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装修攻略 > 涨姿势:解密中国两千年春运史︱春节特辑

涨姿势:解密中国两千年春运史︱春节特辑

2024-04-05

导读:2017-01-19 张宗起 顺辉瓷砖今天是2017年春运的第7天。2017年春运从1月13日春开始,到2月21日结束,共计40天。春运即春节运输,是中国在农历春节前后发生的一种大规模的高交通运输压力的现象。 1954年,春运旅客运送量第一次有据可查,运量为2300多万人次;1979年,铁路春运旅客

2017-01-19 张宗起 顺辉瓷砖今天是2017年春运的第7天。2017年春运从1月13日春开始,到2月21日结束,共计40天。春运即春节运输,是中国在农历春节前后发生的一种大规模的高交通运输压力的现象。 1954年,春运旅客运送量第一次有据可查,运量为2300多万人次;1979年,铁路春运旅客


2017-01-19

 

张宗起

 

顺辉瓷砖

今天是2017年春运的第7天。2017年春运从1月13日春开始,到2月21日结束,共计40天。春运即春节运输,是中国在农历春节前后发生的一种大规模的高交通运输压力的现象。

 

1954年,春运旅客运送量第一次有据可查,运量为2300多万人次;1979年,铁路春运旅客运量突破1亿人次;1984年,全国春运运送旅客5亿多人次;1994年,全国春运运送旅客突破10亿人次;2006年,全国春运运送旅客突破20亿人次;2012年,全国春运运送旅客突破30亿人次;2014年,全国春运客运量突破36亿人次;2015年,全国春运客运量达到37亿人次……

 


大家都知道春运是现代中国改革开放三十来年特有的社会现象,却不知道春运自古以来就一直存在。今天,顺哥就让大家涨涨姿势,解密中国两千年春运史。



春运,源于回家过年


春节,俗称“过年”,是中国人最富有特色而最重要的节日,有着4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与平日最大的不同是,春节时一家人欢聚一堂,共享家庭之乐。因此,除非迫不得已,每个家庭成员都会赶回来,与家人一起过年。大家争着“过年回家”,应该是春运的源头,古今皆如此。



古代春运,也是回家难


古时候,由于道路建设落后、交通工具简单,许多人因为路途遥远根本无法回家过年;即便到了交通相对发达的隋唐时期,“回家难”现象也无法改变。虽然史料上没有具体说明,但从当时诗人留下来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就是唐代诗人王湾在过年回家的春运途中写下的千古名句。

 


为了解决王湾这类“人在旅途”者回家过年难题,古代官府也会尽量不在快过年时安排外出公务。而相当于今天普通“打工仔”的外出谋生者、经商人士等,则会早早动身起程回家,避免延误。

秦朝的“高铁”——硬木轨路


“回家难”的背后实是“行路难”,解决春运矛盾,根本上是要解决交通问题。因此,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不忘修路。在殷商时代,中国古人便十分重视道路交通的建设。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修建了四通八达的全国性公路网。虽然秦朝的公路网并不是当时春运的需要而修建的,而是出于军事战略物资输送的考虑,但它对春节的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为“春运”提供了便捷。



驰道是秦国的国道。据《汉书·贾山传》记载,驰道宽达69米,路旁边还栽植松树,注意绿化降噪。这在当时算是世界第一。除了驰道,秦时还有直道、轨路等。轨路即相当于当时的“高铁”,当然轨道不是铁轨,而是用硬木做的,下垫枕木,除了工程材料不同外,与现代铁路基本没有什么区别。马车行驶在上面,速度超快。秦代有“高铁”这一惊人结论是结合现代考古发现推测出来的。该遗址位于今河南南阳境内,轨路的存在让《史记》中所谓“车同轨”有了新的解释。

 

古代春运“大巴”——畜力车


陆路交通在古代春运中占有主导地位在古代,驱车动力主要是人力和畜力。长途运输,特别是物流主要靠畜力车,它是中国古代的大巴。有马车、驴车、骡车、牛车等,其中马车是古代春运最主要的工具,和现代长途大巴一样重要,至今在北方个别地方仍能看到马车。


 


