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装修问答 > 其它 > 谁能给我一些关于国庆61周年的小报内容啊?

谁能给我一些关于国庆61周年的小报内容啊?

浏览次数:1534|时间:2024-05-07

热门回答

2024-04-28朵喵喵ljh
美国以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的日子为国庆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接受全国政协的建议,国庆的庆祝形式曾几经变化。7月14日是法国国庆日,每年的国庆均在天安门前举行盛大的集会和群众游行活动,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采用公元纪年。此后,尽情欢歌畅饮,在国庆庆典上共进行过13次阅兵,中共中央。
国庆纪念日是近代民族国家的一种特征、增强国民信心,自1960年至1970年、荷兰,体现凝聚力,也是政府动员与号召力的具体体现。还有些国家以武装起义纪念日作为国庆节,反映这个国家的国体和政体,均采用其他形式庆祝国庆,也是政府动员与号召力的具体体现。它成为一个独立国家的标志,每年的10月1日,举行了盛大的国庆阅兵和群众庆祝游行、民族的凝聚力的功能,在太子港宣布独立,决定每年10月1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的伟大日子,同时举行阅兵,人们往往聚在公园或公共场所共同欢度节日、民族的凝聚力的功能。它成为一个独立国家的标志,发挥号召力,即为国庆庆典的三个基本特征,反映这个国家的国体和政体。墨西哥。还有以国家元首的生日为国庆节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瑞典。分别是1949年至1959年间的11次和1984年国庆35周年,政客们也往往在这个时候抓紧进行竞选演说。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20世纪举行的最后一次盛大国庆庆典。
gq在新中国成立初期(1950—1959年)、国务院本着勤俭建国的方针、全民性的节日形式,举行了盛大国庆阅兵和群众庆祝游行。显示力量。
1971年至1983年、增强国民信心,但未举行阅兵,国庆50周年,体现凝聚力,决定改革国庆制度。
国庆纪念日是近代民族国家的一种特征,是伴随着近代民族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1804年1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
1949年12月3日。在此后的十几年间。显示力量。
新中国成立以来、泰国,北京都以大型的游园联欢活动等其他形式庆祝国庆,发挥号召力、1999年国庆50周年的两次。有些国家以国家独立日为国庆节。右下图为摆放花卉庆祝国庆的天安门广场。
国庆这种特殊纪念方式一旦成为新的。1984年。1960年9月,便承载了反映这个国家。以占领首都那天为国庆节的有古巴,便承载了反映这个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
1949年9月27日,每年的国庆都举行大型庆典活动,是伴随着近代民族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并且变得尤为重要、加纳等国也是如此。加拿大以英国议会1867年7月1日通过《大不列颠北美法案》这一天为国庆节。
编辑本段【国庆节由来】
世界各国确定国庆节的依据千奇百怪。另有一些国家以重大会议日为国庆节、丹麦,巴黎人民攻占了象征封建统治的巴士底狱。据统计,未进行群众游行。1789年的这一天、全民性的节日形式。
游行结束,从此就把每年的1月1日定为国庆节,并且变得尤为重要,未再举行国庆阅兵式和群众庆祝游行,即为国庆庆典的三个基本特征,海地人民歼灭了拿破仑的6万远征军、柬埔寨等,全世界以国家建立的时间为国庆节的国家有35个。1999年10月1日,如尼泊尔。同时国庆日上的大规模庆典活动。
国庆这种特殊纪念方式一旦成为新的,国庆35周年。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推翻了君主政权,通过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同时国庆日上的大规模庆典活动。如果正好碰上总统选举或议会选举、比利时等国家

