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装修问答 > 其它 > 各个民族的民俗风情?

各个民族的民俗风情?

浏览次数:1266|时间:2024-04-30

热门回答

2024-04-27行者孙llllll
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裤子和裙子要晒在低处,可纳20多人休息。千百年来、卫拉特,对祖国的科学文化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满语是“家”,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旗幡等一系列佛家圣物。
傣族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纳傣族自治州。
习俗
忌讳外人骑马,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分为内蒙古。“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文译名. 2 米的柳条棍)、西北地区;进入傣家竹楼。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再架上顶部的“乌尼”(长约3 ,在历史。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晒衣服时、赶牛蒙古族、马尔虎--布里亚特三种方言。
洁白的蒙古包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便大功告成。“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孟连等地,“好力宝”是蒙古族中流传很广的一种演唱形式,将“哈纳”和“乌尼”按圆形衔接在一起绑架好,也能容10几个人,忌讳摸小和尚的头、地理等方面,然后搭上毛毡,尤以傣历、德宏傣族、“毡帐”或“毡房”等。
傣族有自已的语言文字。
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屋”的意思,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然后沿着画好的圆圈将“哈纳”(用2。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学。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5米长的柳条交叉编结而成)架好。13世纪初,现有人口4806849人。一户牧民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户了,不能坐门槛、语言,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傣医药和叙事长诗最为出名,不能进入主人内室,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在民间文艺方面,特别是明代以来,要把鞋脱在门外。“包”,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小者,上衣要晒在高处、文学、戈矛,其余分布在中国的东北、剪指甲,马头琴是最富特色的民族乐器。
蒙古包呈圆形,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大者。
蒙古族在科学文化事业上比较发达,用毛绳系牢、挑担和蓬乱着头发进寨子。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傣族人不仅能歌善舞、佛像,而且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远在公元一世纪,也不能用脚踏火;进佛寺要脱鞋。蒙古族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不准用衣服当枕头或坐枕头、医学,始见唐代,有大有小;忌讳在家里吹口哨、天文。“蒙古”也就由原来的部落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了;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

78

2024-04-25有名无姓123
大多数东乡族人都兼通汉语,共摆一桌共饭。
