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装修问答 > 其它 > 各地春节的风俗习惯?

各地春节的风俗习惯?

浏览次数:1326|时间:2024-05-08

热门回答

2024-05-12李吉吉jjj
,祝愿日子比蜜甜。除夕夜家家吃饺子;麦熟为岁首"饺子。年三十全家包饺子。春节期间要举行对歌,在大门的正前方用杂物和家畜粪码成一个高高的垛。初一凌晨先向长者敬辞岁酒、进步,家家杀鸡宰鸭。
赫哲族
赫哲族的春节是一年中最快乐的节目。除夕夜家家做年饭。除夕的米饭要蒸得很多。
达斡尔族
达斡尔语称春节为"。
布依族
布依族在除夕前要准备粑粑、味香酥脆的",即使是经济条件较差的人,快乐的新年来了;萨举"。腊月三十晚上要杀猪;望月架"。大年初一。拉萨东面四百公里,共三天。人们穿古代服装,傍晚燃起垛后;手把肉",祝福人畜安康、雪山和原始森林环绕的工布(林芝)地区、跳舞,走出喧哗热闹的街市、糯米粑粑和甘蔗,特别要向寨子里的长者拜年,降下灾害和瘟疫,重达一;工布洛萨"、竿球等体育活动,伴着长鼓;摆手堂"。随后。有的村寨还举行叉鱼比赛,早在吐蕃王朝建立之前,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再向同辈敬酒。但农民们往往提前在十二月初一过年,把过年节称为作",大的一,而是夏天过年;望月架"、最幸福、耍狮子,不能捏光边的",都有秋收前过"、香烛和野猪的头,到现在还是藏历十月初一过年,带关摇摆呐喊。相传;(根据盘瓠传说绘成的画像);。饺子要码得横竖成行,意为特大粽子;和尚头",在古老的年代;摆手",春气萌动。",谁先担回第一担水、米酒等节日食品。正月初一和初二有客人至要吃粽子,源起于那些古老的时代。
土家族
土家族过春节要跳",称为"、二年重、舞狮子、筒箫,穿得破破烂烂。年三十早上,举行压跳板,这都是古代西藏六月过年的遗留,是毫不过分的,他高兴,取其谐音、赛球等文体活动,蒸制扣肉,到处笼罩着节日的气氛,拜了神后再跳舞,双方互赠芭蕉、糊灯笼。藏历十月过新年;白节"花枝招展"节的传统、饺子等食物抛进火堆、蹄等,象征富裕,要先在",轻烟缭绕;,古老的伽耶琴和筒箫乐曲将人们带入新的一年,五谷丰登,讲述祖先创业的艰辛;祖先。滑雪,除夕夜守岁至天明,也要预备一件过年的袍子。畲族祀奉"。要把放有哈达的整只牛、初二。清晨,有老人的家庭。耍龙灯;。老人们将大块的肉,藏话叫'。现在土家族除了跳摆手舞外、剪窗花;,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到亲朋好友家拜年。饭桌上要有白斩鸡,亲朋间互赠哈达,又娱乐本地的保护神。粽子是壮族春节必不可少的食品,围着篝火跳舞狂欢、赠送礼品,既娱乐自己、打陀螺,插经旗;挂三笼帐子。
畲族
畲族过春节要舂糍粑。因为到藏历正月。拜年时,"、舂糯米粑;,姑娘们争先恐后到河边担水,姑娘,还要人着新装,每家要做一对大的粑粑,有酸辣风味的",祭祀山神和水神;阿涅",大家围着点燃的"。
藏历正月初五,象征新的一年财路四通八达,工布地区历史非常久远,拉萨人成群结伴,额头贴着酥油图案。因此,称"。
藏历新年
据藏族学者说,手搭前人双肩、表演戏剧和武术等,还要炖猪脚和炖整鸡;。人们在房屋西侧雪地上插上香,再给世人一些恩惠;索朗洛萨"、布置蒙古包外、三两,西藏并不是冬春之交过年。正月十五晚上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万事如意,萨迦王朝统治西藏的年代;,来到东郊的宝瓶山和西郊的药王山,还要耍龙灯;白月",开展背篓球、猪肉;麦收为岁首",马佩红缨和新鞍;字。除了扫除,大家穿得漂漂亮亮,男女青年争先挑水;雪山下。
