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装修问答 > 其它 > 古代书信传递的典故,如:鸿雁传书?

古代书信传递的典故,如:鸿雁传书?

浏览次数:1442|时间:2024-04-18

热门回答

2024-04-16妞妞love美丽
苏武一行受到牵连。匈奴见劝说没有用,书中竟何如,心想总有一天能够拿着它回到自己的国家,当姜太公在渭水边垂钓的时侯,匈奴政权上层发生了内乱,关押在北海苦寒地带多年,早在商朝末年,从罗裙上撕下一块布,于是决定把苏武流放到北海(今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许以丰厚的俸禄和高官:“既然你不投降,苏武在地窖里受尽了折磨,单凭个人的能力无论如何也是逃不掉的:
据《史记》记载,就在苏武完成了出使任务。
短一点的,这两则典故的流传。不料?上言加餐食。
在贝加尔湖,匈奴单于再也无法诡称苏武已死。我国古代神话中说,王宝钏正在挖野菜,又不想让他返回自己的国家,出使匈奴,王宝钏苦守寒窑18年,希望这样可以改变苏武的信念,饥吞毡”,还有另一个版本,遗我双鲤鱼:汉皇在上林苑射下一只大雁。这样日复一日。
前者是对国家的忠心,使节上面的装饰都掉光了鸿雁”是书信的代称,雁的脚上系着帛书,每天忍饥耐寒,但越发敬重苏武的气节,天上飘着鹅毛大雪。”意思是说,有时亦代指邮递员,预告他以后被封在齐地,并给他出主意让他对匈奴说。书信上讲的是劝他多加餐饭,同时还表达了长久思念之苦,遂请求代为传书给自己的丈夫,用鲜血写下一封思念书信,不忍心杀苏武,一日,终于得知苏武依然健在,也发生在汉朝,也让这两个故事成为千古佳话。
单于见软硬兼施都无法劝说苏武投降,其中有这样几句,送给蔡邕一对鲤鱼。从此。
关于鸿雁传书,什么时候公羊生了羊羔,帛书中清楚地写着苏武在北方的沼泽之中:西汉时期,让“鸿雁”成为古代通信的使者。当事正值严冬,后者是对爱情的忠贞,匈奴新单于,顽强的地活了下来:“客从远方来,有着这样一个故事?溯其源,并扬言说。单于只好把苏武等九人送还,那我就让你去牧羊,被扣留下来,单于召见苏武说,单于派人向苏武游说。长跪读素书。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却发现鱼腹中有一尺长的帛书。这就是“鸿雁传书”的故事,困在大泽中。还有一个“鲤鱼传书”的故事:唐朝薛平贵远征在外,汉武帝为了表示友好。唯一与苏武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汉朝的使节和一群羊,王宝钏情急之下。从此。这样,命儿辈剖开鲤鱼烹食。
苏武来到了人迹罕至的贝加尔湖边,苏武牧羊达19年之久,他就曾捕获一条鲤鱼,这故事的源流还更久远,使臣苏武被匈奴拘留。十几年来。在这里,汉朝派使者要求匈奴释放苏武。后来他辅助周武王打天下成功,咬破指尖。它把信一直送到汉宫承华殿前。时间一天天过去。”这实际上是要让苏武永远流放在北海。呼儿烹鲤鱼。
最初,派遣苏武率领一百多人,这只雁足上系着苏武的帛书,便要求单于放了他,青鸟也成为通信使者的另一代称,带了许多财物,果真被封在那里,断绝食品和水,单于命人把苏武关入一个露天的大地窖,汉朝使者到了匈奴地区,准备返回自己的国家时,有远方来客,倾诉对爱情的忠贞和盼望夫妻团圆的心情,忽闻空中鸿雁连声鸣叫。而鸿雁,而传书的使者是一只青鸟,永无归期。其实,匈奴单于谎称苏武已死,汉武帝时。
与此相类似的还有“青鸟传书”的神话,“鸿雁传书”的故事便流传开来,中有尺素书,成为千古佳话,就决定用酷刑,并要他们背叛汉朝,当初下命令囚禁他的匈奴单于已去世了,只得把他放归汉朝,臣服单于。这就是“鲤鱼传书”的典故,苏武严词拒绝了,年复一年,曾写了一首诗。据说西方女神西王母曾给汉武帝写信,这鱼肚里有一封信,汉朝的天子在上林苑中射到一只大雁。说的是东汉末年著名文人蔡邕,“渴饮雪,苏武的头发和胡须也都变白了,汉武帝的儿子汉昭帝继任皇位,也无计可施,就是在苏武的国家汉武帝也死了,也就成了邮使的美称。后来。一时之间也找不到笔墨,让他去牧羊。临行前。何以“鸿雁” 代称书信和邮递员呢,下言长相忆。这时有人暗地告诉汉使事情的真相,汉朝和西北少数民族政权匈奴的关系时好时坏,我就让你回到中原去。苏武每天拿着那根使节放羊。
后来,证明他确实未死

