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装修问题 > 家装设计 > 装修风水 > 谁懂杨公风水堪舆的定向过程?

谁懂杨公风水堪舆的定向过程?

《青囊奥语》曰:“明倒杖,卦坐阴阳何必想?”就是说,当时杨公用手中的拐杖在地上垂直一竖,再在袖中掐指一算,就能立向。杨公如此神奇,是如何做到的那!

笔者猜测杨公使用的北极星定位和日晷原理,来确定坐山和朝向,用罗经的二十四山原理来下卦、挨星推演吉凶休咎。杨公为什么不直接是用罗经呢?从罗经的产生发展应用来看,在唐朝末年罗经还没有在民间用于风水操作,还不具备使用罗经的基本条件。

  杨公的做法可能是,选准一个地点,夜晚观测北极星的位置,确定正北的方向。关于北极星定北作用,在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就有记载。此书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天文书籍,书中曰:“北斗星谓之七政,天之诸候,亦为帝车”。北极星就在北斗七星的傍边,用北极星寻北是当时古人很普遍的做法。但是就这一个点是无法准确的确定地面上的准确方位的。

那么,正南的确定就是日晷原理了,就是白天在同一个位置点,用竖标杆观测日光的投下的影子(正午时影子最短),再加上大约23.5度,就是正南的方位了。两点连接就是坐山和朝向了。寻求其它坐山朝向,根据二十四山分布周天360度原理,通过计算就来确定其它的坐山朝向了。

  那么为什么会在日光投影确定的方位上加大约23.5度呢?当时指南针已经发明和应用,在春秋到唐朝末时期,人们用天然磁石经打磨制作而成一个磁勺,放在刻有二十四山向的青铜方盘上,磁勺静止后其勺尾指向就是磁南方,此种仪器就是罗经,当时称为“司南”。

  太阳正午投影确定的方位与罗经确定的磁北方位大约相差23.5度。杨公唐朝国师,在当时掌管灵台地理事务,这个误差的秘密杨公应该知道。也可能是当时杨公能够准确测度风水有关数据的秘密吧?那么读者会问,为什么杨公不直接是用司南(罗经)呢?应到在唐朝末年,人们还没有冶炼加工出人工磁铁片。人工磁铁片是北宋时期才提炼加工而成的。强磁片镶嵌在竹片或木片上,然后放在水里令其浮在水面,用来测度南北,数据更加准确。后来磁性强且稳定的磁针被加工出来,精准、轻巧、便携的罗经才得以制作成功,罗经应用于民间风水堪舆,显然是在北宋以后或更晚些年代。杨公所在唐朝末年代,肯定没有精准、轻巧、便携的罗经。

  用天然磁铁打磨加工的司南(罗经)肯定是体积大、重量重,携带不方便。当时天然磁铁非常稀少珍贵,属于贵重稀有金属。天然磁铁,还有另一个缺点就是,一旦受到撞击、摩擦或温度的变化,失磁现象非常严重,加之在青铜盘上的阻力,司南很难精准定位的,除非有专业技术人员的使用情况下,才会实现精准定位磁南北。

  当时的指南针主要用于军事和航海和皇宫风水堪舆,在这些领域能够及时补磁或更换磁勺,有条件保证天然磁铁勺的不失磁现象。在民间是不具备这样条件的,因此在唐朝末年民间用罗经进行风水堪舆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民间的风水地师怎么能够使用这么贵重的司南(罗经)来做风水堪舆呢?

  再者,杨公在兵荒马乱之时离开京城,也不会携带笨重的司南啊。即便是有,在风水堪舆中寻龙点穴时,要跋山涉水,用此格龙,收山、收水,收峰,携带如此笨重的司南(罗经)翻山越岭,很显然是不符合历史现实的。

  在杨公有关风水等著作中,有两处提到了罗经。一是在杨公弟子曾文辿的《青囊序》中有:“先天罗经十二支,后天再用干与维。八干四维辅支位,子母公孙同此推。”这句话不是讲罗经的制作,而是介绍罗经的二十四山的组合,来推演罗经方位的阴阳五行和生克制化原理。再是另一位弟子黄妙应在《都天宝照经》中有:“又从分水脉脊处,便把罗经照出路。”这一句是说利用罗经二十四山原理,来寻龙点穴,下卦起星。不是讲风水地师抱着笨重的司南(罗经),来寻龙点穴。当然现代风水师幸福多了,罗经很轻巧,又不失磁,经常带在身边,在包里拿出来随时可以测度风水堪舆数据,但杨公时代就不能实现了。

  但从杨公的《青囊奥语》、《天玉经》、《撼龙经》、《疑龙经》中没有一字提到有关罗经的使用论述。说明杨公在风水堪舆过程中只是使用了罗经的二十四山原理,推演二十四山的阴阳五行,来下卦、挨星和风水堪舆的理气,并没有直接使用罗经来测量风水的数据。

  杨公在《青囊经》中曰:“明倒杖,卦坐阴阳何必想。识掌模;太极分明必有图。知化气,生克制化须熟记。说五星,方圆尖秀要分明。晓高低,星峰须辨得玄微。鬼与曜;生死来去真要妙。向放水,生旺有吉休囚否?”

杨公当时就是使用自己的拐杖,来测度风水所用数据,然后推演阴阳五行,下卦、挨星。就是说,杨公把手中拐杖在地上垂直一放,根据太阳的投下的影子,就能格龙、收山、收水、收峰。再在袖中掐指一算,就能找到真龙穴,接受收九星旺气,定出坐山朝向。杨公就这么神奇!也是正宗杨公风水如此神验和经久不衰的原因。

浏览次数:1602|时间:2024-05-06

最新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