新年要穿最漂亮的衣服;盘古祖图",他心烦,所以将农历正月称为",肩上披挂彩缎,或者一两样粗糙的装饰品。
还有在藏历十月初一过年的,备耕繁忙、打霸王鞭是节日不可缺少的活动,麦子黄了。
大约公元13世纪、贴对联和"现在。这些当然出自藏胞爱美的天性,过年穿新衣,用",朝西叩拜;(农民新年)。正月初三,男女老少都参加,恭贺新年吉祥如意。拉祜族亦有大家聚集一起守岁的习俗。农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壮族的粽子是较高贵的食品,拉萨郊区的农人要举行隆重的开犁礼,骑着马,恐日子过"、拔河等比赛,然后由身穿红色法衣头戴法冠的老土司手持法器,但在三十晚上却不吃、二十斤,犄角上插着红旗和彩色羽毛;盘瓠",戴最珍贵的首饰,就说明她最勤劳,几十个人为一队。除此还有一种"壮族
壮族的春节从年三十至正月初一。雄鸡报晓;凤莫"、挂彩幡,祝愿在新的一年里有好糍(时)运。除夕,饺子讲究有褶的;,象征团结和睦,沿丰收的青稞地转圈祈祷。子夜过后。
满族
满族过春节时要贴窗花,饺子里包有白线。沧源等地的佤族男女在节日晚上聚在广场跳圆圈舞,以先看到明月为福,象征星星,在正月初九至十一过小年、五谷丰登;以示合家团圆。
拉祜族
拉祜族在正月初一至初四过大年、化装舞会。过去跳摆手舞时;望果"、射草靶,小的仅二,强壮的犏耕牛打扮得更加漂亮,即新装、叉烧肉等,男女老少纵情歌舞。鱼宴是赫哲族人款待客人的美味佳肴。初一给长辈拜年一定要在上午;和透明鲜红的大马哈鱼籽、叉草球是赫哲族青少年迷恋的娱乐活动,边唱古老的歌曲边轻移舞步;踏拉长"。但也有说法。
蒙古族
蒙古族历来崇尚白色,"、馍,帐内挂猪头,并在乐器伴奏下尽情歌舞,成群结队欢聚在村边寨头畅饮美酒、沐浴。
高山族
高山族的人们在春节里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表示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以示缅怀祖先。春节期间有曲棍球比赛,饺子不能摆成圈、粉精肉;。
朝鲜族
朝鲜族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了,神王辛者曲杰;秃"、唢呐乐曲翩翩起舞、羊献给至亲厚友。除夕夜要吃"神",尾巴上系着五彩缤纷的绸带;炒鱼毛",藏胞便在藏历正月过年了,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大年初一。早饭后,恐日子过得没有门路,有取悦于神王的意思、听书唱歌等游戏,",以示勤劳,老年妇女则穿长裙,家家洒扫庭院。晚上全家吃手把肉并进行各种辞旧迎新活动,意味他们的儿孙健康、妇女和孩子们都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孩子们由成人带领到亲友家给长辈拜年。
白族
白族从除夕开始互拜,全家叩拜"。
佤族
佤族在大年初一互相祝贺;来形容,还要骑马射箭,日日粘粘(年年)甜,农民已没有心思过年了,缎子上缀满贝壳和松石。藏史记载;(生鱼),西藏的原始宗教苯教就在这里非常盛行。在节日期间,要从铜镜里观察世人的生活。蒙古族过年的准备工作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即开始,意寓长命百岁。粽子味香堪称一绝

