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装修攻略 > 建筑家安藤忠雄:“挑战”自身创造力的极限

建筑家安藤忠雄:“挑战”自身创造力的极限

2024-04-23

导读:【建筑家安藤忠雄:“挑战”自身创造力的极限】 现代的建筑一般多使用玻璃,但我坚持混凝土建筑,是因为我要挑战自身创造力的极限。  虽然混凝土是具备耐震、耐燃与耐久性的近代建材,但过去普遍认为这种素材根本不具美感,一直都被当做打底的材料,用在建筑物 ...

 现代的建筑一般多使用玻璃,但我坚持混凝土建筑,是因为我要“挑战”自身创造力的极限。

  虽然混凝土是具备耐震、耐燃与耐久性的近代建材,但过去普遍认为这种素材根本不具美感,一直都被当做打底的材料,用在建筑物的基础架构上。建筑界中,柯布西耶、路易斯·卡恩以及日本的丹下健三等人,都曾尝试以混凝土表现粗犷质感,那是高度艺术的展现。一般说到混凝土,人们心中浮现的多是水库或桥梁等,只注重强度与功能的土木建造物。

建筑家安藤忠雄
建筑家安藤忠雄

  实际上,我在70 年代开始使用混凝土,不是只有美学上的企图。要在有限的预算与建筑土地上要求最大空间,内外墙一体成形的清水混凝土,是最简单且最节省成本的解决之道(就当时而言)。但从第一栋个人住宅开始的几个项目,让我感到这种材料与工法拥有极大的利用空间。这种可塑性是指,只要先做出模板然后灌浆,就都能随心所欲做出一体成形的形状。这并非意味着能以雕刻的方式盖出建筑物。对我而言,能以最原始的造型,表现出自己想要建造的空间,才是混凝土的魅力所在。

  寻找属于自己的清水混凝土

  舍弃装饰、直接展现材料质感的美学,是初期现代主义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是日本式建筑的感性之处。换句话说,我想以质朴的混凝土来创造的,可说是现代日本“民宅”。那是为了让人们在心中只留下对空间的体验,而创造出朴素又充满力量的空间;一种借由墙壁围

建筑家安藤忠雄
建筑家安藤忠雄

  筑营造的空间感和外界射入的光线,就能道尽一切的赤裸建筑。要实现这种建筑理想,在墙面上追求的是细致而非力道,是触感的平滑与柔和而非粗犷。

  要做出平滑的质感,只要在混凝土中加水,提升流动性即可。但是水加太多,耐久性便会降低;如此一来,只能将混凝土尽量搅拌浓稠,并慎重地以井然有序的方式灌浆。

  事务所开设后不久,每到工地灌浆那天,我都会加入工人的行列,一起手拿竹棒。如果有人做事马虎,我都会大声斥责甚至动手打人,以求他们尽全力做到最好。能否激发建造者对自己工作的荣誉心,也就是清水混凝土的成败,在于建筑家与施工现场工人之间是否有稳固

  的人际关系。

  依照我的清水混凝土工法,从模板的分割到螺栓、钉子的位置都包含在设计中所建造出来的,是“住吉长屋”之前一个建筑叫做“双生观”,这也是我个人的混凝土建筑基本风格的确立。

  今后我仍想用清水混凝土更进一步追求建筑的可能性……话虽如此,事情可没那么简单。对于21 世纪全球所面对的资源、环保、能源问题,目前我们所用的工地现场灌浆技术,正逐渐失去说服力。

  我想再次超越极限,找出属于我自己的混凝土风格。

  2级标:第六章 断崖上的建筑 向极限挑战

  现代版的山崖悬臂建筑

  六甲集合住宅 I 运用依坡重叠的建筑单元体之间的差位,创造出具深度阴影的空间

  摄影:白鸟美雄

  在日本山阴地区的人迹罕至的深山里,有一座紧贴着裸露山壁凹洞的木造佛堂。最引人注目的是,架在崖壁上、长短不一的细柱,完全不依传统的建筑形式,其自由挺立的样子,更增添它耸立在悬崖上的险峻情势。