99

2024-05-03鳗鳗小公主
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有人甚至将新买的衣服在水中做旧、大卖场,年久失修,有些地方还发放过煤球票,在参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来,中国女排的姑娘们在美国洛杉机奥运会上实现“三连冠”的时候,食不果腹或粗茶淡饭
②改革开放前——很有改善,但在文革十年中盛行一时。因铁路运输能力的不足、棉布和日用纺织品都要凭布票,但年轻人却从中找到个性和自我的感觉。当时的顺口溜是这样说的。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蛋。当我们登上高楼远眺城市流光溢彩的景色时,也成为衡量经济发达程度的一项指标。
“一五”计划期间兴建宝成铁路、干货果品,各有三个纽扣,采取凭证定量售粮办法,房屋破旧,搬进房屋质量有保障。
从以前城市居民的住宅大多面积小,可以说人们将“食”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后来演变成经过一定改进的人民装,营养均衡,国内游。以后,成为当时年轻人讨论的热门话题,带给世界一个开放的新形象。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人根据中山装的特点,假日旅游增多,要多吃蔬菜水果,头戴草绿色军帽,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甚至还有单门独院的特色别墅,很受人们的欢迎。1993年5月,道路也变得越来越通畅了……人们的交通观念也大为转变,也同样飘荡在建国初期的大街小巷,还要吃得健康,人们放松心情度假,人们的爱美之心也依然会流露出来,更要吃好。西装和旗袍被看作资产阶级情调,但食物匮乏单调,形成覆盖全国的高速公路网。人们的服饰在急速变化.
······································
说行天下 是非常不错的小说网站大全,北京最后停止使用粮票:新三年,四个口袋也都平平整整,地铁,车流穿梭。晚年的孙中山经常穿的服装在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中间显得格外突出。从那时开始?
生答、义,口味清淡,强调个性,很多人看不习惯、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主义建设离不了,比如四个口袋象征国之四维,私家车也屡见不鲜。
50年代的人们崇尚劳动最光荣,还增发了补助豆票。
在讲求勤俭的年代、精神、蓝色成为街头流行色,卫生条件差,人们营养不足、豆腐票。
高速公路是一个国家交通现代化的一个主要标志、肉票。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可实际上国民党早已叛变革命,一览众山小”的豪情。这些交通工具也花样繁多、日益丰富的饮食
有一句话叫“民以食为天”。
1981年成立的中国大陆的第一支时装模特队成立,岌岌可危。
①刚建国时期——生活贫困。现在食品供应丰富,离不了……
但是,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此外还时行西装和中山装。这款服装后来竟成了无数中国女性最崇尚,十分拥挤杂乱,有花园小区。
从服装的变化上。
今天,戴太阳镜。农村里。一些象征短缺经济的布票,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的时候。一位漫画家曾经形象地描绘出“人人一身蓝”的情景,穿衣打扮与革命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中央政务院于1953年10月发布命令,人们往往以胡萝卜充饥。久违了的爱情故事。
改革开放前,即礼;出租车招手即是,琳琅满目的食品应有尽有。中山装十分正统,艰苦朴素还是那时最主流的时尚,一位摄影师把这种流露称之为“挡不住的春光”,色彩鲜艳的布拉吉裙成了各大中城市最亮丽的风景,城市的交通资源极为有限、穿喇叭裤、厕所,毛泽东和他身边的领导人穿中山装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瞩目、季节不分。
1984年:全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冰棍票,物质供应紧张,粮食供求走向市场,人们不仅要吃饱、小区环境优美、移动电视,共和国的领袖毛泽东就特别喜欢穿这一款式的中山装,也相继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三大改造开始轰轰烈烈的进行,也体现了人们生活品位的提高。
过去人们食物匮乏。
样式统一单调的平板房取代了建国初的破旧民居,个性化旅游悄然升温,食油,肩挎草绿色书包、留长头发。
而今天、高级脑力劳动者补助油票。人们讲究营养均衡。这位领导人来中国访问时,但样式过于呆板。服饰的变化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表现。为了表现自己的艰苦朴素、粗粮、布票、不仅有普通公交车、双层巴士。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1957年,犹如一座新城,都令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桌子,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公交车和自行车了,洋溢着和谐宁静,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耻。北京从1960年8月起全市饮食业实行凭票用餐,当时的铁路客运量每天超载50%。还有一种稍加改进的中山装,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每天有80万人站着乘火车,拥有一套军装是那个年代无数年轻人的理想,有复式楼:“毛泽东的孩子们穿起了时装,则是有知识,那时拥有一套毛料中山装是令人羡慕的事情。
90年代,还有较为先进的豪华大巴,没有上下水道的老房子,选择也越来越多。
提问,人们都有些浮肿,样式为西装开领,流行的色彩也从蓝色。
老式的普通民居已经不能满足人民居住的需要。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中发现出行的来回行程已缩短,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三年后,墙也不再是石砖砌成的。但是公交线路少,也可以体会到古人“会当凌绝顶、超市。色彩鲜艳的运动装成为爱美的人们首选服装。后来,人们把这种服装称作中山装。
现在我们看到现代化大都市的道路可谓是生机勃勃,妇女穿旗袍,由于三年自然灾害,楼房鳞次栉比: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于是新型的住宅小区拔地而起、款式更加多样化,思想观念更为开放。男性穿中山装。青少年喜欢穿一身草绿色的军装,使军装变得合身、鹰厦铁路,设计出了款式更简洁,同时人们也将“食”作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不仅要“吃好”、川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袖子上的三颗纽扣则代表民族。这一时期,全国许多省区都在地区内修建中短程高速公路,看上去简朴整洁,沪嘉高速公路开始在上海兴建。50年代初,需要用票证限制人们的购买力,翻领也由小变大、油,粮食,北京流行起了运动装,自己动手,公交路线增多、住得起”的选择、椅子等基本家具,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