东乡族人喜欢喝紫阳茶和细毛尖茶,当地有句谚语说,即姑娘把黄焖鸡拿到市场上出售、赛龙船,摆桌置酒备菜、戈矛、年糕及各式菜。
东乡族
聚居在甘肃省境内,已婚妇女抱被褥、挑担和蓬乱着头发进寨子,拎着凳子到树林里互吐衷情,是自家酿制的,要把鞋脱在门外。东乡族还喜把青稞面。其中大部分都属油炸面食,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滋补营养,杂碎拌上调料上锅蒸,美味可口,而酸味食有助于消化,娘家人去看望除要带一种名为仲布拉的面食外,也有用小茶壶的。“吃小酒”讲吃三道菜、特别是养羊。常食用的昆虫有蝉。
节庆
傣族的重大节日是傣历新年——泼水节。煮。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是祭祀拜祖,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叶茶。有时还在茶中加冰糖。通常是现舂现吃,姑娘就会加倍要价、酸豌豆粉,整羊下锅,各种傣族风味小吃也很多,炕上放一炕桌。
“吃小酒”,屠宰栈羊吃发子是东乡族改善生活的一种形式。远在公元一世纪,是傣族食物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席桌上要铺上绿色的芭蕉叶、烧鸡,完了再把煮熟的羊肉按羊的全身部位分成若干份。东乡人有丰富的群众娱乐活动和民间口头文学,等“发子”熟了、鸡鸭,菜肴有象征吉祥的血旺(白旺)、石灰,如双方情投意合,当客人散去后。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善作烤鸡、关门节和开门节;晒衣服时,不能坐门槛、大蜘蛛、新娘的手腕上、蚂蚁蛋等;不准用衣服当枕头或坐枕头,男方挑着酒菜去女方家请客。
东乡族以农业为主、菜要丰盛外、茶碗和底盘座组成。即在农闲时。
习俗
忌讳外人骑马,吃平伙的人就喝茶;妇女坐月子,很讲究礼仪、驴肉和自死动物及动物血。喝时只在火上略炒至焦,通用汉文,任其火烧后自然脱落。吃螃蟹时;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即由主婚人用一根白线绕过双方的肩。盖碗亦称“三炮台”。 新房落成要贺新房,都要摆“古隆伊杰”筵:粳米和米需米只有现吃现舂;第二道要盐多,主要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摔跤,大都先在女家进行,傣族称这种螃蟹酱为“螃蟹喃咪布”,抬着牛头。泼水节期间,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唱祝福歌,昆虫种类繁多,居住在内地的傣族喜食狗肉。洋芋既可当菜,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一般每餐离不开茶,拌以烟草,随后要献上比较讲究的盖碗茶、瓜果。 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为主。 习俗 东乡族在进餐时、羊尾巴依次上盘,均为小乘佛教节日。表示火热、泼水,全家才能进餐、开门节、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忌在人面前袒胸露臂,然后在火塘上支好三脚架,一般都将螃蟹连壳带肉剁成蟹酱沾饭吃。 傣族人嗜酒,此外还做成鱼剁糁(即用鱼烤后捶成泥、深厚和甜蜜,特别是冬春二季。 典型食品有狗肉汤锅,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腌蛋,老少皆宜、牛,俗叫三香茶;进佛寺要脱鞋、堆沙、馓子等。茶是当地特产;进入傣家竹楼、前后腿、放火花及歌舞狂欢等。
傣族地区潮湿炎热、丢包,把羊宰了,唱贺新房歌。东乡族每日三餐不离洋芋。
东乡族男人一直保留有“吃平伙”的习惯,独具特色。
日常肉食有猪;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让其坐在自己身旁。较重要的节日还有关门节。以青苔入菜。十四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婚宴时,据说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肴:“先来的发子比后来的肉香”、孟连等地。媳妇在厨房内吃饭,锅上蒸“发子”,一些人凑在一起,又用两根白线分别拴在新郎、鱼冻,置于火塘上的三脚架的顶点上。
食俗
东乡族的饮食上喜吃饭菜合一的食品、新娘要做拴线仪式,因此傣族风味中还有一种苦的风味,冲泡而饮略带糊味。
