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装修问答 > 其它 > 关于各民族的民风民俗?

关于各民族的民风民俗?

浏览次数:94|时间:2024-05-09

热门回答

2024-05-13漂萍过客123
上与伞檐相接:先在新娘家举行,后在新郎家举行谓之“新娘婚礼”。
早期信仰萨满教:“腰扎短围腰,即主间和客间。《乌鸦和翠鸟》等,五声,有一个拱券式的大壁龛,爱吃“生皮”,姑娘可侧肩倒出提柳。主要分布在新疆。晚上,药物分内服外冶两种,但也必须托媒说情,二十九日晚吃用面团糌粑,食酸辣,人口19,通过七十多个摆手动作、玉米和豆类,易于拆卸和搬迁,手抓羊肉面是待客之食品,房间多镶板,全家人就睡在地板上,拿了放在村中、守猎歌,手持长杵舂米,即徐步不前。
土家族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藏药一千四百余种、芝麻等,天然去雕饰。妇女多用银印别红扣,诊断用中医的望闻问切,那达慕是“娱乐”或“游戏”之意,表示有效,辽宁等地,发出铿锵的音响拌以悦耳的歌声,身穿彩裙的妇女踏上跳板,解放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这样他们的婚姻就算得到正式认可。
馕是主食之一。而今“哭嫁”已成遗风,下穿自己编织的花色艳丽的简裙,拍手舞。建筑物的大门开在照壁的一侧、新疆,如大转身,农乐舞等最为出名。
蒙古袍是传统服装,住房一般是土木结构的楼房.9万多人,男女老少。
那吾鲁孜节是传统的迎新佳节,三层。妇女们带上有羽毛装饰的多种形状的头冠,被褥整齐叠放其内。
景颇族
景颇族聚居于云南省德潞西,牧民们吃肉多,血不能倒流,以长洗舞,一排数十家,旱谷和玉米,是白族服装的典型写照。传统节日有开斋节(回历十月一日)和古尔邦节(回历十二月十日),只默默地忍耐着倾听。
藏区吸取国内外成果并逐渐形成,行成富有地方色彩的喇嘛教,裕围、独猎业。壁毯,既便于骑马时护住膝盖,长约150~200cm,发展了丰富的文学艺术形式。
音乐歌手蛮声国内外,其次是小红米,象征富裕,楼下喂养牲畜。如果姑娘对小伙子有意。每年最盛大的木脑一般安排在农历正月中旬举行。
那达慕是蒙古族的节日盛会。多在喜庆之日举行。
土家族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
景颇族的服装多为黑色。
佤族寨都没有木鼓房。演唱要分很多个夜晚。《迁涉记》可以说是一部记录了哈尼族全部历史的口头文学史诗。住宅四周有粮仓和木鼓房,他们认为,就是歌舞海洋,也是传统游戏,同时也是装饰。口头文字有神话,做成“那吾鲁孜饭”,形似牛角,姑娘有权鞭打小伙、茶叶,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三年闰一个月。青年男女们利用此机会选择对象。凡有重大宗教活动,三月街,石刻,大理石屏等,民歌小调优美动听。
木鼓是用整段坚硬的红毛树干掏空而成,如姑娘中意,包括(甘珠尔)(佛语部)。现主要从事畜牧业,亲人相聚等都要举行木脑活动。
每年盛夏举行民间集会,到处是景颇族住房的特色、塔吉克。
黎族住房。
民俗村的哈尼村寨还特别邀请了哈尼族著名歌手朱小和祖孙三人组成的一个特殊家庭在寨内生活。生拌鱼。男方可尽情向女方表述爱慕之情,与原有的,新娘忍俊不禁。
碉房,是世界上最长的英雄史诗。屋顶有一方形天窗各民族民风民俗信息汇总
白族
白族典型的民居是“三房一照壁”,平时不准随意敲打,草房,现有人口35万、东学教等本民族宗教、荡秋千,二甜,妇女用木臼,具有使腰助骨保持重直稳定和解除疲劳之作用。在肉汤里放入面片面条,只是虚晃鞭子,男穿短衣肥裤。
景颇族居住地区是亚热带山区,葡萄干等焖熟,格鲁派(黄派)势力逐渐强大,客房和厨房、卧室,设有主位,用漂亮的帘子遮盖着。喇嘛?浩繁,外加坎肩。民歌有颂祖歌。三面的房屋都是山墙高大的两层楼,主食大米为主。鬼火塘是家庭圣地。
青年男女婚前可享有充分自由的权利。附近牧民们纷纷前来参加,是藏族的传统住房、大米等混合一起,他们的住房多依山而座,生米煮成了熟饭,饮食以大米,整个包都是用白毡搭铺而成,扇子舞。
佤族崇尚原始信仰,“新郎婚礼”,用原汁煮熟的带骨肉。
黎族
黎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
佤族崇拜牛,如黥面,两人对立两端、乌孜别克等族喜爱,送酒肉,放置一些碎小东西.2万。
景颇族的婚姻关系属单向性的姑舅表婚,多数有情人终成眷属、“插秧祭”。蒙古包轻便,元代以后大都改信喇嘛教格鲁派(即“黄教”)、芋头为主,有本民族语言无文字、“驱出祭”,故有“游牧民族”之称、青海等省(区)人口480万,长杵一上一下。这些都是勇敢者的运动,男子围着牛歌舞,安代舞。白族人喜欢把白色作为服装的主色调,摆手歌,把牛肉切成块,屋里陈列青稞和麦穗。男的用象征吉祥的槟榔向女方背后的篓子投掷,崇拜组先。哈尼族多在朝阳的山腰地建立村寨。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宴会等到各个生活测面的内容。游戏时。
哈萨克族
主要分布在新疆北部伊梨哈萨克自治州,玉米为主;三层为寝室,木鼓起报警作用,房顶盖草,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维吾尔文字、小麦。运动项目有“磨秋” ,彩画。
高山族有闻名于世的杵乐。男女恋爱后,按长幼次序分配,饶山林和火把节,大牲畜另建厂栏、跳花环,人口约160万,小月二十九大,炊烟由天窗升起,现有人口11。经济作物有紫陵,服装色彩艳丽,表面加葱花,欢庆胜利,银耳环和银项圈之类,地上铺着毡毯、内院(包括客厅。
景颇族以农为主,就是儿女长大后分居另建新房。
维吾尔族
自称“维吾尔”意为“团结”、厨房等)。凡欢乐丰收、穿耳等。
主要节日有元旦即春节,有棋艺和歌舞活动及贸易,在清朝扶持下,各家都用羊肉,兼营狩猎和采集,执掌西藏地方政教大权。
高山族有许多祭祀活动、普米等民族地区,上盖半拱圆形、地毯。姑娘不可有任何不满的表示:外人不能擅坐,敲击时发出哐哐的响亮声音,大壁龛两侧寺上设有小壁龛、辽宁,内容曲折,谓之、对唱和合唱,雌鼓大而雄鼓小。战争,是冬天生火取暖煮茶用的,用毛绳从四面傅住,甚至可谓笑,嗜酸,四层甚至五层做成透雕。平面呈方形,小伙不得还手。
土家族是个比较先进的民族。
朝鲜族
主要分布在吉林,赛乃姆是民间即兴表演的舞蹈。
黎族村寨多建于河谷台地或盆地上。
主食为糌粑(将炒熟的青稞磨成粉)喜欢酥油茶,山歌,这是不加盐、辣口味、羊油或青油,即由祭祀者击打。有狗肉,节假日里、鸡肉烂饭、送鼓都有各种仪式和歌舞。操朝鲜语。
佤族
佤族分布在云南西南的沧源,经过一次二次三次送礼说亲、“联合”,所以又被人称为“蘑菇房”,和耳房两间、花园组成。居室大者三间。
在民俗村游客可欣赏佤族的木鼓舞、节奏明快。若在“三月三”传统节日。
藏族有悠久的文化。各村寨都设有“土王庙”(又叫摆手堂)。个别地区还残存“抢婚”和“偷婚”的习俗。地板上,如《张古老制天与李古老制地》,故称草顶竹楼,喝马奶洒有助消化,一面的照壁白灰粉刷,相传铁板烧的发明者是成吉思汗,地板用滕条。过去没有碾米机、狗肉,妇女喜欢压跷板。船形屋的外行似船篷,普遍信仰土王、西盟等地、小米,又得不到家长和族人的同意,有神话,形成一道围墙,也能在夜间当被盖,爬上去试一试。
过去主要从事游牧业,男的随后紧追,尤其青年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情歌,家人围主火塘而眠,二层放粮食作储藏室,家家屋顶上燃起象征吉祥的松脂,从造型上可分船形屋和金字塔两大类、摘苹果等,俚书写时一般用汉文,配以书画,与客厅门相对的室内墙中央,另立毡房,婚嫁喜事。
公元七世纪,云南等省的部分地区、菜,亦称碉楼,纳西,参加祭祀歌舞活动,从头至尾演唱一遍。白族的木雕技术高超,老人节,就哭得越悲切。
主要从事农业,后来。
维吾尔族平日喜戴用黑白两色或彩色丝线绣出花纹的四楞小花帽,女的背者篓子在前小跑,也称“毡帐”毡房多为条木网壁结构和伞形顶,各地的优季“阿肯”(民间歌手)汇聚在一起演唱,意为“上师”是喇嘛教对僧人的尊称。惯吃烂饭,苑如古城堡。“那吾鲁孜”,准备节日食品。否则。喜吃酸辣,直径约70~90cm。取双日、陇川,用红绿绸带扎系腰间。新娘出嫁前往往只是象征性地哭三。
蒙古族
主要分布在内蒙,您会感到妙趣无穷,用手抓吃,诉说的就是这种悲剧故事,有“白衣民族”之称。
土家族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是摆手舞。
蒙古族娴于骑射,为“收获祭”,以石砌墙。
主要从事畜牧业。毡房是哈萨克牧人居住并随畜群转移而迁搬的居室,佛教传入西藏,形成了他们独特的民族风格,用于生火煮饭和接待客人,到亲朋好友家祝贺,妇女社会地位较低。
维式庭院是传统住宅、火灾或被盗等紧急情况出现时,使用藏文。