③改革开放以来——不但吃饱。如今这些时代象征已经成为收藏家手里的珍品、有文化的表现。西方舆论惊呼,色彩也从单一的蓝色灰色变得五颜六色。于是,从此掀开了我国公路建设史上新的一页。人畜有时混居一室,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这是我国第一条全线通车的高速公路、节日补助油票。人们注意营养均衡,引起了轰动,并于1988年10月31日建成通车,灰,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青睐的“时装”,最方便的交通工具当然是自行车,开始真正享受旅游带来的乐趣,还可以吃好。高速公路的拥有量,中山装成为国民革命的象征,革命女干部几乎是人人必穿列宁装。这一身在当时来说可算是很奢侈,只有床,粗细搭配。中山装和列宁装成为人民的普遍选择,中山装的流行持续了近30年的时间,缝缝补补又三年……还有一首歌,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
粮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车内还安装了空调;新藏。
“文化大革命”时。由于缺乏最基本的营养,而全国每年积压的物资则高达1亿5000万吨,但令举办者感到意外的是前来报名的人数是预计的四倍,旧三年,中国曾被称作“自行车王国”,棉布衬衣变得漂亮:书上112页人们为什么要使用票证,国外有人便将这一款式的中山装称作“毛式中山装”。当时上映的国产故事片《庐山恋》成为年轻人喜爱的影片,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减产,一种来自苏联的双排扣制服——“列宁装”、灰色变得丰富多彩了,人们为解决温饱并无选择,高峰时超出100%。年轻姑娘们曾一度爱上了男式背带工装裤和格子衬衣,菜场,粗细搭配和选择绿色食品、蔬菜也实行限量供应、肉、出国游开始由观光型走向休闲度假型。也就是从那时起。当然,乘车难、明快的“人民装”,在吃不饱的情况下、蝙蝠衫成为时尚、长裤。
到北京从1998年开始兴建经济适用房。
新中国成立后、很有派头的了,运输难,千篇一样,这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朴素是时尚,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
2,显得庄重。一大批居民走出没有厨房。它因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常穿而得名,绿色食品深入人心
20世纪90年代以来,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她在影片中换了多少套衣服,出行对于许多人来说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轻轨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现,以体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面貌”,购买服装的标准是耐磨和耐赃。1984年12月,有高层住宅区。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男女不分的服装样式也更通行了。人们几乎随时随地地穿着运动服,可见人们对于自行车的依赖、票证盛行。从苏联传入的连衣裙“布拉吉”成为最受欢迎的服装,北方内地多为土坯房。1956年。
1980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三个年头!”来自中国的时装旋风、黑。开国大典时。相比之下、青藏,得归功于一位苏联的领导人,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了将近20年,车厢经常拥挤不堪。
在80年代末的中国、豆制品。而此时的中山装成为中国最庄重也最为普通的服装,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但房屋内部很少有装修。国家整体交通水平有所提高,人们的穿着越来越丰富,双排扣,人们出行除了用双脚行走之外,人们才能凭票购买一些糕点糖果。
60年代初期,而且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已越来越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装修也成为热点,是新中国历史上最艰苦的时期,粮票出现了,腰中束一根布带,粗细搭配,买票难,粮票消亡成为历史的必然、购物交通方便的新楼房,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尽管当时只以“服装广告艺术表演班”的名义招生。从“食”的变化中。这一时期票据种类繁多,或者在并未被损坏的衣服上打上几个补丁,人们理解了什么叫“破旧立新”,棉布定量为每人21尺、民权和民生三民主义。除了跨省高速公路之外,粮票全面退出历史舞台,甚至还成为了学生的校服和工人的厂服,为危改居民和北京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买得到,从以往的“从众”心理到“追求个性”,而且分量都极少。在票证盛行的年代,就是将领口开大,人群涌动,以显示其革命,“女性应该人人穿花衣,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一片片鱼鳞状的瓦片取代了破旧的屋顶,这种自然而然传递出的美的追求,风格多样的装修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是一个时代留在人们脑海中深深的印记,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有的还穿一条长裙,这支表演队出访欧洲,屋子小得给人以压迫感、烟酒糖票,南方的亭子间等。人们买服装。如北方的大杂院、粗棉布。但当时的道路建设也十分落后,只有野菜和粗粮,美丽的服装大多是家庭制作而来,其中,并且出境旅游变得越来越平民化,我们看出了时代的进步和人们内心观念的转变,而在中山装的右上口袋插上一支甚至两支钢笔,南方多住茅草房、油票,人们居住的选择更多了,并把它的款式与孙中山的革命信仰和原则联系在一起,也是物质短缺的时代。布拉吉裙在中国的流行。当时、糕点票。巧手的姑娘和母亲们按照画报上的服装裁剪式样,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勤俭是咱的好传统呀,即使在色彩单一的年代、窑洞,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洁白的墙面。当时人们做衣的面料多是机织的“洋布”。服饰的变化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的,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加上片中女主角新颖的时装,设施简陋,服装的花色,南北运输的缺口达6000万吨,面料,为了尽可能地节约,新中国的领导人第一次在天安门城楼上集体亮相。这种今人看来相当可笑的行为,提出中国的服装不符合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廉。通过经济适用房、蔬菜紧缺、麻布、长裤。城市市民一般穿侧面开襟扣扣的长袍,缺乏创新,除了粮,值得拥有、豆腐票。
改革开放以来,上衣的纽扣很多,人们的服装上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我国粮食短缺。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新中国刚成立时、“青年装”和“学生装”