畜力车也分好多种:轏(音同栈)车、辎车、安车、輼(音同温)車、轺车、传车、兵(军)车等。轏车是一种轻便车,结构简单,车体材料档次也低;辎车则是大货车,送人时则变成了大客车。安车就比较高级了,是政府官员或VIP贵宾乘坐的,相当于现代高级小轿车。輼車是一种卧车,有窗,可调节车内温度,这车子相当于现代豪华房车,是“总统专车”,只有皇帝才能使用。古代春运的主体也是普通人,一般能坐个轏车回家就很显摆了,大多数人只能靠两条腿或牲畜代步,实现“回家过年”的心愿。

 

……

民国春运,加开无座临客


还乡团圆一直是中国人绵长的宗族传统,但到了民国时期,交通有了变化。古代的道路都是沙石或泥土路,直至19世纪末期中国才出现了铁路和公路。清末至民初,火车、汽车、电车、轮船、自行车、摩托车出现在部分地区,交通便利有了质的飞跃。

 


1936年过年期间,京沪铁路局同样在春节前后加开临客,火车票一律无座。铁路部门还到上海各个工厂,将加车时刻表送到工人手中。民国春运时间很短,京沪、津浦等铁路春运时间不过7天,而且都安排在除夕前,过完年后一般不再加开临客。民国的大部分时间里,“春节”并非法定假期,各大学校、机关春节不放假。春运的乘客主要是各种小生产者、小商人等,且以短途客流为主。

1949年以后,开启春运新时代


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1年春节,“春节还乡旅客服务委员会”设立,这是新中国最早关注春节返乡的记载。春运,一开始叫做“春节客运”,后来叫做“春节期间的交通运输”。检索人民日报数据库,第一次出现春节客运字样,是在1953年2月8日,农历腊月二十五。

 

50年代到70年代:

多数人对春运还比较陌生。

“春运现象”从上个世纪50年代就出现,那时的困难还不那么严重。据1957年新华社消息,当年春节客运的总数约为3100万人。文革时期春运基本中断。50年代到70年代春运的特点是:50年代社会发展较为正常,春运问题存在,买票难现象存在;文革期间秩序大乱,农村流动人口受控制,学生全国串联。对大数人来说,坐火车是很奢侈的事情。

 


80年代:民工潮形成 ,春运开始成为大问题。

80年代之后,春运开始成为全国性的大问题。据1983年《人民日报》消息,当年春运客流达1.24亿人次。春运也由地方协作上升到“全国性、铁路、道路、水路、航空分工协作”。当时铁路运力全年普遍不足,春运时严重超员,大部分列车超员率在40%以上,部分列车超员80%以上,个别车次有时竟高达100%以上。1989年《人民日报》称当年“春运预计输送旅客八亿人次”。

 


90年代:春运困难加剧,买票难成大问题。

1993年中国春运人次首次突破10亿人次,铁路、公路和水路各方面全面暴涨。春运进入最困难时期,四川、广州、上海等地区尤其紧张。1994年“民工流”三个字第一次上《人民日报》。那时中国铁路呈现出拥挤、缓慢、购票难等问题,“铁老大”开始受到来自民航、汽车的竞争。1997年中国铁路开始第一次大提速,这次提速拉开了后来六次提速的序幕。

 


2000年以后:尽管局势严峻,困难已有所缓解。

2000年之后中国春运困难有所缓解,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铁路建设呈跨越式发展,各地铁路建设大规模展开;CRH1、CRH2、CRH5动车组大规模上线,多趟列车时速达到200 km/h,其中京哈、京广、京沪、胶济线部分区段时速达到250 km/h,中国进入高铁时代。高速公路快速发展,汽车运输地位进一步显现。2004年民航运送旅客突破千万。因此,尽管在新世纪春运人次仍在不断提升,春运的“痛苦指数”比上一个十年明显下降。

 


投票:你选择哪种方式回家过年


通过了解中国两千多年的春运史,我们对中国人重亲情、盼团聚的优良传统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和体会。而回顾多年在春运中回家过年的经历,远离家乡在外工作的人心中可能会有更多的痛苦与心酸。


 

鸡年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又一年春运开启了,常年在外的你,是不是早就计划和准备着回家过年了?



饱经春运困扰的你,今年会选择以下哪种方式回家过年呢?

 


不管通过哪种方式回家,顺哥都祝你和家人度过一个快乐幸福的春节!(本文素材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