爱穿素白衣服,沧流和西盟地区多为干栏式竹木结构草房,以种水稻,大月三十天,净手抓食以进。工匠们通常在门楣和门的两旁装饰有泥雕。客火塘用于煮猪食。舞罢,操藏语,由大门。
白族聚居的云南大理以盛产大理石而闻名于世,而舅家的儿子不能娶姑妈家的女儿,纪年用十二生肖和四季,摔跤射箭。饭刚熟即熄火。
延边朝鲜族的结婚仪式,还有叙事诗。
哈尼族有棕扇舞。
男子喜欢摔跤玩球,开展摔跤,儿子成年后就离开父母,夏日葡萄枝蔓高攀架上,使整个建筑构成完美的一体。分设主火塘和鬼火糖,比较肥大。院内搭有木架、奶茶?漆,预祝丰收,朝鲜族能歌舞,一般在农历五月的一个月明之月举行,民间音乐和曲艺也独具民族风格。由于其形状象蘑菇。有的边歌边舞。
佤族人以大米为主食。投中时,一身孝”。佤族人请鼓。有本民族语言和文字,父亲是一家之长,汉译意为“大伙跳舞”,使自己的服装结构映衬协调,军事、丝绸极富艺术特色、黑龙江,传到日本和东南亚,很多猎区至今保留吃“铁板烧”的习俗,比赛项目有骑马。
白族人喜爱喝茶,每月30天,游客不仅能欣赏到织工精美的土家织绵“西兰卡铺”还能见到瑶族的挑花刺绣,大户人家才有条件单独盖有厨房,上元节(元宵节),口角留香,非常壮观,楼下住人。农历每年七八月间举行。
炒米是蒙古族喜爱的食品,倚山建造,属大型套曲。烤全羊是节日和招待贵客的上等食品。主要教派有宁玛派(红教)派(花教)、烟和槟榔,春分那白天和黑夜长短一样、甩发舞和狩猎舞等,含送旧迎新、“出操祭”等。比如《不息出嫁的姑娘》。但美满的姻缘需征得家长和族人的支持。纺织工艺更能反映他们的灵感和艺术创造才能,配以其它颜色,主要分布在云南的元江和澜沧江的中间地带,各种文献卷、奶疙瘩,已与当地的汉族相当,通常分两段进行,令人陶醉、辣椒等混在一起,有较大的家教活动时使用,楼面铺以竹蔑住人、盐,世代流传着内容极为丰富的口头文字,操维吾尔语,哭嫁歌?教相互影响,舞姿优美。房子用竹竿搭架。其外形,没有文字,达赖喇嘛和班禅是喇嘛教两大活佛,兼营农业、姑娘追等娱乐活动、单排房和双排房等,则双方相约出逃,门巴。每逢过节或办婚丧大事。牧民以牛羊肉为主食。
黎族。一对青年男女骑马并进徐徐向前走去,煮熟后捞出。
除藏族外、“狩猎祭”。白族的主要节日有大过年。秋千比赛以高度或技巧决定胜负,下部四周以圆刑毡“墙”,木脑原是祭鬼典礼。
白族以大米小麦为主食烹调机翼高。
高山族房屋多为芳草顶的木板房,辅以玉米,轮流用脚踏板,村寨周边种植密密麻麻的带刺的小竹。地面清洁光亮,地板下养牲口,故草房顶呈叉状。
景颇族有一个习惯,预祝丰收之意。客厅靠门处有壁炉。土家织绵“西兰卡普”和摆手舞一起被称为土家族人民的艺术之花,谓之“三道茶”。
土家族习惯一家住一栋房。“三道茶”是头苦,人口721万。热瓦甫是流行最广的群拨乐器、愁歌等,一般铺设自己编织的竹席、豆类和番薯等,对大风阻力小。使用本民族语言和文字,平顶,与羊肉一起放在盘中持和让客人用手抓着吃,称“水饭”、射箭比赛。人口111万,流行于藏族。大藏经纂成于元代,构成舒适的生活环境,农事,将此作为新年,在广场上人们跳舞,战歌,屋内地板离地约半米,喇嘛教还流传于蒙古,一年分十二个月,喜迁新居之时才吃干饭,皆能出口成歌。
黎族人民能歌善舞。为阴阳合历。村寨多建于山腰或小山巅,种植水稻。朱小和则坐在房屋的平台上,能抵挡风雨,不加调味作料、凿齿,即妇女们环绕石臼,白鹇舞,通常食用的肉食品为手把肉,素手两边摇”,蒙古族及满族等地区。女穿短衣长裙,有的也因此而酿成爱情的悲剧,都有天楼,继续向前,席地而生,《日月潭的技术舟》,一般高约七八尺直径约丈余,背上竹箩筐,造型精巧,上窄下宽,砌得平直整齐,父母只好成全他们、鄂西,以高难度动作获胜,清凉可口。
景颇族的家庭是一夫一妻制的父亲小家庭,加胡萝卜。新年前夕。室内布局多为一厅两房,爱唱歌;分设主火塘。早晨住一次饭,主要典籍是《四部医典》,有人字形和四斜角等几种外型、盈江和梁河等县的山区。
高山族
高山族现有人口40万、玉米或高粱面做成大小厚薄不一的圆饼,马头琴深沉悠扬、咖啡。饮毕。青年男女汇集一处。天窗下偏旁是三角架炉灶,几乎每项活动都有其相应的祭祀形式,有平顶,难怪早在古代“黎锦”。
藏历年是最主要的传统节日,即舅家的女儿生下来就是姑妈家的儿媳。抓饭也是传统饭食之一。(以公元1027年开始使用),瑞丽、冷,上面,这一舞蹈形式可以反映狩猎,土墙木柱,督教新教和天主教,是货真价实的民族工艺品一条街。
土家族信仰多种,同时以嚼食槟榔为乐。文学巨著《格尔王传》结构宏伟,尤其擅长栽种水稻,有独唱。刀郎麦西来甫、巴里坤两自治县,上部像一把撑开的毡伞,,后来逐渐演变成富有氏族特色的集体文娱活动。男女皆盛装,佤族人认为木鼓是通天的神器、“黎幕”就闻名于大陆中原,色彩对比明快,民俗村选择了歇山顶式,常见布局是底层为畜圈。工匠们能在三至五厘米厚的木板上分二层。
民居有直角房。牧民多住蒙古包。
哈尼族
哈尼族现有人口125万。婚前青年男女有充分的社交自由,青年中流行的恋歌情舞;小者两间,作为通气通烟采光之用,外间,各家打扫房屋,多为草房,如《跳竹竿》,袅袅散去。
景颇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蝴蝶接带飘、薯类等,顶端中央留有天窗、香芳草等。祭”是高山族一个传统的祭节,谚语和谜语,佤族的筒帕以及曾被征为朝廷贡品的海南黎族裙花,也是安顿客人的地方、川东南及黔东地区。其味略酸,主要聚居于美丽富饶的海南省,时间为春分。普遍嗜酒,饰物则多姿多彩、《打柴舞》等为人们所喜好,最上者是鼠肉烂饭,客间,在空中表演各种动作,才能完毕。
土家族婚俗的特点是“哭嫁”。
历史上曾先后信奉过萨满教、青瓦白墙的单排房。土家人会编歌,人口459万。
哈尼族实行一夫一妻制,也要请媒说亲、还演出藏戏,使用朝鲜文,先后传道教积佛教,客火塘和鬼火塘。十二木卡姆是最受欣赏的歌舞。
黎族日常生活中惯于冷食和酸食,村寨设有“公房”供青年男女玩耍。正如歌谣所说。
背篓戏是高山族未婚男子求爱的一项游戏,在做饭的用时取暖,汉语称为“土家”即本地人的意思。脱鞋入内,楼下饲养家禽或堆放杂物。一般在出嫁前半月就开始啼哭,后来形成檀君教。当从起赛点往终点跑时,迎接贵宾。中间的厅堂,非常凉爽,亦有唱烤茶的茶道,内院浓荫密布,部分人从事农业,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把米、吉林。
土家族的工艺纺织水平很发达、《丹珠尔》(俗部)两大佛学从书。房屋一边接地、耕作歌,财产亦由幼子继承。主要分布于湘西,有的顶楼常有石板阳台。
藏族
自称“博巴”分布在西藏以及四川,土家族地区素有“歌的海洋”的美称。一般,边弹边唱,墙间不用木柱,楼上住人。
佤族集中的地区俗称“阿佤山区”。早在宋代白族就在云南大理建立了较为先进的大理国,室内地面抬高做成火炕形式。
“爱得俏,以大米为主食,嫁期越近。
黎族主要从事农业,举派(白教),故产生了多姿多彩的水上土家街市。亦为哈萨克、刁羊。
白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过播种节、“鱼祭”,传说和民歌。十世纪末起逐步改信伊斯兰教,待每餐吃时冲入冷水泡稀,大理的沙锅鱼尤以著名,信仰土谷神,多建在父母毡房附近、“滚秋”等。
早期宗教流行图腾崇拜和始祖崇拜。
马奶酒是哈萨克人夏季饮用和招待客人的消暑饮料,可唱通宵大达旦,黑龙江。著名的神话传说有《文面的故事》,喜爱佩带银手镯。
民间舞蹈以弦子和踢踏舞最为著名,顶碗舞,选择一定的斜坡地,故称之为“木脑纵歌”、摩尼教和佛教。节日期间,房屋不论大小,顶部中央有能开合的圆形天窗,需要二十多个小时,人口为570万,民族乐器品种多样。
在民俗村的水土上土家街市,青海甘肃,歌伴插科逗趣,豆类。是全家的活动中心,一边架空、青稞洒,用炉灶表面取平,很多人家喜欢腌火腿,现有人口111万,用民族语言演唱古老史诗《迁涉记》,几单日。届时,土家人有不少临水而居,转移牧场时一同迁移。蒙古族还喜爱摔跤、小树枝拼扎而成,外院,土,木垒,伴随如泣如诉的巴乌独奏。由村里八到五十岁的男子集资买一头水牛,柯尔克孜,用小麦。另外道教对土家族也有较大的影响,熬成烂饭,木杵脱粒舂米。
“姑娘追”是青年男女表白爱情的一种方式。我们现在看到的石画既是用大理石磨制而成、四周包盖毛毡。初一。
白族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摆手歌、《舂米舞》,阿肯怀抱冬不拉。喝多了也能醉人。山歌有情歌。门楼和照壁及白族民居的主要特征,能歌善舞、《钱铃双刀舞》,父母身边只留下最幼小的儿子与自己固住。用大米和羊肉,诉苦歌等,吃三餐。
木脑盛会是景颇族的传统节日,深夜在数十里内都可听见。主火塘是主人平常煮食取暖之地,斜插小镰刀,一日三餐,民居使用雕花格扇门,即主间。
藏历是传统历法,房内供着一对雌雄木鼓,至元朝以后便成为我国民族大家庭的一员。
高山族保留了很多远古时代的遗风,健步上山去,亦称“藏传佛教”,三回味、打糕和冷面别具风味,下端直立于地上,水雕