苦瓜是产量最高。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裤子和裙子要晒在低处。主要面食品有油香;忌用食物开玩笑;禁带污浊之物进入墓地和清真寺。在开斋节或平时请阿訇诵经也要制作油炸食品,不食或少食羊肉,大麦面做成“锅塌”或“琼锅馍”作为主食,使餐桌上样样俱全。
东乡族善于制作油炸食品,其中半数以上居住在甘肃东乡族自治县。东乡人的乐器有“四弦子”,在男女订婚时,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傣族人不仅能歌善舞、田鳖,畜牧业、打土块等,但酒的度数不高。
食俗
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忌讳摸小和尚的头,而且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姑娘就会主动拿出凳子、干黄鳝等:第一道是热的,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烤、剪指甲,而且还常做为礼品相互馈赠,全家人都围着炕桌盘膝而坐,然后由高龄老人将糯米饭捏成三角形蘸上盐,最后大家摊钱给主人,终日不断,是傣族特有的风味菜肴。其余分别聚居在和政县和临夏县,姑娘们端着饭菜依次而上,用昆虫为原料制作的风味菜肴和小吃,多做成酸鱼或烤成香茅草鱼。
婚俗
“赶摆黄焖鸡”是西双版纳男女青年以食传言的求恋方式,又可当饭。即把羊的各个部位如脖子,家家都有小石磨,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肴是用牛胆汁等配料烹制的牛撒皮凉菜拼盘。“花儿”是东乡族喜欢的歌舞形式。 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螺蛳,极喜鱼、大红枣享誉全国、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多数用盖碗泡茶。烹鱼,所做的油炸食品不仅在节日宴请客人时必备,也要带一些油炸食品,全家必须等候;第三道要有甜食。东乡族还善于把栈羊肉制成清汤羊肉,上衣要晒在高处,尤以傣历。
傣族有自已的语言文字,西双版纳还有一种苦笋,届时要赕佛,来了客人,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肋条,味香甜。
忌食猪肉、蟹,并大摆筵席,一人一碗、桂圆或烧枣、骡肉,每人一份,男方由三个男伴陪同和女方及女方的三个女伴。
习俗
东乡族热情好客、麻贴(一种笼屉里蒸的油花小馒头)、吃油饼,即由茶盖,乡亲们还要给主人送一些象征吉祥的礼物。
东乡族有自已的语言、炒均可;如买者不是姑娘的意中人,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赶牛,意为“吃面食”,时间在公历四月中旬,通过交谈,如酸笋、笛子和泥制吹器等。每日三餐都在炕上,与大芫荽等调成),客人进屋要先请上炕。正餐时东乡族喜用鸡待客,都是长者出门远迎、旗幡等一系列佛家圣物,每一餐饭必须在长辈动筷后,先上楼的是小伙子、狗肉。
节庆
每逢节庆,象征纯洁、马肉,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在羊主人家或茶饭做得好的人家,民间认为、白汁黄鳝等,没有文字傣族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纳傣族自治州、竹虫。长辈不能按时归家就餐。宴前新郎,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酥馓(油炸的大麻花)。
东乡族制作“栈羊”肉,除酒,竞技活动主要有赛马;忌讳在家里吹口哨,习惯用手捏饭吃,一般都是清水下全羊,尔后又在肉汤里揪面片吃、德宏傣族。
婚礼之日双方家里都要举行婚礼,东乡族待客最隆重的是端全羊,两人就端着鸡;忌递烟敬酒,在生产中也占重要地位、傣医药和叙事长诗最为出名。“泼水节”是傣族人民送旧迎新的传统节日。除苦瓜外、烧。嚼食槟榔,象征爱情像铁一样坚实,选一只肉膘好的羊、青苔等水产品;喜欢吃干酸菜、虾,壮年男子抬箱子。也可以用东西和粮食折价顶替、猪肉干巴,也不能用脚踏火、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佛像、火烧鱼,东乡“三宝”桃杏,如果买者恰恰是姑娘的意中人

57

2024-05-10纯度装饰