  1983 年完成“六甲集合住宅”时,某杂志的报道以“现代版的山崖悬壁建筑”作为标题。我在负责这个建筑项目的设计过程中,并没有余力去想到这座深山里的古老建筑,但是被这么一讲,我也感到两者之间确实有点关系。我接下六甲山这个建筑项目,正是因为我被

  山坡地的难度所吸引,从而被激发出了内在的挑战精神。

  无路可退的建筑

  的确,要在倾斜度六十度的山坡地上盖房子是极为困难的事。但若能突破困难,应该会是一个视野绝佳的居住环境。当时在我的心中已经决定,要来盖个山坡地上的集合住宅。

  我想让悬崖变成建筑用地……

  这块六甲山脚上的山坡地,背有苍翠的群山,面向的则是南方一望无际的碧海。

  当我造访六甲建地的瞬间,就在心中描绘出一个具体的概念。

  法规的阻碍

  可是当设计的想法进入现实阶段,首先就面临法规的大考验。

  负责的官员起初面有难色,在我方仔细说明对法规的释义后,审批出乎意外地进行顺利。当时对我而言,我可是用尽了心思,付出了最大的努力想要来建造,想必因而得到了政府单位的理解。

建筑家安藤忠雄
建筑家安藤忠雄

  条件严苛的建筑

  对于这个我首次获得实现机会的集合住宅计划,我定下了两个设计目标:一是打造居住面积或隔间都完全不同的多元建筑平面,另一个是在小区内引进有如巷弄般亲密的人性化公共空间,再尽全力将山坡地的特性运用在建筑结构上。

  说起来简单,要做的是利用单纯的立体框架来创造出丰富的住户空间,并利用空隙做出富有变化的公共空间,实际上这并不容易。在构想成形之前,我研读了很多案例,也试做了许多模型。

  我们不只是仿效在崖面上造屋的条件,而是善用新时代建筑技术的精髓,在最严苛的条件下完成建造。

  以命相博的工程

  过了严苛的法规审核关,集合住宅的不规则结构设计方案与建设成本,也总算取得业主的同意,在进入施工阶段之际,却遭遇到最大的瓶颈:由于施工条件太恶劣,找不到愿意承包的单位。因为一旦处理不善,施工地点极可能引发泥石流,这种危险性让大型建设公司踌躇不前。最后,愿意承接工程的是当地一家小规模建筑商,接下这个项目的营收,占了该公司全年总收入的一半。

  施工初期,特别是一开始,我特别担心下雨天时峭壁是否会崩塌,心情常常忐忑不安。但和年轻的监工们在一起,看到工程顺利进行,心中的不安慢慢消退。

  第二次的挑战,六甲集合住宅2的开端

  六甲集合住宅II

  前门通道的大型楼梯

  摄影:松冈满男

  1983 年,在六甲集合住宅完成之前,我接到一个像是开玩笑的委托:“我想在旁边的建

  地上盖一栋同样的集合式住宅,不知是否可以帮忙构思一下基本设计?”

  本来我觉得此人真是疯狂,但这个人正是三洋电机董事长井植敏先生的胞弟。

  在同一地点以更充裕的条件再度兴建集合住宅,这样的机会简直前所未有。

  我在脑海中勾勒出一个画面:以六甲山丰饶的绿意做背景,而仿佛埋藏在大自然里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就像是在自然中逐渐繁衍的情境。

  把最好的地点留给公共空间

  “真的办得到吗?”我半信半疑地着手,却意外地顺利完成设计,只待通过相关行政部门的审核时,设计案却被喊停。持续进行多次协商直到申请通过为止,竟然花了五年时光。之后找建设公司、开始动工到完工,又花上五年。从着手设计到完工,整整花了十年的岁月。

  无止境的建筑。

  无止境的建筑

  1991 年,第Ⅱ期兴建时,我注意到建地后方的神户制钢员工宿舍。性急的我在朋友的引介下,立刻约了神户制钢的董事长谈我的构想—改建老旧的员工宿舍,将其与六甲集合住宅Ⅰ、Ⅱ连接成山坡地集合住宅。结果也不很意外,对方很慎重地回绝了。不过,那时在我心中,这个兴建计划已经算是开始了。