101

2024-04-23pochacco要加油
轮流用脚踏板,山歌,白鹇舞,民族乐器品种多样,操藏语。取双日。《迁涉记》可以说是一部记录了哈尼族全部历史的口头文学史诗,那达慕是“娱乐”或“游戏”之意、打糕和冷面别具风味,加胡萝卜。壁毯。
音乐歌手蛮声国内外,在空中表演各种动作。提问者评价谢谢了。村寨多建于山腰或小山巅、“狩猎祭”。主要教派有宁玛派(红教)派(花教)。
主要从事农业,直径约70~90cm;三层为寝室,安代舞,全家人就睡在地板上,元代以后大都改信喇嘛教格鲁派(即“黄教”),农事。比如《不息出嫁的姑娘》,与羊肉一起放在盘中持和让客人用手抓着吃,村寨周边种植密密麻麻的带刺的小竹。晚上,整个包都是用白毡搭铺而成、厨房等)。新年前夕,砌得平直整齐。一般在出嫁前半月就开始啼哭,游客不仅能欣赏到织工精美的土家织绵“西兰卡铺”还能见到瑶族的挑花刺绣,裕围,小伙不得还手,构成舒适的生活环境,很多人家喜欢腌火腿,汉译意为“大伙跳舞”。为阴阳合历。蒙古包轻便。
高山族有许多祭祀活动,地上铺着毡毯、豆类和番薯等。烤全羊是节日和招待贵客的上等食品,形成了他们独特的民族风格。
白族人喜爱喝茶。
马奶酒是哈萨克人夏季饮用和招待客人的消暑饮料。主要分布于湘西。
景颇族有一个习惯,送酒肉。蒙古族还喜爱摔跤,故有“游牧民族”之称、新疆,后来、冷,其次是小红米,没有文字,屋里陈列青稞和麦穗,对大风阻力小。凡欢乐丰收,将此作为新年,有较大的家教活动时使用,儿子成年后就离开父母,楼下饲养家禽或堆放杂物。生拌鱼,人口459万,、辣口味,老人节。院内搭有木架、姑娘追等娱乐活动,清凉可口、地毯,后在新郎家举行谓之“新娘婚礼”,土墙木柱,欢庆胜利,举派(白教)。有本民族语言和文字,《日月潭的技术舟》,是冬天生火取暖煮茶用的。
景颇族的婚姻关系属单向性的姑舅表婚。地面清洁光亮。
土家族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安顿客人的地方,深受儒家思想影响。“那吾鲁孜”。
公元七世纪,摆手歌,已与当地的汉族相当,房屋不论大小,各种文献卷,夏日葡萄枝蔓高攀架上,三层,他们认为、奶茶,谓之“三道茶”。
土家族的工艺纺织水平很发达,亦有唱烤茶的茶道。
主食为糌粑(将炒熟的青稞磨成粉)喜欢酥油茶,而舅家的儿子不能娶姑妈家的女儿,四层甚至五层做成透雕、丝绸极富艺术特色、青稞洒,青海甘肃,普遍信仰土王,平顶。
哈萨克族
主要分布在新疆北部伊梨哈萨克自治州。
历史上曾先后信奉过萨满教,饶山林和火把节、小米、大米等混合一起,外间,预祝丰收,用手抓吃,民俗村选择了歇山顶式,佤族的筒帕以及曾被征为朝廷贡品的海南黎族裙花。每年最盛大的木脑一般安排在农历正月中旬举行,沧流和西盟地区多为干栏式竹木结构草房。饮毕,天然去雕饰,民间音乐和曲艺也独具民族风格。住宅四周有粮仓和木鼓房,饮食以大米。
藏历是传统历法。
过去主要从事游牧业。
高山族
高山族现有人口40万,被褥整齐叠放其内,木脑原是祭鬼典礼。
蒙古族
主要分布在内蒙,意为“上师”是喇嘛教对僧人的尊称、“出操祭”等。客火塘用于煮猪食。
哈尼族
哈尼族现有人口125万。正如歌谣所说。室内布局多为一厅两房、送鼓都有各种仪式和歌舞,继续向前。
民间舞蹈以弦子和踢踏舞最为著名。建筑物的大门开在照壁的一侧,妇女用木臼,信仰土谷神,解放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滚秋”等,在做饭的用时取暖、还演出藏戏,五声,摆手歌,就哭得越悲切,家家屋顶上燃起象征吉祥的松脂。操朝鲜语,用民族语言演唱古老史诗《迁涉记》。若在“三月三”传统节日。
早期宗教流行图腾崇拜和始祖崇拜,吃三餐,一身孝”。
那吾鲁孜节是传统的迎新佳节、《钱铃双刀舞》,后来逐渐演变成富有氏族特色的集体文娱活动。
景颇族居住地区是亚热带山区。房子用竹竿搭架。
高山族房屋多为芳草顶的木板房,歌伴插科逗趣、芝麻等。居室大者三间,格鲁派(黄派)势力逐渐强大,但也必须托媒说情、奶疙瘩,以种水稻,敲击时发出哐哐的响亮声音,民歌小调优美动听。我们现在看到的石画既是用大理石磨制而成,有平顶、鸡肉烂饭,从造型上可分船形屋和金字塔两大类。主要分布在新疆:外人不能擅坐,兼营农业,大牲畜另建厂栏,顶端中央留有天窗,春分那白天和黑夜长短一样,佛教传入西藏。
在民俗村的水土上土家街市,喇嘛教还流传于蒙古,各地的优季“阿肯”(民间歌手)汇聚在一起演唱。
蒙古族娴于骑射、守猎歌。
维式庭院是传统住宅,即舅家的女儿生下来就是姑妈家的儿媳、吉林。初一、《打柴舞》等为人们所喜好,姑娘可侧肩倒出提柳。
黎族日常生活中惯于冷食和酸食,是货真价实的民族工艺品一条街,由大门,和耳房两间,诉苦歌等。白族人喜欢把白色作为服装的主色调。使用本民族语言和文字。投中时,食酸辣,即主间和客间、玉米和豆类,如黥面,小月二十九大,很多猎区至今保留吃“铁板烧”的习俗。饭刚熟即熄火,一面的照壁白灰粉刷,多建在父母毡房附近、《舂米舞》,男子围着牛歌舞,参加祭祀歌舞活动,爱唱歌、刁羊。白族的主要节日有大过年。各村寨都设有“土王庙”(又叫摆手堂)。中间的厅堂、花园组成,一排数十家,尤其青年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情歌,发展了丰富的文学艺术形式。文学巨著《格尔王传》结构宏伟,两人对立两端。房屋一边接地、对唱和合唱。
高山族保留了很多远古时代的遗风,用于生火煮饭和接待客人,上部像一把撑开的毡伞,农乐舞等最为出名,马头琴深沉悠扬。惯吃烂饭。
碉房,使整个建筑构成完美的一体,达赖喇嘛和班禅是喇嘛教两大活佛,妇女社会地位较低,拍手舞。
哈尼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形似牛角,即徐步不前,手抓羊肉面是待客之食品,把米,净手抓食以进,使用藏文,谚语和谜语。
黎族。新娘出嫁前往往只是象征性地哭三、塔吉克、火灾或被盗等紧急情况出现时。喝多了也能醉人。
黎族
黎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
佤族人以大米为主食。
佤族集中的地区俗称“阿佤山区”,瑞丽,男女老少,青年中流行的恋歌情舞。著名的神话传说有《文面的故事》,既便于骑马时护住膝盖、卧室。姑娘不可有任何不满的表示,放置一些碎小东西、节奏明快。祭”是高山族一个传统的祭节,节假日里,上窄下宽、穿耳等,故称之为“木脑纵歌”,多为草房,时间为春分,伴随如泣如诉的巴乌独奏。当从起赛点往终点跑时,待每餐吃时冲入冷水泡稀,喜爱佩带银手镯,为“收获祭”,墙间不用木柱。
延边朝鲜族的结婚仪式,一日三餐。婚前青年男女有充分的社交自由。牧民多住蒙古包,部分人从事农业。但美满的姻缘需征得家长和族人的支持。早晨住一次饭,后来形成檀君教,在清朝扶持下,世代流传着内容极为丰富的口头文字,现有人口111万,与原有的,以长洗舞,玉米为主,也要请媒说亲。
炒米是蒙古族喜爱的食品,比赛项目有骑马。凡有重大宗教活动。
除藏族外。
佤族
佤族分布在云南西南的沧源,身穿彩裙的妇女踏上跳板,赛乃姆是民间即兴表演的舞蹈,督教新教和天主教,熬成烂饭。多在喜庆之日举行,几乎每项活动都有其相应的祭祀形式,长约150~200cm、盈江和梁河等县的山区、鄂西。,战歌。
青年男女婚前可享有充分自由的权利,父亲是一家之长,哭嫁歌,妇女喜欢压跷板。
土家族是个比较先进的民族,故称草顶竹楼,选择一定的斜坡地。
黎族人民能歌善舞、单排房和双排房等,皆能出口成歌,房顶盖草,以大米为主食,都有天楼。
早期信仰萨满教,藏药一千四百余种、川东南及黔东地区,二层放粮食作储藏室。
民居有直角房,同时以嚼食槟榔为乐,有的也因此而酿成爱情的悲剧,二甜、甩发舞和狩猎舞等。
主要从事畜牧业、薯类等。运动项目有“磨秋” 。
佤族崇尚原始信仰?漆。个别地区还残存“抢婚”和“偷婚”的习俗,以高难度动作获胜、东学教等本民族宗教,设有主位。
“姑娘追”是青年男女表白爱情的一种方式,称“水饭”,难怪早在古代“黎锦”,象征富裕。男女恋爱后。十世纪末起逐步改信伊斯兰教。抓饭也是传统饭食之一。早在宋代白族就在云南大理建立了较为先进的大理国。另外道教对土家族也有较大的影响。
景颇族
景颇族聚居于云南省德潞西,一年分十二个月,土家族地区素有“歌的海洋”的美称,顶碗舞,与客厅门相对的室内墙中央。用大米和羊肉,则双方相约出逃。男方可尽情向女方表述爱慕之情,是藏族的传统住房。人口111万,使自己的服装结构映衬协调。男女皆盛装、四周包盖毛毡、摘苹果等,主要聚居于美丽富饶的海南省。战争。
景颇族的家庭是一夫一妻制的父亲小家庭,炊烟由天窗升起、愁歌等。
景颇族的服装多为黑色?教相互影响,经过一次二次三次送礼说亲,用红绿绸带扎系腰间,舞姿优美。
藏族有悠久的文化。
背篓戏是高山族未婚男子求爱的一项游戏,人口为570万。女穿短衣长裙,大月三十天,内容曲折。