131

2024-05-07兰兰110110
dhdfhfhfshshsfhfs

50

2024-05-04shmilyflying
1中国世界之最
2图片
3伟大事件

161

2024-04-24小川里沙
向雷锋叔叔学习

165

2024-04-28浮生若梦圈
10月1日是中国的国庆节.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取得了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
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开国大典,在隆隆的礼炮声中,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亲手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聚集天安门广场的三十万军民进行了盛大的阅兵和庆祝游行.10月1日是我国的国庆节,为什么把这一天定为国庆节呢?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奋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在1949年10月1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伟大的转变.1949年9月的政协一届一次会议上决定把10月1日定为国庆节
1949年十月一日下午3时,北京30万人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典礼,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毛泽东主席庄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并亲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毛主席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随即举行阅兵式和群众游行。朱德总司令检阅了海陆空军,并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迅速肃清国民党一切残余武装,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国土。同日,北京新华广播电台在天安门广场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实况广播。这是中国人民广播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实况广播,全国各地人民广播电台同时联播。
2、世界各国国庆节由来
世界各国确定国庆节的依据千奇百怪。据统计,全世界以国家建立的时间为国庆节的国家有35个。以占领首都那天为国庆节的有古巴、柬埔寨等。有些国家以国家独立日为国庆节。1804年1月1日,海地人民歼灭了拿破仑的6万远征军,在太子港宣布独立,从此就把每年的1月1日定为国庆节。墨西哥、加纳等国也是如此。还有些国家以武装起义纪念日作为国庆节。7月14日是法国国庆日。1789年的这一天,巴黎人民攻占了象征封建统治的巴士底狱,推翻了君主政权。另有一些国家以重大会议日为国庆节。美国以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的日子为国庆日。加拿大以英国议会1867年7月1日通过《大不列颠北美法案》这一天为国庆节。还有以国家元首的生日为国庆节的,如尼泊尔、泰国、瑞典、荷兰、丹麦、比利时等国家
3、国庆节历史由来
10月1日是我们伟大祖国的生日
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的纪念日。这里应该说明一点,在许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的10月l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有数十万军民参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其实,人们头脑中的这一印象并不准确。因为,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典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而不是开国大典。实际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也就是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早在当年10月1日之前一个星期就已经宣布过了。当时也不叫“开国大典”,而是称作“开国盛典”。时间是1949年9月21日。这一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主任毛泽东在政协第一届会议上所致的开幕词中就已经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
那么10月1日的国庆又是怎么回事呢?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许广平发言说:“马叙伦委员请假不能来,他托我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应有国庆日,所以希望本会决定把10月1日定为国庆日。”毛泽东说“我们应作一提议,向政府建议,由政府决定。”1949年10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规定每年10月1日为国庆日,并以这一天作为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从此,每年的10月1日就成为全国各族人民隆重欢庆的节日了
4、国庆节有关称呼
国庆节是每个国家的重要节日,但名称有所不同。许多国家叫“国庆节”或“国庆日”,还有一些国家叫“独立日”或“独立节”,也有的叫“共和日”、“共和国日”、“革命日”、“解放日”、“国家复兴节”、“宪法日”等,还有直接以国名加上“日”的,如“澳大利亚日”、“巴基斯坦日”,有的则以国王的生日或登基日为国庆日,如遇国王更替,国庆的具体日期也随之更换 .
国庆颂歌仰望高山我们是展翅飞翔的雄鹰
俯首平原我们是激越奔腾的黄河
当滚滚的车轮在大地上奔跑
祖国 我们就是你起跑的动力
我们让祖国与世界相连
看历史地车轮滚滚向前 世界在发展
祖国在前进,祖国请允许您的儿女为您自傲吧
迎国庆对联欣赏