  我绞尽脑汁研究技术上、成本上的问题,设计好几种规模不等的模型,最后整合Ⅰ、Ⅱ、Ⅲ期成一个镇。最后,我的想象膨胀到将造镇环境都已经考虑齐备,这时,对方的态度也开始慢慢软化,但这个提案仍是没有实现的可能。

  然而,发生在1995 年1 月17 日的阪神淡路大地震却带来了转机。在地震中,员工宿舍本身虽没有受到很大的破坏,但设备却几乎无法使用。当神户制钢思考对策时,他们想到了那个不经委托就擅自勾勒设计蓝图的我,于是正式把这项工程委托于我。虽然建筑物的使用方

  式有所不同,但因为我事先早已研拟好假想的概念图,项目很快就展开实施了。当场调整设计图、完成法规方面的相关的建筑申请手续,三个月后正式动工。因为这个建筑项目不是一般单纯的不动产建设工程,而是具有灾后重建的意义,因此我最优先考虑的就是速度。

  群居的丰富感

  六甲集合住宅I、II、III

  摄影:松冈满男

  目前六甲的第四个建筑设计案的工程也开始进行了。走过二十年,但愿能够继续通过现代建筑,编织山坡地上的群聚风景,至今我仍是如此梦想着。

  2级标:第八章 大阪栽培出来的建筑家

  建筑家与业主

  这世界上还是有少数一些不要求回报的奇特赞助者,他们是对建筑寄予理想、愿意栽培建筑家才华的奇特之人。

  织田广喜美术馆

  随着光影的变化,作品的欣赏方式也会跟着改变

  摄影:松冈满男

  而我也是一个非常幸运的建筑家,能遇到一些应当称之为“赞助者”的业主。建筑摄影师二川幸夫先生说过:“好的建筑之所以能完成,一半是得力于业主。”而实际上,实现我所提出的“新建筑”构想,很多时候业主是需要极大的觉悟与勇气的。所以,若说这些愿意给我机会去尝试的业主,是栽培我成为建筑家的人,一点也不为过!

建筑家安藤忠雄
建筑家安藤忠雄

  不过,完全靠自修才开始接触建筑的我,一开始并没有这种人脉。不论过去或现在,都是学院派主义在主导着建筑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许多竞赛中脱颖而出、成为日本第一位世界级建筑家、表现相当活跃的丹下健三先生,以及在1970 年大阪万国博览会出色登场的丹下门生等先辈们,那些令我这一代人崇拜的建筑家,全都是学院派的少数精英。对许多年轻人来说,成为建筑家这种人生选择,是一条狭窄又险峻的路,像我这种没受过大学教育又没有任何社会背景做后盾的人,踏进这个圈子的可能性几乎是零。

  大阪人的反抗精神

  那么,为什么我在二十多岁时,明明知道自己处在这种绝望之中,却还能从零跨出第一步呢?或许和我与生俱来的大阪人性格有关:与其空谈理论,倒不如重视实践,凭着一股实做实学的精神去闯吧!

  事务所成立后的头一年,我挑战了几个建筑比赛,另一方面则将空余时间全部花在没有实际业主委托的建筑设计上。

  面对业主,尽管我的资历尚浅,但因为对自己的建筑专业怀着自信,所以我总是一副“既然委托我来做了,除了基本的条件,希望能全权交给我来办”那种强势的态度。

  而业主们似乎也觉得:“安藤先生虽然有些地方比较强势,却不是一个完工后就撒手不管的人。”于是便也欣然地接受我们的服务。

  不失去思考的自由

  一步一步寻找出路、追逐梦想,这一路上,我至今最重视的,还是不失去“想盖出那种建筑”的思考自由。如果按照被交代的条件去思考,无论如何,创意一定会受到限制;但相反地,从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自行构思、储备创意,碰到需要时,因为能够立刻采取行动,更能把握住机会。或者是把想法对社会进行精彩地推介,说不定能让业主、建筑项目主动找上门来。