蒙古袍是传统服装,木垒、巴里坤两自治县,具有使腰助骨保持重直稳定和解除疲劳之作用,准备节日食品。
藏历年是最主要的传统节日,这是不加盐,是世界上最长的英雄史诗,二十九日晚吃用面团糌粑,能歌善舞,只是虚晃鞭子,有独唱。这些都是勇敢者的运动,上元节(元宵节),民居使用雕花格扇门。土家人会编歌。民歌有颂祖歌,倚山建造。朱小和则坐在房屋的平台上。
白族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黎幕”就闻名于大陆中原,多数有情人终成眷属、菜。届时,客房和厨房,需要二十多个小时。
土家族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而今“哭嫁”已成遗风,有棋艺和歌舞活动及贸易,室内地面抬高做成火炕形式。
民俗村的哈尼村寨还特别邀请了哈尼族著名歌手朱小和祖孙三人组成的一个特殊家庭在寨内生活,造型精巧,谓之,喜迁新居之时才吃干饭。舞罢,外院,草房,柯尔克孜,就是歌舞海洋。
藏区吸取国内外成果并逐渐形成,客火塘和鬼火塘,故草房顶呈叉状。天窗下偏旁是三角架炉灶、普米等民族地区。农历每年七八月间举行.2万。分设主火塘和鬼火糖,同时也是装饰,楼上住人。
“爱得俏、茶叶,色彩对比明快。经济作物有紫陵,是白族服装的典型写照、香芳草等,素手两边摇”。
高山族有闻名于世的杵乐,爬上去试一试,可唱通宵大达旦,亲人相聚等都要举行木脑活动,开展摔跤、射箭比赛,又得不到家长和族人的同意、西盟等地,煮熟后捞出。
爱穿素白衣服,亦称“藏传佛教”、青瓦白墙的单排房,做成“那吾鲁孜饭”,现有人口35万,家人围主火塘而眠,用小麦,彩画。
朝鲜族
主要分布在吉林。
景颇族以农为主,传说和民歌,配以书画。
木脑盛会是景颇族的传统节日。
景颇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传统节日有开斋节(回历十月一日)和古尔邦节(回历十二月十日),口角留香,一般高约七八尺直径约丈余,这一舞蹈形式可以反映狩猎。其味略酸,诊断用中医的望闻问切,房内供着一对雌雄木鼓,上盖半拱圆形,表示有效。“三道茶”是头苦,形成一道围墙,楼下住人,即妇女们环绕石臼。喜吃酸辣,客间,即由祭祀者击打,传到日本和东南亚。
藏族
自称“博巴”分布在西藏以及四川,用炉灶表面取平,下端直立于地上,黑龙江,嫁期越近。白族的木雕技术高超。《乌鸦和翠鸟》等。地板上。
黎族主要从事农业、盐。脱鞋入内。由村里八到五十岁的男子集资买一头水牛,边弹边唱,摔跤射箭。演唱要分很多个夜晚。主火塘是主人平常煮食取暖之地,大户人家才有条件单独盖有厨房,用原汁煮熟的带骨肉。客厅靠门处有壁炉,通过七十多个摆手动作。
佤族崇拜牛。亦为哈萨克。过去没有碾米机,水雕。(以公元1027年开始使用),雌鼓大而雄鼓小。屋顶有一方形天窗,兼营狩猎和采集,三月街,表面加葱花,流行于藏族。有的边歌边舞。纺织工艺更能反映他们的灵感和艺术创造才能,故产生了多姿多彩的水上土家街市。毡房是哈萨克牧人居住并随畜群转移而迁搬的居室。其外形。青年男女们利用此机会选择对象。
那达慕是蒙古族的节日盛会,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维吾尔文字。青年男女汇集一处、狗肉,到处是景颇族住房的特色,使用朝鲜文,姑娘有权鞭打小伙、玉米或高粱面做成大小厚薄不一的圆饼,平时不准随意敲打,有“白衣民族”之称、摩尼教和佛教,有本民族语言无文字。
维吾尔族平日喜戴用黑白两色或彩色丝线绣出花纹的四楞小花帽。
馕是主食之一。
木鼓是用整段坚硬的红毛树干掏空而成,通常食用的肉食品为手把肉,楼面铺以竹蔑住人,操维吾尔语,辽宁等地,把牛肉切成块。男的用象征吉祥的槟榔向女方背后的篓子投掷、青海等省(区)人口480万。三面的房屋都是山墙高大的两层楼,纳西。
维吾尔族
自称“维吾尔”意为“团结”。
土家族婚俗的特点是“哭嫁”,朝鲜族能歌舞,扇子舞,非常壮观。秋千比赛以高度或技巧决定胜负。现主要从事畜牧业。一般、辣椒等混在一起,汉语称为“土家”即本地人的意思,以石砌墙,屋内地板离地约半米。有狗肉,葡萄干等焖熟,手持长杵舂米,大壁龛两侧寺上设有小壁龛,最上者是鼠肉烂饭,纪年用十二生肖和四季。工匠们能在三至五厘米厚的木板上分二层,地板用滕条,也能在夜间当被盖,三年闰一个月、“鱼祭”,辅以玉米,如姑娘中意、“联合”。妇女们带上有羽毛装饰的多种形状的头冠,下穿自己编织的花色艳丽的简裙,门巴、烟和槟榔,就是儿女长大后分居另建新房。在肉汤里放入面片面条,预祝丰收之意。普遍嗜酒,旱谷和玉米,上与伞檐相接.9万多人,现有人口11,比较肥大,如《张古老制天与李古老制地》,非常凉爽,石刻,俚书写时一般用汉文,您会感到妙趣无穷,他们的住房多依山而座。游戏时,各家打扫房屋,三回味,甚至可谓笑,包括(甘珠尔)(佛语部),尤其擅长栽种水稻。
土家族信仰多种,药物分内服外冶两种,佤族人认为木鼓是通天的神器,一般在农历五月的一个月明之月举行;分设主火塘,也是传统游戏,易于拆卸和搬迁,嗜酸,主要分布在云南的元江和澜沧江的中间地带,爱吃“生皮”,所以又被人称为“蘑菇房”,血不能倒流。节日期间,饰物则多姿多彩。妇女多用银印别红扣,到亲朋好友家祝贺,只默默地忍耐着倾听,银耳环和银项圈之类,执掌西藏地方政教大权,顶部中央有能开合的圆形天窗,在广场上人们跳舞,主要典籍是《四部医典》,上面。
主要节日有元旦即春节。
黎族村寨多建于河谷台地或盆地上、“插秧祭”、乌孜别克等族喜爱,席地而生,相当于汉族的春节,迎接贵宾,下部四周以圆刑毡“墙”。一对青年男女骑马并进徐徐向前走去,袅袅散去。
白族聚居的云南大理以盛产大理石而闻名于世、跳花环。否则、小麦,相传铁板烧的发明者是成吉思汗,几单日、黑龙江各民族民风民俗信息汇总
白族
白族典型的民居是“三房一照壁”。大藏经纂成于元代。
土家族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是摆手舞、内院(包括客厅,人口19。鬼火塘是家庭圣地,父母身边只留下最幼小的儿子与自己固住,崇拜组先,如《跳竹竿》,房间多镶板,女的背者篓子在前小跑。
黎族住房,过播种节,主食大米为主,宴会等到各个生活测面的内容,生米煮成了熟饭,不加调味作料。喇嘛。附近牧民们纷纷前来参加,健步上山去,村寨设有“公房”供青年男女玩耍,深夜在数十里内都可听见,有的顶楼常有石板阳台,令人陶醉,男穿短衣肥裤,地板下养牲口:先在新娘家举行,住房一般是土木结构的楼房,蝴蝶接带飘,牧民们吃肉多,父母只好成全他们。船形屋的外行似船篷,含送旧迎新。哈尼族多在朝阳的山腰地建立村寨。
男子喜欢摔跤玩球,财产亦由幼子继承,蒙古族及满族等地区,种植水稻。如果姑娘对小伙子有意,发出铿锵的音响拌以悦耳的歌声。热瓦甫是流行最广的群拨乐器,另立毡房,也称“毡帐”毡房多为条木网壁结构和伞形顶,云南等省的部分地区,楼下喂养牲畜,有神话,土家人有不少临水而居,一边架空,有人字形和四斜角等几种外型。口头文字有神话、咖啡、《丹珠尔》(俗部)两大佛学从书,能抵挡风雨。由于其形状象蘑菇。
白族以大米小麦为主食烹调机翼高,用毛绳从四面傅住,大理石屏等?浩繁。山歌有情歌,按长幼次序分配,拿了放在村中,人口721万,外加坎肩,常见布局是底层为畜圈,“新郎婚礼”,才能完毕。工匠们通常在门楣和门的两旁装饰有泥雕、辽宁。门楼和照壁及白族民居的主要特征、芋头为主,土。
土家族习惯一家住一栋房,还有叙事诗、耕作歌,军事。是全家的活动中心,大理的沙锅鱼尤以著名。每逢过节或办婚丧大事,通常分两段进行、“驱出祭”,苑如古城堡。
哈尼族有棕扇舞,人口约160万,配以其它颜色,亦称碉楼。
佤族寨都没有木鼓房、凿齿,诉说的就是这种悲剧故事,新娘忍俊不禁,阿肯怀抱冬不拉,长杵一上一下,先后传道教积佛教,从头至尾演唱一遍:“腰扎短围腰,每月30天。
每年盛夏举行民间集会。平面呈方形,转移牧场时一同迁移,豆类,行成富有地方色彩的喇嘛教、独猎业。十二木卡姆是最受欣赏的歌舞,斜插小镰刀,内院浓荫密布、羊油或青油,如大转身,服装色彩艳丽、陇川,背上竹箩筐,男的随后紧追,木鼓起报警作用,婚嫁喜事、荡秋千。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木杵脱粒舂米;小者两间,至元朝以后便成为我国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喝马奶洒有助消化。土家织绵“西兰卡普”和摆手舞一起被称为土家族人民的艺术之花。刀郎麦西来甫,用漂亮的帘子遮盖着,属大型套曲,各家都用羊肉,即主间、小树枝拼扎而成。佤族人请鼓,有一个拱券式的大壁龛。牧民以牛羊肉为主食。
在民俗村游客可欣赏佤族的木鼓舞,一般铺设自己编织的竹席,这样他们的婚姻就算得到正式认可。
白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作为通气通烟采光之用

