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装修问题 > 家居产品 > 其他 > 谁可以回答下乾隆瓷器底足特征有哪些?

谁可以回答下乾隆瓷器底足特征有哪些?

浏览次数:298|时间:2024-04-08

最新回答

2024-04-08老李重庆
1.“乳突”这样的底足,就是底足中心隆起如乳房突起。它在元代比较明显,明早期“乳突”较大,洪武中期渐小,永乐、宣德有细小“乳突”,虽然成化弘治、正德“乳突”较少见,但到嘉靖万历时又出现,一直到崇祯才消失,这就是说“乳突”是明及明前古瓷的特征之一。所以从年代上来断代的话,这个底足就是一个很明显的特征。而“旋痕”包括“跳刀痕”,则在明末清初较明显,明初时底足外壁有重刀斜削痕;宋时底足内壁有旋转半圈的刀削痕,致使中间隆起一脊梁。明正德时底足处往往有放射状的田螺纹。
2.还有“敲底”,则见于道光时钧红,由于其釉肥厚,流到底足处烧后与所垫物粘连在一起。为使其分开,只好人工敲开,造成底足如狗咬一般。尽管如此,由于年代较长,所敲处一般胎色变深,且手感平滑。
  “火石红”是因为明前由于胎土中含铁量高,加温时露胎处氧化成砖红,甚至羊肝色。明时已较淡,但明宣德时还常见火石红斑,直到清早期仍可见到。而“湖米底”则见于明与明前砂底大盘,由于胎中含铁量高,烧后高温下要通风冷却,吹风的砂底处氧化成米饭烧焦似的片片痕迹。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