  鲁莽的挑战

  但是,如果工作都可以这样“做出来”就太好了。当然,现实没有这么简单。有些计划案可以幸运地得到实现的机会;但绝大多数,都是付出很大的精力,却还看不到眉目。其中,我对大阪府提出的一连串都市计划,结果最为凄惨。

  我拿着这份设计图拜访了大阪市计划局长,当时我二十八岁,是个默默无闻的年轻人,局长不但没听我说,还让我吃了闭门羹。

  虽然局长没看我的设计图,但我也没泄气,“反正无法实现,干脆就尽情做些天方夜谭的设想吧!”就这样我天马行空地去想一些点子,然后不断地提案,每次都是被当场拒绝。

  我知道这是很鲁莽的挑战,就算结果徒劳无功,只要持续追逐往远处投出的球,应该就不会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吧!我抱着这样的心情度过每一天。

  在地培育的建筑家

  与关西地区的财经界有力人士开始交往,正好就是“中之岛计划案”的整理告一个段落的时候。大家经常提到“有个有趣的建筑家”,使我有机会陆陆续续结识三得利的佐治先生、朝日啤酒的搫口先生、三洋电机的井植先生、京瓷美达(Kyocera)的稻盛先生,以及许多杰出的企业界人士。

  不过,认识这些人士,也未必表示生意会自己上门,而我也从没期望会在与他们相关的建筑计划案里出头。能和人生经验丰富的前辈直接接触、学到东西,我就感到相当满足了。

  但是,他们都把我当一个建筑家来看待。

  自我二十多岁踏进建筑界,和我同一个世代的业主们,愿意将一生中最昂贵的购物——住宅,委托给完全没有经验的我。在各个地方,团聚力量给予我支持的神户北野町、大阪南区商业建筑的业主们,还有不看我的履历、经验,只因思想上有共鸣而相信我,愿意把大工程交给我的关西政经界的领袖们,大家都是以大阪人才有的自由奔放的心来接纳我、给我机会。如果不是关西这块土地,即使我如何努力,现在也不可能还持续从事建筑设计活动吧!

  受到伟大的前辈们疼爱、拉拔到现在,我,是大阪所栽培出来的建筑家。所以,我想接下来应是努力回报我的大恩人—大阪的时候了。

1

 现代的建筑一般多使用玻璃,但我坚持混凝土建筑,是因为我要“挑战”自身创造力的极限。

  虽然混凝土是具备耐震、耐燃与耐久性的近代建材,但过去普遍认为这种素材根本不具美感,一直都被当做打底的材料,用在建筑物的基础架构上。建筑界中,柯布西耶、路易斯·卡恩以及日本的丹下健三等人,都曾尝试以混凝土表现粗犷质感,那是高度艺术的展现。一般说到混凝土,人们心中浮现的多是水库或桥梁等,只注重强度与功能的土木建造物。

建筑家安藤忠雄
建筑家安藤忠雄

  实际上,我在70 年代开始使用混凝土,不是只有美学上的企图。要在有限的预算与建筑土地上要求最大空间,内外墙一体成形的清水混凝土,是最简单且最节省成本的解决之道(就当时而言)。但从第一栋个人住宅开始的几个项目,让我感到这种材料与工法拥有极大的利用空间。这种可塑性是指,只要先做出模板然后灌浆,就都能随心所欲做出一体成形的形状。这并非意味着能以雕刻的方式盖出建筑物。对我而言,能以最原始的造型,表现出自己想要建造的空间,才是混凝土的魅力所在。

  寻找属于自己的清水混凝土

  舍弃装饰、直接展现材料质感的美学,是初期现代主义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是日本式建筑的感性之处。换句话说,我想以质朴的混凝土来创造的,可说是现代日本“民宅”。那是为了让人们在心中只留下对空间的体验,而创造出朴素又充满力量的空间;一种借由墙壁围