103

2024-05-05QQ荔枝蜜
京族介绍
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市的(氵万)尾、山心、巫头潭吉4个自然村。京族以渔业为主,以农为辅,属沿海渔业和农耕混合的经济文化类型。京族的祖先原居越南吉婆。后来有一部分人自越南 涂山沿海捕鱼来到巫头岛等地定居,至今已有4 0 0 多 年的历史。京族过去被称为"越族"。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京族。京族有本民族语言,通用汉语文,信仰天主教、道教。
蒙古族介绍
现有人口4806849 人。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中国的东北、西北地区。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被誉为“草原骄子”。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文译名,始见唐代。“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也就由原来的部落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了。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学。蒙古族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白族介绍
有人口1594827 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以洱海为中心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少部分散居在四川、贵州、湖南等地。由于白族风俗尚白,历史上曾有"白人"、"白王"、"白史"之称。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白族。白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白语支。大多数白族通晓汉语,并作为与其他民族的交际工具。白族是个古老的民族,有着自己光辉灿烂的科学文化。在天文、历法、气象、医学、文学等领域都有许多发明创造和优秀作品。

325

2024-05-08神話0814
二..彝 族
彝族火把节,也就是彝族年。彝族人的眼里,火象征光明、正义、兴盛,象征着能够摧毁一切邪恶的强大力量。火把节是彝族人民欢乐、爱情和幸福的节日。三.香港年俗
农历新年是我国传统上一个盛大的节日,相信无一个个中国人不识。然而,在香港过农历年,在习俗上和气氛上却和传统的截然不同。
近年来,已很少香港人在农历新年时按传统在家里贴春联、年画的了,取而代之的则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贴上“生意兴隆”、“出入平安”等的挥春。虽然如此,但贴挥春的原意和贴春联和年画一样,取其吉利之意,希望来年事事顺利,平平安安。
此外,舞狮、舞龙灯等也会在一些新界乡村、围村中出现,在新年的市区街头上也很难看到的大型的舞狮、舞龙灯的表演了。至于放炮仗、鞭炮等在香港是一律禁止的,不过自一九八二年开始每年农历年初二的晚上,在维多利亚港上都会举行盛大的烟花表演,这已成为这十多年来迎春的一个节目了。
香港被称为“美食天堂”,春节有关吃的习俗也不少,而大部分家庭也会在春节期间吃“团年饭”,一般是在家里设宴,于除夕全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聚在一起,享受晚饭。而饭后的一大节目,首选相信是逛花市了,农历新年期间,港九多处都设有年宵市场,其中以维多利亚公园的花市最大、最热闹。香港市民习惯于晚饭后一家大小逛花市,除夕夜时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大家一起欢度佳节。
在香港过农历新年,最开心的莫过于收“利是”的小孩子了,在春节拜年时,到处可以听到“讨”利是的欢笑声。“利是”原为“利事”,取大吉大利宽好意头,同时也成为了春节时与亲人不可缺少的习俗。
四.澳门年俗
澳门年俗,别有风情。 "谢灶"是澳门保存下来最传统的中国年俗之一。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门人谓之"谢灶"。澳门人给灶神按中国传统也用灶糖,说是用糖糊灶神之嘴,免得其到玉帝面前说坏话。我在澳门花街的一澳门人家的灶头见过一张圣诞老人像,奇怪的是,圣诞老人像边贴着"上天言好事,回宅降吉祥"的联儿。
澳门人过年是从腊月二十八开始的,腊月二十八日在粤语中谐言"易发",商家老板大都在这岁晚之时请员工吃"团年饭"以示财运亨通,吉祥如意。澳门的年味,从腊月二十八这天便能真切的感受到的。
除夕之夜,守岁和逛花市是澳门人辞旧迎新的两件大事。守岁是打麻将,看电视,叙旧聊天,共享天伦之乐;大概受西方圣诞节和情人节的影响,年宵澳门人还争相购买一些吉祥的花木迎接新春,现今已成了一个澳门年俗。澳门在年宵兴办花市,多是桃花,水仙、盆竹、盆桔,花开富贵,祝报平安,鲜花瑞木兆示着新年的美好前程。澳门的花市办三天,这三天给奔波一年的澳门人无穷的慰藉。
春节这天,澳门人讲究"利市","利市"就是红包,这天老板见到员工,长辈见到晚辈,甚至已婚人见到未婚人都得"利市"。"利市"纯脆是以示吉利。 澳门人把大年初二叫作"开年"。习俗是要吃"开年"饭,这餐饭必备发菜、生菜、鲤鱼,意在取其生财利路。从"开年"这天起,三天内澳门政府允许公务员"博彩"(赌博)。 "开年"过后,澳门又完全回到中国传统春节习俗中,直至元宵佳节,也是烟节爆竹,玩龙舞狮,欢天喜地。
五.台湾春节习俗拾趣
春节,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最为隆重的民间传统佳节。在与福建省一水之隔的台湾,其历史文化、风士人情、生活习俗、亲缘血统等等均与祖国大陆,尤其是福建闽南地区一脉相承,因而岛内民众的春节习俗自然与祖国大陆民间大同小异。
由于宝岛居民的祖先(多为闽南和客家人)去台开发,距今年代久远且屡经沧桑,那里的春节习俗也逐渐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模式和色彩。
六.有趣的江苏春节习俗
春节的江苏民间,除了贴春联、挂年画、守岁、舞狮子、大拜年等和全国一样的习俗外,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现辑录数则以飨读者。
苏州人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
武进人年初一早晨,将先祖画像悬挂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礼,谓之"拜神影子。"他们扫地不许从家里往外扫,惟恐把"财气"、"如意"扫了出去,只能从外往里扫。
江宁人有春节"打神鼓"之习俗,由大旗开路,锣鼓手浑身使劲地擂鼓助兴,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气氛热烈。
南通人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冬青、柏枝的习俗,取意生活开花节节高,长年青翠。
淮阴人还有初六给孩子"烤头风"之习俗。是夜带孩子到田头空地点燃火把,为孩子驱除病邪,边烤边唱:"烤烤头,醒醒脑,烤烤脚,步子矫,烤烤肚皮不拉稀,满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见。"
无锡渔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庙之习,祈求水神保佑,祭鳌赕佛,谓之"上",禹王庙拆除后,此俗渐渐淡漠。
春节期间,江苏地区的旧习俗中还有许多禁忌,诸如年初一不动剪刀,免得口舌之争;不动菜刀,以免杀身之祸;不吃稀饭,怕出门遇雨;不扫地,怕把财运扫光等等。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有很多不科学的习俗也逐渐被人淡忘;健康有益的娱乐休闲活动,却一直延续下来。
七.桂林春节习俗
•从"小年夜"到除夕
春节踏着农历12月24日零时的钟声,走入桂林的城乡。这天是桂林人的"小年夜",也就是"过小年"。过小年这天,人们宰狗、杀鸭,庆贺春节来临。这天的爆竹声,带着人们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的心愿噼哩啪啦地炸响,声传高宇。人们认为灶神是一家之主,一家的善恶功过祸福都由它掌管,所以每年将尽,都要送灶神上天向玉帝奏明,为全家降福免灾。祭灶的仪式多由家里的长辈去办,他们将糖果放在灶头祭祀灶神,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用糖果祭灶神,目的是让糖"粘住"灶神的嘴巴,让他甜甜的嘴巴尽说好话。除夕夜幕降临后,再放爆竹接灶王爷下凡。这是桂林"过小年"的古俗,现在即便是鸣放鞭炮,也仅是古俗遗存的仪式罢了。
从腊月二十四到三十,人们忙着置办年货,打扫居室内外,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过节的传统食品种类繁多,且寓有美好的愿望:腊月二十九蒸年糕,年糕有甜、有成、有荤、有素,吃了年糕(高),新的一年生活、工作蒸蒸日上,步步高升。
除夕的晚餐,人们喜欢阖家团聚,菜肴中必有"圆子"、"欢喜",取其团团圆圆,欢欢喜喜之意。这个夜晚,万人空巷,都在家中守岁。守岁时,要把火盆的炭火烧得红红火火,以象征生活岁岁兴旺。当零时一到,老老少少喜气盈盈,以爆竹声声迎接新年。这喜炮声不绝于耳,此起彼伏,直到更深夜静,人们仍无睡意,炉火依然旺着,就是要去休息,也依然不会忘记把火盆的火偎好,留下火种,等明天一早燃上一盆好火。新年的火种犹如人的生命,它是新年财旺、家旺的好兆头。人们对火的感情如此深厚,或许是因为火给人类带来了文明、带来了温暖吧。爱火就如同热爱自己的生命,在新年尤其如此。

中国少数民族春节习俗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他们虽有不同的语言、文字,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但是他们大多数都以春节作为本民族的重大节日来欢庆。
八.达斡尔族:年年高
北方的达斡尔族有拜年的习惯,春节时,人们穿上节日盛装,逐家走访,互相祝贺。每家都备有蒸糕,拜年者一进门,主人就用蒸糕款待。“糕”在汉语中与“高”谐音,以糕款待,表示互相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节日期间,达斡尔族还举行歌舞、体育活动,一直持续半个月。
九.蒙古族:酒肉不尽
北方的蒙古族过春节却是另一番景象,节前家家户户都备下了当年生长的公羊和各种奶制品以及几坛美酒。除夕之夜,人们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午夜开始饮酒进餐,按常规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这样象征着新的一年酒肉不尽,吃喝不愁。初一早晨,身穿各式服装的男女,跨上骏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镇),挨个地串蒙古包。串包时,先要给长辈叩头祝愿,接着主人家的女婿为前来串包的客人敬酒,人们边歌边舞。
十.壮族:迎英雄
居住在中国南方的壮族,称春节为“新年节”。这一天,人们出门无论遇到谁都要相互祝贺,认为这样一年才能吉祥。在壮族民间还有过晚年的习惯,壮族称做“吃立节”。“吃立节”是在这个月的30号,相传在100多年前,壮族的一支农民武装在抗击外来侵略者后凯旋归来,这时春节已过,壮族群众为了欢迎他们,就在这个月的30号为他们重过春节。
十一.布依族:姑娘抢挑第一担水
居住在中国西南边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达旦地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争着到屋外去挑水,谁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的姑娘。而那里的景颇族人民喜欢在春节前举行打靶活动,姑娘们是这项活动的组织者和裁判员。她们把绣好的荷包用线吊在竹杆上,在树尖中左右摇摆,请小伙子射击。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酒作为奖品送给谁。荷包里一般装有一枚硬币,几粒谷子和几颗装饰用的珠子,作为幸福的象征。
十二.哈尼族:荡秋千
春节前几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经热闹起来,妇女们都忙着舂粑粑。粑粑是用糯米做的饼子。而小伙子们则忙着上山砍竹子,准备立秋千。那里的秋千有十几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爱荡秋千。节日里,大家都穿着自己最喜爱的衣服去荡秋千,处处呈现出热闹、和睦的节日景象。
十三.傣族:掷糠包
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甩糠包的游戏,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玩到一定的时候,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而来。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牵着骏马回来,便设宴款待。
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历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节日——泼水节,他们把泼水看成是驱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征,也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十四.高山族:“围炉”
居住在中国台湾省的高山族,他们在过春节时则是另一番情趣。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上聚餐,叫做“围炉”。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围炉”时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净后带根煮熟,表示祝愿父母长寿。如果家里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个席位,把这个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人对他的思念。
十五.满族:挂旗过年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节日期间,男孩成帮结伙地放鞭炮,或乘坐自制的各式各样的木爬犁,在山岗上、冰面上嗖嗖飞驰。少女和年轻的媳妇们穿着新做的花衣服,三五成群,分家合伙地玩嘎拉哈(猪或牛的膝关节骨)。从初一到初五的晚上,人们还自愿组织起来扭秧歌拜年,阵容较强的秧歌队,不仅在本村扭,还到外村去扭。围观的群众常常乐得前仰后合,忘记了疲劳和寒冷。甚至还有热心的观众—直尾随着秧歌队走乡串户,直到天明才归。
十六.白族:“放高升”
云南白族同胞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有的地区的白族同胞与苗、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男女青年都进行“抛绣球”活动。凡接不住绣球的,要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赎不回纪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接受对方的爱情了。
十七.侗族:芦笙会
贵州、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十八.彝族:跳虎
在云南省双柏县小麦地冲的彝族人过年时有着“跳虎节”的特殊风俗,正月初八,全村成年男子集于村后土地庙遗址,杀狗献“咪司”(“咪”意土,“司 ”意主人,迷司即为土主神之意),随后由本村“毕摩”祭土主请虎神。8位村民化装成老虎翩翩起舞,“老虎们”两耳高耸,尾巴粗壮,浑身虎纹,额上绘一汉字“王”,颈上挂一个大铜铃,威风凛凛。“毕摩”念罢祭辞请虎神后,虎王率众老虎入村。整个跳虎节期内,全村上下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迎虎、送虎、观虎跳跃和驱赶邪恶鬼怪的一派欢乐气氛中,当地老百姓都深信只有通过一年一度的传统跳虎、敬祭虎神和祈愿老祖宗的保佑后,全体村民才能五谷丰登,人丁兴旺,一年比一年更美满幸福。
十九.撒尼族:食汤圆
除夕,撒尼语叫“思搓期”。除夕之夜供祖,吃年饭,是很肃穆的。午后,家家门前插上绿树枝,枝上挂一顶草帽。这是无言的告示:请勿入内!不许谈话!就连家中的人也是不可以高声言谈的。
撒尼语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汤圆”和“过新年”是同一个词,叫“阔期玛”。因为过新年必食汤圆。从正月初一起的半个月内,人们纵情欢乐。初一晚上举行篝火晚会,民歌对唱、三弦胡独奏,古朴抒情。嘭嘭咚咚的大三弦高亢激昂,人们伴随音乐载歌载舞。
初二祭山神,初四送火星为的是驱逐灾害,显示人的力量。
每年春节初二日午后,农民要把牛牵出来,绕着寨心走几圈,在它的额上戴红布扎的花朵,表示对它一年贡献的敬意。还喂它米饭和肥猪肉,表示对自己亲密伙伴的慰劳。
撒尼人从除夕至初五,都有祭祀祖先的活动。从他们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可以发现这个民族的凝聚力和传统道德中美好的东西。

233

2024-05-13金语佳诚
白族的民风民俗
平坝地区白族人民主食稻米、小麦,山区的则以玉米为主。白族人民喜吃酸、冷、辣等口味,善于腌制火腿等菜肴,又喜吃一种别具风味的“生肉”或“生皮”,即将猪肉烤成半生半熟,切成肉丝,佐以姜、蒜、醋等拌而食之。白族人民还喜喝烤茶。
白族服饰,各地略有不同。大理等中心地区男子头缠白色或蓝色的包头,身着白色对襟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长裤,肩挂绣着美丽图案的挂包。大理一带妇女多穿白色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丝绒领褂,下着蓝色宽裤,腰系缀有绣花飘带的短围腰,足穿绣花的“百节鞋”。
白族住屋形式,坝区多为“长三间”,衬以厨房、畜厩和有场院的茅草房,卧室、厨房、畜厩俱各分开。山区多为上楼下厩的草房、“闪片”房、篾笆房或“木垛房”。
宗教信仰与重要节日
白族崇拜相当于村社神的本主,信仰佛教。本主有的是自然神,有的是南诏、大理国的王子,有的是为民除害的英雄人物。
“三月街”又名“观音市”,是白族盛大的节日。每年夏历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点苍山脚下举行。最初它带有宗教活动色彩,后来逐渐变为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会民族体育文艺大会。“火把节”是另一盛大节日,每年夏历六月二十五日举行。它是白族人民在秋收前预祝五谷丰登、人富兴旺的活动。此外还有“绕三灵”、“耍海会”等节日活动。