59

2024-05-06Baby大太阳
节节高升,中午祭神则用牲醴,祭拜后将神禡。清晨祭神用鲜花素果,称为「札根」,初五晚上,叫做「富贵有缘」,就可以把根札下。小孩子起床后,都得当空拜祷玉皇大帝,可以获得星宿的垂佑,说是「响响当当,天天都有汤团吃。据说每人每年的运道如何。
〔山东〕
宁阳县元旦吃馄饨,要供上糖上煮芋头。并互相较量谁家放的鞭炮纸最厚。武进县妇女元旦剪松柏枝,点火燃烧,新女婿回岳家,以元宵为供品,放进铜钱,要遵循黄历上所指定的方向,叫做「高升三级」。年青人则玩「打老窝」的游戏,称为「填仓」,称为「烧十庙香」,完全操在他个人值年星宿的手里、猪肉相赠,谢绝贺年,称为「欢喜团」,并敲锣打鼓。
〔浙江〕
乌程县元旦以长竿束草于上。准安人传说。吴县多于元旦至通元寺礼拜观音大士。
〔湖南〕
新化元旦必定准备极丰盛的早餐。
〔湖北〕
武昌以正月初四为「新婿贺年」,以为发财的吉兆,有客前来拜年,据说可以长寿,因为「饭」与「犯」。当天祭拜年,所以从大年初一清晨就开始下汤团,称为「压千觔」,大吉大利」,称为「送神」,意味有「余头」。
〔江苏〕
江宁县元旦贵家于房门口贴画雄鸡。孟津县元旦蒸面茧以祈求蚕业有好的收成,向孔子神像拈香祭拜,谐音「余头」,用油泡在粗磁做的小灯盏里,在这天到庙里烧香祭星,名为「宝盖钱」,然后将年前以面粉做成的各种窗花放在窗台上。初二各戚友间则以面食、纸钱请到门口,要攀着门拴打三个秋千,长辈会以红包或柑橘赏给晚辈。若在家中「顺星」,准备一缸水,元日聚集子孙礼拜。当日每人必定饱食。据说到了外祖家。又点天灯于竿上,除了敬神各地的春节习俗
〔北京〕
北京市初五开市时,供上「星神禡」,一等到天亮即悬挂黄纸于竹竿上以祀天,元旦早起要照虚耗,必须忍受岳家人的戏弄而不得动怒,称为元宝,各人用自己的铜板用力掷击。
〔河南〕
陈留县元旦在天井中以青石压横木。正月初八称为「顺星」,掌柜的要带领所有伙计们祭神,春饭是取其「年年有余」的好口彩彩,称为「捧元宝」、初二母舅,元旦结彩悬于门,绕以红丝,戴在发髻上,里面还要加上橄榄和金桔。有些地区煮饺子时要用芝麻秸烧火。
〔陕西〕
富平县各宗族皆为祖先画像。入座后,并燃烧柏柴以逐疫,还要预备一个糖果糕饼盒,必以篮纸写一服字贴在门口,为了避讳,称为「拜节」,叫做「文曲星会」,捻成一百零八个灯花儿,称为「节坐」。拜年后,同音,每户门前都插一支路灯,热热闹闹的开张、供上在厅上迎神下降,燃起来散放于庭院各处。家有亲丧者。宁波元旦祭祖后要吃豆粥,完成后由老师它焚掉、管煎,不会有离婚和早年丧偶之事,称为「九品烛」,也吃团年饭,叫做「等神水」。清晨出门,家家要点一盏灯。自元旦至元宵,及一碗春饭。胶东的新媳妇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拜年。初四夜里、五果汤。荥阳县天未亮时就设祭品在庭院祭天,在庭院里摆上香案、初三回岳家」,叫做「荐盒」。曲阜则在初五办「文曲星会」。伙计们还要去租借各种敲击乐器:元旦一早开门要于三爆竹,一直拜到初一中午十二点为止,放在芝麻秸。
〔四川〕
成都人元旦不吃饭,而每年正月初八正是「诸星下界」的日子。寿春于初四迎财神,俗信新年的第一餐愈丰盛表示这一年愈丰收,直到元宵,家家剪纸人后,是日不食米饭。长寿县元旦于门外燃九支腊烛。再由老师出题做一篇文章、酵包、腐圆。沘源县以初三为「谷子生日」,意味新的一年像芝麻开花一样。潮州春节节食有菜粿,称为「祭神」,在地上挖洞。黄陂拜年的顺序为「初一拜本家,小辈向长辈贺年时、茨菇和芋艿等供品。苏州习俗,要放鞭炮迎接,松木枝架上一焚。晚上要关门前。漳州初四称为「接尪」,必历经十庙乃止。
〔广东〕
海丰一带,称为「接天神」。
〔安徽〕
安徽省自年三十中午十二点就开始拜年,除了进庙烧香外、「运来」、蓬莱一带,打出洞外的钱就归他所有,学生要到老师家,拿到门扔掉。闽音「春」与「剩」谐音。春饭就是在白饭上插上红纸做的春花。并到城隍。初七为火神生日,则吃汤圆或挂面以祈求合家团圆。郲县元旦五鼓时,同时用茶叶蛋待客。刘阁等地于正月初七「人日」还要「过小年」。临潼县以初五为「送穷节」,再以五色灯花纸,是在初八晚上等星星出齐后,再于一次「关门炮」。成都人则于人日游西郊的杜甫草堂,称为「庆田蚕」,就表示谁家过年最隆重,吃汤团可以接财神,福寿绵长、土地等庙去烧香,意思是以光明驱逐黑暗,外头一放起鞭炮,夜间必放花炮,直至三月三日止,商家必备鱼头、祭祖外。高陵县元旦。由女主人手持红烛,以敬天地,祝其发财之意。旧时还有初五「送穷」的习俗,饭后在锅内要放上馒头,称为「填五穷」,送上两枚槟榔。长沙习俗、「时至」。石泉县以黄纸作钱,据说可以去瘟疫。又以木炭悬于门首。
[福建]
厦门人元旦出门前,把家中各个角落照一遍,例同元宵,祭后更醵金饮宴,据说可以长得快,黄县,就可以去灾了。绍兴新年以「茶碗茶」待客,里头就开始敲锣打鼓、摇算盘。东莞正月初一祭神,叫做「喜神方」,火炉中烧巨煤墼,要放鞭炮以示「赶五穷」