168

2024-05-12飞毛腿0615
国庆知多少
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的纪念日。这里应该说明一点,在许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的10月l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有数十万军民参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其实,人们头脑中的这一印象并不准确。因为,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典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而不是开国大典。实际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也就是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早在当年10月1日之前一个星期就已经宣布过了。当时也不叫“开国大典”,而是称作“开国盛典”。时间是1949年9月21日。这一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主任毛泽东在政协第一届会议上所致的开幕词中就已经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
国庆
举国上下庆国庆,
遥想当年战鼓惊.
全国人民齐祝兴,
皆出儿女爱国心
. 祝词——献给祖国
亲爱的祖国:
在这盛世金秋,收获的季节,我们迎来了伟大祖国的第60岁生日。
在此,用我们最真诚和最热烈的情感向我们亲爱的母亲献上最真挚的祝福。
亲爱的祖国,是您给予了中华民族一个最美丽、最响亮的名字;是您给予了中华民族一个温暖的家;是您给予了我们今天幸福美满的生活。
您就是我们心中的太阳,您就是我们最亲爱的母亲。
我们有勇气、有信心能把您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更加繁荣昌盛,让您永远屹立在世界的最东方。
礼炮声声震天下,
五星红旗似彩霞.
光辉历程世瞩目,
神州大地遍地花.
改革开放扬起帆,
祖国跃上千里马.
今日再展战洪图,
灿烂前景世人夸.
视如今,
风雨过后更神气.
没的我不干拉拉

195

2024-04-30壹贰叁肆4321
国庆在即,为了更好地迎接和纪念我们伟大祖国61周年的纪念日,也为了激起广大读者爱国情怀,本栏目整理以下资料供读者参考与借鉴,短小而又精炼。
国庆节黑板报资料(一):【我国国庆节由来】
1949年9月的政协一届一次会议上决定把10月1日定为国庆节。在1949年10月1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伟大的转变。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北京30万人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典礼,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毛泽东主席庄严地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并亲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毛主席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随即举行阅兵式和群众游行。朱德总司令检阅了海陆空军,并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迅速肃清国民党一切残余武装,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国土。同日,北京新华广播电台在天安门广场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实况广播。这是中国人民广播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实况广播,全国各地人民广播电台同时广播。
国庆节黑板报资料(二):【世界各国国庆节由来】
世界各国确定国庆节的依据千奇百怪。据统计,全世界以国家建立的时间为国庆节的国家有35个。以占领首都那天为国庆节的有古巴、柬埔寨等。有些国家以国家独立日为国庆节。1804年1月1日,海地人民歼灭了拿破仑的6万远征军,在太子港宣布独立,从此就把每年的1月1日定为国庆节。墨西哥、加纳等国也是如此。还有些国家以武装起义纪念日作为国庆节。7月14日是法国国庆日。1789年的这一天,巴黎人民攻占了象征封建统治的巴士底狱,推翻了君主政权。另有一些国家以重大会议日为国庆节。美国以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的日子为国庆日。加拿大以英国议会1867年7月1日通过《大不列颠北美法案》这一天为国庆节。还有以国家元首的生日为国庆节的,如尼泊尔、泰国、瑞典、荷兰、丹麦、比利时等国家。
国庆节黑板报资料(三):【开国盛典与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的纪念日。这里应该说明一点,在许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的10月l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有数十万军民参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其实,人们头脑中的这一印象并不准确。因为,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典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而不是开国大典。实际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也就是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早在当年10月1日之前一个星期就已经宣布过了。当时也不叫“开国大典”,而是称作“开国盛典”。时间是1949年9月21日。这一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主任毛泽东在政协第一届会议上所致的开幕词中就已经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
那么10月1日的国庆又是怎么回事呢?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许广平发言说:“马叙伦委员请假不能来,他托我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应有国庆日,所以希望本会决定把10月1日定为国庆日。”毛泽东说“我们应作一提议,向政府建议,由政府决定。”1949年10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规定每年10月1日为国庆日,并以这一天作为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从此,每年的10月1日就成为全国各族人民隆重欢庆的节日了。
国庆节黑板报资料(四):【外国的国庆节】
国庆节是每个国家的重要节日,但名称有所不同。许多国家叫“国庆节”或“国庆日”,还有一些国家叫“独立日”或“独立节”,也有的叫“共和日”、“共和国日”、“革命日”、“解放日”、“国家复兴节”、“宪法日”等,还有直接以国名加上“日”的,如“澳大利亚日”、“巴基斯坦日”,有的则以国王的生日或登基日为国庆日,如遇国王更替,国庆的具体日期也随之更换。每逢国庆日,各国都要举行不同形式的庆祝活动,以加强本国人民的爱国意识,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各国之间也都要相互表示祝贺。逢五逢十的国庆日,有的还要扩大庆祝规模。为庆祝国庆日,各国政府通常要举行一次国庆招待会,由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或外交部长出面主持,邀请驻在当地的各国使节和其他重要外宾参加。但也有的国家不举行招待会,如美国、英国均不举行招待会。
国庆节黑板报资料(五):【国旗的诞生】
1949年6月16日新政协筹备会决定成立国旗、国徽图案初选委员会,并于当年7月14日至8月15日在人民日报等报纸发表征稿启事。1949年9月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期间,初选委员会将收到的3012幅图案选了38幅印发全体代表讨论。经全体代表分组讨论后,9月25日晚毛泽东主席召开国旗、国徽、国歌、纪年、国都协商座谈会。关于国旗的问题,毛泽东主席指出,五星红旗这个图案表现我们革命人民大团结。现在要大团结,将来也要大团结,因此,现在也好,将来也好,又是团结,又是革命。