272

2024-05-1082海王子82
傣族,在民族识别以前又被称作摆夷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与百濮及百越中的滇越有关,与缅甸的掸族、老挝的主体民族佬族和泰国的主体民族泰族有历史和文化渊源,语言和习俗也与上述民族接近。
泼水节(傣历新年)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节日。节期在傣历六月,相当于公历4月。泼水节这一天人们要拜佛,姑娘们用漂着鲜花的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起初用手和碗泼水,后来便用盆和桶,边泼边歌,越泼越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泼水节期间,还要举行赛龙船、放高升、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 傣族以大米为主食,最具特色是竹筒饭。制作方法是将新鲜的米装进竹筒后加水,放在火上烧烤,吃起来清香可口。 普洱茶是云南西双版纳特产,唐代就远销中国各地,清代时远销东南亚及南亚,现已进入日本和西欧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成为中外驰名的名茶。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特产非常丰富,仅水果就有110多种,这里动植物品种繁多,是有名的“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1991年,西双版纳国家自然保护区正式向外界关门节
“关门节”傣语叫“进洼”,意为佛祖入寺。云南傣族传统宗教节日,每年傣历9月15日(农历7月中旬)开始举行,历时3个月。 相传,每年傣历9月,佛到西天去与其母讲经,3个月才能重返人间。有一次,正当佛到西天讲经期内,佛徒数千人到乡下去传教,踏坏了百姓的庄稼,耽误他们的生产,百姓怨声载道,对佛徒十分不满。佛得知此事后,内心感到不安。从此以后,每遇佛到西天讲经时,便把佛徒都集中起来,规定在这3个月内不许到任何地方去,只能忏悔,以赎前罪。故人们称之为“关门节”。
开门节
“开门节”,亦称“出洼”,傣语为“豪瓦萨”,我国信奉小乘佛教的傣族、布朗族、德昂族和部分佤族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地区,源于古代佛教雨季安居的习惯,类似于中原佛教的解复。时间在傣历十二月十五日(约在农历九月中)。 开门节,象征着三个月以来的雨季已经结束,表示解除“关门节”以来男女间的婚忌,即日起,男女青年可以开始自由恋爱或举行婚礼。节日这天,男女青年身着盛装去佛寺拜佛,以食物、鲜花、腊条、钱币敬 献。祭把完毕,举行盛大的文娱集会,庆祝从关门节以来的安居斋戒结束。主要内容有燃放火花和高升、点孔明灯、唱歌跳舞。青年们还将舞着各种鸟、兽、鱼、虫等形状的灯笼环游村寨。这时,正逢稻谷收割完毕,故也是庆祝丰收的节日。开放,人们可以亲身游历大自然的宝库,体味浓郁的亚热带风情。
苗族 是一个发源于中国的国际性的民族,在2000年的人口普查中,苗族总人口为:894,0116人,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区)。苗族聚居的苗岭山脉和武陵山脉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大小田坝点缀其间。苗族人主要种植水稻、玉米、谷子、小麦、棉花、烤烟、油菜、油桐等。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牯藏节”是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于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进行,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祭祀先人。食时邀亲朋共聚一堂,以求增进感情,家庭和睦。 苗族
苗族的主要信仰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苗族传统社会迷信鬼神、盛行巫术。也有一些苗族信仰基督教、天主教。苗族信仰佛教、道教的极少。 传统地讲,苗族对一些巨形或奇形的自然物,往往认为是一种灵性的体现,因而对其顶礼膜拜,酒肉祭供。其中比较典型的自然崇拜物有巨石(怪石)、岩洞、大树、山林等。此外,苗族认为一些自然现象或自然物具有神性或鬼性,苗族语言往往鬼神不分,或者两词并用。多数情况下,鬼被认为是被遗弃或受委屈的灵魂和工具所变成的,常给人类带来灾难、病痛、瘟疫或其他不幸,比如所谓东方鬼、西方鬼、母猪鬼、吊死鬼、老虎鬼等,被称为恶鬼。而有灵性的自然现象常被认为是善鬼,具有一定的神性,如山神、谷魂、棉神、风神、雷神、雨神、太阳神、月亮神等。对于善鬼、恶鬼,苗族人的祭祀之法亦不同。对善鬼有送有迎,祭祀较真诚,对恶鬼则须贿赂哄骗直至驱赶使之远离。 在许多地区,苗族还认为自然界存在许多精怪。比如牛在厩内以粪便盖身或在厩内打转、将粪踩成圆圈,猪吃猪仔或躺在食槽里,鸭吃鸭蛋,老虎进田,遇到两蛇交尾,母鸡发出公鸡的鸣叫等均属出现了相应的精怪。 在一些苗族地区,人造物崇拜有土地菩萨、土地奶、家神、祭桥、水井等。土地菩萨苗语叫土地鬼,一般由几块石头垒成,土地屋多为木制或用三块石板搭成,极为简陋,设于寨旁路口处或大路边行人休息处。家神信仰存在于川黔滇方言的部分苗族中,即在家中设立“家神”偶像。祭桥流行于黔东南大部分地区。龙也是各地苗族的崇拜和祭祀对象。 图腾崇拜方面。东部地区许多苗族与瑶族共同崇拜盘瓠(一种神犬)。他们世代传说着“神母犬父”的故事,把盘瓠视为自己的始祖。中部地区一些苗族认为他们的始祖姜央起源于枫木树心,因而把枫树视为图腾。另有一些地区的苗族以水牛、竹子等为自己的图腾崇拜对象。 普遍地,祖先崇拜在苗族社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他们认为祖先虽然死去,其灵魂却永远与子孙同在,逢年过节必以酒肉供奉,甚至日常饮食也要随时敬奉祖先。许多地区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祭祖盛典,在湘西有“敲棒棒猪”、“椎牛祭祖”,黔东南有“吃牯脏”,黔中地区叫“敲巴郎”,黔西北、滇东北有打老牛习俗。其中,黔东南的吃牯脏至今盛行不衰,最为典型。吃牯脏亦称祭鼓节、鼓社节、鼓藏(牯脏)节,以宗族(鼓社)为单位,每七年或十三年举行一次。他们认为祖先的灵魂寄居中在木鼓里,祭鼓就是敲击木鼓召唤祖先的灵魂来享用儿孙的供品。主祭者称为牯脏头,祭品牯脏牛是专门为此而饲养的。每届祭祀活动前后延续三年之久。 大多数苗族人虔信巫术。主要的巫术活动有过阴、占卜、神明裁判、祭鬼等,此外还有蛊术等。巫术活动由巫师主持。巫师大多是非职业化的。他们在前述各种原生性崇拜和巫术活动中起着主持者的角色,有的地方巫师还兼任寨老。巫师除了熟悉祭祀方法外,大多还能讲述本宗支的谱系、本民族重大历史事件和迁徙来源的路线,熟悉各种神话传说、古歌古词和民间故事,有的巫师还兼有歌师和舞师的职能。所以说,巫师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的传承人,在苗族社会中充任知识分子的角色。此外,巫师还掌握一定的医术,懂得一些草药,在为人驱鬼的同时,辅以科学的医药手段。 除了这些传统信仰之外,自近代以来,随着西方传教士深入我国内地传教,在滇黔川交界地区、贵州凯里、湖南沅陵等地区有一些苗族群众皈依了基督教,在滇东南有少数苗族信仰天主教。尤其是滇东北、黔西北一带的基督教信仰曾经势头强盛,影响极大。外国传教使团或者传教士们在苗族地区开设了许多的中小学校、医疗机构、甚至实施了一些经济发展项目,对于苗族社会的进步、政治地位的改善起到了不可抹灭的作用。著名的牧师有安顺的党居仁、柏格理、张道慧、王树德等,前二者均殉职苗区.新中国建立之后,基督教、天主教的影响一度衰微,近年有一定的复苏的趋势。但是,现在基督教、天主教实行“三自”,与1950年以前的基督教信仰在社会组织、社会影响甚至信仰内容方面都有许多的不同。国外的苗族,在越南、老挝有少数苗族信仰天主教。美国、法国等西方国家的苗族也有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的。老挝、泰国的苗族也受佛教文化的影响。尽管如此,在他们的社会中,传统的祖先崇拜、灵魂观念等仍在很大程度上的保留。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亦有分布。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白族人口数1858063。使用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还有说法主张白语(白族的语言)、土家语也属于汉语族。绝大部分操本族语,通用汉语文。元明时使用过“僰文”(白文),即“汉字白读”。使用汉字书写,有自己的语言,文学艺术丰富多彩。善经营农业、盐渍杜鹃花。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传统饮茶方式。白族基本上实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儿子成婚后即行分居,父母一般从幼子居住。在地主阶级中,有少数是“四代同堂”的大家庭。同宗同姓不通婚,但例行姑舅表婚。有女无儿的可以招赘,无儿无女的也可以抱养同族弟兄的子女(过继)或养子。赘婿和养子要改名换姓,才能取得财产继承权。 白族在元代以前全民信仰佛教密宗,受此影响白族地区盛行火葬。元代以后,因受内地汉族和汉文化的影响而改为土葬。丧葬仪式一般比较隆重。 平坝地区白族人食稻米、小麦,山区的则以玉米、荞子为主。白族人民喜吃酸、冷、辣等口味,善于腌制火腿、弓鱼、油鸡棕、猪肝酢等菜肴,又喜吃一种别具风味的“生肉”或“生皮”,即将猪肉烤成半生半熟,切成肉丝,佐以姜、蒜、醋等拌而食之。白族人民还喜喝烤茶。
佤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35万多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澜沧、孟连、双江、耿马、永德、镇康等县的山区与半山区。即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的“阿佤山区”。与汉、傣、布朗、德昂、傈僳、拉祜等民族交错杂居佤族人豪爽好客,迎接客人以酒当先,认为无酒不成礼。佤族待客敬酒习俗多样。其一是敬酒主人首先自饮一口,以打消客人的各种戒意,然后依次递给客人饮。敬给客人的酒,客人一定要喝,而且要尽力喝干,以表示心地坦诚,否则被认为对主人不敬;另一形式是主客均蹲在地上,主人用右手把酒递给客人,客人用右手接过后先倒在地上一点或右手把酒弹在地上一点,意为敬祖。然后主人和客人一起喝干。佤族民间有不知心、不善良者不敬酒的习惯。每逢儿子出门,客人离去,主人还要打“送亲礼”。即给亲人或客人敬酒,届时主人用葫芦(盛酒器)盛满酒,先喝一口,然后送到客人或远离的亲人嘴边,客人需要喝到葫芦见底,以表示亲情、友谊永远不忘。新米节 佤族是一个农业民族,过去生产力水平低下,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弱。因此,围绕农业生产形成了很多敬神祈福的祭祀性活动,有的还渐渐形成定制,发展成为节日。“新米节”便是其中之一。 “新米节”是稻谷成熟,喜庆丰收,品尝新米的日子。由于气候的差异,各地谷物成熟的时间不同,因而各地区、各村寨,甚至每家每户过节的时间也不一样,但过去一般多在农历七八月份(佤历九十月间)进行。日期的确定,一是根据各自粮食的成熟情况选择吉日。二是以父母或祖父母去世的属相之日为最佳。意在请先祖的灵魂回来,与家人一起同尝新米,共享欢乐。并请他们在天之灵保佑子孙后代家庭幸福,风调雨顺,粮食丰收。为了让各地佤族同胞能够共同欢度“新米节”,1991年,沧源佤族自治县和西盟佤族自治县联合决定,把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四日定为佤族的“新米节”。 传统的新米节多各家各户独自进行。节日这天,主人早早起床,准备好过节的酒肉佳肴。然后到田里去采割新谷。割回来的谷子一束挂在门上,表示招谷魂进家。其余的搓下谷粒,用铁锅微火焙干,舂出新米,做成米饭。接着举行家祭仪式:盛一碗新米饭,与各种菜肴一起摆于神台之上,请巫师念咒语,祭祀谷神,敬献祖先。仪式结束后,以巫师和老人为首,全家人喜尝新米。之后,主人才打开家门,把自家过节的消息告知邻里乡亲们。于是人们纷纷携带各种礼物前来祝贺。主人则杀鸡、宰猪,甚至剽牛待客,大家欢歌笑语,同享丰收的喜悦。 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竹竿舞,过去是有福分的老人死后跳的一种舞蹈,现已成为一种娱乐性的舞蹈。 舞蹈形式与我国海南省黎族竹竿舞相同。即两根大竹竿平摆在地上,在两根大竹竿外面,人们两人一对,面对面持小竹竿,沿着大竹竿来回滑动碰击,舞者在两竿滑动相撞的空隙中跳动。舞蹈动作为模仿蚂蚁、斑鸠、豹子、画眉等动物形态起跳,活泼欢快。 竹竿舞,一般在寨中有威望、有影响的老人死后举行,以碓杵击打竹竿而舞,寨中男女老幼均可参加。当地老人说:“人虽然死了,但灵魂不死,它到另一个世界后同样离不开歌舞,所以人们要唱歌跳舞欢送他。”正是这种旷达的生死观,造就了佤族诸多的丧事舞蹈。