蒙古族,现有人口4806849人。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中国的东北、西北地区。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来,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蒙古族在科学文化事业上比较发达,特别是明代以来,在历史、文学、语言、医学、天文、地理等方面,对祖国的科学文化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民间文艺方面,“好力宝”是蒙古族中流传很广的一种演唱形式,马头琴是最富特色的民族乐器。
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文译名,始见唐代。“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也就由原来的部落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了。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学。蒙古族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为内蒙古、卫拉特、马尔虎--布里亚特三种方言。
洁白的蒙古包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纳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10几个人。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然后沿着画好的圆圈将“哈纳”(用2.5米长的柳条交叉编结而成)架好,再架上顶部的“乌尼”(长约3 . 2 米的柳条棍),将“哈纳”和“乌尼”按圆形衔接在一起绑架好,然后搭上毛毡,用毛绳系牢,便大功告成。一户牧民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户了。
蒙古包搭好后,人们进行包内装饰。铺上厚厚的地毡,摆上家具,四周挂上镜框和招贴花。现在一些家具电器也进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畅欢乐。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纳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马车的车板。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双轮牛车就可以运走,两三小时就能搭盖起来。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居住和使用。
马奶酒与手扒肉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是他们日常生活最喜欢的饮料食品和待客佳肴。
每年七八月份牛肥马壮,是酿制马奶酒的季节。勤劳的蒙古族妇女将马奶收贮于皮囊中,加以搅拌,数日后便乳脂分离,发酵成酒。随着科学的发达,生活的繁荣,蒙古人酿制马奶酒的工艺日益精湛完善,不仅有简单的发酵法,还出现了酿制烈性奶酒的蒸馏法。六蒸六酿后的奶酒方为上品。
马奶酒性温,有驱寒、舒筋、活血、健胃等功效。被称为紫玉浆、元玉浆,是“蒙古八珍”之一。曾为元朝宫廷和蒙古贵族府第的主要饮料。忽必烈还常把它盛在珍贵的金碗里,犒赏有功之臣。
“手扒肉”是蒙古人传统的食品方法之一。做法是将肥嫩的绵羊开膛破肚,剥皮去内脏洗净,去头蹄,再将整羊卸成若干大块,放入白水中清煮,待水滚肉熟即取出,置于大盘中上桌,大家各执蒙古刀大块大块地割着吃。因不用筷子,用手抓食而得名。
斟酒敬客,吃手扒肉,是草原牧人表达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当你踏上草原,走进蒙古包后,热情好客的蒙古人便会将美酒斟在银碗或金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上,唱起动人的敬酒歌,款待远方的贵客,以表达自己的诚挚之情。这时,客人理应随即接住酒,然后能饮则饮,不能饮品尝少许,便可将酒归还主人。若是推推让让,拉拉扯扯,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瞧不起主人,不愿以诚相见等等。主人的满腔热情,常常使客人产生难别之情,眷恋之感。
草原“那达慕”
八月的草原,金风秋爽,牛羊肥壮,牧民们喜庆丰收的季节到了。这时候他们便开始酿制马奶酒,屠宰牛羊,缝制新衣,准备各种美味的食品,举办不同规模的“那达慕”(蒙古语“娱乐”、“游艺”的意思),进行被称为“男儿三艺”的射箭、摔跤、赛马等传统体育比赛。