建筑家安藤忠雄
建筑家安藤忠雄

  筑营造的空间感和外界射入的光线,就能道尽一切的赤裸建筑。要实现这种建筑理想,在墙面上追求的是细致而非力道,是触感的平滑与柔和而非粗犷。

  要做出平滑的质感,只要在混凝土中加水,提升流动性即可。但是水加太多,耐久性便会降低;如此一来,只能将混凝土尽量搅拌浓稠,并慎重地以井然有序的方式灌浆。

  事务所开设后不久,每到工地灌浆那天,我都会加入工人的行列,一起手拿竹棒。如果有人做事马虎,我都会大声斥责甚至动手打人,以求他们尽全力做到最好。能否激发建造者对自己工作的荣誉心,也就是清水混凝土的成败,在于建筑家与施工现场工人之间是否有稳固

  的人际关系。

  依照我的清水混凝土工法,从模板的分割到螺栓、钉子的位置都包含在设计中所建造出来的,是“住吉长屋”之前一个建筑叫做“双生观”,这也是我个人的混凝土建筑基本风格的确立。

  今后我仍想用清水混凝土更进一步追求建筑的可能性……话虽如此,事情可没那么简单。对于21 世纪全球所面对的资源、环保、能源问题,目前我们所用的工地现场灌浆技术,正逐渐失去说服力。

  我想再次超越极限,找出属于我自己的混凝土风格。

2

  2级标:第六章 断崖上的建筑 向极限挑战

  现代版的山崖悬臂建筑

  六甲集合住宅 I 运用依坡重叠的建筑单元体之间的差位,创造出具深度阴影的空间

  摄影:白鸟美雄

  在日本山阴地区的人迹罕至的深山里,有一座紧贴着裸露山壁凹洞的木造佛堂。最引人注目的是,架在崖壁上、长短不一的细柱,完全不依传统的建筑形式,其自由挺立的样子,更增添它耸立在悬崖上的险峻情势。

  1983 年完成“六甲集合住宅”时,某杂志的报道以“现代版的山崖悬壁建筑”作为标题。我在负责这个建筑项目的设计过程中,并没有余力去想到这座深山里的古老建筑,但是被这么一讲,我也感到两者之间确实有点关系。我接下六甲山这个建筑项目,正是因为我被

  山坡地的难度所吸引,从而被激发出了内在的挑战精神。

  无路可退的建筑

  的确,要在倾斜度六十度的山坡地上盖房子是极为困难的事。但若能突破困难,应该会是一个视野绝佳的居住环境。当时在我的心中已经决定,要来盖个山坡地上的集合住宅。

  我想让悬崖变成建筑用地……

  这块六甲山脚上的山坡地,背有苍翠的群山,面向的则是南方一望无际的碧海。

  当我造访六甲建地的瞬间,就在心中描绘出一个具体的概念。

  法规的阻碍

  可是当设计的想法进入现实阶段,首先就面临法规的大考验。

  负责的官员起初面有难色,在我方仔细说明对法规的释义后,审批出乎意外地进行顺利。当时对我而言,我可是用尽了心思,付出了最大的努力想要来建造,想必因而得到了政府单位的理解。

建筑家安藤忠雄
建筑家安藤忠雄

  条件严苛的建筑

  对于这个我首次获得实现机会的集合住宅计划,我定下了两个设计目标:一是打造居住面积或隔间都完全不同的多元建筑平面,另一个是在小区内引进有如巷弄般亲密的人性化公共空间,再尽全力将山坡地的特性运用在建筑结构上。

  说起来简单,要做的是利用单纯的立体框架来创造出丰富的住户空间,并利用空隙做出富有变化的公共空间,实际上这并不容易。在构想成形之前,我研读了很多案例,也试做了许多模型。

  我们不只是仿效在崖面上造屋的条件,而是善用新时代建筑技术的精髓,在最严苛的条件下完成建造。

  以命相博的工程

  过了严苛的法规审核关,集合住宅的不规则结构设计方案与建设成本,也总算取得业主的同意,在进入施工阶段之际,却遭遇到最大的瓶颈:由于施工条件太恶劣,找不到愿意承包的单位。因为一旦处理不善,施工地点极可能引发泥石流,这种危险性让大型建设公司踌躇不前。最后,愿意承接工程的是当地一家小规模建筑商,接下这个项目的营收,占了该公司全年总收入的一半。