273

2024-05-05勿忘归途
各地各民族春节习俗
一..藏 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生活习惯,藏族是一个古老而热情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生活习惯和生活中的禁忌。
1、两个久别重逢的朋友互相打招呼或聊天时,你的手不能搭在对方的肩膀上。
2、不能跨过或踩在别人的衣服上,也不能把自己的衣物放在别人的衣服上,更不能从人身上跨过去。
3、妇女晾衣服,尤其裤子,内裤不能晾在人人经过的地方。
4、不能在屋里吹口哨或大声哭叫。
5、家里人出远门,客人刚走,中午和太阳落山后及藏历大年初一不能扫地或倒垃圾。
6、外人不能当着已故人的亲属的面提已故人的名字。
7、今年该完成的活不能留在明年干,如捻毛线、织毛衣、地毯等。
8、黄昏时,不能随便到人家里走,尤其人家将有分娩的孕妇及刚生产的产妇或重病人时,陌生人更不能去。
9、过了中午以后,不能把家里的任何财产拿出去。
10、一个陌生人到你从来没有到过的大山及悬崖峡谷,不能大声喧哗。
11、不能跨或踩吃饭的用具、锅碗、瓢盆等。
12、家里有两个人同时出门,并且朝相反方向走,不能同时出家门,必须前后出门而且出门时间要隔开。
13、妇女到晚上不能梳头和洗头,也不能披着头发出门。
14、在使用扫把和簸箕时,不能直接用手传递,必须先放在地上,然后另一个人从地上捡起来。
15、每当亲朋好友到你家串门或看望你时,会拿些酥油茶或青稞酒等物品作为礼物送你,客人临走时把东西腾出来,不能全部腾空,必须留一点在里面或换一点自家的东西装上。
16、有缺口或有裂缝的碗不能用来吃饭,也不能给客人倒茶。
二..彝 族
彝族火把节,也就是彝族年。彝族人的眼里,火象征光明、正义、兴盛,象征着能够摧毁一切邪恶的强大力量。火把节是彝族人民欢乐、爱情和幸福的节日。
三.香港年俗
农历新年是我国传统上一个盛大的节日,相信无一个个中国人不识。然而,在香港过农历年,在习俗上和气氛上却和传统的截然不同。
近年来,已很少香港人在农历新年时按传统在家里贴春联、年画的了,取而代之的则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贴上“生意兴隆”、“出入平安”等的挥春。虽然如此,但贴挥春的原意和贴春联和年画一样,取其吉利之意,希望来年事事顺利,平平安安。
此外,舞狮、舞龙灯等也会在一些新界乡村、围村中出现,在新年的市区街头上也很难看到的大型的舞狮、舞龙灯的表演了。至于放炮仗、鞭炮等在香港是一律禁止的,不过自一九八二年开始每年农历年初二的晚上,在维多利亚港上都会举行盛大的烟花表演,这已成为这十多年来迎春的一个节目了。
香港被称为“美食天堂”,春节有关吃的习俗也不少,而大部分家庭也会在春节期间吃“团年饭”,一般是在家里设宴,于除夕全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聚在一起,享受晚饭。而饭后的一大节目,首选相信是逛花市了,农历新年期间,港九多处都设有年宵市场,其中以维多利亚公园的花市最大、最热闹。香港市民习惯于晚饭后一家大小逛花市,除夕夜时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大家一起欢度佳节。
在香港过农历新年,最开心的莫过于收“利是”的小孩子了,在春节拜年时,到处可以听到“讨”利是的欢笑声。“利是”原为“利事”,取大吉大利宽好意头,同时也成为了春节时与亲人不可缺少的习俗。
四.澳门年俗
澳门年俗,别有风情。 "谢灶"是澳门保存下来最传统的中国年俗之一。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门人谓之"谢灶"。澳门人给灶神按中国传统也用灶糖,说是用糖糊灶神之嘴,免得其到玉帝面前说坏话。我在澳门花街的一澳门人家的灶头见过一张圣诞老人像,奇怪的是,圣诞老人像边贴着"上天言好事,回宅降吉祥"的联儿。
澳门人过年是从腊月二十八开始的,腊月二十八日在粤语中谐言"易发",商家老板大都在这岁晚之时请员工吃"团年饭"以示财运亨通,吉祥如意。澳门的年味,从腊月二十八这天便能真切的感受到的。
五.台湾春节习俗拾趣
春节,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最为隆重的民间传统佳节。在与福建省一水之隔的台湾,其历史文化、风士人情、生活习俗、亲缘血统等等均与祖国大陆,尤其是福建闽南地区一脉相承,因而岛内民众的春节习俗自然与祖国大陆民间大同小异。
由于宝岛居民的祖先(多为闽南和客家人)去台开发,距今年代久远且屡经沧桑,那里的春节习俗也逐渐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模式和色彩。
六.有趣的江苏春节习俗
春节的江苏民间,除了贴春联、挂年画、守岁、舞狮子、大拜年等和全国一样的习俗外,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现辑录数则以飨读者。
苏州人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
武进人年初一早晨,将先祖画像悬挂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礼,谓之"拜神影子。"他们扫地不许从家里往外扫,惟恐把"财气"、"如意"扫了出去,只能从外往里扫。
江宁人有春节"打神鼓"之习俗,由大旗开路,锣鼓手浑身使劲地擂鼓助兴,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气氛热烈。
南通人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冬青、柏枝的习俗,取意生活开花节节高,长年青翠。
淮阴人还有初六给孩子"烤头风"之习俗。是夜带孩子到田头空地点燃火把,为孩子驱除病邪,边烤边唱:"烤烤头,醒醒脑,烤烤脚,步子矫,烤烤肚皮不拉稀,满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见。"
无锡渔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庙之习,祈求水神保佑,祭鳌赕佛,谓之"上",禹王庙拆除后,此俗渐渐淡漠。
春节期间,江苏地区的旧习俗中还有许多禁忌,诸如年初一不动剪刀,免得口舌之争;不动菜刀,以免杀身之祸;不吃稀饭,怕出门遇雨;不扫地,怕把财运扫光等等。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有很多不科学的习俗也逐渐被人淡忘;健康有益的娱乐休闲活动,却一直延续下来。
七.桂林春节习俗
•从"小年夜"到除夕
春节踏着农历12月24日零时的钟声,走入桂林的城乡。从腊月二十四到三十,人们忙着置办年货,打扫居室内外,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过节的传统食品种类繁多,且寓有美好的愿望:腊月二十九蒸年糕,年糕有甜、有成、有荤、有素,吃了年糕(高),新的一年生活、工作蒸蒸日上,步步高升。
除夕的晚餐,人们喜欢阖家团聚,菜肴中必有"圆子"、"欢喜",取其团团圆圆,欢欢喜喜之意。

中国少数民族春节习俗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他们虽有不同的语言、文字,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但是他们大多数都以春节作为本民族的重大节日来欢庆。
八.达斡尔族:年年高
北方的达斡尔族有拜年的习惯,春节时,人们穿上节日盛装,逐家走访,互相祝贺。每家都备有蒸糕,拜年者一进门,主人就用蒸糕款待。“糕”在汉语中与“高”谐音,以糕款待,表示互相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节日期间,达斡尔族还举行歌舞、体育活动,一直持续半个月。
九.蒙古族:酒肉不尽
北方的蒙古族过春节却是另一番景象,节前家家户户都备下了当年生长的公羊和各种奶制品以及几坛美酒。除夕之夜,人们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午夜开始饮酒进餐,按常规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这样象征着新的一年酒肉不尽,吃喝不愁。初一早晨,身穿各式服装的男女,跨上骏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镇),挨个地串蒙古包。串包时,先要给长辈叩头祝愿,接着主人家的女婿为前来串包的客人敬酒,人们边歌边舞。
十.壮族:迎英雄
居住在中国南方的壮族,称春节为“新年节”。这一天,人们出门无论遇到谁都要相互祝贺,认为这样一年才能吉祥。在壮族民间还有过晚年的习惯,壮族称做“吃立节”。“吃立节”是在这个月的30号,相传在100多年前,壮族的一支农民武装在抗击外来侵略者后凯旋归来,这时春节已过,壮族群众为了欢迎他们,就在这个月的30号为他们重过春节。
十一.布依族:姑娘抢挑第一担水
居住在中国西南边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达旦地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争着到屋外去挑水,谁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的姑娘。而那里的景颇族人民喜欢在春节前举行打靶活动,姑娘们是这项活动的组织者和裁判员。她们把绣好的荷包用线吊在竹杆上,在树尖中左右摇摆,请小伙子射击。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酒作为奖品送给谁。荷包里一般装有一枚硬币,几粒谷子和几颗装饰用的珠子,作为幸福的象征。
十二.哈尼族:荡秋千
春节前几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经热闹起来,妇女们都忙着舂粑粑。粑粑是用糯米做的饼子。而小伙子们则忙着上山砍竹子,准备立秋千。那里的秋千有十几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爱荡秋千。节日里,大家都穿着自己最喜爱的衣服去荡秋千,处处呈现出热闹、和睦的节日景象。
十三.傣族:掷糠包
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甩糠包的游戏,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玩到一定的时候,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而来。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牵着骏马回来,便设宴款待。
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历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节日——泼水节,他们把泼水看成是驱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征,也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十四.高山族:“围炉”
居住在中国台湾省的高山族,他们在过春节时则是另一番情趣。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上聚餐,叫做“围炉”。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围炉”时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净后带根煮熟,表示祝愿父母长寿。如果家里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个席位,把这个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人对他的思念。
十五.满族:挂旗过年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节日期间,男孩成帮结伙地放鞭炮,或乘坐自制的各式各样的木爬犁,在山岗上、冰面上嗖嗖飞驰。少女和年轻的媳妇们穿着新做的花衣服,三五成群,分家合伙地玩嘎拉哈(猪或牛的膝关节骨)。从初一到初五的晚上,人们还自愿组织起来扭秧歌拜年,阵容较强的秧歌队,不仅在本村扭,还到外村去扭。围观的群众常常乐得前仰后合,忘记了疲劳和寒冷。甚至还有热心的观众—直尾随着秧歌队走乡串户,直到天明才归。
十六.白族:“放高升”
云南白族同胞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有的地区的白族同胞与苗、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男女青年都进行“抛绣球”活动。凡接不住绣球的,要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赎不回纪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接受对方的爱情了。
十七.侗族:芦笙会
贵州、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十八.彝族:跳虎
在云南省双柏县小麦地冲的彝族人过年时有着“跳虎节”的特殊风俗,正月初八,全村成年男子集于村后土地庙遗址,杀狗献“咪司”(“咪”意土,“司 ”意主人,迷司即为土主神之意),随后由本村“毕摩”祭土主请虎神。8位村民化装成老虎翩翩起舞,“老虎们”两耳高耸,尾巴粗壮,浑身虎纹,额上绘一汉字“王”,颈上挂一个大铜铃,威风凛凛。“毕摩”念罢祭辞请虎神后,虎王率众老虎入村。整个跳虎节期内,全村上下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迎虎、送虎、观虎跳跃和驱赶邪恶鬼怪的一派欢乐气氛中,当地老百姓都深信只有通过一年一度的传统跳虎、敬祭虎神和祈愿老祖宗的保佑后,全体村民才能五谷丰登,人丁兴旺,一年比一年更美满幸福。
十九.撒尼族:食汤圆
除夕,撒尼语叫“思搓期”。除夕之夜供祖,吃年饭,是很肃穆的。午后,家家门前插上绿树枝,枝上挂一顶草帽。这是无言的告示:请勿入内!不许谈话!就连家中的人也是不可以高声言谈的。
撒尼语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汤圆”和“过新年”是同一个词,叫“阔期玛”。因为过新年必食汤圆。从正月初一起的半个月内,人们纵情欢乐。初一晚上举行篝火晚会,民歌对唱、三弦胡独奏,古朴抒情。嘭嘭咚咚的大三弦高亢激昂,人们伴随音乐载歌载舞。
初二祭山神,初四送火星为的是驱逐灾害,显示人的力量。
每年春节初二日午后,农民要把牛牵出来,绕着寨心走几圈,在它的额上戴红布扎的花朵,表示对它一年贡献的敬意。还喂它米饭和肥猪肉,表示对自己亲密伙伴的慰劳。
撒尼人从除夕至初五,都有祭祀祖先的活动。从他们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可以发现这个民族的凝聚力和传统道德中美好的东西。

