的一声,一个黄色的炮飞向了天空,宛如一颗黄色的流星。那炮在空中绕了一大圈后,“啪”的一声,便炸开了,无数的火星在空中散了一天!我兴奋的叫着“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快来看放礼花吧!”随着这一喊,全家人都争先恐后地挤出了家门。随后又有更多的人加入了放烟花这个行列。只见天空五彩缤纷,一颗颗五颜六色的烟花飞升降落,时而如天女散花,时而如飞来的信号,忽明忽暗把夜幕点缀成了一个白昼。望着天空中的“滴滴金雨”我们高兴地叫着、笑着、拍着……
“当、当、当”新年的钟声敲响了,难忘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又开始了。啊!那美丽的礼花永远开在我们的心中。
春节的一天
春节是一年当中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春节正悄悄地向我们走来,大街小巷都洋溢着节日的气息,各个商场里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不管是老人还是小孩子们手里都是大包小包的,脸上洋溢着节日快乐的笑容。
过新年我最高兴的事就是贴春联了!“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于是,我找到了两对春联,贴在门上。在客厅里,我挂了一个红艳艳的小灯笼,爸爸又在别的屋子里挂了些五光十色的小彩灯,一闪一闪,一亮一亮,显得屋子里很美,我们的准备工作终于结束了。
我们一家人吃完晚饭,便准时地围在电视机前收看“春节联欢晚会”,我们津津有味地看着。晚会的节目丰富多彩:相声、小品让我们捧腹大笑;唱歌、跳舞让我们跟着载歌载舞;魔术、杂技让我们啧啧称赞。晚会进入了高潮,“当当当……”十二点钟声敲响了!瞧,外面成了烟花的世界。窗外简直是火树银花,格外绚丽。看那千姿百态的烟花多美呀!有的像“仙女散花”,有的像“满天繁星”,有的像“龙飞凤舞”……多么像一个“空中花园”!这些烟花使人看得目不暇接,把天空点缀得五光十色。我和弟弟也迫不及待拿着烟花跑到屋外,我们先放了一挂鞭,在鞭炮声中,我心想:“新的一年来临了。我暗暗地许下心愿,希望在新的一年里我的学习成绩能更进一层楼。
我喜欢过新年。新年能贴春联;能看“春节联欢晚会”能赏烟花……最重要的是能和大家分享快乐。过新年的感觉真好呀!

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