  施工初期,特别是一开始,我特别担心下雨天时峭壁是否会崩塌,心情常常忐忑不安。但和年轻的监工们在一起,看到工程顺利进行,心中的不安慢慢消退。

  第二次的挑战,六甲集合住宅2的开端

  六甲集合住宅II

  前门通道的大型楼梯

  摄影:松冈满男

  1983 年,在六甲集合住宅完成之前,我接到一个像是开玩笑的委托:“我想在旁边的建

  地上盖一栋同样的集合式住宅,不知是否可以帮忙构思一下基本设计?”

  本来我觉得此人真是疯狂,但这个人正是三洋电机董事长井植敏先生的胞弟。

  在同一地点以更充裕的条件再度兴建集合住宅,这样的机会简直前所未有。

  我在脑海中勾勒出一个画面:以六甲山丰饶的绿意做背景,而仿佛埋藏在大自然里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就像是在自然中逐渐繁衍的情境。

  把最好的地点留给公共空间

  “真的办得到吗?”我半信半疑地着手,却意外地顺利完成设计,只待通过相关行政部门的审核时,设计案却被喊停。持续进行多次协商直到申请通过为止,竟然花了五年时光。之后找建设公司、开始动工到完工,又花上五年。从着手设计到完工,整整花了十年的岁月。

  无止境的建筑。

  无止境的建筑

  1991 年,第Ⅱ期兴建时,我注意到建地后方的神户制钢员工宿舍。性急的我在朋友的引介下,立刻约了神户制钢的董事长谈我的构想—改建老旧的员工宿舍,将其与六甲集合住宅Ⅰ、Ⅱ连接成山坡地集合住宅。结果也不很意外,对方很慎重地回绝了。不过,那时在我心中,这个兴建计划已经算是开始了。

  我绞尽脑汁研究技术上、成本上的问题,设计好几种规模不等的模型,最后整合Ⅰ、Ⅱ、Ⅲ期成一个镇。最后,我的想象膨胀到将造镇环境都已经考虑齐备,这时,对方的态度也开始慢慢软化,但这个提案仍是没有实现的可能。

  然而,发生在1995 年1 月17 日的阪神淡路大地震却带来了转机。在地震中,员工宿舍本身虽没有受到很大的破坏,但设备却几乎无法使用。当神户制钢思考对策时,他们想到了那个不经委托就擅自勾勒设计蓝图的我,于是正式把这项工程委托于我。虽然建筑物的使用方

  式有所不同,但因为我事先早已研拟好假想的概念图,项目很快就展开实施了。当场调整设计图、完成法规方面的相关的建筑申请手续,三个月后正式动工。因为这个建筑项目不是一般单纯的不动产建设工程,而是具有灾后重建的意义,因此我最优先考虑的就是速度。

  群居的丰富感

  六甲集合住宅I、II、III

  摄影:松冈满男

  目前六甲的第四个建筑设计案的工程也开始进行了。走过二十年,但愿能够继续通过现代建筑,编织山坡地上的群聚风景,至今我仍是如此梦想着。

  2级标:第八章 大阪栽培出来的建筑家

  建筑家与业主

  这世界上还是有少数一些不要求回报的奇特赞助者,他们是对建筑寄予理想、愿意栽培建筑家才华的奇特之人。

  织田广喜美术馆

  随着光影的变化,作品的欣赏方式也会跟着改变

  摄影:松冈满男

  而我也是一个非常幸运的建筑家,能遇到一些应当称之为“赞助者”的业主。建筑摄影师二川幸夫先生说过:“好的建筑之所以能完成,一半是得力于业主。”而实际上,实现我所提出的“新建筑”构想,很多时候业主是需要极大的觉悟与勇气的。所以,若说这些愿意给我机会去尝试的业主,是栽培我成为建筑家的人,一点也不为过!