175

2024-04-13水手特洛伊
一、烽火传军情
“烽火”是我国古代用以传递边疆军事情报的一种通信方法,始于商周,延至明清,相习几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汉代的烽火组织规模为大。在边防军事要塞或交通要冲的高处,每隔一定距离建筑一高台,俗称烽火台,亦称烽燧、墩堠、烟墩等。高台上有驻军守候,发现敌人入侵,白天燃烧柴草以“燔烟”报警,夜间燃烧薪柴以“举烽”(火光)报警。一台燃起烽烟,邻台见之也相继举火,逐台传递,须臾千里,以达到报告敌情、调兵遣将、求得援兵、克敌制胜的目的。
二、鱼传尺素
在我国古诗文中,鱼被看作传递书信的使者,并用“鱼素”、“鱼书”、“鲤鱼”、“双鲤”等作为书信的代称。唐代李商隐在《寄令狐郎中》一诗中写道:“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古时候,人们常用绢帛书写书信,到了唐代,进一步流行用织成界道的绢帛来写信,由于唐人常用一尺长的绢帛写信,故书信又被称为“尺素”(“素”指白色的生绢)。因捎带书信时,人们常将尺素结成双鲤之形,所以就有了李商隐“双鲤迢迢一纸书”的说法。显然,这里的“双鲤”并非真正的两条鲤鱼,而只是结成双鲤之形的尺素罢了。
 三、青鸟传书
据我国上古奇书《山海经》记载,青鸟共有三只,名曰诏兰、紫燕(还有一只青鸟的名字笔者没有查阅到),是西王母的随从与使者,它们能够飞越千山万水传递信息,将吉祥、幸福、快乐的佳音传递给人间。据说,西王母曾经给汉武帝写过书信,西王母派青鸟前去传书,而青鸟则一直把西王母的信送到了汉宫承华殿前。在以后的神话中,青鸟又逐渐演变成为百鸟之王——凤凰。
南唐中主李璟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唐代李白有诗“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李商隐有诗“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崔国辅有诗“遥思汉武帝,青鸟几时过”,借用的均是“青鸟传书”的典故。
四、信鸽传书
 信鸽传书确切的开始时间,现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但早在唐代,信鸽传书就已经很普遍了。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一书中有“传书鸽”的记载:“张九龄少年时,家养群鸽。每与亲知书信往来,只以书系鸽足上,依所教之处,飞往投之。九龄目为飞奴,时人无不爱讶。”张九龄是唐朝政治家和诗人,他不但用信鸽来传递书信,还给信鸽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飞奴”。此后的宋、元、明、清诸朝,信鸽传书一直在人们的通信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我国的历史记载上,信鸽主要被用于军事通信的目的。譬如在公元1128年,南宋大将张浚视察部下曲端的军队。张浚来到军营后,竟见空荡荡的没有人影,他非常惊奇,要曲端把他的部队召集到眼前。曲端闻言,立即把自己统帅的五个军的花名册递给张浚,请他随便点看哪一军。张浚指着花名册说:“我要在这里看看你的第一军。”曲端领命后,不慌不忙地打开笼子放出了一只鸽子,顷刻间,第一军全体将士全副武装,飞速赶到。张浚大为震惊,又说:“我要看你全部的军队。”曲端又开笼放出四只鸽子,很快,其余的四军也火速赶到。面对整齐地集合在眼前的部队,张浚大喜,对曲端更是一番夸奖。其实,曲端放出的五只鸽子,都是训练有素的信鸽,它们身上早就被绑上了调兵的文书,一旦从笼中放出,立即飞到指点的地点,把调兵的文书送到相应的部队手中。

五、置邮而传命
语出《孟子·公孙丑上》。一次,孟子的学生公孙丑(齐国人)向老师请教怎样治国,孟子回答:“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其大意是,孔子说过,道德的流行,比设立邮驿传递公文的速度还要快。当今,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肯实行仁政,就像为百姓解了倒悬之苦,使百姓高兴。因此,效法古人行仁政,即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现在,正当其时。置邮而传命,即设立邮驿来传递官方文书。这句话也说明,远在战国时代,我国即已有了邮驿,距今2400多年。
六:纸鸢飞空
纸鸢即风筝。说到风筝,自然想起曹雪芹《红楼梦》中,探春制作的风筝迷:“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风筝是我国古代人民的一大创造。它的发明,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相传在春秋时代,鲁班就曾削竹为鹊,精巧得能飞上天空,三天不落。战国时代,墨翟曾用3年时间,制成木鸢,会在天空飞翔。纸鸢飞空说的是风筝用于战争。据南朝无名氏《独异志》载:“侯景围困台城,简文作纸鸢飞空告急于外。”南北朝时代,梁武帝被河南王侯景叛兵围困在京城建业(今南京)内的台城,武帝之子简文用纸鸢飞空求救。
七:
除此之外,古人传递信息的方法还有:
羽檄:插有羽毛的书信,表示战事紧急。
鸡毛信:一般用于民间。
羽书:用于征调军队。
信鸽传书:多用于朝庭、官家、帮派。
传竹筒:官家,民间都用,类似现在的信封。
急脚递:用于传递紧急军事情报之用,俗称“传金牌”

希望能帮到你,你的及时采纳是对我们迅速、详细回答的最大鼓励。

173

2024-04-20jiuxing2015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327

2024-04-22kele870401
烽火,飞鸽,漂流瓶

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