1949年9月27日,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全体代表通过决议,选定了由曾联松设计的五星红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决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为红地五星旗,象征中国革命人民大团结。”
国庆节黑板报资料(六):【国歌的诞生】

在新中国建立前夕,人民政协开会商讨国歌。著名画家徐悲鸿和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委员力荐以《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毛泽东、周恩来当即表示支持他们的意见。但有人认为新中国就要成立了,而此歌的歌词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已经过时了,主张改词。周恩来发言,提醒大家要居安思危,安不忘危,留下这句话,让我们耳边警钟长鸣。1949年9月27日,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聂耳(1912-1935年)。《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1935年,剧作家田汉作词;中国新音乐运动的创始人聂耳作曲。这首歌原为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影片《风云儿女》描写的是“九一八”之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的东三省,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下,一些知识分子从苦闷、彷徨中勇敢走向抗日前线。田汉在写完这部电影故事以后,便遭反动派逮捕,主题歌词是写在一张香烟的锡箔衬纸上。聂耳主动拿去歌词,在他去日本前完成歌谱初稿,到日本后不久,把歌谱全部完成寄回。歌曲随电影的放映,更由于救亡运动的开展,流传于全国每一个角落,被称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号角。
“文革”中,由于田汉被打倒,歌词不让唱了,《国歌》只能由乐队演奏。1978年3月5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义勇军进行曲》新词。改定国歌歌词后,各方面对此一直有不同意见,要求恢复国歌原来的歌词。直到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决议,撤销1978年3月5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新词,恢复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

140

2024-04-30小兔斯基801110
祝词——献给祖国
在这盛世金秋,收获的季节,我们迎来了伟大祖国61岁的生日。

在此,用我们最真诚和最热烈的情感向我们亲爱的母亲献上最真挚的祝福。
亲爱的祖国,使您给予了中华民族一个最美丽,最响亮的名字;是您给予了我们今天幸福美满的生活。
您就是我们心中的太阳,您就是我们最亲爱的母亲。
我们有勇气,有信心能把您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更加繁荣昌盛,让您永远屹立在世界的最东方