“那达慕”,一般进行五至七天。每逢此时,牧民们穿着崭新的民族服装,骑着马、赶着勒勒车,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在绿茵草地上搭起毡帐,熬茶煮肉。整个草原炊烟袅袅,人欢马叫,一片欢腾。
“那达慕”起源于十三世纪初,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那时候,蒙古族的头领们每当举行大“忽力勒台”(大聚会)时,除了制定法规,任免官员,进行奖惩外,还要举行规模较大的“那达慕”。当时,“那达慕”的主要项目就是进行射箭、摔跤、赛马比赛。如今的“那达慕”已增加了物资交流、文艺演出等许多新内容。使这一传统的民族盛会,更加喜庆、吉祥、欢乐而富于实效!
摔跤是那达慕的主要内容,没有摔跤不能称为那达慕。摔跤手可多可少,最多达1000余人,且不受地区和体重的限制。摔跤手进行编排配对后,采取单淘汰式,失败者不允许再上场。摔跤手上身着牛皮或帆布制成的紧身半袖背心,裸臂盖背,边沿镶有铜钉。下身穿肥大摔跤裤,脚登蒙古靴,颈上套五色绸缎制成的彩条“景嘎”,标志着获得过多少名次。大部分地区摔跤手出场比赛前唱摔跤歌。出场、收场双方摔跤手都要跳跃。裁判员发令,双方握手后开始交锋,不限时间,不许抱腿和跪腿摔,膝盖以上任何部位着地都为失败。参加那达慕的摔跤手都有奖品,前三名的奖品较贵重。
蒙古族历史器重“达尔罕摔跤手”,这是终身的荣誉。在授予光荣称号的仪式上,获“达尔罕”称号的摔跤手,穿上比赛的全套服装,三唱摔跤歌后跳跃进场进行表演。由主持那达慕的领导人发给证章、证书和纪念品,并按民族习惯请他喝一碗奶酒和鲜奶。此时,获“达尔罕”者挑选一名最有前途的摔跤手,把自己的摔跤服脱下来赠给他,自愿担任业余教练,然后互相拥抱,一齐跳跃出场。
成吉思汗陵
在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绿草丛生,溪水萦绕、牛羊遍布的伊金霍洛草原上,高高耸立着一座精美别致的宫殿。数十里外,就可遥见它那闪烁的光辉、雄伟的身姿,这就是蒙古人心中的圣地、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安息的地方--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陵园总面积55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多平方米。陵宫坐北朝南,建筑在一米多高的长方形台基之上。共分正殿、东殿、西殿、寝宫和东廊、西廊六部分。正殿高26米,上面为蒙古包式的穹庐顶,上面有俏丽的圆柱形装饰品和用黄蓝两色琉璃瓦镶砌的祥云图案。下面是双层蓝色八角飞檐。东西两殿比正殿略低一点,顶部与正殿相同,设有单层屋檐。三殿相互连通。正殿内安放着成吉思汗的雕像,两侧殿内的墙壁上绘有歌颂他丰功伟绩的壁画。殿堂的后面紧连着寝宫,安放着四个黄锻覆盖的蒙古包。包内分别供奉着成吉思汗及其夫人孛儿帖、二夫人呼伦、三夫人伊绪,其胞弟别力古台、胞妹哈撒尔、四子拖雷和夫人伊喜哈图的灵柩,包前盛放着历代相传的成吉思汗的马鞍等珍贵文物。
成吉思汗是一位伟大的传奇人物。关于他的逝世、葬地、灵柩的迁移等也有许多历史记载和传说。尽管由于秘葬的原因,今天的成吉思汗陵并未真正安放着他的真身,但几百年来,蒙古人仍把它当作自己圣主的长眠之地。对成吉思汗陵寄以无限的崇敬和向往。这里经常是香烟缭绕,祭奠活动不断。直到今天,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一日、五月十五日、八月十二日和十月初三,还要举行四次隆重的祭奠活动。每到这一天,众多的拜谒者怀着虔诚的心情,不辞辛苦地长途跋涉而来。站在这位伟人高大的雕像前,献上洁白的哈达、明亮的蜡烛、芬芳的香炷、肥壮的整羊、乳黄的酥油、醇香的马奶酒等祭品,追忆他的雄才伟略,寄托对他的不尽思念。
回族,有人口8602978人,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在甘肃、新疆、青海、河北以及河南、云南、山东也有不少聚居区。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其先民主要是13世纪蒙古人3次西征后大批东迁的“ 回回”人,以及远在唐宋时期侨居中国东南沿海的穆斯林“蕃客”,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并吸收了汉、蒙古、维吾尔族等生活习俗,逐渐形成了回回民族。
汉语为回族的共同语言,在日常交往及宗教活动中,回族保留了一些阿位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在边疆民族地区,回族人民还经常使用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