建筑家安藤忠雄
建筑家安藤忠雄

  不过,完全靠自修才开始接触建筑的我,一开始并没有这种人脉。不论过去或现在,都是学院派主义在主导着建筑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许多竞赛中脱颖而出、成为日本第一位世界级建筑家、表现相当活跃的丹下健三先生,以及在1970 年大阪万国博览会出色登场的丹下门生等先辈们,那些令我这一代人崇拜的建筑家,全都是学院派的少数精英。对许多年轻人来说,成为建筑家这种人生选择,是一条狭窄又险峻的路,像我这种没受过大学教育又没有任何社会背景做后盾的人,踏进这个圈子的可能性几乎是零。

  大阪人的反抗精神

  那么,为什么我在二十多岁时,明明知道自己处在这种绝望之中,却还能从零跨出第一步呢?或许和我与生俱来的大阪人性格有关:与其空谈理论,倒不如重视实践,凭着一股实做实学的精神去闯吧!

  事务所成立后的头一年,我挑战了几个建筑比赛,另一方面则将空余时间全部花在没有实际业主委托的建筑设计上。

  面对业主,尽管我的资历尚浅,但因为对自己的建筑专业怀着自信,所以我总是一副“既然委托我来做了,除了基本的条件,希望能全权交给我来办”那种强势的态度。

  而业主们似乎也觉得:“安藤先生虽然有些地方比较强势,却不是一个完工后就撒手不管的人。”于是便也欣然地接受我们的服务。

  不失去思考的自由

  一步一步寻找出路、追逐梦想,这一路上,我至今最重视的,还是不失去“想盖出那种建筑”的思考自由。如果按照被交代的条件去思考,无论如何,创意一定会受到限制;但相反地,从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自行构思、储备创意,碰到需要时,因为能够立刻采取行动,更能把握住机会。或者是把想法对社会进行精彩地推介,说不定能让业主、建筑项目主动找上门来。

  鲁莽的挑战

  但是,如果工作都可以这样“做出来”就太好了。当然,现实没有这么简单。有些计划案可以幸运地得到实现的机会;但绝大多数,都是付出很大的精力,却还看不到眉目。其中,我对大阪府提出的一连串都市计划,结果最为凄惨。

  我拿着这份设计图拜访了大阪市计划局长,当时我二十八岁,是个默默无闻的年轻人,局长不但没听我说,还让我吃了闭门羹。

  虽然局长没看我的设计图,但我也没泄气,“反正无法实现,干脆就尽情做些天方夜谭的设想吧!”就这样我天马行空地去想一些点子,然后不断地提案,每次都是被当场拒绝。

  我知道这是很鲁莽的挑战,就算结果徒劳无功,只要持续追逐往远处投出的球,应该就不会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吧!我抱着这样的心情度过每一天。

  在地培育的建筑家

  与关西地区的财经界有力人士开始交往,正好就是“中之岛计划案”的整理告一个段落的时候。大家经常提到“有个有趣的建筑家”,使我有机会陆陆续续结识三得利的佐治先生、朝日啤酒的搫口先生、三洋电机的井植先生、京瓷美达(Kyocera)的稻盛先生,以及许多杰出的企业界人士。

  不过,认识这些人士,也未必表示生意会自己上门,而我也从没期望会在与他们相关的建筑计划案里出头。能和人生经验丰富的前辈直接接触、学到东西,我就感到相当满足了。

  但是,他们都把我当一个建筑家来看待。

  自我二十多岁踏进建筑界,和我同一个世代的业主们,愿意将一生中最昂贵的购物——住宅,委托给完全没有经验的我。在各个地方,团聚力量给予我支持的神户北野町、大阪南区商业建筑的业主们,还有不看我的履历、经验,只因思想上有共鸣而相信我,愿意把大工程交给我的关西政经界的领袖们,大家都是以大阪人才有的自由奔放的心来接纳我、给我机会。如果不是关西这块土地,即使我如何努力,现在也不可能还持续从事建筑设计活动吧!

  受到伟大的前辈们疼爱、拉拔到现在,我,是大阪所栽培出来的建筑家。所以,我想接下来应是努力回报我的大恩人—大阪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