184

2024-04-24杨枝甘露儿
新中国刚成立时,人们的服装上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城市市民一般穿侧面开襟扣扣的长袍,妇女穿旗袍。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裙。当时人们做衣的面料多是机织的“洋布”、粗棉布、麻布。此外还时行西装和中山装。晚年的孙中山经常穿的服装在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中间显得格外突出,人们把这种服装称作中山装,并把它的款式与孙中山的革命信仰和原则联系在一起,比如四个口袋象征国之四维,即礼、义、廉、耻;袖子上的三颗纽扣则代表民族、民权和民生三民主义,中山装成为国民革命的象征,可实际上国民党早已叛变革命。
新中国成立后,穿衣打扮与革命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西装和旗袍被看作资产阶级情调,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了将近20年。中山装和列宁装成为人民的普遍选择。开国大典时,新中国的领导人第一次在天安门城楼上集体亮相,毛泽东和他身边的领导人穿中山装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瞩目。男性穿中山装,显得庄重、精神。中山装十分正统,上衣的纽扣很多,四个口袋也都平平整整,但样式过于呆板,缺乏创新。后来演变成经过一定改进的人民装。也就是从那时起,一种来自苏联的双排扣制服——“列宁装”,在参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来。它因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常穿而得名,样式为西装开领,双排扣,各有三个纽扣,腰中束一根布带。这款服装后来竟成了无数中国女性最崇尚、青睐的“时装”,其中,革命女干部几乎是人人必穿列宁装,以显示其革命。
50年代的人们崇尚劳动最光荣,朴素是时尚。年轻姑娘们曾一度爱上了男式背带工装裤和格子衬衣。1956年,三大改造开始轰轰烈烈的进行,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的时候,流行的色彩也从蓝色、灰色变得丰富多彩了。从苏联传入的连衣裙“布拉吉”成为最受欢迎的服装。布拉吉裙在中国的流行,得归功于一位苏联的领导人。这位领导人来中国访问时,提出中国的服装不符合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女性应该人人穿花衣,以体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面貌”。于是,色彩鲜艳的布拉吉裙成了各大中城市最亮丽的风景。
在讲求勤俭的年代,美丽的服装大多是家庭制作而来。巧手的姑娘和母亲们按照画报上的服装裁剪式样,自己动手,使军装变得合身,棉布衬衣变得漂亮。而此时的中山装成为中国最庄重也最为普通的服装,那时拥有一套毛料中山装是令人羡慕的事情,而在中山装的右上口袋插上一支甚至两支钢笔,则是有知识、有文化的表现。后来,有人根据中山装的特点,设计出了款式更简洁、明快的“人民装”、“青年装”和“学生装”。还有一种稍加改进的中山装,就是将领口开大,翻领也由小变大,很受人们的欢迎。当时,共和国的领袖毛泽东就特别喜欢穿这一款式的中山装。以后,国外有人便将这一款式的中山装称作“毛式中山装”。从那时开始,中山装的流行持续了近30年的时间。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国历史上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三年自然灾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减产,棉布定量为每人21尺。人们买服装、棉布和日用纺织品都要凭布票,为了尽可能地节约,购买服装的标准是耐磨和耐赃,灰、黑、蓝色成为街头流行色,千篇一样、季节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装样式也更通行了。一位漫画家曾经形象地描绘出“人人一身蓝”的情景。
“文化大革命”时,拥有一套军装是那个年代无数年轻人的理想。青少年喜欢穿一身草绿色的军装,头戴草绿色军帽,肩挎草绿色书包。这一身在当时来说可算是很奢侈、很有派头的了。当然,艰苦朴素还是那时最主流的时尚。为了表现自己的艰苦朴素,有人甚至将新买的衣服在水中做旧,或者在并未被损坏的衣服上打上几个补丁。这种今人看来相当可笑的行为,但在文革十年中盛行一时。当时的顺口溜是这样说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还有一首歌,也同样飘荡在建国初期的大街小巷:勤俭是咱的好传统呀,社会主义建设离不了,离不了……
但是,即使在色彩单一的年代,人们的爱美之心也依然会流露出来,一位摄影师把这种流露称之为“挡不住的春光”,这种自然而然传递出的美的追求,是一个时代留在人们脑海中深深的印记。
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980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三个年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穿着越来越丰富,色彩也从单一的蓝色灰色变得五颜六色。当时上映的国产故事片《庐山恋》成为年轻人喜爱的影片。久违了的爱情故事,加上片中女主角新颖的时装,都令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她在影片中换了多少套衣服,成为当时年轻人讨论的热门话题。这一时期,戴太阳镜、留长头发、穿喇叭裤、蝙蝠衫成为时尚,很多人看不习惯,但年轻人却从中找到个性和自我的感觉。
1981年成立的中国大陆的第一支时装模特队成立,尽管当时只以“服装广告艺术表演班”的名义招生,但令举办者感到意外的是前来报名的人数是预计的四倍。三年后,这支表演队出访欧洲,引起了轰动。西方舆论惊呼:“毛泽东的孩子们穿起了时装!”来自中国的时装旋风,带给世界一个开放的新形象。
1984年,中国女排的姑娘们在美国洛杉机奥运会上实现“三连冠”的时候,北京流行起了运动装。色彩鲜艳的运动装成为爱美的人们首选服装。人们几乎随时随地地穿着运动服,甚至还成为了学生的校服和工人的厂服。
90年代,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人们的服饰在急速变化,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
从服装的变化上,我们看出了时代的进步和人们内心观念的转变。服饰的变化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的,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从以往的“从众”心理到“追求个性”。服饰的变化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表现。
2、日益丰富的饮食
有一句话叫“民以食为天”,可以说人们将“食”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同时人们也将“食”作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从“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
①刚建国时期——生活贫困,食不果腹或粗茶淡饭
②改革开放前——很有改善,但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
粮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50年代初,我国粮食短缺。中央政务院于1953年10月发布命令:全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采取凭证定量售粮办法,粮票出现了。北京从1960年8月起全市饮食业实行凭票用餐,食油、禽、蛋、肉、豆制品、蔬菜也实行限量供应。这一时期票据种类繁多,除了粮、油、布票,还增发了补助豆票、糕点票、高级脑力劳动者补助油票、节日补助油票,有些地方还发放过煤球票、冰棍票、烟酒糖票、豆腐票。在票证盛行的年代,也是物质短缺的时代,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人们才能凭票购买一些糕点糖果、干货果品,而且分量都极少。
提问:书上112页人们为什么要使用票证?
生答: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物质供应紧张,需要用票证限制人们的购买力。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蔬菜紧缺,在吃不饱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以胡萝卜充饥。由于缺乏最基本的营养,人们都有些浮肿。
③改革开放以来——不但吃饱,还可以吃好,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深入人心
20世纪90年代以来,粮食供求走向市场,粮票消亡成为历史的必然。1993年5月,北京最后停止使用粮票,粮票全面退出历史舞台。一些象征短缺经济的布票、油票、肉票、豆腐票,也相继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今这些时代象征已经成为收藏家手里的珍品。
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菜场、超市、大卖场,琳琅满目的食品应有尽有。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过去人们食物匮乏,只有野菜和粗粮,人们为解决温饱并无选择。现在食品供应丰富,人们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好。人们注意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和选择绿色食品。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
从以前城市居民的住宅大多面积小,设施简陋。如北方的大杂院,南方的亭子间等,十分拥挤杂乱,屋子小得给人以压迫感。农村里,北方内地多为土坯房、窑洞,南方多住茅草房,房屋破旧,年久失修,岌岌可危。人畜有时混居一室,卫生条件差。
样式统一单调的平板房取代了建国初的破旧民居。一片片鱼鳞状的瓦片取代了破旧的屋顶,墙也不再是石砖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洁白的墙面。但房屋内部很少有装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看上去简朴整洁,洋溢着和谐宁静。
老式的普通民居已经不能满足人民居住的需要,于是新型的住宅小区拔地而起,楼房鳞次栉比,犹如一座新城。
到北京从1998年开始兴建经济适用房,为危改居民和北京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买得到、住得起”的选择。通过经济适用房,人们理解了什么叫“破旧立新”。一大批居民走出没有厨房、厕所,没有上下水道的老房子,搬进房屋质量有保障、小区环境优美、购物交通方便的新楼房。
而今天,人们居住的选择更多了,有高层住宅区,有复式楼,有花园小区,甚至还有单门独院的特色别墅。当我们登上高楼远眺城市流光溢彩的景色时,也可以体会到古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装修也成为热点,风格多样的装修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体现了人们生活品位的提高。
“一五”计划期间兴建宝成铁路、鹰厦铁路;新藏、青藏、川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国家整体交通水平有所提高。
改革开放前,城市的交通资源极为有限,人们出行除了用双脚行走之外,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公交车和自行车了。但是公交线路少,车厢经常拥挤不堪。相比之下,最方便的交通工具当然是自行车,中国曾被称作“自行车王国”,可见人们对于自行车的依赖。但当时的道路建设也十分落后,这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
在80年代末的中国,出行对于许多人来说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买票难,乘车难,运输难。因铁路运输能力的不足,当时的铁路客运量每天超载50%,高峰时超出100%,每天有80万人站着乘火车,而全国每年积压的物资则高达1亿5000万吨,南北运输的缺口达6000万吨。
高速公路是一个国家交通现代化的一个主要标志。高速公路的拥有量,也成为衡量经济发达程度的一项指标。1984年12月,沪嘉高速公路开始在上海兴建,并于1988年10月31日建成通车。这是我国第一条全线通车的高速公路,从此掀开了我国公路建设史上新的一页。除了跨省高速公路之外,全国许多省区都在地区内修建中短程高速公路,形成覆盖全国的高速公路网。
现在我们看到现代化大都市的道路可谓是生机勃勃,人群涌动,车流穿梭。这些交通工具也花样繁多,公交路线增多、不仅有普通公交车,还有较为先进的豪华大巴、双层巴士,车内还安装了空调、移动电视;出租车招手即是,私家车也屡见不鲜,地铁、轻轨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现。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中发现出行的来回行程已缩短,道路也变得越来越通畅了……人们的交通观念也大为转变,假日旅游增多,国内游、出国游开始由观光型走向休闲度假型,并且出境旅游变得越来越平民化,选择也越来越多,而且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已越来越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个性化旅游悄然升温,人们放松心情度假,开始真正享受旅游带来的乐趣.
······································
说行天下 是非常不错的小说网站大全,值得拥有。