回族有小集中、大分散的居住特点。在内地,回族主要与汉族杂居;在边疆,回族主要与当地少数民族杂居;大都分布于水陆交通线上,因此经济文化较为发达 。
回族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所不同者主要体现在头饰上,回族男子多戴白色或黑色、棕色的无沿小圆帽。妇女多戴盖头,特别是在西北地区:少女及新婚妇戴绿色的,中年妇女戴黑、青色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
回族人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在回族的形成过程中曾起过重要作用。
回族主要从事农业,有的兼营牧业、手工业。回族还擅经商,尤以经营饮食业突出。
清真寺
清真寺又称“礼拜寺”,阿位伯语称作“麦斯吉德”(意大利拜安拉的场所)。清真寺基本上建在回族聚居区,体现了回族人“围寺而居”的特点。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举行礼拜和宗教活动的场所,有的还负有传播宗教知识、培养宗教职业者的使命。清真寺在回族穆斯林心目中有着重要位置,亦是回族建筑艺术的代表。
中国回族地区倒底有多少清真寺?具体数字尚难统计。一般凡回民聚居区都有清真寺,有的百人之村,因教派不同,自然就有两座清真寺并存。在回民数量较多的大中城市都有历史悠久、规模较大的清真寺:如北京的牛街清真寺,西安华觉寺,广州怀圣寺,杭州真教寺,泉州圣友寺,南京净觉寺,郑州清真寺,银川南门清真寺,西宁东关清真寺……
回族清真寺一般可分为宫院型(即四周围墙、走廊)或圆顶型(屋顶为圆拱型)两大类,都以其庄严、神圣、肃穆、幽静为总的审美特征。均由礼拜大殿、讲经堂、宣礼楼、学房和沐浴室几大部分组成,礼拜大殿为其主体建筑。早期的回族清真寺多圆顶式,即阿拉伯式。明代以后的回族清真寺多是以木结构为主的中国古代宫殿式的建筑,布局多为四合院形式。
同心清真寺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现存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之一,是一座把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和伊斯兰教木刻砖雕装饰艺术溶为一体的清真寺建筑。它位于同心废城西北角高地,建寺约有400多年的历史。清同治年间该寺曾受破坏,光绪年间重修。同心清真寺的礼拜大殿建造在一高大的砖砌台基上,坐西向东,气势宏伟,可容纳七八百人同时做礼拜。大殿外是一宽敞的院落,东面为装饰着阿拉伯文砖雕的三个砖砌券门;其上,是轻巧秀丽的二层四角攒尖顶的邦克楼,为阿訇呼唤穆斯林教徒礼拜的地方,是清真寺特有的建筑。邦克楼的对面是精致的砖雕“月挂松柏”的照壁,它们东西呼应,高低映辉,构成一个完整的入口空间。整个清真寺庄严、古朴,集中体现了回族建筑艺术的智慧和才能。
红·黄·蓝·白·黑
在回族聚居区宁夏,盛产枸杞、甘草、贺兰石、滩 羊、发菜,人们依其颜色分别称为红、黄、蓝、白、黑。这驰名中外的“五宝”是回族人民重要经济收入来源之一。
枸杞是一种落叶灌木,茎丛生,有短刺,夏开花,秋结果,玲珑剔透,貌如樱桃。是中药中的珍品。它含有甜素碱、胡萝卜素、核黄素、硫胺素、维生素c 、钙、铁、磷等多种营养成份,长期服用能抗癌保肝、生精益气、治虚安神、补肾养血、明目祛风、益寿延年。它的根皮,俗称“地骨皮”,具有清热凉血、退骨蒸劳热的功能。枸杞嫩叶,可用来泡制成滋味醇厚的枸杞茶,长期饮用,也具有其果实的作用。其次枸杞花、茎在医药上也有较高的利用价值。宁夏枸杞的生产,距今已有 480年历史。因宁夏地处西北高原,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又因黄河灌溉区土质肥沃,为枸杞生产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宁夏枸杞又以中宁县黄河灌区一带的尤为著名,其粒大、肉厚、籽少、含糖量高、营养成份多。
今天,宁夏枸杞生产又有了很大发展,经科研单位研制成的枸杞茶、枸杞糖、枸杞酒等新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枸杞生产在宁夏回族经济发展中起着锦上添花的作用。
甘草在中药中用途最为广泛,其根茎入药,既能调和诸药,又能补气和中、泻火解毒、强筋健骨。主治脾胃虚弱、咳嗽多痰、咽痛、痈疽肿痛、小儿胎毒等症。近来年一些学者研究,发现甘草还有抗溃疡、抗炎症、降血压、降血脂、中枢抑制、镇痉甚至抗肿瘤的作用。素有“国老”及“药中之王”的称誉。
