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装修攻略 > 中国人海外置业 全世界爱恨交加

中国人海外置业 全世界爱恨交加

2024-04-26

导读:【中国人海外置业 全世界爱恨交加】我们先来看这样一组数字,亚洲协会(Asia Society)和罗森咨询公司 (Rosen Consulting Group)的研究显示,在2010-2015年间,不包括机构和信托在内,中国人在美国购买房产的支出高达11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170亿元 ...

我们先来看这样一组数字,亚洲协会(Asia Society)和罗森咨询公司 (Rosen Consulting Group)的研究显示,在2010-2015年间,不包括机构和信托在内,中国人在美国购买房产的支出高达11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170亿元)。

中国人海外置业 全世界爱恨交加


  具体来看,购买商业房产的金额为170亿美元,购买住宅的金额高达930亿美元。这些资金流向最为集中的地区,包括纽约、洛杉矶、旧金山、西雅图、芝加哥、迈阿密以及拉斯维加斯。
  换言之,中国买家在过去的5年内,在美国的大城市置业超过千亿美元,由于没有相关的历史数据,我们很难量化中国买家在美国置业的增速,但毋庸置疑,我们的确在身边看到越来越多的海外置业者。
  而根据这两家研究机构的预测,未来5年,中国人在美国的置业规模将超过2100亿美元,规模是过去5年的两倍。
  我们不得不说,中国人的买房眼光是独到的。下面一张图是美国主要城市的房价中位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美国主要城市的房地产价格在2010-2011年左右见底,在随后的几年中逐步回到了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在过去5年中的买房的中国人,无疑都享受了财富的增值。
  同样的一张图也可以告诉我们,为什么中国买家青睐美国房地产市场?这张图显示,美国主要城市的房价中位数为21.7万美元,折合人民币不到150万元。以这样的价格在美国买套房,对于生活在中国主要城市的买家来说,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价格本身也显得“十分合理”。
  当然,亚洲协会(Asia Society)和罗森咨询公司 (Rosen Consulting Group)则给出了一个新的价格区间:在上述提到的纽约等大城市,中国买家去年在美国平均为每套房产支出83.2万美元,远高于外国买家49.94万美元的总体平均支出水平。
  所以大致来说,在美国的大城市买套房不超过500万人民币,而到了中等规模城市,则不超过150万人民币,这对于天生对房地产有好感的中国买家来说,不得不说是一笔划算的投资。更别提中国人信奉的房产所附加的土地、教育以及移民等价值。
  当然,不仅是美国,中国人的支票本也挥舞在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等国家。
  这带来了一些问题,第一,外国人不理解中国人为什么如此看重房地产,并在他们认为“泡沫”的水平上仍然持续进场,这让很多人担忧泡沫一旦破裂带来的后续问题;第二,由于中国买家推升了全球主要城市的房价,很多国家都开始采取限制性的举措。近期澳大利亚的主要银行纷纷收紧海外买家的贷款,就是一个最新的案例。
  于是,在外国人的眼中,形成了一个颇有意思的景象:中国人推升房价,如果房价不断上升,那么会带来财富的分配不平等,而如果房价大幅度下跌,则会对经济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所以,让人“又爱又恨”的中国人,可能是中国崛起后的又一个新形象。
  将这样的状况引申之后,我们可以发现,不仅是中国的个人投资者,中国的企业在全球市场也扮演着这样一种角色——中国人是野蛮人、是搅局者,但有时候,也是救世主……
  对于中国经济的疑问也是如此,中国是一个怎样的经济体,为什么这样的经济体能如此“不均衡”地持续发展,为什么中国的富人和穷人都很多,中国的中产阶级是不是真的会改变世界?
  其实,这些问题连中国人自己也回答不了。但用脚投票的中国人却给出了几个维度。第一,中国人喜欢看得见摸得着的房地产,不太喜欢尔虞我诈的金融市场;第二,中国人买房,没有考虑过太多的短期投资,很多人甚至没考虑过卖房;第三,具有家庭观念的中国人,真的是希望买了房子给孩子们上学的,他们希望孩子有更加广阔的视野。
  对于全球经济来说,特立独行的中国人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即大量的资源被投入在效率最低的固定资产领域,而房地产行业本身真的很难称得上有什么技术含量,这似乎带来了更加低效的经济表现,而这样的低效意味着利率需要被进一步降低,这又反过来会进一步刺激房地产市场。
  另一个让人有些沮丧的事实是,似乎只有房地产市场才能让中国的中产阶级们乖乖掏钱。
  从中国的角度来看,大量的海外置业则带来了资本流出的问题,不管是否合法,大量的中国资金流向海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道理则很简单:同样的资金可以在纽约买到一套不错的房子,在北京却不可以。从这个角度来说,除非中国可以从出口端赚取更多的外汇,否则人民币面临着贬值的压力。
  所以把这一些总结一下,中国买家其实做了一个他们看来最为理性的选择,但几乎没有人认为他们的选择是理性的。