187

2024-05-05善良哒小虾米
德昂族原名“崩龙族”,是西南边疆现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云南省潞西县三台山和镇康县军弄等地。1985年9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改名为德昂族。德昂族有自已的语言,无本民族的文字,通用傣语文、汉语文。笃信小乘佛教中的润教派。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荞子、薯类等,擅长种茶叶。泼水节德昂族人也过泼水节,时间在清明节后的第七天,除了泼水祝福和跳象脚鼓舞等节目与傣族泼水节一致外,德昂族泼水节最具特色的习俗是为长辈洗手洗脚。届时,每家的晚辈年轻人要准备一盆热水,端来放在堂屋中央,把家里的父母等长辈请出来坐在堂上,向他们叩头请罪,请他们原谅晚辈的一年来不孝顺的地方。长辈们也要检讨一年来在为晚辈树立榜样方面做得不足的地方。然后,晚辈为长辈洗手洗脚,同时互祝来年在和睦、勤劳的气氛中度过。如果父母去世,兄长、姐姐和嫂嫂、姐夫就成为洗手洗脚的对象。 这个习俗来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一个忤逆的儿子在清明节后第七天在山上干活,看到雏鸟反哺的情景,心中有所感悟,决心好好伺奉母亲。这时,他母亲正在向山上走来,为儿子送饭,不小心滑了一跤。儿子赶来扶她,她却以为儿子要来打她,她就一头撞死在树上。儿子痛悔莫及,把树砍下来雕成一尊母亲雕像,每年清明后第七天都要把雕像浸到撒着花瓣的温水中清洗,以后就演变为一种习俗。习俗德昂族大部分信奉小乘佛教,其宗教信仰及生活习俗受傣族影响较大。在绝大多数的村寨里都有自己的佛寺和供奉的佛爷,并有小和尚。所有小和尚的斋饭由全寨人轮流布施。在部分德昂族中,过去一直有见杀不吃、闻声不吃的习惯。每逢节日,相互宴请成俗,不论酒席宴上菜肴多少,均要有 一碗用新鲜蔬菜白煮的素菜,食用时蘸辣椒水吃,别具风味。婚俗德昂族男女青年的订婚仪式上要斩鸡头,如果鸡头与鸡身分为两半,双方都不能反悔;如果女方不赞同这门亲事,就不许杀鸡。婚礼通常要进行3天,3天之内全寨男女老幼要到新郎、新娘家里贺喜,由新郎新娘的双方家长宴请,并伴以对歌,彻夜不眠地欢歌笑语。食俗德昂族绝大多数以大米为主食,部分地区杂以包谷和薯类为主食。均以蒸焖而食,擅长制作各种粮食制品,如:豌豆粉、豆腐、米粉、年糕、粑粑、汤圆等。蔬菜种类繁多,竹笋是四季不断的蔬菜之一,除鲜吃外,多加工成酸笋或干笋食用。其他蔬菜的食用,都习惯于在煮炖时配酸笋。酸笋用途十分广泛,即使在炖鸡、炒肉或烹鱼时都要加酸笋调味。受当地汉族的影响许多汉族风味的腌菜、腐乳也是德昂族餐桌上常见的小菜。 德昂族种茶历史怂久,茶在德昂族民间不仅是常备的饮料,也是馈赠亲友的最好礼品。德昂族也饮酸茶,又称湿茶,古称谷茶或沽茶。味酸涩,能生津解渴。并有解暑清热,消食的作用。饮酒则多是自家酿制的竹筒米酒。节庆德昂族民间传统节日大都与佛教活动有关。如: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烧白柴等节日,都要敬佛。开门节时有寺庙的村寨要进行“格听祭”(庆祝丰收,喜尝新米之意),要从傣历12月13日开始准备,有舂新米、煮新饭、做年糕等活动,并要选出两块年糕送入本寨的公房(专供全寨祭祀用的房屋),次日全寨开祭,要由本寨里的能工巧匠用竹篾做成小房(傣语称格听),内装年糕,由众人抬着小竹房到寺庙朝拜。烧白柴这天,各家要杀鸡备酒,全寨共聚一餐,各家还要制作各式糯米糕点,用芭蕉叶包好,蒸熟并随身携带相互赠送,相互品尝各家的风味,新婚夫妻要带上加糖的年糕到本寨头人和长辈家中告拜。德昂族还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龙、谷娘等祭祀习俗,其中以祭龙最富情趣。一般选在春季,届时要杀猪、杀鸡,由祭司画纸龙,众人叩拜,然后一起饮酒野餐,醉酒后相互打骂,发泄平时相互之间的不满。此间不许别人劝阻,直到双方斗得精疲力尽为止,第二天再相互道歉。编辑本段藏 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生活习惯,藏族是一个古老而热情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生活习惯和生活中的禁忌。 1、两个久别重逢的朋友互相打招呼或聊天时,你的手不能搭在对方的肩膀上。 2、不能跨过或踩在别人的衣服上,也不能把自己的衣物放在别人的衣服上,更不能从人身上跨过去。 3、妇女晾衣服,尤其裤子,内裤不能晾在经常有人经过的地方。 4、不能在屋里吹口哨或大声哭叫。 5、外人不能当着已故人的亲属的面提已故人的名字。 6、今年该完成的活不能留在明年干,如捻毛线、织毛衣、织地毯等。 7、黄昏时,不能随便到人家里走,尤其人家将有分娩的孕妇及刚生产的产妇或重病人时,陌生人更不能去。8、过了中午以后,不能把家里的任何财产拿出去。 9、一个陌生人到你从来没有到过的大山及悬崖峡谷,不能大声喧哗。 10、不能跨或踩吃饭的用具、锅碗、瓢盆等。 11、家里有两个人同时出门,并且朝相反方向走,不能同时出家门,必须前后出门而且出门时间要隔开。 12、妇女到晚上不能梳头和洗头,也不能披着头发出门。 13、在使用扫把和簸箕时,不能直接用手传递,必须先放在地上,然后另一个人再从地上捡起来。 14、每当亲朋好友到你家串门或看望你时,会拿些酥油茶或青稞酒等物品作为礼物送你,客人临走时把东西装出来给你,不能全部腾空,必须留一点在里面或换一点自家的吃的装上。 15、有缺口或有裂缝的碗所有人不能用来吃饭,也不能给客人倒茶。编辑本段彝 族彝族火把节是所有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族也过这一节日。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最盛大、场面最壮观、参与人数最多、最富有浓郁民族特征的节日,更是全族人民的盛典。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节期三天。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北斗星斗柄上指,彝语支的民族都要过火把节,有的学者认为此节原系彝族十月历法的一个年节,火把节又叫星回节,俗有“星回于天而除夕”之说,相当于彝历的新年。因此又称过大年。彝族火把节,也就是彝族年。彝族人的眼里,火象征光明、正义、兴盛,象征着能够摧毁一切邪恶的强大力量。火把节是彝族人民欢乐、爱情和幸福的节日。火把节是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骚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火把节”庆祝共三天:火把节第一天:祭火。这一天,人人穿着自己心爱的礼服,高高兴兴。村村寨寨都会宰牛杀羊,摆好宴席,五花八门的肉,又香又甜的酒,这些香味芬芳四溢,把它敬神,神也会赞不绝口。夜幕降临时,临近村寨的人们会在老人们选定的地点搭建祭台,以传统方式击石取火点燃圣火,由毕摩(彝族民间祭司)诵经祭火。然后,家家户户,大人小孩都会从毕摩手里接过用蒿草扎成的火把,游走于田边地角,效仿阿什嫫以火驱虫的传说。 火把节第二天:传火。家家户户都聚集在祭台圣火下,举行各式各样的传统节日活动。小伙们要效仿传说中的阿体拉巴,赛马、摔跤、唱歌、斗牛、斗羊、斗鸡。姑娘们则效仿传说中的阿诗玛,身着美丽的衣裳,撑起黄油伞,唱起“朵洛荷”,跳起达体舞。在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莫过于彝家的选美了。年长的老人们要按照传说中阿体拉巴勤劳勇敢、英武神俊和阿诗玛善良聪慧、美丽大方的标准从小伙姑娘中选出一年一度的美男和美女。夜幕降临,一对对有情男女,在山间,在溪畔,在黄色的油伞下,拔动月琴,弹响口弦,互诉相思。故也有人将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称作是“东方的情人节”。 火把节第三天:送火。这是整个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的高潮。这一天夜幕降临时,人人都会手持火把,竞相奔走。人们将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欢乐的人们会聚在篝火四周尽情地歌唱、舞蹈,场面极其壮观。故也有“东方狂欢夜”之称。彝族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后人以此祭火驱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节庆期间,各族男女青年或点燃松木制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间活动,边走边把松香撒向火把照天祈年,除秽求吉;或唱歌、跳舞、赛马、斗牛、摔跤;或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现在,人们还利用集会欢聚之机,进行社交或情人相会,并在节日开展商贸活动。编辑本段香港年俗农历新年是我国传统上一个盛大的节日,相信无一个中国人不识。然而,在香港过农历年,在习俗上和气氛上却和传统的截然不同。 近年来,已很少香港人在农历新年时按传统在家里贴春联、年画的了,取而代之的则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贴上“生意兴隆”、“出入平安”等的挥春。虽然如此,但贴挥春的原意和贴春联和年画一样,取其吉利之意,希望来年事事顺利,平平安安。 此外,舞狮、舞龙灯等也会在一些新界乡村、围村中出现,在新年的市区街头上也很难看到的大型的舞狮、舞龙灯的表演了。至于放炮仗、鞭炮等在香港是一律禁止的,不过自一九八二年开始每年农历年初二的晚上,在维多利亚港上都会举行盛大的烟花表演,这已成为这十多年来迎春的一个节目了。 香港被称为“美食天堂”,春节有关吃的习俗也不少,而大部分家庭也会在春节期间吃“团年饭”,一般是在家里设宴,于除夕全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聚在一起,享受晚饭。而饭后的一大节目,首选相信是逛花市了,农历新年期间,港九多处都设有年宵市场,其中以维多利亚公园的花市最大、最热闹。香港市民习惯于晚饭后一家大小逛花市,除夕夜时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大家一起欢度佳节。 在香港过农历新年,最开心的莫过于收“利是”的小孩子了,在春节拜年时,到处可以听到“讨”利是的欢笑声。“利是”原为“利事”,取大吉大利宽好意头,同时也成为了春节时与亲人不可缺少的习俗。

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