用贺兰山石制作的石砚,古朴典雅,造型优美,为历代书法家所推崇。其质细润、坚硬,呈天然深紫和豆绿两色。有的还有玉带、眉子、银钱、石眼花纹等。贺兰石砚的优点是不吸水、易发墨、不损毫,加盖后砚内余墨可保持数日不干,在国内外市场上深受人们的喜爱。
“五宝”之一的滩羊,因其色白被称之“白宝”,是中国制作裘衣的上乘品种之一。滩羊是蒙古羊长期在水草丰盛的宁夏培育而成。其肉不膻不腥、味鲜可口,远销阿位伯国家。滩羊皮尤以银川以北沿山一带所产的“二毛皮”最为著称。“二毛皮”系一个月左右的滩羊羔皮,采用化学制剂和先进工艺精制而成,其毛质细润、洁白如雪、光泽如玉、毛穗自然弯曲,轻轻一抖犹如花穗迎风,又若水纹波浪。用滩羊二毛皮制成的男女裘皮冬装轻柔暖和,美观大方,且经久耐用,名扬中外。
发菜以其形色酷似妇女的头发而得名,是“五宝”中的“黑宝”。它是一种藻类植物,其色泽乌黑、丝长柔韧、质地优良。发菜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达2 0 %以上。制成菜肴,不仅为宴席增辉添色,而且风味独特,发菜又是一种药用价值很高的食品,它助消化、解积腻、并辅助治疗高血压、妇女病等。是传统的出口土特产品。又因其谐音为“发财”,成为东南亚和港澳一带侨胞宴会上的必备之菜和馈赠亲友的佳品。
“花儿”
“花儿”又称“少年”,是流传在甘肃、宁夏、青 海、新疆回族地区的一种民歌,实际上是一种高腔山歌。在“花儿”对唱中,男方称女方为“花儿”,女方称男方为“少年”,这种对人的昵称逐渐成为回族山歌的名称,亦统称为“花儿”。
“花儿”约产生于明代,有关它的起源众说纷纭。有人说它是在蒙藏民歌影响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民歌;有人认为它是从外地迁来的回族人民的思乡曲演化而成;也有人认为是明初从南京迁往洮州地区的移民常以花卉为比兴的一种民歌。总之,“花儿”自近代以来成为回族人民传唱的一种主要艺术形式。“花儿”按传唱地区划分,又分为“青海花儿”、“河州花儿”和“宁夏 花儿”,其源泉则源于河州(今甘肃临夏)。
“花儿”内容丰富,多为情歌,也有表现回族人民生活的。一般多是四句或六句,歌词多即兴创作,十分口语化,且不避俚语俗词。“花儿”突出的特点就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兴起句,文字优美,格律谨严。它的音乐主调令达100多种,旋律、节奏、唱腔都有着独特的风格。由于“花儿”最早产生于山间田野,歌手们在空旷幽美的环境中无拘无束,放声高歌,所以它的曲调 多高昂、奔放、粗犷、悠扬,表现了回族人民对幸福生活和纯真爱情的追求和渴望。
在回族聚居的临夏地区,几百年以来,每年在固定的时间,人们都要聚集于山青水秀、风景秀丽的山间举行传统的“花儿”会。每年农历6月初1至初6的莲花山 “花儿”会和农历4月28日的松鸣岩“花儿”会久负盛名。春夏之交,树木葱绿,山花烂漫。届时,歌手云集,对歌联欢,盛况空前。
古尔邦节和开斋节
古尔邦节和开斋节是回族的两大主要节日。
“古尔邦”,阿拉伯语为“牺牲”、“献牲”之意,并称“宰牲节”和“献牲节”。按伊斯兰教历,每年12月10日为古尔邦节。古尔邦节源于阿拉伯民间传说,即先知伊卜拉欣直到晚年也没有儿子。他祈求真主安拉赐给他一个儿子。不久,伊卜拉欣果然有了儿子,他衷心感谢真主的恩赐,精心抚养幼子。十几年后的一天夜里,伊卜拉欣作了一个梦,梦见真主安拉命令他把心爱的儿子宰掉献祭以考验他的诚心。伊卜拉欣惟命是从毫无迟疑,他懂事的儿子也毫无惧色并鼓励父亲宰己献祭。于是,伊卜拉欣作着宰子的准备。伊卜拉欣的这一举动,真主深为感动,遣天使送来一头羊代替献子。当伊斯兰教创立后,穆斯林们承认伊卜拉欣并尊为圣祖,每年的这一天,便形成了宰牲献祭的习俗沿袭至今,成为回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之一。
开斋节也叫尔德节。“尔德”是阿拉伯语“尔德· 菲图尔”的音译,也是回族隆重的节日。
伊斯兰教规定,每年教历9月定为斋月。在斋月里要封斋,要求每个穆斯林在黎明前至落日后的时间里,戒饮、戒食、戒房事……其目的是让人们在斋月里认真地反省自己的罪过,使经济条件充裕的富人,亲自体验一下饥饿的痛苦心态。到教历10月1日即斋戒期满,举行庆祝斋功完成的盛会,这一天就是开斋节。
开斋节这天,人们早早起床、沐浴、燃香,衣冠整齐地到清真寺作礼拜,聆听教长讲经布道。然后去墓地“走坟”,缅怀“亡人”,以示不忘祖先。节日当天,人们在居住区域内,挨门串户地互致节日问候(俗称“ 拜节”),家家户户炸制“油香”和“馓子”食品,宰杀牛羊用来招待宾客亲朋,互相馈赠。

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