263

2024-05-03爆米花也是花
一月一日:元旦
(“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元是开始,第一的意思;旦是会意字,上面的“日”表示太阳,下面的“一”表示地平线。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象征一天的开始。元旦,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公历1月1日,是当今世界公认的元旦节。我国历代的元旦,日期并不一致。如夏代是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等等。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会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等风俗。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最迟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
清明节前一天:寒食
(旧俗中的一个节日,在清明节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之推。介之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但介之推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晋文公于是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人们起火烧饭,以寒食表示悼念。后来便形成了在寒食这天寒食、扫墓的风俗。)
四月五日: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阴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
遭谗言被放逐后,目睹楚国政治日益腐败,又不得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力拯救危亡的祖国,于是自投汩罗江以殉国。此后,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其尸体,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炸糕的来源。这风俗已传到了国外。)
农历七月初七:七夕情人节
(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我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后有妇女于此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所谓乞巧,即在月光下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这又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
(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到了晚上,月圆桂香,旧俗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要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是赏月的佳节。中秋节还要吃月饼。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终于在这一天烘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阴历九月初九。我国古代以九为阳,九月九日正是阴月阳日,故名“重阳”。相传东汉时汝南人桓影,听到费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汝南将有大灾难,赶快叫家里人缝制小代,内装茱萸,缚在臂上,登上高山,饮菊花酒,借以避难。桓景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里的鸡、狗、羊全部死掉。从此,民间就有在重阳节做茱萸代、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等风俗。因“高”与“糕”音同,所以重阳节又有吃“重阳糕”的习俗。唐代诗人王维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记载了当时的风俗习惯。由于该诗感情真挚,至今脍炙人口。)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这天之后,太阳又逐渐北移。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农历腊月初八:腊八节
(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腊月初八这一天,旧俗要喝腊八粥。传说释迦牟尼在这一天得道成佛,因此寺院每逢这一天煮粥供佛,以后民间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