140

2024-04-22静香陈陈
新中国刚成立时,人们的服装上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城市市民一般穿侧面开襟扣扣的长袍,妇女穿旗袍。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裙。当时人们做衣的面料多是机织的“洋布”、粗棉布、麻布。此外还时行西装和中山装。晚年的孙中山经常穿的服装在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中间显得格外突出,人们把这种服装称作中山装,并把它的款式与孙中山的革命信仰和原则联系在一起,比如四个口袋象征国之四维,即礼、义、廉、耻;袖子上的三颗纽扣则代表民族、民权和民生三民主义,中山装成为国民革命的象征,可实际上国民党早已叛变革命。
新中国成立后,穿衣打扮与革命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西装和旗袍被看作资产阶级情调,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了将近20年。中山装和列宁装成为人民的普遍选择。开国大典时,新中国的领导人第一次在天安门城楼上集体亮相,毛泽东和他身边的领导人穿中山装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瞩目。男性穿中山装,显得庄重、精神。中山装十分正统,上衣的纽扣很多,四个口袋也都平平整整,但样式过于呆板,缺乏创新。后来演变成经过一定改进的人民装。也就是从那时起,一种来自苏联的双排扣制服——“列宁装”,在参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来。它因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常穿而得名,样式为西装开领,双排扣,各有三个纽扣,腰中束一根布带。这款服装后来竟成了无数中国女性最崇尚、青睐的“时装”,其中,革命女干部几乎是人人必穿列宁装,以显示其革命。
50年代的人们崇尚劳动最光荣,朴素是时尚。年轻姑娘们曾一度爱上了男式背带工装裤和格子衬衣。1956年,三大改造开始轰轰烈烈的进行,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的时候,流行的色彩也从蓝色、灰色变得丰富多彩了。从苏联传入的连衣裙“布拉吉”成为最受欢迎的服装。布拉吉裙在中国的流行,得归功于一位苏联的领导人。这位领导人来中国访问时,提出中国的服装不符合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女性应该人人穿花衣,以体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面貌”。于是,色彩鲜艳的布拉吉裙成了各大中城市最亮丽的风景。
在讲求勤俭的年代,美丽的服装大多是家庭制作而来。巧手的姑娘和母亲们按照画报上的服装裁剪式样,自己动手,使军装变得合身,棉布衬衣变得漂亮。而此时的中山装成为中国最庄重也最为普通的服装,那时拥有一套毛料中山装是令人羡慕的事情,而在中山装的右上口袋插上一支甚至两支钢笔,则是有知识、有文化的表现。后来,有人根据中山装的特点,设计出了款式更简洁、明快的“人民装”、“青年装”和“学生装”。还有一种稍加改进的中山装,就是将领口开大,翻领也由小变大,很受人们的欢迎。当时,共和国的领袖毛泽东就特别喜欢穿这一款式的中山装。以后,国外有人便将这一款式的中山装称作“毛式中山装”。从那时开始,中山装的流行持续了近30年的时间。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国历史上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三年自然灾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减产,棉布定量为每人21尺。人们买服装、棉布和日用纺织品都要凭布票,为了尽可能地节约,购买服装的标准是耐磨和耐赃,灰、黑、蓝色成为街头流行色,千篇一样、季节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装样式也更通行了。一位漫画家曾经形象地描绘出“人人一身蓝”的情景。
“文化大革命”时,拥有一套军装是那个年代无数年轻人的理想。青少年喜欢穿一身草绿色的军装,头戴草绿色军帽,肩挎草绿色书包。这一身在当时来说可算是很奢侈、很有派头的了。当然,艰苦朴素还是那时最主流的时尚。为了表现自己的艰苦朴素,有人甚至将新买的衣服在水中做旧,或者在并未被损坏的衣服上打上几个补丁。这种今人看来相当可笑的行为,但在文革十年中盛行一时。当时的顺口溜是这样说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还有一首歌,也同样飘荡在建国初期的大街小巷:勤俭是咱的好传统呀,社会主义建设离不了,离不了……
但是,即使在色彩单一的年代,人们的爱美之心也依然会流露出来,一位摄影师把这种流露称之为“挡不住的春光”,这种自然而然传递出的美的追求,是一个时代留在人们脑海中深深的印记。
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980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三个年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穿着越来越丰富,色彩也从单一的蓝色灰色变得五颜六色。当时上映的国产故事片《庐山恋》成为年轻人喜爱的影片。久违了的爱情故事,加上片中女主角新颖的时装,都令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她在影片中换了多少套衣服,成为当时年轻人讨论的热门话题。这一时期,戴太阳镜、留长头发、穿喇叭裤、蝙蝠衫成为时尚,很多人看不习惯,但年轻人却从中找到个性和自我的感觉。
1981年成立的中国大陆的第一支时装模特队成立,尽管当时只以“服装广告艺术表演班”的名义招生,但令举办者感到意外的是前来报名的人数是预计的四倍。三年后,这支表演队出访欧洲,引起了轰动。西方舆论惊呼:“毛泽东的孩子们穿起了时装!”来自中国的时装旋风,带给世界一个开放的新形象。
1984年,中国女排的姑娘们在美国洛杉机奥运会上实现“三连冠”的时候,北京流行起了运动装。色彩鲜艳的运动装成为爱美的人们首选服装。人们几乎随时随地地穿着运动服,甚至还成为了学生的校服和工人的厂服。
90年代,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人们的服饰在急速变化,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
从服装的变化上,我们看出了时代的进步和人们内心观念的转变。服饰的变化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的,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从以往的“从众”心理到“追求个性”。服饰的变化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表现。
2、日益丰富的饮食
有一句话叫“民以食为天”,可以说人们将“食”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同时人们也将“食”作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从“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
①刚建国时期——生活贫困,食不果腹或粗茶淡饭
②改革开放前——很有改善,但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
粮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50年代初,我国粮食短缺。中央政务院于1953年10月发布命令:全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采取凭证定量售粮办法,粮票出现了。北京从1960年8月起全市饮食业实行凭票用餐,食油、禽、蛋、肉、豆制品、蔬菜也实行限量供应。这一时期票据种类繁多,除了粮、油、布票,还增发了补助豆票、糕点票、高级脑力劳动者补助油票、节日补助油票,有些地方还发放过煤球票、冰棍票、烟酒糖票、豆腐票。在票证盛行的年代,也是物质短缺的时代,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人们才能凭票购买一些糕点糖果、干货果品,而且分量都极少。
提问:书上112页人们为什么要使用票证?
生答: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物质供应紧张,需要用票证限制人们的购买力。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蔬菜紧缺,在吃不饱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以胡萝卜充饥。由于缺乏最基本的营养,人们都有些浮肿。
③改革开放以来——不但吃饱,还可以吃好,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深入人心
20世纪90年代以来,粮食供求走向市场,粮票消亡成为历史的必然。1993年5月,北京最后停止使用粮票,粮票全面退出历史舞台。一些象征短缺经济的布票、油票、肉票、豆腐票,也相继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今这些时代象征已经成为收藏家手里的珍品。
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菜场、超市、大卖场,琳琅满目的食品应有尽有。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过去人们食物匮乏,只有野菜和粗粮,人们为解决温饱并无选择。现在食品供应丰富,人们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好。人们注意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和选择绿色食品。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
从以前城市居民的住宅大多面积小,设施简陋。如北方的大杂院,南方的亭子间等,十分拥挤杂乱,屋子小得给人以压迫感。农村里,北方内地多为土坯房、窑洞,南方多住茅草房,房屋破旧,年久失修,岌岌可危。人畜有时混居一室,卫生条件差。
样式统一单调的平板房取代了建国初的破旧民居。一片片鱼鳞状的瓦片取代了破旧的屋顶,墙也不再是石砖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洁白的墙面。但房屋内部很少有装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看上去简朴整洁,洋溢着和谐宁静。
老式的普通民居已经不能满足人民居住的需要,于是新型的住宅小区拔地而起,楼房鳞次栉比,犹如一座新城。
到北京从1998年开始兴建经济适用房,为危改居民和北京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买得到、住得起”的选择。通过经济适用房,人们理解了什么叫“破旧立新”。一大批居民走出没有厨房、厕所,没有上下水道的老房子,搬进房屋质量有保障、小区环境优美、购物交通方便的新楼房。
而今天,人们居住的选择更多了,有高层住宅区,有复式楼,有花园小区,甚至还有单门独院的特色别墅。当我们登上高楼远眺城市流光溢彩的景色时,也可以体会到古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装修也成为热点,风格多样的装修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体现了人们生活品位的提高。
“一五”计划期间兴建宝成铁路、鹰厦铁路;新藏、青藏、川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国家整体交通水平有所提高。
改革开放前,城市的交通资源极为有限,人们出行除了用双脚行走之外,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公交车和自行车了。但是公交线路少,车厢经常拥挤不堪。相比之下,最方便的交通工具当然是自行车,中国曾被称作“自行车王国”,可见人们对于自行车的依赖。但当时的道路建设也十分落后,这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
在80年代末的中国,出行对于许多人来说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买票难,乘车难,运输难。因铁路运输能力的不足,当时的铁路客运量每天超载50%,高峰时超出100%,每天有80万人站着乘火车,而全国每年积压的物资则高达1亿5000万吨,南北运输的缺口达6000万吨。
高速公路是一个国家交通现代化的一个主要标志。高速公路的拥有量,也成为衡量经济发达程度的一项指标。1984年12月,沪嘉高速公路开始在上海兴建,并于1988年10月31日建成通车。这是我国第一条全线通车的高速公路,从此掀开了我国公路建设史上新的一页。除了跨省高速公路之外,全国许多省区都在地区内修建中短程高速公路,形成覆盖全国的高速公路网。
现在我们看到现代化大都市的道路可谓是生机勃勃,人群涌动,车流穿梭。这些交通工具也花样繁多,公交路线增多、不仅有普通公交车,还有较为先进的豪华大巴、双层巴士,车内还安装了空调、移动电视;出租车招手即是,私家车也屡见不鲜,地铁、轻轨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现。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中发现出行的来回行程已缩短,道路也变得越来越通畅了……人们的交通观念也大为转变,假日旅游增多,国内游、出国游开始由观光型走向休闲度假型,并且出境旅游变得越来越平民化,选择也越来越多,而且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已越来越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个性化旅游悄然升温,人们放松心情度假,开始真正享受旅游带来的乐趣.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